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十篇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十篇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1:40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1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建立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深化基础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教基〔2018〕6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各地和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核心理念,重视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做好体育美育工作,建立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学生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坚持普职并重。按照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突出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制定招生政策,合理调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积极拓宽中职学校生源渠道,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3.坚持公平公正。突出招生行为规范,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增强公信力。探索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4.坚持统筹推进。突出改革的导向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初中与高中的关系,统筹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推进教学、考试、招生有机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改革目标

——继续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制度。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21年起,全面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案,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继续推行全市统一组织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计划编制、考试报名、招生录取,实现招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监督有力。

二、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一)考试科目与内容

1.考试科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物理、化学、生物另设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依据《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两考合一”考试定位,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实施测试。

(二)考试方式与组织

1.全省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书面闭卷笔试。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省教育考试院具体组织全省实施,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考试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2.宁德市组织的考试、考查科目。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实验操作,实行现场操作考试,具体考试办法另文通知。

3.县(市、区)组织的考试、考查科目。音乐、美术、信息技术3门科目由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学校具体实施;学校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成绩。学校考试评价方案须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市、县(区)教育局组织过程巡视和成绩评定结果审核。

(三)考试分值与时间安排

1.考试分值。省级统考科目卷面满分分值,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体育与健康40分。其他非省统考科目成绩只定合格、不合格。

2.考试时间安排

各科目分年级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年级科目时间

八年级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4~5月

地理、生物6月中下旬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4~5月

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音乐、美术4~5月

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6月中下旬

(四)评卷与成绩呈现

1.评卷工作。省级统考科目实行计算机网上评卷。按照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以及网上评卷有关工作要求,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评卷工作。

2.成绩呈现方式。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和升学录取的基本依据。各科根据原始成绩,划定五个等级,由高到低位次分别为a、B、C、D、e.原则上每个学科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5%,D等级15%、e等级比例不超过5%;a、B、C、D等级为合格,e等级为不合格。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为了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内容,由学校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的组织与程序参照《宁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见附件)执行。

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等,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评定结果既是学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之一,也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初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

初中学生毕业资格由学校认定,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学生综合素质评定“C”等以上(含“C”)、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均达到D及以上等级即可毕业。学生毕业当年未能达到要求的,可在离校2年内申请补考相应科目,补考通过的认定为D等级,应予以毕业。

五、录取总分

(一)考试结果总分的组成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按原始分数、折算分数相结合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2021年中招录取文考总分为800分,具体如下:

1.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按卷面原始分数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3门科目满分各150分。

2.体育与健康科目按《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指导意见(试行)》组织实施的考试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满分40分;

3.物理科目按卷面成绩的90%、化学科目按卷面成绩的60%、道德与法治和历史2门科目均按卷面成绩的50%、地理和生物2门科目均按卷面成绩的30%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

(二)照顾政策加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市将根据省教育厅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原有照顾政策。

(三)录取总分的呈现。高中阶段招生的录取总分由“考试结果总分”和“照顾分”组成。

(四)考试等级的使用。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及未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的市级统考科目,设定等级底线要求;对未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的市级统考科目,探索实行等级奖励分政策,防止群体性偏科,确保国家课程实施质量。市教育局根据文理兼顾、全面发展原则,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各科等级在中招录取中的使用方案。

六、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一)合理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市教育局将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创建,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学校使用方案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应至少提前一个学期公布,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2019年起,普通高中自主招生须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到2021年毕业升学开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待条件成熟时,我市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依据之一,探索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内容,以量化积分或等级奖励分数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

(二)完善优质高中定向生和完成义务教育后的特殊群体升学政策

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定向分配至各初中学校的做法,定向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促进初中学校均衡提升。完善优质普通高中定向生录取办法,合理控制定向生降分幅度并动态调整。

落实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地参加中招录取政策。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报名、考试、录取待遇。支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招生考试机构应为残疾学生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便利。

(三)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

实行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旨在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市教育局将根据高中多样化发展规划目标加强统筹,合理确定全市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时间,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严格审批学校自主招生方案(含学校特色创建目标任务、基础能力、主要措施、招生范围和人数、招生办法等),并及时将批准的学校自主招生方案汇总报送省教育厅。严禁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全市每年自主招生比例严格控制在我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经市教育局批准的学校,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该校总招生计划的10%以内;经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可适当放宽至15%左右(但不超过100人)。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实施自主招生过程中,要重视招收农村学校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自主招生各环节的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各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和录取结果。凡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均要参加中考,可不参加中招录取投档。

七、招生管理工作

(一)招生计划管理和考试报名

我市将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原则,分县(市、区)、分校一次性下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自主招生数须纳入学校总招生计划数管理。已连续三年无实际招生或连续三年每年实际招生不足100人的高中学校,要停止安排招生计划。普通高中同一校区高中部招生计划均不得超过1000人、班生额不超过50人。各地要在宁德市中考报名管理平台进行考试报名,并于报名前报名条件等信息;各县(市、区)教育局和高中阶段学校不得在市级管理平台外自行组织报名。

民办高中(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下同)与公办高中享有同等的招生权利,支持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将民办高中统一列入招生计划。市教育局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民办高中招生政策,认真审核民办学校招生方案,根据学校实际办学能力逐校下达招生计划。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含筹设期间)的民办高中不得参与招生。

市教育局将每年适时向社会公布全市具备招生资质的高中阶段学校名单,并各县(市、区)、各校招生计划。所有高中阶段学校须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不得擅自超计划招生,更不得无计划招生。

(二)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管理

严格控制跨市域、跨县域招生校数和招生规模。因国防建设、重大教育改革实验等特殊需要,确需跨设区市招生的公办普通高中,由双方设区市教育局协商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公办普通高中按照属地原则,在本地范围内招生。我市将进一步严格控制市域内跨县(市、区)招生的公办高中校数和招生规模并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对教育教学改革无实质促进作用的,不予批准跨县(市、区)招生。一般情况下,经市教育局批准跨县(市、区)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计划不得超过学校当年高中总招生计划数的5%.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其跨县(市)招生比例可放宽至10%;学校因所在服务区初中生源暂时不足的,由市教育局和各县(市、区)教育局协商调剂。

民办普通高中跨设区市招生,要符合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申请跨设区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需市教育局确认后统一发函征求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意见(内容包括招生人数、招生对象、招生办法、收费标准等),经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同意,学校向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提交具体的招生简章,完成衔接后方可向社会公布。未经学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对接确认的民办高中,不得擅自组织跨设区市招生。民办普通高中跨县(市、区)招生政策,由市教育局根据招生规模比例、学校条件等进行核定。

跨设区市招生事项纳入生源地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生录取管理。除对招收的学生具有体质、技能特殊要求外,不得安排提前跨市、县招生。跨市、县招收学生的学费按照招生学校正常标准收取,招收计划纳入生源地管理。

八、招生录取管理工作

(一)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

市中招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及在本地区招生的中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凡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均须经我市招生管理平台统一录取。未在我市参加中考的学生,一律不准录取。

(二)规范各类招生程序

1.严格做好普通高中学籍接续工作

全市普通高中招收的新生须经市中招管理部门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跨设区市招生的在生源地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办理录取手续。所有普通高中均不得招收全市划定的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以下的学生,并确保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至少有一定比例学生被优质普通高中录取。跨设区市招收或经自主招生予以降分录取的,不得低于生源地设区市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

市中招管理部门核定的中招录取名单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籍接续的依据。县(市、区)教育局要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加强高中招生和学籍接续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按照市中招管理部门确认的普通高中录取名单,在规定时限内通过全国学籍系统为正式招收的学生接续电子学籍档案,对未经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确定招收的学生一律不予审核通过。涉及跨设区市招生的,生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的录取花名册,及时在学籍管理系统上办理外地就读学生审核手续。市教育局每年根据全市招收录取结果,适时抽查各县(市、区)教育局办理的升学学籍接续情况。

2.拓宽条件做好职业教育招生

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留足职业院校容量,认真做好中职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有就读意愿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要继续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城乡劳动者纳入中职学校招生范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规范有序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三)强化招生监督检查力度

1.实行“阳光招生”。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阳光招生”,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资格、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和录取结果等。要加强招生信息监管,杜绝虚假招生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肃查处违规招收借读生、择校生等行为;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严禁以改革为名乱收费,坚决纠正公办学校变相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收费及举办“校中校”等违规行为,防止公办学校优质办学资源异化和流失;严禁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严禁在中职学校招生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中职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教学点。

2.加强高中招生工作监管。严肃招生工作纪律,通过专项督查、暗访抽查、来函来电随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制止、严查各种违规招生行为。落实群众信访举报查办和督办责任,实行重点信访举报直查直办和通报制度。对屡禁不止、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乱招生行为,不仅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还要严肃追究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并进行点名公开通报;对招生中出现的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权利寻租、利益输送和失职渎职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九、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不断加强中考中招工作党的领导,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把握教育招生工作的政治方向,教育纪检部门要切实加强考试命题、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检查监督,切实防范和打击考试招生腐败行为。要充分认识初中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准确把握改革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计划编制、考务管理、评卷分析、招生录取等各项具体任务,确定专业考试机构负责考务工作,确保中考中招改革顺利实施。要从维护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大局出发,有机衔接原有做法,科学确定考生志愿填报时段,科学制定招生录取条件和程序,科学划定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稳妥推进中招录取改革。

(二)强化教学管理。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课时,让青少年拥有光明的未来。要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快发展素质教育。要切实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资源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县(市、区)要定期开展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评估,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据的分析应用,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县(市、区)要加强考试招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建设,严格试卷运送保管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考试安全。书面考试科目必须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要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管理的考试招生报名、录取管理电子平台,探索建设区域内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县(市、区)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试程序,并按要求加强考试、评卷及招生管理,确保中考工作有序进行。

(四)做好宣传引导。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要加大综合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纸媒和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国家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有关要求,重点解读和宣传国家助学、教育扶贫、就业和升学等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指导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好校园开放日、政策咨询会、宣讲会等活动,加大改革工作政策宣传。

十、其他事项

1.因休学原因转入2018级、2019级的初中学生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除已获得的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的科目,须通过其他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2.从外省(区、市)转入我市的学生,须补充参加我省各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可认定成绩,用于学生毕业升学;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转入学校审核认定后,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从我省转出外省的考生,按外省有关规定执行。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2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必修课,在不同学校的外语学院和文学院都有开设。在课程具体名称上可能略有差异,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等,但在课程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本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华侨大学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应用语言学专业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开课学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2个学分共36学时。通过对这门课的讲授,笔者有一些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课程性质改革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1]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目的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

其实,跨文化交际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广义层面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也广泛存在价值观、行为习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差异。广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有交叉的地方,如性别语言的差异、地域语言的差异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容易想到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可以避免对某种社会语言现象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是构成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支柱性学科,而跨文化交际课程与两个学科都紧密相关,因此,学好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有重要意义,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修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科定位,把它从专业必修课提升到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更为妥当。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问题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计划来体现和实施。而且,课程设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即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本课程在内容上比较浅显,主要是一些文化差异现象的简单介绍。而且内容上比较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内容上线条比较粗疏,受时间所限,介绍的多是宏观层面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现有课程在细节层面的讲解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

(二)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首先,要调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仅学到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既有课堂外的实践,也有课堂内的实践。课堂实践内容的增加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第二,增加总课时。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必须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都是每周2个学时的课时量,约36学时。减去新生入学军训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0个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本上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所以我们建议最好能在大学三四年级增加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既要增加系y性理论的学习,也要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的练习。这样可以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所有的课程其实都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其特殊性,其配套资源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跨文化交际课程研究的对象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选择上特别注意内容的时效性,选择最新版的教材以讲授最新的理论及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不同教材在内容上差异很大,固定选用某一种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偏颇的,应该在综合多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师的教案,因此,此课程存在教材资源建设的问题。同时,任课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多媒体技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3]

(二)视频库建设

音视频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具有载体多样化的关键特征,其利用声、光、图像等功能从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非语言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展示上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特别需要音视频库的建设。把音视频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来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价值观的不同,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讲授。音视频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主题分类的片段集合。比如,在讲授刻板印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把不同的美国电影电视中的华人片段集中播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华人整体的认知形象是怎样的。另一种是完整版的音视频资源,可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欣赏,如电影《刮痧》、《上帝也疯狂》、《推手》、《暗物质》等。

音视频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把音视频资源剪切出来并分门别类,把主题相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耐心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才能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源中搜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片段。

(三)案例库建设

具体案例的分析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像解剖麻雀一样展示分析的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所以,跨文化交际课程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而且最好是真实的案例材料。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例库建设的落后。

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单人开发案例和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案例开发的主力又应该是一线教师。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要求的案例。因此,必须组织一个教师团队来共同建设案例库。

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丰富的案例供教师挑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注意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就可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跨越”到“超越”层面的飞跃。[4]

五、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课初级阶段较多是从认知层面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输出”的线性模式。这样理所当然会将知识传授视为重中之重,但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面临着知识生态的深刻变化和职场需求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来往的增多,使用基于线性思维的教育模式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授,还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实践课或练习课内容。贾玉新(1997)[5]指出,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几个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练习,可以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的选择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学时所限,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知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练习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富于应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其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交际环境营造者、学习指导者和学生潜力挖掘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另外,还需要在高年级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案例分析属于开放性问题探讨,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经常可以发现当前理论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在考试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成绩占比,减少纯理论知识的占比。

另外,在考试手段上也应该多样化,可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分析总结,然后上升到理论认知的高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无可取代的。讲好跨文化交际课,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性质上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学科基础课。还需要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使讲授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合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这门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3

1档案学论文总体现状

2002年,安素琴同志发表了题为《近年来我国档案学论文的分析与探讨》的文章,文章指出了我国档案学论文数量巨大、质量不高的现状,具体反映到论文内容上,表现为空论、泛论、追风论三种形式。当前,尽管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档案学著述,然而低水平重复现象仍较为显著,空论、泛论、追风论依然客观存在于档案学论文写作中,并在新形势下,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1.1论文总体比例失调

档案学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档案保护技术几个类别,档案学论文也基本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之间,应当根据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维系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再某种程度上出现“短板”,否则必将阻碍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化。档案学在我国创立伊始,学科架构尚不完备,在吴宝康、曾三等一批老同志的带领下,档案学者着力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随着一批有影响力的档案学论文、著述的问世,我国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初步建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力贯彻“双百方针”,档案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评论,大大促进了基础理论的发展进程。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引入,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兴起,档案学与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人们将研究的重点由基础理论研究转为应用理论研究,一大批档案学分支学科纷纷建立,充分完善了档案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在档案保护方面的应用,也使得档案保护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新形势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件更新换代的节奏逐步加快,档案学论文的总体比例开始失调,应用理论研究成为了档案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趋于单一化,追风论初现端倪。时至今日,这一趋势不但未能得到扭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中国知网对档案学论文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成为了近年来档案学研究的中心。在应用理论研究逐步升温的今天,与基础理论、档案保护技术相关的论文几近于无,具有理论深度的档案学术评论亦是乏善可陈,档案界整体学术氛围稍显沉闷。

应用理论研究对于提升档案学学术地位,拓展档案学研究领域大有裨益。然而,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分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无异于舍本逐末。档案学创立至今,很多档案术语尚未统一,部分领域仍存在空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应用理论研究与形势联系紧密,可以及时针对新问题展开论述。然而,一味求新,生搬硬套,亦略显牵强。当前,应用型论文占据了学术期刊的绝大多数版面,基础理论论文几无立足之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应当实现良性互动、相辅相成,解决档案学论文的比例问题,迫在眉睫。

1.2理论研究僵化、缺乏创新

科学的实践是孕育理论的沃土,任何档案学论文、著述的诞生,都是在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反思与升华。我国档案学建立时日尚短,诸多理论不够完善,因而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束缚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深入的思想教条。吴宝康先生曾经说过:几年来我们在学习苏联先进档案学理论方面是有成绩的,但不可否认,也是有一些缺点的,这就是没有很好地从实际出发,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有机械搬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教训,否则,就会影响我国档案学的健康发展。对待西方的理论成果,我们应当主动去借鉴与融合,并结合实践加以创新。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引进中国伊始,引发了学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学者们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创立了“文件双重价值论”、“档案形成规律理论”,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仍未脱离原有理论框架。

随着国际档案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西方档案学者的观念和理论为人们所熟知。这些观点为国内档案学研究打开了思路,在此基础上,一批档案学术成果相继问世。然而,这些理论并非都能与我国档案学实践相适应,有些甚至可能与之相背离。档案学论文创作一片繁华之下潜藏的问题是:有代表性的原创理论成果不多,大多论文带有浓厚的西方理论色彩,本土理论创新少有建树。

1.3内容空洞、泛泛而谈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指出了党八股的危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当前,档案学论文写作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不正文风。俗话说:深入浅出是好学问,深入深出是大学问,浅入深出是假学问,浅入浅出是没学问。当前我国档案学论文水平总体不高,归结而言,正是大量的低水平论文充斥其中,明明是“假学问”,却改头换面,冒充“大学问”。在学术期刊中,不难看到题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分析》、《基于SeCi模型的档案××探讨》这样类型的文章。光看题名,已然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实际内容却并非如此。文章首先介绍何为大数据/SeCi模型,接着论述档案工作本身,最后将二者结合,分析研究所能带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中不乏生涩难懂的字眼,让读者一头雾水,显得文章高深莫测;实际上,文章却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浅尝辄止,相关论据亦是一笔带过,缺乏说服力。例如,大数据时代下,将电子信息全面融入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是否完全具备?试点工作是否成功,有没有全面推广的可能性?SeCi模型应用于档案学领域是否有生搬硬套之嫌?结合SeCi模型的探讨对于提升档案工作效益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待文章,不难发现:文章本身带有太多空话套话,却不涉及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业务环节,空有理论,却又无法做出合理的推导论证,这样的文章对于档案工作实践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2档案学论文现状成因分析

档案学论文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一方面是档案学者的主观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客观因素。笔者针对档案学论文发展现状,现对其成因做出简要分析

2.1论文写作功利化

近年来,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档案高校教育的显著发展,档案学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与职称、职务、绩效工资的关系也日趋紧密。档案学论文能够在知名期刊发表,一方面是对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提升职称、职务的敲门砖。相较于建国初期档案学前辈们致力于构建完备的档案学学科体系而从事学术研究,而今的档案学论文写作难免掺杂了一定的功利化色彩,也即“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近年来,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等问题是档案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论文著述产生了较多学术成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新特点的认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档案界一窝蜂研究应用理论,忽略基础理论研究的恶性现象。

当前形势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职称、职务关联十分密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重心的“风向标”。笔者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目下,以“档案”及“电子文件”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自1996年至今,档案共有122个项目成功立项,其中70%以上的项目为应用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偏少,申请立项的学者不多。但这却向学术界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讯号:从事应用理论研究更容易产生学术成果,基础理论研究很难通过审核,成功立项。因而引发了档案界大量学者热衷于从事应用理论研究,越来越少的人沉湎于档案学发展规律的推理与演绎,从而导致了论文总体比例失调的后果。

2.2缺乏学术评论与探讨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将2000年至2014年档案学、档案事业学科专业目录下的文献记录,按照被引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了其中被引次数不低于55次的文献记录制作成表,如表1所示,这组数据如实反映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略显僵化,有建设性的本土理论创见不多,缺乏创新的客观现状。

表1共记录了25条文献期刊。通过归纳不难发现,25篇文献的主题集中在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上。这是近年来国际档案界研究的总体趋势,反映了中国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国际化水平逐渐提高。以上文章都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和改进,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方理论的烙印。表1所记录的各文献,由于被引频次较高,在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文章对西方的档案学理论做出了精要的解读,为大多数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档案学理论构建了桥梁。但同时,这一系列文章也成为了束缚创新的思想教条。我国的档案学实践较之西方,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实践深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想要建成数字档案馆并取得推广,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尽管档案学理论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实践环节却并非一帆风顺。

西方的理论观点在我国往往被奉为金科玉律,谈及电子文件管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学术界一片赞誉之声。诚然,西方的档案学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电子文件理论对于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的确具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具体实际,如果不能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有所创新,对传统理论做出扬弃,显然会陷入教条主义怪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号召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致力于打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然而当前我国的档案学论文却总是围绕西方的理论观点展开论述,学术界的整体氛围稍显沉寂,缺乏高水平、深层次的档案学术评论。档案学论文围绕西方理论展开,不能充分立足于本土实际,仅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作出小范围修补,严重缺乏创新,这在客观上会引发本土档案学者的惰性心理和依赖心理,严重制约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进程。

学术界应该是一潭活水,学术界需要不同的声音。建国初期,我国曾全面照搬苏联的档案建设经验,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使得档案事业走了很多弯路。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同样的错误,不应该再次发生。近年来,档案学论文逐步出现了与档案工作实践脱节的趋势,这亟需高质量的档案学术评论加以规范和调整。关于西方的电子文件理论是否适应于我国的客观实际,学术界也应该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缺乏学术讨论的规范与调节,理论研究必然会走入僵化。

2.3跨专业研究生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主体

我国十分重视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支以高校档案专业教师为主、档案实际工作者、专职档案科研工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在内的档案学研究队伍。近年来,随着档案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开设有档案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档案专业的在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人数上有了很大的增长,并逐步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的新生力量。自2008年起,我国档案学论文年发表数量突破一万,截至2014年底,论文年发表数量已接近一万五千篇。其中,研究生创作的论文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研究生创作论文比例的增长,是导致档案学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内容泛泛而谈的重要诱因。

曾经有学者对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情况做过统计。作者选取了国内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样本,统计了2009-2011年十所高校招生总人数及跨专业人数的基本概况。统计结果显示,2009-2011年的跨专业学生占据了招生总人数的50%以上,部分高校的跨专业人数甚至超过了招生人数的70%,而跨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也十分广泛,横跨多个学科门类。从这个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档案学跨专业考研成为了新趋势,大部分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本科属于其他学科门类。这为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但也意味着大量的档案学研究生专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档案学理论底蕴,实际在论文写作中则表现为文章论述空洞,关键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挖掘与探讨,倾向于“炒冷饭”,热衷于研究前人多次探讨过的问题,对于问题和对策的描述局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本身仅仅是观点的罗列和拼凑,缺乏新意;或是将本科专业与档案学强行结合,生搬硬套,略显牵强。

跨专业档案学研究生逐步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的新兴主体,其创作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并占据了学术期刊的大量版面。受限于专业基础薄弱,跨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于应用理论研究,而且热衷于探讨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等热门话题,受西方理论影响较为深远。跨专业研究生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主体,也是导致我国档案学论文质量总体不高的最重要原因。

3结语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4

这里以该项目在重庆市巴蜀小学的实施为例,来看项目学习如何带来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和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推动学校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该项目课程编制及实施的介绍,可以供读者在设计自己的项目时借鉴――“如果你知道一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那么你将能设计出自己的项目。”如图1所示。

本案例介绍的三年级下学期的项目任务是:为旅游观光设计一座重庆桥梁的徒步浏览线路。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品德、体育及美术等学科知识,在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开展。

一、项目的确立

项目设计是pBL的开端,项目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标准达成的依托。本案例中,“桥”项目选题主要从现实运用、课程标准和学生兴趣三个方面着手设计,如图2所示。

(一)现实运用

重庆是著名的桥都,L江、嘉陵江两江环绕,50余座跨江大桥成为重庆人跨越山水的纽带,也是重庆生活的一种符号。通过这个话题,可以了解桥与两江、桥与人、桥与经济、桥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直辖以来的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将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仅2013年就接待游客3亿人次,重庆“非去不可”的旅行理念为更多人熟知。以“桥”为学习载体,巧妙地融入了重庆特色和文化。

(二)课程标准

有意义的项目必然是能达成某种教育目的。pBL促进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有效地在分科课程与项目综合实施间建立起目标融合、内容整合的链接。本案例中,我们召集年级全体任课教师研讨项目,一方面,“从学科出发”,各学科教师准确把握本学科相关联主题内容的课标要求;另一方面,“从我到我们”,在考虑各学科的哪一部分交叉的内容能为学生重新设计成项目时,致力于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这一话题从该学科中来,为学生建立各学科及与生活的关联。如表1所示。

(三)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觉得学校布置的作业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学习的需要。教师总是告诉学生应该学习某些东西,因为以后生活中会需要,或是因为方便下一课程的学习,甚至仅仅因为“考试会考到”,这些说法并不能激励学生。本案例中,教师有了项目主题的初步意向后,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真实的期待。“你对研究‘桥’感兴趣吗?”“你希望了解有关‘桥’哪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桥墩”“没有墩子都能立起来?”“是谁发明和第一个建造这个桥?”“为什么桥上面有些造型是拱起来的?”等。

一个开放的、跨学科的、具有挑战性和引人入胜的研究项目,一定是让学生从项目选题开始便参与其中,选择他们认为是一件有趣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效果就更好。

二、项目的发动

pBL通过能激起学生兴趣和触发疑问的“初始事件”(entryevent)来开始一个项目。

学校邀请到重庆市桥梁协会副会长给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桥梁知识讲座。他首先播放了一段精彩的重庆桥梁视频集锦,生动展现了“桥都”的神韵。接着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呈现了古今中外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桥,直观有趣地介绍了“何为桥梁?桥从何来?桥之功能”;二是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桥梁的种类”;三是交流了“桥与社会生活”,桥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社会交流的纽带,经济发展的基石,城市繁荣的象征”,尤其是诗、词、歌、画、戏、故事中的桥和个人感悟的分享,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能遇到桥”。

介绍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纷纷讲述自己了解的重庆桥,议论重庆桥的特点,以及其他地方的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初始事件,激发了学生思考:我准备怎样研究桥?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来迎接项目的挑战?这时,引出项目,告诉学生在这一学期里将以“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于是讨论深入:怎样到这座桥?回答“你想通过什么方式去探索桥”时,学生说“上网查”“实地观看”“采访市民”“看书”等。

“初始事件”不要求教授内容,只是为了提起兴趣、产生共鸣,可以形式各样:一段视频,一场热烈的讨论,一位演讲嘉宾,实地考察等都行。相反,如果只用一组材料来布置项目,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它看起来更像是挤占时间的作业的前奏。

三、项目的设计

桥”项目选题确定后,重点是设计任务,其核心是学生在项目发动的初始事件后基于自己的经验提出有关“桥”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驱动性问题(adrivingquestion)。通过这一任务(问题),让学生明确清晰的目标,并感受到挑战。

在前边提到的学生访谈和专家讲座的基础上,学校邀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桥梁工程所专家,就“全桥”(完整研究一座桥)的研究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处理,并力求以适合小学生的问题形式呈现:

1.这座桥在哪里?

2.为什么建这座桥?

3.为什么建这样一座桥?

4.这座桥的长度有多长?

5.这座桥的高度有多高?

6.这座桥是怎样建造的?

7.这座桥的寿命会有多长?寿命结束后,会去哪儿?

8.人们是怎样使用这座桥的?

……

学科课程标准的整合和相关联内容的重组,是提出驱动性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案例便是如此。通过美国pBL专家Justinwells和KevinGant的研讨,结合三年级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特点,具体为一个驱动性任务:创造一个以重庆某座桥梁为核心的徒步游览指南。“游览指南”这一项目成果,便是将驱动性问题转化为若干具体的实践内容,并据此拟定出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的“游戏规则”:去桥梁的路线及本次游览的起点;和桥梁有关的历史信息;桥梁附近有意思的地点;从桥梁上可以看到的有意思的地点;你观察到的这座桥梁的载重能力;其他有趣或对游览者有用的信息;游览中至少包含三处停留点,需要标示出步行抵达所需时间;最终成果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

驱动性问题应该是能激发讨论的、开放式的,并且与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核心相关。可以是有关哲学、争议问题或有趣的话题(如好朋友意味着什么?),与之相关的呈现方式,如:演讲、辩论、模拟听证会等;可以是具体的(如何为社区制作树木指南?),如:制作作品、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等,这种方式在小学中常用,因为它们对学生来说很具体,将问题情境化;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现实世界中的身份(作为CBa球队经理,如何挑选最棒的球员来赢得比赛?),通过设置角色,可以增加项目的真实性和工作的深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外的成人角色,以及在真实情境中如何工作。

如果驱动性问题可以通过“百度”直接找到,就不足以指导长达几周的项目;为了让这些规则更贴近生活和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并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同r,也可以先去亲自做一次这个项目,以确保可行和教师必要的指导。

四、项目的目标

pBL在布置任务时,教师会提供给学生这个项目的量规(rubric,评价标准),在项目进行中教师将明确地教授并评估学生的这些技能,并会让学生持续地对照标准自我评估。一个pBL项目应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21世纪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创造性/创新(creativity/innovation)以及使用技术,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如鱼得水,同时,量规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尽量能够观察和测量。

“桥”项目的学习中,教师的“桥项目:徒步游览量规”包括游览设计、交流、协作和项目管理四个部分,分别从“需要避免的错误或行为”“基本要求”和“优秀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基本要求”方面,四个部分的要求大致为:的徒步游览应包括如何抵达、桥梁历史、工程信息、三处停留点、步行时间等;通过文字、图片等不同信息呈现,内容清晰简洁,图片有说明等;倾听并尊重每个人的观点,根据成员的强项分配任务等。

五、项目的探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结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亲身实践、合作完成任务,实现真正的探究。基本步骤如图3所示。

首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当前,学校普遍以分科课程为主,因此,我们在开展这样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中,以班主任或某一个学科为主,主动联系相关学科,形成协同教学的教师团队;进而带动学生形成3~4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构成小组的成员尽量对学习或研究各有喜好,不同兴趣特长、不同个性特点的异质组合在学习中有助于相互补充和配合。

接着各小组明确项目任务,思考如何应对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以及建立合作规则,拟订计划。项目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持续推进,每周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是在教室,也可以是在校内或校外实践等不同形式。学生工作的时候,每个小组要经常停下来,用全班与教师一起制订好的量规检查本组的合作和项目进行得如何;学生要主动寻求资源,以便掌握完成项目任务所必要的学科知识、信息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准备。

虽然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忙碌的:每个教学单元,由教师先介绍在项目推进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学科基本知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及对学生学习的观察,预期到学生的困难点在哪儿,并就关键的环节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即以某一个主题的“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监督小组的进度,在不同小组中穿梭,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还要组织有效的小组间交流,分析在先前研究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推荐好的方式;同时在合作方面,教师也需要就如何利用时间、分配任务、团结合作等作指导;在项目进行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比如如何制作视频、ppt,如何提升与人交往及演讲能力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小组都将形成自己具体的成果,并准备好交流。学生作品不只是为了教师或者考试而做的,可以邀请家长、同龄人、社区代表以及商业和政府组织代表等参与成果的展示,学生要回答问题,并反思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项目的,下一步要怎么做、他们获得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是否为自己感到骄傲等。成果如果可以提供给社会公共组织或相关部门,创造出一些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内容,那会更有意义。

例如,有一组研究的是“朝天门长江大桥徒步游览指南”。教师介绍项目后,首先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热身活动,各小组学生按分组就座,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个人或家庭的照片,小组成员说一说从照片中看到的信息,然后由分享的学生简单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接着,教师给学生出示项目任务内容(驱动性问题),小组阅读后讨论:“哪些是关键词语?”“关于这个项目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为了完成这个项目,你还需要知道什么?”通过讨论和小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对要开展的项目及如何去具体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室里呈现出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探究、争鸣与包容的参与式学习氛围。

下一节课,教师出示并解读“桥项目:徒步游览量规”,小组对照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初步思路。通过讨论,小组明确了要做的项目是提供给游客自助游览的,要站在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来思考,由此初步设计了游览指南。如表2所示。

接着,根据小组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分工:一人负责视频图片拍摄及成果ppt制作,一人负责三个景点的看点资料收集和整理,一人负责成果介绍,另一人负责地图路线设计,而徒步时间、观测点等大家一起实地走桥。

为了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也是让学习达到必要的学科年段学习标准,各学科将用一周的时间协同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了解桥的结构、材料等知识;在体育课上学习识别方向的方法;在数学课上学习如何清楚地记录和描述桥的位置,了解并测算实际距离的方法;在美术课上学习清晰美观地绘制出行走路线;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如何利用ppt、视频等记录过程资料并制作项目成果;在语文课上学习如何写图片的说明更有吸引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讨论乘车、寻路的一些基本礼节,体会大桥无形,驻到人们心中的桥是另一种美丽的桥……

接下来的四周时间,小组根据计划,整合各种资源,采取不同的形式,发挥各自的创意,推进项目的研究。小组首先完成了“朝天门长江大桥”“洋人街”“北滨路”景点的资料查询,推进并修改和完善了计划。接着利用学校社会实践大课堂时间,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按照计划路线和时间,走访了三个景点,在夜里徒步后,确定了四个观察点:从南到北左中右,加上另一侧回程的中部,每个点在那个时间可以看到什么,照了相并配了文字,同时测量了成年人、小朋友、老人,按不同的步长,经过1741米的大桥一侧停留与否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同时,小组讨论,很多游客并不是专业的建设人员,此行之所以看重庆的桥,更多是希望通过有代表性的桥,感受重庆的夜景,看重庆的发展,以及感受重庆人的生活。于是,在走访中,小组与在桥上走的家庭、恋人、兄弟等进行了交谈,了解他们眼中的重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并把这种方式,写进了徒步计划――“可以做点什么?”……有了实地的走访,接下来便开始整理资料,完善计划,准备指南ppt的制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展了“如何测量徒步速度?”“怎样制作电子ppt?”“如何介绍自己的作品更受欢迎”三个“需要知道的”选修工作坊,每次每个组可以派一个代表参加后将学习收获带回自己的小组分享,教师还邀请了旅游公司、演讲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指导。

当初步形成研究成果,便进入反馈和修改的一周。在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对照量规反思:“哪些目标已达成,哪些尚未达成?”,在小组中讨论“对于目前为止的成果还有什么需要做的?”进而在全班交流,然后由各组继续修改。实际上,大部分小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相互学习和修改,还训练了学生用量规相互进行评价的能力。

成果展示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好的示范和一个坏的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价并完成合格的成果。接着,两个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轮流听取对方对成果的介绍,然后根据量规和范例,以“演讲者演示”“阐述问题”,然后另一小组以“我喜欢……”“我觉得……”最后“演讲者回复”的分享与评论步骤,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展示活动当天,教师还邀请了家长、桥梁专家、旅游局的相关人士参加。本案例中的小组以“这就是重庆非去不可的朝天门长江大桥……”“等您聆听……”并配上小组成员在夜间桥上拍摄到的桥的照片结束了介绍。其他同学也非常激动,认真准备了文字、ppt、微电影、手绘等重庆不同大桥不同形式的浏览指南,并通过介绍、演唱、模拟推介会等形式呈现,还有的小组提出了对大桥周边及重庆旅游的建议。现场各方人士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现实运用。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在每个小组的浏览计划中,节选了有代表性的主要画面,制作成一个短片推荐给全体分享,并配上原创的“数大桥”的歌曲和各小组进行此次“桥”项目学习的过程照片……学生对“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有了更真切、快乐的理解。

学期末,巴蜀小学承办的“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暨第二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中,来自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的50所中小学及学术机构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桥吧”嘉年华活动。巴蜀小学各年级的学生,展示了“桥”项目学习的成果。桥的建造、桥的承重、桥的游乐、桥的旅行等丰富多彩的成果,通过图文并茂、模型、声光电等综合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的成长。

六、“桥”项目学习的启示

课程综合化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学校的条件,进行了积极的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诸如学科本位、评价考试限制、理论知识不足、教师跨学科合作困难、家长合力不够、管理及教研体制不匹配等问题,使实践探索仍面临着重重困难。要选点突破并以点带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师跨学科的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不足。

借鉴国内外相关专家及实践的研究和巴蜀小学“桥”项目实施的生动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讨论:

(一)核心目标如何把握?――从学科出发。

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学科课程整合设计后,既没有公认的好的实施方法,又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标准来评价,莫不是新的没建立,原本分科的好的东西又丢了?在现场,我们也看到有时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跨学科很强的主题提出后,教师似乎更关心课程主题统整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不会进一步去了解关系到哪些概念、原则等课程标准的要求,致使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拼凑现象。

pBL的项目即是课程,学习者不是学习一个新的项目,而是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虽然教师实施项目时确实不会像运用讲解、作业和教科书这些方法时一样教同样多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完成设计良好的项目时,会因为需要相关学科的知识支撑而主动地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内容。同样重要的是,项目的确立就来源于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项目的计划是对各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及学生生活素材的逻辑重组,使其“转化”为一体。因此,学习者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体验、感悟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个性化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这就使从学科出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有了目标方向,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二)教师如何实现跨学科协同教学?――从我到我们。

正如Hargreaves和macmillian所言:“课程整合不仅要把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更要把教师结合起来。”就现行的学校整体课程方案规划、班级授课制的学习时间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核定及m修和职称晋升渠道等而言,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对分科课程的研究和个人化的工作方式。要探索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人员发展与课程研究并行,教师观念的更新与方法的丰富举足轻重。

pBL的项目,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兴趣,这些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分析并解决,这促使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关注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项目实施中,如果能感受到这样的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奇妙作用,就能帮助教师树立“双赢”思维,激起实施学科整合及与人合作的意愿。

同时,课改,往往更多关注改课堂教学,而不是课程,都是看40分钟是怎么上的,容易忽略更长远的东西。pBL没有跨学科学习以及学习时间的硬性要求,通过量规,明确目标及保底要求,这叫“游戏规则”,至于怎么解决,多少时间解决,空间都留给教师。管理从机制上保障教师有共同讨论的时间,给教师搭伴,形成几个人的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一方面需要对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更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把“我”融入“我们”――相互聆听,了解不同学科“综合、关联、渗透、交融”的可能,进而对现行教材进行新的梳理、解构、组合,进行跨学科协同教学。

(三)作品是主要的学习成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pBL项目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学习内容来源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而非出自规定好的必教教材清单。这可能是教师最担心的事。如果学生遗漏了什么,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实际上,在项目学习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师生、生生以及该项目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在提出问题、整合资源、实施计划、制作作品等过程中,每位成员共享自己的思维成果,充分交流互动,真正从接受学习变为有意义的探究学习;由此,项目学习,最终是通过成果的或介绍来表现,其作品包括实物,录像、音乐、ppt、网页、报告等,但比起这些有形的结果,过程中带给学生的调查研究方法、与人合作交流、自信优雅呈现等受益终身的能力与习惯更是人生独特而有意义的东西。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5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美术教学应尽量体现跨学科讲课的方式。

一、美术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

美术可以与其他艺术学科相结合。不过,仅以某一类主题来组织全部课程终是片面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思考分科学习与跨学科教学的结合。分科学习主要解决各种美术语言、基本技能和创作方法。同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各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形态及其表现技能,也应该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形成必要的艺术素养。“艺盲”无法参与真正的艺术交流。在此基础上,要设计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单元或主题,通过探究活动达到综合体验、综合运用之目的。

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形态切入,从中体会各艺术间的相关性,又能突现不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或从内容主题切入,或做个雕塑,或从研究原始艺术、宗教艺术、现实主义艺术、现代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等深层文化意蕴切入,然后再比较各种艺术语言形态及其相关性,从人文性质的高度认识各种艺术。有了单学科对艺术语言的了解,主题性的跨学科教学更能从根本上加深对艺术的人文性质的理解,并有望产生“突变”效应。

二、美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

美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教学可以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热门话题相联系;工艺教学则可以与民间艺术、地方风情相联系;建筑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智慧的结晶,与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直接相关;现代艺术涉及种种西方现代哲学理念、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现代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的高度综合,与电子影像设备、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知识、技术相关。由于美术已渗透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与人文、科技、宗教、社会、经济等学科相联系。

实践证明,在初中美术讲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这的确有一定道理。语文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大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做到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只要教师善于进行跨学科讲授,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地思考,就会使学生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学生就会达到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6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学和投资学的交叉学科,伴随着国际投资理论与各国国际投资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国际投资学已具有了专业特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逐步成为类似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那样的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拥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专业的院校,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以及一些商学院等高等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后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这门新兴课程。但是,由于其发展历史比较短,国际投资学的内容与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包括财经类、综合类乃至有些工科院校等多所大学在内。培养目的基本上是有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水平和实务知识,能从事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科研教学的专门人才。

典型的如对外经贸大学,其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描述为:“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政策研宄所需的基本技能。”为此,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电子商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营销学、国际商法、西方经济学原理、国际投资学、计量经济学等。

再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其国际贸易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深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研宄能力,熟练应用外语,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宄和进出口业务管理及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专门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所学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结算、国际保险、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其他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大致相同。

可以看出,这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课程必定会设置国际投资学。同时另一问题却出现了,即一般的国际贸易专业中也会设置跨国公司这门课程。一般情况下,国内对国际投资学的教材安排都以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两部分,其中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内容则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探讨对象,显然,同时开设国际投资学与跨国公司在教学中会出现重复讲授。如何一方面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两门课程间的内容冲突,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国际投资学目前的课程特点以及与跨国公司课程之间的冲突,可考虑以下解决方法:

1.明确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内容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兼顾理论与实务的应用经济学课程,授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对国际投资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来自于西方的国际投资学,但实际上,西方国际投资理论目前仍有众多流派,时至今日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西方国际投资学学科体系。长期以来,国际投资学的有关内容包括在相关的学科之中,宏观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学科中见到,微观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国际商务、国际企业管理等学科中有所反映。在我国,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地位的确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国内一些财经院校相继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课程,后来陆续出版了以“国际投资学”命名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国际投资的理论,以后逐渐将国际投资理论与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国际投资战略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为避免与跨国公司课程的冲突,在教学实践中,国际投资学的主要内容宜选择以间接投资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投资的概念、方式和作用,国际投资现状和发展,当代国际投资间接理论中具有较有影响力的各种流派;

(2)国际投资实务,主要介绍国际投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投资的概念及其具体形式,以及作为国际投资载体的跨国银行、跨国投资银行的运行机制;

(3)新兴的国际投资方式;

(4)各国国际投资实践,实证考察和研宄中国和其他国家参与国际间接投资活动的背景、形式、条件。

2.强调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使得国际投资必须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应注重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相结合。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我国高校国际投资学传统教学方式一直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来讲授,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注重运用案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典型案例提供给学生,以供其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通过案例教学将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分析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的特点,在实际运用案例教学中,一要解决信息来源问题,国际投资与国际经济的其他活动方式一样瞬息万变,如在教学中使用《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商务资讯》《华南早报》和《世界投资报告》等报纸,以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作为教师作为课堂主要补充参考资料,使用这些资料来源的“即时”数据等活生生的案例,就会使课程更加紧密地联系企业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实际,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二要注意案例信息要紧扣教学大纲及国际贸易专业的方向,使案例和信息有较强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典型性,使案例既可以作为讲课用,又可以作为提问题用,也可以作为讨论用,还可以作为考试用。

(2)模拟实验教学的运用。实验教学在国际投资的教学中同样尤其重要,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利用实验室教学,模拟证券投资实战环境,采用实证分析教学,将国际证券投资分析理论与证券市场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风险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具体操作上利用证券行情接收系统适时接收沪、深证券交易所行情,演示大盘和个股行情走势,利用证券实时分析系统演示主要技术指标,结合典型图形讲解技术指标的运用,利用虚拟资金和虚拟撮合实现从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操作模拟股票交易系统。

3.强调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教学手段上的多样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授课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辅助课程的配套运用。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对国际投资课程设计多媒体课件,应本着设计的实用性、讲解的生动性、学习的高效性和互动性的原则,同时,由于该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因此,既要兼顾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实际,又要体现国际投资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加入最新的国际投资的案例分析,以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的优化。教师在对所收集资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除了使用文字说明外,还可以将理论知识用各种表格、图形和动画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基于课程还涉及很多实务类内容,通过一些反映国际投资领域重大事件的视频新闻短片和照片,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讲解国际证券投资内容时,播放介绍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短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证券交易所现场,亲身感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2)网络辅助课程的运用。网络辅助课程是借助网络平台辅助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课程。通过该类课程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和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师生交流等主要教学活动网上运行。它利用校园网,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还可以继续学习和深入交流,是作为课堂的延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模式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王凤珍(1964-),女,吉林洮南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天津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88-02

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

2.学际型模式。“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

(二)制定符合多元化教学改革要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为了配合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化教学需求,各院校还应当立足自身特点,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1.培养目标。立足民航服务界,结合民航院校特色和优势,注重强化航空法和民航法律实务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知民航运输业务知识的复合型学生。

2.教学理念。民航类院校以工程专业为主,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设有航空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自动化学院等。在这样的学校开设法学院,要发挥资源优势,把握特色发展法学教育就应开展CDio理念下的法学教育。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理念下民航类院校法学专业的跨学科多元化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四个方面:(1)C——构思。即将工程理念下的民航院校法学教学进行全盘构思,搭建内容结构。(2)D——设计。即根据各民航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精心设计法学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化实践教学。(3)i——实现。即将法学专业教育与民航特色教育涉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按照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贯穿在教学行为中。(4)o——运作。即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将上述构思和设计转变为学生个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变成学生以后工作就业中受益的知识或能力。

具体而言:(1)从学校角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就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学校的发展整合起来。(2)从管理者的角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场所、为教师提供适合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并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民航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从而寻求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法学教育。(3)从教师角度而言,就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民航业界的专家人员进行法律科研和教学项目的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开发。(4)从学生角度而言,CDio法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必须具备民航与法律的基础知识、个人分析解决案例的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四个层面。

3.课程设置。依据民航院校的不同特色和优势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优势不同,发展方向各异,因此课程应依据各校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来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基础理论课程。16门法学基础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概论、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二,专业特色课程。各院校应根据本校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学人才。如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学科齐全,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航空电子等,所以法学专业可以重点将涉及航空公司法、航空运输法、航空保安法航空电子服务平台的法律以及民航行政课程作为其重点内容;而北航和南航是以我国航空航天、宇航、信息化等高端科技专业为其主要特色,故在法学教学方面可结合相关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以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为特色课程。

第三,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民航案例演析和民航法律实务两大类。民航法律实务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院实习及选派学生到民航实务部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帮助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

4.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法律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以案例教学、实地教学、课堂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在现代化多功能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穿插案例,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设计制造、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演示、提问、学习后反馈能够在现场充分领会航空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考虑到民航特色,需要聘请民航业界的专业人士,如民航法律师、民航法务部门和各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兼职授课、举办讲座,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优势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与学生进行讨论。

5.构建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教学考核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对于实行跨学科法学教育的学生,应结合所跨学科专业的特点、难易程度等方面灵活处理。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法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角度不同,一律采取统一的方式考核太过单一,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考核标准如表所示。

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改革是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从整体上构建法学教育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的整体配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因此它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以及对应的绩效考核方法,既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便于对教师的资格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改革措施的一个评价。

三、总结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将空管、航空工程、航空自动化等多个航空专业学科与法学融会贯通,形成以航空法为中心,涵盖民航安全法律、民航电子服务法律等鲜明民航特色的法律学科。这样民航类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兼具法律与民航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法学学生,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创造性、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构建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办学方针,落实“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航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郑世保.工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永全,金惠芳,刘琴.关于“计算机”与“法律”复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途径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

[4]黄锡生,陈德敏,曾,等.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冯秋燕.文理交叉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6]陈莉.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1).

[7]饶艾,李永泉.利用工科优势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21世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12).

[8]史卫民.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2).

[9]陈文琼.论高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0]李善寿.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学科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也是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人才类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职业规划\&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型工作\&从事复合型专门性工作\&从事生产第一线技能型工作\&知识体系\&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以行业设置专业,注重知识的复合性和跨学科性\&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侧重掌握实用技术\&培养目标\&偏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综合能力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偏重实际技术运用跟改良能力的培养\&]

按照《纲要》的要求也就要区分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方式与方法一定要有所区别,而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统一的精英培养式方法。

一、交叉学科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基于实下经济大融合的背景提出的,而这一背景下培养的人才要体现学科的融合行,“跨学科”与“交叉学科”一词都被翻译为“interdisciplinary”,最早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献中。1930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在一份有关理事会的目标的声明中,正式使用“跨学科的活动”的说法。1937年,《新韦氏大词典》和《牛津英语辞典增补本》首次收入“跨学科”一词。“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交叉学科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①打破学科界线,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②指包括众多的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如边缘学科(即在原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学科)、横向学科(即以不同学科或领域中的某一共同属性或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综合学科(即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领域的学科)等;③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可以称为“跨学科学”或“科学交叉学”。狭义的交叉学科,它只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学科。

实际上国际上一些知名院校早就开始在学校内设置了一些文理交叉的学科,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开设了一些文理交叉的学科。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实践办学经验证明,交叉学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他并不仅仅限于多开几门课,多上几个交叉性专业,而是涉及知识体系、思维、传统习惯等多方面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对现行教育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变革。

如果要全面的变革应涉及两个基本点:①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即高等教育须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单一的知识教育体系变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教育体系,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②是交叉学科教育的整体化,具体表现在如培养目标整体化(职业化,专业化)、学科设置整体化(与行业发展相配套)、课程结构整体化(多学科相渗透,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诸方面协调统一,包括考察方式都可以调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注重法律意识信仰的培养

自由法学代表埃尔利希,将法律分为书本上的法律(制定法)和行动中的法律(活法),他表达了自由法学的基本立场:“无论是现在还是其它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于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是在社会本身。”

虽然我们认识到了交叉学科中的不仅要求将必要的、系统的法学理论教授给学生,同时要教授超乎于传统法学教育范围外的知识给学生(上面所提及交叉学科的知识),并按照职业需要培养与职业相关的技巧、能力和素质。我们应当如何更有效的达到这些条件呢?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按照具体职业要求来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法律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这一经典名言屡被引用而经久不衰。这充分表明了,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人们开始意识到,“仅凭理性的推导与功利的计算,怎能唤起人们满怀激情的献身不具有神圣意味的法律又如何赢得民众的衷心拥戴”然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必须有意识的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复合型,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法治国家的建立,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会使得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社会纠纷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更为有效,也是社会法制建设的必然。

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当以职业教育为主,兼顾素质教育,也就要求交叉学科中的法学教育要兼顾法治理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信息,也应该包括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一旦形成,不仅让学生终生受益,也会进一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立。

理由有以下两点:其一,诚如《刚要》所提要求,当代高等教育要适应时展,向社会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还应该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心智和潜能,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其二,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专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全才”或“通才”的博雅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或适合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人才。其三,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体现和职业道德要求,都是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当具备的。这就要求在交叉学科中各学科技能是为实践服务的,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把握阶段。当然职业化的倾向容易使教师产生忽视理论教学的心理,而误导学生只注意职业技巧的细枝末节,甚至是低层次的模仿,从而忽视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这也是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并结合方法论

交叉学科的法学教育中老师应当奉行“培养兴趣、掌是握理论、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理论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趣是理论积累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好的去积累理论与知识,实践又是理论厚积薄发的体现,只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精髓。如果老师知识面很广,理论结合实践开拓学生眼界,培养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并充分考虑不同班级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增加专业考试重点的部分,增加理论讲解,更注重细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把事例论证与课堂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会让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不仅从中能够得到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会用法律分析事件和实践生活,这也许就是交叉学科中法学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也就需要教师能熟练的掌握案例教学法跟法学方法论。

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采用以判例为讲授的主要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类似苏格拉底式讨论的方式向学生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技巧。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仅仅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增加实践经验,也使得枯燥的法学学习变得有意思起来。正是这一方法的运用让法学教育的重心向实践应用层面慢慢倾斜。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有几个误区。第一种案例说明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他往往强调在学科体系基础之上,按照理论体系的需要来设置案例并进行说明,为了讲授知识点而设置案例。第二种是案例讨论法。教师为了帮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在每个章节讲授完成之后安排专门的讨论。第三种是案例课程法。教师按照体系对经典案例进行编排,再按照进度进行讲授和讨论。在讲授过程中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点。应当说这三种教学方法各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某些特点,但都存在一个缺陷,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体系的约束和限制。而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则是籍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念,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都割裂了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也偏离了判例教学法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训的初衷。学生即使通过此种方式掌握了某一具体理论知识,但在遇到综合性案例就会不知所措无法融会贯通。

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法律案例分析、追问的过程,养成学生反思实践问题的精神,提高反思实践问题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发展与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在无需教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的通过法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迅速理解和运用新法律。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使其真正能够处理具体事件,毕业后能够最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有效的减少了学校到单位之间实践与再学习的时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案例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法学本身属于人文科学,因此价值评价因素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法学有其固有的价值评价因素。在法律的规制下如何合理的解决众多的社会纠纷和矛盾,正是法学评价因素处处体现社会政策的目标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的体现跟应用。因此案例教学中应同时体现法学方法论。

我国台湾学者杨奕华先生在构建法学方法论研究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学方法论的定义。他说:“法学方法论系以一套先设的假定为准据,确定基本的研究立场,从事法学理论之建构,进而以之探讨、诠释、批判法之存在与衍化现象、法之科学技术及法之实践功能等之研究态度之学科也。

法学方法论的指导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具体法律规则的外延及内涵,法律论辩规则外部证成与内部证成的运用,价值判断和利益权衡的取舍,以及典型性案件中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具体适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细致而独到的分析,是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如果缺乏方法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掘案例中蕴含的法律原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推进讨论展开和深入,启发学生,学会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争辩过程中得出结论。同时要及时帮学生理清思路,避免走入误区或偏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

应当说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应流于形式,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复合型,专门型人才。传统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交叉学科的建立非常之必要,但以往那种增加几门其他学科课程,或者了解一下相关知识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职业需要。因此交叉学科的整体化建设,制定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在交叉学科中法学教育即要区别于法科教育,又不能像过去非法学仅停留在普法层面,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守法的公民同时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当代高等教育应当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在推动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3页

[2]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3]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研究》[J].《法学探索》2006年第3期

[4]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J].《比较法学教育》1996年第2期

[5]杨奕华.《法学方法论研究范畴之商榷》[C].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53页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10

近日,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印发了《攀枝花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中考改革方案》针对攀枝花市的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我市的中考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安排。下面就《中考改革方案》中涉及到的系列重要改革进行详细解读。

一、为什么要推进中考改革?

新高考改革在我国已开始全面推行。四川省将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高一年级实施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综合改革。为了更好地与新高考接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过渡,中考改革势在必行。此次改革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努力引导学生文理兼修,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丰富人文底蕴,提升科学素养,关注重点从“分数至上”转向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为高中阶段发展打牢学业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好更扎实的准备。

二、《中考改革方案》遵循了哪些原则?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此次《中考改革方案》主要遵循五个有利于原则。

㈠有利于全面推进核心素养教育。

核心素养教育是通过各学段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必备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活动。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养成必备品格、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点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㈡有利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完善规则程序,切实保障考生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㈢有利于实现与高考改革方案的有效衔接。

以适应、对接高考改革为重要导向,加强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设计,推动基础教育各学段间的有机衔接。

㈣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发挥考试评价导向功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㈤有利于服务高中阶段学校人才选拔。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首要目标是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人才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业水平考试。

三、《中考改革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中考改革方案》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实施全市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综合改革。2021年起按本改革方案进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

四、《中考改革方案》有哪些亮点与特色?

㈠八大方面改革内容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

该《中考改革方案》结合了我市教育实际情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在结构体系上参照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的框架,特别是在主要任务部分的内容上从推进考试科目与分值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改革、体育与健康考试改革、实验操作考试改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与方式改革、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管理改革八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细化,更具可操作性。

㈡物理与体育科目纳入固定赋分科目并提高分值,凸显其重要性。

《中考改革方案》强化了物理、体育科目的重要程度,把物理科目与体育科目作为分值固定科目按100分进行计分录取,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为高中的物理学习和增强学生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

㈢非固定赋分科目分值采用等级赋分及机选确定,既提高了分数可比性,又体现了扬长避短。

在录取科目分值确定上,采用了等级赋分制度,对非固定赋分科目按学生在该学科中的排名进行等级赋分,并对等级赋分的结果进行排序,排序按考生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分别按70%、50%、40%、20%、20%折算计入总分。此改革使得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且能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扬长避短。

㈣普通高中录取方式发生变化。

设置提前批录取批次。将民办普通高中作为提前批录取的学校,在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之前录取,体现了对民办教育的政策倾斜。

㈤大幅度取消中考的加分项。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体现。

㈥与新高考接轨,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衡量初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依据,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充分做到与新高考接轨。

五、《中考改革方案》八大方面改革详细解读

㈠推进考试科目与分值改革。

1.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所设立的15门科目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考录取科目仅为10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含实验技能)、化学(含实验技能)、生物(含实验技能)、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

2.中考录取科目赋分方式发生变化,与高考全面对接。

⑴录取科目(除体育与健康)的卷面分设置与高考录取科目的卷面分设置完全一致。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各150分;物理(含实验技能分)、化学(含实验技能分)、生物(含实验技能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各100分。

⑵中考录取科目设置分为固定赋分科目和非固定赋分科目。固定赋分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含实验技能)、体育与健康)按卷面分100%计算,非固定赋分科目(化学(含实验技能)、生物(含实验技能)、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按学生在该学科中的排名进行等级赋分,并由电脑自动对等级赋分的结果进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分别按70%、50%、40%、20%、20%折算分数计入总分。

录取科目计分设置办法类别科目卷面分中考计分固定赋分科目5科语文150分150分数学150分150分英语150分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分)100分体育与健康100分100分非固定赋分科目5科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分)200分。按学生学科中考成绩进行等级赋分,对等级赋分的结果进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分别按70%、50%、40%、20%、20%折算分数。生物100分(含实验操作分)道德与法治100分历史100分地理100分总分1150分850分以上这个设置办法是从6个方案中充分征求意见后慎重决策的。

㈡推进考试内容与方式改革。

1.考试的命制主体发生变化。

自2021年起,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的命题和制卷由省教科院组织,其他科目考试的命题和制卷由市教科所组织实施,命题方式与高考的命题方式一致。

2.考试的命题导向发生变化。

新中考方案强调要特别把握好学科命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要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中考命题的依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中考考试内容范围,让考试回归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六个维度”实现中考命题与核心素养的对接,以命题的“不确定性”导向核心素养,以试题的“开放性”导向核心素养,以试题的“选择性”导向核心素养,以试题的“学科跨界”导向核心素养,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向核心素养,以凸显“家国情怀”导向核心素养。

3.考试的命题方式发生变化。

一是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二是考核、考查与考试相结合,三是主观命题与客观命题相结合,四是笔考与机考相结合。

㈢推进体育与健康考试改革。

1.体育与健康考试分数为何要提高到100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体育与健康考试分数提高的主要目的在于贯彻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为何体育与健康考试要实行“3+X1+X2”?

“3”为掷实心球、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跑,通常讲的“跑跳投”,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X1”为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跳绳,由家长代表抽选一项,主要是针对当前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设置;“X2”为运动技能类项目,由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技能类项目中自选一项,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市教育体育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体育与健康的分值逐步提高到100分。2018年和2019年为60分,2020年为80分,2021年开始为100分。每个项目的分值是在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确定的。

3.对特殊情况学生的特别规定。

对丧失运动能力免考体育的残疾学生,体育成绩按满分计入升学考试总分,这是教育部的规定;对患有重大疾病不宜参加体育运动免考体育的学生,体育成绩按总分的80%的分数计入升学考试总分,这个分数基本上是全市体育成绩的平均分;对其他免考体育的学生,体育成绩按总分的60%的分数计入升学考试总分。主要针对突发伤病等特殊情况,正式考试时不能参加考试且缓考的学生,在补考时又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考试,予以免考,按60%的分数确定其体育成绩,这个分数是个及格分数。

㈣推进实验操作考试改革。

1.改革实验操作考试的计分方式。

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到其学科的中考成绩中,实行统一计分。

2.提高实验操作考试的分值。

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权重不低于各学科总分值的15%。

3.改革实验操作考试的组织实施。

在攀枝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每年3月份市教育体育局下发的《攀枝花市初中毕业生升学实验操作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理科实验操作考查和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考查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考试结束后由市电化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汇总成绩至市招办。

㈤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攀枝花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五个方面内容细化为若干要素,依据学生在各个要素的关键表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全市将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日常表现,动态监控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原始材料。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校审议、材料公示审核等程序,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衡量初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依据,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

㈥推进招生录取与方式改革。

1.录取批次发生变化。

增设了提前批次录取,提前批次录取为民办普通高中学校(目前是攀枝花成都外国语学校,今后还有可能增加),体现出我市加大了对民办高中的扶持力度。

2.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录取采取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加大定向切块招生力度。

普通高中学校统一招生含定向切块计划招生,定向切块招生比例为60%。定向切块计划覆盖到全市所有公办高中。

4.大幅取消录取加分项。

我市对中考加分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大幅压缩了身份类加分,全面取消了其他项目的加分。

5.保留和新增的加分项政策。

⑴身份类加分政策。项目加分分值革命烈士子女10分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和台湾籍考生5分苗族、傈僳族考生10分苗族、傈僳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5分⑵军人子女的加分照顾政策。按照《四川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政干〔2012〕118号)执行。

⑶公安子女的加分照顾政策。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的加分政策。参照军人子女入学政策执行。

⑷新增的加分照顾政策。刚性引进的一至六类高层次人才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按《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执行,此为新增的加分项目。

㈦推进自主招生制度改革。

1.普通高中学校艺体特长生如何招生?

在攀枝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普通高中学校上报招生方案,市教育体育局按艺体招生管理办法审核并下达招生计划,所有报考艺体特长生的考生必须参加专业测试。专业测试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自行组织,并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同一等级的普通高中学校测试时间原则上统一,具体测试时间由市教育体育局统一安排。

2.哪些学校可以进行跨市州招生?

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可进行跨市(州)招生,跨市(州)招生的数量按省教育厅批准的计划执行。

3.哪些学校可以进行跨县(区)招生?

由具备跨县(区)招生条件的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向市教育体育局申报,经市教育体育局核准后实施。跨县(区)招生的数量按市教育体育局下达的计划执行(根据教学质量下达),在我市普通高中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由学校自行组织。

4.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实施自主招生?

由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向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申报并报市教育体育局核准后实施。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数量按市教育体育局下达的计划执行,在我市普通高中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由学校自行组织。

5.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实施自主招生?

由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向市教育体育局申报,经市教育体育局核准后由学校自行组织,在全市统一招生录取前完成。凡已被民办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全市其他普通高中学校的录取。

㈧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管理改革。

1.如何加强考试招生宣传和管理?

各县(区)、相关学校要严格执行攀枝花市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管理相关规定,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任何普通高中学校不准给教师下达招生任务,不准以签订协议等方式违规提前招生,不准委托中介培训机构招生、有偿招生。任何学校及个人不准干预学生填报志愿,特别是在志愿指导时任何初中学校教师不准误导考生。

严禁违规跨市(州)、跨县(区)招收普通高中学生。经省教育厅批准的可跨市(州)招生的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四川省教育厅跨市(州)招生相关规定。招生时间必须安排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结束后进行,不得提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经市教育体育局批准的可跨县(区)招生的省二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市教育体育局跨县(区)招生相关规定,招生时间必须安排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结束后进行,不得提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不得突破计划招生。

严禁普通高中学校违规招生宣传,切实做到“六不准”:未经隶属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的招生宣传资料(包括学校专版),招生学校不准向主流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热门公众微博和主流网站投放;学校对外宣传的数据来源必须以市教科所的真实数据为依据,不得站在学校角度擅自对数据进行拆分性宣传;学校对外宣传时,不得和其他学校进行对比性宣传(含使用同类学校、第二名学校用语);不得高度评价、标榜本校,贬低、诽谤、恶意中伤其他学校;学校对外宣传要使用市教育体育局出台的《攀枝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的评价口径和统计维度,不得站在学校角度擅自进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式的宣传,误导社会、家长和考生;宣传用语必须规范,不得擅自出现“、、、最先、、、、最多、首个、*”等极限用语。

2.如何规范学生学籍管理?

严格按录取结果注册学籍,实现录取与学籍注册无缝衔接(录取即生成学籍)。严禁违规招收已被其它学校统一录取的学生。已被我市统一招生录取的普通高中学生,未在我市就读的,若需由市外转回我市就读,只能转入原录取学校。任何学校不得注册已被其他学校按志愿录取了的学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凡擅自突破招生计划、违规招收已被其它学校统一录取的学生,市教育体育局将不予注册学籍并给予相关学校、人员严肃处理。

3.如何规范招生收费?

公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要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在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公示栏等地方公布。严禁普通高中学校违规乱收费。各县(区)要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加大财政资金对普通高中的支持力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各普通高中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省的收费政策,严禁在收费项目之外以借读生、自费生等名义招收学生;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但捐资助学不得与入学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