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7:13

生命的需求篇1

关键词:叙事研究成长生命性心理需求

本文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视角,用教育叙事的方式重新叙述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主人公ishaanawasthi的成长故事,在反复观看和回味影片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镜头深描故事细节,并着重从“成长与成绩”、“关注与惩罚”、“规范与自由”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叙事与分析,进而揭示影片的深刻教育意蕴,给予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

一、重叙故事中的事

与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的“叙事”相比较,教育“叙事研究”有其基本特征,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是“实然”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则;二是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是与某个或几个具体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三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1]。按照对教育叙事研究基本特征的理解,展开对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叙事研究,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理清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及重叙有意义的教育情节,深描镜头下的若干细节。

1.故事中的“人”

ishaanawasthi: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其内心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但他有读写障碍的缺陷,所以他善于用想象满足自己,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RamShankarnikumbh: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把握学生向往自由、想象丰富的心理特点,大胆打破常规的教学规则,用欢笑和乐观感染每一个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地想象和思考。

mayaawasthi:ishaan的母亲,勤劳、善良的女性,对孩子、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

mr.awasthi:ishaan的父亲,对孩子严格要求,望子成才的心情十分迫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代价。

Yohanawasthi:ishaan的兄长,学习刻苦,门门功课拔尖,是家长及老师的骄傲。

2.故事情节

镜头一:校长办公室里,mr.awasthi和夫人mayaawasthi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ishaan充满恐惧地愣在办公室书架旁边,数学老师和英文老师愤怒且无奈地数落着ishaan的“罪状”。

镜头二:ishaan和邻居家孩子Ranjit发生冲突后,气急之下踢坏了邻居家的盆栽。邻居找到家里和mr.awasthi理论,ishaan躲在家门外面不敢进去,被mr.awasthi发现,大声呵斥到跟前,边打边责骂。

镜头三:英文课堂上,老师发现ishaan在开小差,愤怒地让他起来阅读,ishaan读起来十分困难并告诉老师:“字母在跳舞(thelettersaredancing)”,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觉得他故意扰乱课堂愤怒至极,将ishaan赶出课堂并惩罚其站在教室门口直至下课。

镜头四:ishaan到了寄宿学校,入学第一天,在宿舍里,校长严肃地对ishaan说:“在这所寄宿学校,我们按照唯一规则生活,那就是纪律。我们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

镜头五:nikumbh的第一节美术课上,所有孩子都玩得很开心,唯有ishaan闷闷不乐,并且什么也没有画,nikumbh并没有责备他并试图与他交谈,ishaan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探索ishaan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nikumbh到ishaan家里访问,由此,找到了ishaan学习困难的原因,同时惊奇地发现了ishaan在绘画方面惊人的资质。

二、成长与成绩

成长,乃是个体生命的成长,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是精神生命的不断丰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的追求不是成绩的增长,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一句话,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3]。影片中Yohanawasthi紧跟父亲mr.awasthi的步伐,因而他与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拿第一,而ishaan永远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成人足够强健,能负担得起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但是如ishaan一样本该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孩子们,正在成长,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梦想,怎能担负起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手指尚长短不一,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考试的奴隶,在学习中丧失快乐,错过生命健康成长的时机。

三、关爱与惩罚

关爱是一种感情的集中投入,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关爱,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是以爱育爱,以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平等沟通为前提,而并非自上而下地提要求,施加压力。关爱,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细节往往是问题根源所在,mayaawasthi与mr.awasthi对ishaan关爱或是表达方式不对,或是未关注到细节,当nikumbh家访以后他们才半信半疑地相信自己一直关心、头疼的儿子出现学习障碍的根源在于儿子有读写障碍,同样对儿子投入了大量的关注与爱,为什么问题的症结是与儿子接触几次的老师发现的?老师关注ishaan的细节表现,从言行、表情、作业乃至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的一张画,从作业中发现错误的规律,诊断其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写障碍,更重要的是,通过ishaan的绘画作品,nikumbh发现了ishaan的艺术天赋及丰富的想象力。

当付出关爱未果时,教师和家长可能会选择通过惩罚唤起孩子的自觉。影片中,当ishaan与邻居家孩子发生冲突并踢坏邻居家的盆栽时,mr.awasthi惩罚ishaan,但结果只是让ishaan不以为然,因为父母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委屈,而不能让他自我反省。惩罚并不是治愈伤痛的良方,更重要的是要用关爱唤起孩子的自觉,给予孩子所需要的,时而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以示自己的关心,鼓励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找自己作为依靠,只有每时每刻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nikumbh对关爱有正确的理解,所以他能找到ishaan学习困难的根源,并且走进ishaan的世界,和他沟通,帮助他成长。

四、自由与纪律

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在于快乐,快乐源于自由,自由地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想象。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纪律之网”和“规范体系”密布,孩子没有更多自由想象的时间,没有自由表达感情的机会。在寄宿学校,校长推崇纪律,当nikumbh给孩子们创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时,遭到了其他老师的攻击与“教育”:“校长推崇纪律,在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去生存,孩子必须竞争、成功、创造未来。学校的校训是‘遵守秩序,服从纪律,刻苦勤奋’,这是成功的三个要素,是完善教育的基石。”在ishaan刚入学时就明白“在这所学校里,按照唯一的规则生活,那就是纪律,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寄宿学校的纪律并没有“制服”ishaan,真正把他从自闭中解救出来,并找回自己,找回自信的是nikumbh。

成长具有生命性,关爱是孕育生命并促进生命成长的主要养分,自由的空间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成长的孩子正如小鸟,他们向往自由,向往广阔的蓝天。因而,教育者和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时,更多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成长的生命性。教育工作者施教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而不是家长、教师居高临下靠高压方法进行“育人”[4]。

参考文献:

[1]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2(4).

[2]胡凡华,刘效莉.生命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9(2).

生命的需求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生命价值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78-02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含义及其现状

生命价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确立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其实质是自然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通俗地说,就是既要重视自然意义上的生命,又要充分理解生命的内涵,热爱生命关爱生命,进而充分地发挥生命的真正价值,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全面发展教育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协调地发展来培养造就人,它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他们的最大价值。生命价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要内容,对实现其课程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增强,而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部分人轻视生命,不重视生活的意义,这种现象越来越凸显出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认为生命价值教育可有可无,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多与少,正与误都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学习生命价值教育的课程纯属是浪费时间,对自己实际的学习成绩提高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事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重要一点原因就是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切身将自己的理想与生命的真正价值相结合,进而提高生命的真生内涵与价值。

大学生因不懂珍惜生命,而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大地的养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最近发生事件,如2011年1月16日,同济大学一名学生从宿舍楼坠落身亡。这是由于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为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2011年5月2日,在河西某高校一宿舍西南角,一食品学院07级大四男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查明嫌疑人王某,因恋爱纠纷将该女生杀害;马加爵,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2004年在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因琐事积怨而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即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恶念,先后将四名同学杀害,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犯罪心理学教授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和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2011年6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对于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药家鑫的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导致药家鑫在遇到梦想阻力时,采取了偏激的做法。此案也反映了学校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当今存在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切实树立自己的目标,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地度过了……等。这些不重视生命,生活的迷茫,没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实际意义,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因此,增强生命价值教育在大学期间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对生命价值的教育的作用

(一)适合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是生理上需要,还有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不同阶段体现着人的不同追求,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并非仅仅为了生存,更多的要实现自己精神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关爱尊重懂得欣赏他人,同时实现自己的自身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项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其他需求也就随之不断增长与提升。而其他需求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需求上。人的需求不仅在现实中有重大的体现,在理论方面也有其重要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指在充分认识人自己基础上,不能以“自我”的满足为唯一标准,而应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和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标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进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也就是说生命价值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各方面不断完善。

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一生我们常用“三起三落”来总括,在大喜大悲的人生面前,他的举动向我们展示了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所具有的坚韧。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没有因打压而失去自己的信仰,而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在低谷中冷静思考中国的发展形势与走向。他时刻以天下为己任。在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党,交给本阶级,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21世纪的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繁荣尽自己力。他不仅重视生命,同时注重生命的意义,不懈地为自己、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奉献。

(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价值观不统一,但教育可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一个人本应该在内心一是要敬畏跟我们共存的大自然,二是要敬畏生命本身,正如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给人灌注了翻新、有加无己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在道德法则”。而教育的本质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身心,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高校政治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来说,这门课至关重要。只要学问钻研的真、课堂付出的“真”、对待学生感情用得“真”,就能从心灵层面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

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改革

课本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它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展示教育的需求。而思想政治课堂的生命价值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觉、认知、情感、体验、意志的作用,让学生的各种生命要素获得全面的绽放;所以在课本中增进生命价值的实用而有效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倾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课本中增进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

(二)让教育融入生活教育

人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学习,而是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运用的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在我们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常常注重教育的外表,而忽略教育实际的追求,将生活与教育相悖,让更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只说不会做的强人。因此教师要学会将教育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我们的生活。

(三)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命挫折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盲目,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就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各种困难中不能自拔。思想极度的脆弱。因此,切实地提升大学生抗压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老师要坚持把握分寸,不挖苦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结合自己思想政治课的素质,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及课堂教学氛围,以鼓励和肯定,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主线。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因为不了解学生而对其心灵造成更深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

(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课堂上,努力促进“师生互动”,充分显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充分展现,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将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要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焦点访谈、时事报告等形式,给每个同学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培养融洽的伙伴。

(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学会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获取真知。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经验、智慧引入教学过程,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应倡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和关注生活的细节、关注时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充分绽放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互联网交谈、观察走访和研究开放性活动,并通过自身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现、师生交谈、学校展示等形式加强心理沟通,打造正确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生命的需求篇3

关键词:生命周期;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15-0000-02

itprojectLifeCyclemodelanalysisandSelectionStrategy

LiJiao

(miany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mianyang621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commonlyusedinitprojectmanagementofvariouslifecyclemodel,andbasedon"iterative/incremental,"thequicktransformationofthelifecyclemodelproposedchangehasastrongabilitytoadapttotheneedsofthelifecyclemodel.

Keywords:Lifecycle;Strategy

一、引言

生命周期是项目团队组织产品开发的方式,定义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以及这些工作同时进行的过程,都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选择组织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一)风险:选择的生命周期能否应对项目中最重要的风险;

(二)需求:不可能在规划时就获得完整的需求,它随着项目的推进不断被发现,因此选择的生命周期一定要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三)客户:愿意投入多少精力与项目团队一起工作。

目前主要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生命周期:顺序式、迭代式、增量式、迭代/增量式(敏捷)。

二、it项目管理生命周期模型分析

(一)顺序式生命周期

该生命周期模型包括比较典型的瀑布、阶段-关卡式范例,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离,即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开发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阶段顺序展开,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根据阶段反馈返回上一阶段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阶段的任务完成并通过评审后,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由于该生命周期模型假设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线性方式进行,故强制的采用里程碑验收阶段任务是否完成,并将上一阶段的成果作为下一阶段活动的输入,因此每一阶段的评审都应相当严格,否则早期的设计问题可能会在项目后期才会显现出来,风险的累积将为项目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团队应该首先获取所有需求,基于这些需求,可进入分析设计阶段,以决定系统的整体布局。团队就整体布局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入开发阶段。开发完成后,整合所有的功能并进行最终测试。而实质上这是理想化状态,因为要接近这样的理想化状态将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不可能一成不变,客户可能会随时调整需求。此外,顺序式生命周期缺少用户反馈,无法检查现有工作能否作为未来工作的基础,这为项目引入了未知风险。

当然,顺序式生命周期并非一无是处,在成本预算、软件质量保障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团队在选用该模型前,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客户能否提供详尽的软件需求,团队能否准确全面的把握需求;

2.该模型不能有效的发现和规避风险,因此需要从客户能否接受项目延期交付的风险、管理层能否接受项目后期成本增加的风险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3.顺序式生命周期模型要求分析、开发和测试团队全程投入到项目中,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人力资源闲置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软件研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管理层是否愿意投入足够的开发力量,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迭代式生命周期模型

迭代开发的过程就是对软件功能不断细化的过程,所以,迭代的依据就是“功能细化原则”:必要性C>灵活性C>安全性C>舒适性/趣味性。在迭代式生命周期中,项目团队在首次迭代中完成产品一个或几个部分的原型,即产品一个或几个模块中的必要。在后续迭代中继续开发其他部分的原型,并根据用户对之前迭代原型的反馈,对之前完成的原型进行修改或重构。经过多次迭代后,系统功能在用户真实需求的指导下,逐渐趋于完善,形成最后的版本。

由于这种生命周期不要求产品各部分同步集成并测试,因此架构和接口的风险可能会延迟到项目集成测试阶段才会被发现。但是,与顺序式生命周期不同的是,迭代式生命周期不要求获取完整的需求,仅需必要需求即可启动迭代,并可以结合快速原型的方式,与客户就原型进行直观的探讨,获取客户真正的需求。

迭代式生命周期是RUp(RationalUnified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过程)、Xp(extremeprogramming,极限编程)推荐的生命周期模型。团队如果选择该开发模型,应慎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在项目开发早期需求是否有变化的可能;

2.分析设计人员是否对应用领域很熟悉;

3.项目是否具有较高风险,是否具有不确定风险;

4.用户是否愿意参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配合团队进行需求分析工作;

5.开发团队是否熟悉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编码,是否熟悉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熟悉CaSe(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如RationalRose;

6.是否具有高素质的项目管理者和软件研发团队。

(三)增量式生命周期模型

如果说迭代开发是为了应对软件产品内部不确定因素的话,那么,增量地软件产品,为的就是应对软件产品之外的其他不确定因素。迭代式生命周期中,各子功能块在迭代的不断完善中逐渐成型并可以独立测试,但各个功能毕竟是各自为阵,不成体系,甚至还缺少许多必要的功能。迭代式生命周期项目中架构和接口的风险是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增量式生命周期主要强调及时的集成,要求每个功能块在构建后立即集成到系统中,通过这种方式,开发团队能在早期就识别架构和接口的风险,现有的架构所花费的成本,远比顺序式生命周期项目小得多。

增量式生命周期模型强调划分功能模块进行开发并及时集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顺序式生命周期和迭代式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模块的开发管理。团队在项目中加入增量模型时,主要应考虑项目开发时间是否允许,因为在增量式生命周期中,每个模块开发完成后,都涉及到模块的阶段集成,与传统的一次性集成相比,将占用更多的开发时间。

(四)敏捷生命周期模型

敏捷生命周期混合了迭代式和增量式这两种生命周期,具有迭代式和增量式两种生命周期的优点。这种生命周期要求团队规划一个有时间限制(1至4周)的迭代中要完成的工作,团队在这些时间盒(1)中开始工作,首先实现最有价值的功能和必要性最高的功能,然后在后续迭代中实现新的功能,完善已有功能,每次迭代完成后立即与已有模块集成并测试,并通过原型展示收集很多数据,包括工作进度、问题解决情况、需求理解情况等。反馈在敏捷中无处不在,是敏捷软件开发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由于团队会主动寻求对工作和流程的反馈,通过反馈获得需求,改进需求,拥抱需求变化,而非逃避变化。因此这种生命周期能够将收集到的反馈与项目进度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当然最终完成并交付项目也是顺理成章。

敏捷生命周期模型是敏捷开发的基础框架,而其中所涉及的结对编程、重构、小版本等实践是对该框架的补充和完善,它们共同构成了敏捷理论的知识体系。其优异的需求适应能力,质量、进度和过程控制能力在各类软件项目的开发中,体现出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越来越受到软件开发者的青睐,成为当今it项目管理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尽管如此,团队也不能盲目的在任意项目中使用该模型,只有符合以下条件,该模型才能对项目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1.需求不稳定,需求分析人员技能不足;

2.项目不确定的风险太多;

3.客户愿意全程参与到软件开发过程中,帮助开发人员逐步完善需求;

4.资金和成本无法一次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该模型,将软件产品分为多个版本。

此外,为了在项目开发前期从整体上把握项目需求,可以在敏捷生命周期模型中融入前期需求原型化技术,帮助客户更直观的完善需求,所细化的生命周期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生命周期模型加入了前期需求原型化,在项目初期从整体上帮助客户挖掘需求,理解需求,同时,也利于团队确定最初的架构设计方案,弱化敏捷生命周期模型进度和成本预测困难的问题,使客户和开发团队对完成项目都充满信心。

三、结语

生命周期是组织项目的理想化方式。选择了某种生命周期,并不意味着就要僵化地执行下去,项目经理可以根据项目的风险情况,整合其他生命周期的管理方式。本文最后介绍的敏捷生命周期模型,并加入需求原型化的过程,以迭代的方式驱动项目研发的进行,能及时的收集反馈,有效的规避和控制风险,是项目经理管理it项目研发过程的首选模型。

参考文献:

[1]JohannaRothman.项目管理修炼之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科克伯恩.CrystalClear:小团队的敏捷开发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宋振乾.基于RUp和敏捷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7

生命的需求篇4

多年来,本人一直在践行以追求生命成长为核心价值的“成长教育”,应该说,我的教育生命是在探寻“成长教育”的过程中成长的。回顾自己建构与实践“成长教育”的过程,可以让同仁们对“成长教育”有所了解,也会为大家进行研究带来一些启发,更会为“成长教育”的生长注入新的活力。

一、“成长教育”的提出

我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在探寻教育目的――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老实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花费很长时间,从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探究,才找到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即成长”,也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成长教育”。

1.未来社会的企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不断提升,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只是需要知识的占有者,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应该说,就人的发展而言,未来社会不只是要求每个人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更企盼他们的生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便需要我们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努力建构让每个人生命都能健康发展的新教育――成长教育。

2.当代教育的反思

多年来,我国一直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试”:让受教育者获得高分,考取优质学校,将来能有一个好的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教育漠视了人生命的需要,淡漠了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忽略了人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落点。教育的本质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这便需要我们建构起适合人生命成长的教育――成长教育。

3.生命成长的呼唤

人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成长”是生命的本质需要。从人的生命发展的特性可以看出,生命既在自然地生长,同时也呼唤、期盼、渴求外在力量引领。无论是生命体内在自生的“生长力”,还是生命体外在生发的“生长力”,都需要教育滋养和激发,需要教育唤醒其力量,开发生命内部的生长潜能,促进身心自主的、全面的生长。就教育本身而言,生命成长对其也有本质要求,引领生命成长的教育不应是“知识教育”,而应是“成长教育”。

二、“成长教育”的架构

当我们明晰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以后,便围绕“成长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整体架构,探究其理论依据、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力求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框架。

1.建构“成长教育”的理论

为了整体架构成长教育,本人初步构建起“成长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一是建构生命成长理论。“成长”的意蕴非常“深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成长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成长即生长;其二,成长即发展;其三,成长即创造。“生命成长”的内涵非常“丰富”,从生命的整体性看,“生命成长”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身体的发育;其二,情感的丰富;其三,智慧的生长;其四,道德的提升。二是建构成长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从需要角度看成长,成长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本质的追求;其二,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本能的反映;其三,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本体的动力。人的成长需要就是个体内在的、根本的一种需要。三是建构成长教育理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一种智慧的方式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成长方式,最终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

2.设计“成长教育”的路径

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应针对其成长需要进行整体设计。我们在设计“成长教育”时,根据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和“成长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其进行全方位设计:一是在社会开发促进成长的教育;二是在学校建构引领成长的教育;三是在家庭开设滋养成长的教育。人的生命成长方式很多,我们在设计“成长教育”时,根据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设计多种教育方式:一是自主教育――凡是能够自主学习的都让学生自主教育;二是伙伴教育――凡是需要合作学习的都让同学之间互相教育;三是师长教育――凡是个体和同伴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请教师和家长引导探究。总之,在设计“成长教育”的路径时尽可能根据学习者需要建构适合他们成长的方式。

3.架构“成长教育”的机制

“成长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对现代教育的本质探寻,也是对生命成长的价值企盼。要想达到应有的目标,需要建构其实施策略和评价制度。为了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健康运用,我们建构了以下两项制度:一是建构教师实施“成长教育”的基本方式及评价机制。一方面,从引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建构引领教师全面实施“成长教育”的基本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建构,按照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以此引导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实施“成长教育”。另一方面,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建构评价教师是否实施“成长教育”的制度――不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看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以此督促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实施“成长教育”。二是建构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方式及评价机制。一方面,从引领学生关注生命成长出发,建构引领学生关注“生命成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实践学习,以此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更好关注“生命成长”。另一方面,从促进学生学习改革出发,建构评价学生是否关注“生命成长”的学习制度――不是看自己成绩提高多少,而是看个体发展如何,以此督促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更好关注“生命成长”。

三、“成长教育”的实践

建立“成长教育”框架后,我们通过实践,不断丰富、验证、修正和完善自己建构的教育,最终走向“成长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建构“成长教育”的环境

生命的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近年来,我们极力打造以下几方面环境:一是建构促进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利用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例如洪泽湖大堤、洪泽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场所,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另一方面,我们在工厂、渔场、植物园、农庄、敬老院、车站等场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由此,让整个社会都能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沃土。二是建构滋养生命成长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引导家庭建构适合孩子学习的“教育环境”――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建立学习空间、动手实践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家长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应以健康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为重点,真正让生活和教育融于一体――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三是建构引领生命成长的学校环境。一方面,学校尽可能从成长需要出发,建立适合孩子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为主,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2.建构“成长教育”的课程

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程时紧紧围绕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这一价值追求:一是在内容上进行整体架构。一方面,根据人的身心、智慧、情感和道德成长需要,从生命发展层面对所需课程进行整体架构,设计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学科,满足学生成长的基本营养需求。另一方面,根据人的认知方式需要,从操作层面对学科内容进行整体架构,例如,对人文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校本经典、课外阅读融于一体,通过这样的综合课程满足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需求。[1]二是在方式上引导自主建构。一方面,让儿童参与课程建设,让他们自主确定科目、自己选择内容,实现课程的自主建构。另一方面,让儿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的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是儿童按自己的方式在探究知识,也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建构课程。[2]

3.建构“成长教育”的课堂

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紧扣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建构以生命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成长课堂”。一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努力将课程建构和课堂教学融于一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享受学习。二是以“共享学习”为宗旨。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努力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自学和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中共享学习。三是以“实践学习”为目的。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努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自己的个性学习,实现个体课程的升华――在实践学习中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中内化学习。

4.建构“成长教育”的活动

无论是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还是学校教育的实施都是通过活动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在实施“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们在“课程”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途径――教育活动。内容上,我们特别重视整体建构:一是根据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全面设计语言、动作、思维、艺术等诸类型活动;二是根据教育目标实现需要,系统设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诸方面活动。方式上,我们继承传统建构:一是建构“节日文化活动”。根据历史“纪念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的要求,创建“读书节”、“艺体节”、“创新节”和“英语节”,把学校应开设的相关活动都融入到“校节”活动中。二是建构“礼仪文化活动”。礼仪是生命的重要素养,也是成长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我们结合“八礼四仪”的教育要求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小绅士”和“小淑女”教育评比活动,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文明素养。三是建构“游戏文化活动”。游戏是学生的生活内容,也是他们创造的土壤。学校每年开展一些户外游戏创作竞赛和推广活动,让无序的课间活动变成有益的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四、“成长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深化“成长教育”的研究,围绕“统整教育合力”这一基本思路,探究推进“成长教育”健康发展的策略。

1.统整教育网络: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整个教育网络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网络”。打破传统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离的现象,按照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统整教育目标、任务、要求和内容,让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于一体,构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2.统整教育主体:将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自主教育和伙伴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教育主体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主体”。打破传统的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分离的现象,按照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特点统整教育内容、要求和方式,让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融于一体,构成多元的教育主体,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3.统整教育目标: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关注知识教育,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教育目标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目标”。打破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按照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特点统整教育目标、要求和途径,让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融于一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4.统整教育方式:将课程建构、学科教学和个体学习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以学科教学为重点,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课程建构和学科教学以及个体学习的基本特点,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的将课程建构、学科教学和个体学习分离的现象,根据课程建构特点、学科教学需要和个体学习情况统整校本教育活动,让课程建构、学科教学和个体学习融于一体,构成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教育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5.统整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性课程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强调国家课程,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个性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学校已开设的课程、准备开设的课程和引导家庭参与开发的课程进行整合,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打通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以家庭和社会为主体开发的个性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通学段知识、学科门类及以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之间的要求,形成生本课程模式。学科之间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特点,更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要考虑年级段知识的保底要求,更要注重对特长学生进行“拓宽教育”;教学方式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关注课外活动和个体自主学习。从而构成融通的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6.统整教学体系:将知识体系、生活需要和问题解决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按照知识体系编排课程内容,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知识体系和生活需要以及所需解决问题,对学校各门课程的编排体系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编排方式”。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为“单元结构”的编排体系,按照学科知识特点、儿童生活需要和学习生活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整合,建构多维度的课程编排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7.统整教学策略:将课前预习、课中共研、课后实践融于一体

生命的需求篇5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

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三、结语

生命的需求篇6

旅游休假地和其它产品一样,也有其兴衰的模式,即休假地的生命周期。然而,系统地把市场学中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旅游休假地管理的研究中,还是1980年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的贡献[①]。他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是,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始于一小部分具有冒险精神、不喜欢商业化旅游地的旅游者的“早期探险”(exploration)。在“参与”(involvement)阶段,由于当地人们积极参与向消费者提供休闲设施以及随后的广告宣传,使旅游者数量进一步增加。在“发展”(development)阶段,旅游者数量增加更快,而且对旅游经营实施控制的权力也大部分从当地人手中转到外来公司的手中。在“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尽管旅游者总人数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放慢。至于“停滞”(stagnation)阶段,旅游者人数已经达到高峰,旅游地本身也不再让旅游者感到是一个特别时髦的去处了。而到了“衰退”(decline)阶段,因旅游者被新的度假地所吸引,致使这一行将衰亡的旅游地只有依赖短距离的一日旅游者和周末旅游者的造访来维持其生计(见图1)

(附图{f90301})

图1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模型来源:Butler(1980)

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这一理论模型,西方学者一直在做实证性的探索。尽管他们不同程度上都发现了实际情况与这个理论模型之间存在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支持这一理论的一般观点。实际上,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的具体形状虽然因旅游地自身的发展速度、可进入性、政府政策以及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各有变异,但每个旅游地都难免要经过“早期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退”这样几个阶段。能够满足一切时代的旅游者的口味的度假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然而,从经营的角度而言,没有一个旅游度假地的经营者不期望他所开发经营的度假地能在为他提供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我们虽然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相信,在弄清了影响旅游度假地寿命长短的因素并进而做出明智决策之后,“长寿”的目标是不难达到的。

二、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

如果对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进行归纳,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度假地的生命周期的具体模型。下面的图2概括了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图2可以看出,直接影响旅游度假地生命周期的因素是需求因素、效应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施加影响。

(附图{f90302})

图2旅游地生命周期与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关系

需求因素,作为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行为(或期望)结果,是决定旅游地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尤其在开发论证阶段,需求论证是决定开发可行性的直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需求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常常使需求研究难以取得准确而全面的结论,这种情况在我国旅游开发实践中是有经验教训的。一方面在主观上忽视对需求特征的细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客观上又缺乏从事市场研究的专家,致使许多地方旅游地开发项目缺乏应有的需求基础,最终导致经营上步履维艰,甚至关门谢客了事。

从逻辑上看,一个旅游地的产生总是由需求刺激而产生的,然而,不仅实际情况不尽然(例如,对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即便是确由实际需求引发的旅游项目,也不一定会在开发的后续阶段上始终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需求的变化对旅游地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开发的最初阶段,不管是实际需求或潜在需求,都表现出其巨大的诱惑力,否则开发本身就不会实现。在我国,作为旅游地重要供给条件之一的饭店建设,就明显具有这种特征。然而,当旅游地被作为产品开发出来之后,相应的需求反应在开发经营者看来,却可能是出乎意料的。这也许是由于最初对需求的性质和潜量的理解和评估本来就不正确或不准确,也许旅游地的实际建设者并没有完全理解规划者的意图,从而导致“产品形态”与预期模式错位,也许在旅游地开发的同时已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等等,这种变故都可导致预想的需求水平无法实现:需求很快出现萎缩或转移。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于旅游地开发后的短暂时间内,那么,旅游地的经营就将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旅游地还未充分地经历一个稳定的发展、巩固和停滞之前就出现需求萎缩或转移,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而这种状况一旦发生,就必然预示着旅游地要迅速走向衰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几年来由旅游开发热潮带动起来的一大批“宫”、“庙”、“微缩景区”中,很多盲目上马的项目都已面临着需求不足的挑战。几乎带有普遍性的“闭宫”潮,正在向人们发出警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需求这一关键因素的分析与评估。一个旅游项目面临需求不足的窘境,就仿佛患有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是很难治愈的。

效应因素相对于需求因素而言,是一种继发性影响因素。它对旅游度假地生命周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侧面:即由旅游度假地的运行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自从中国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的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便开始了对旅游效应的研究。但这种研究一方面以经济效应为主,另一方面也未能系统地从对旅游生命周期的影响的角度加以分析考察。

经济效应对旅游生命周期的影响,可以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持续的积极的经济效应,包括对旅游地的开发经营者和对社区乃至社会的效应,不仅可以加速旅游地步入发展、巩固和成熟的阶段,增强其维持繁荣期的能力,同时会诱发旅游地的深度开发。相反,任何消极的经济效应,都将最直接地构成经营者自身的经营阻力并引发外部社会的负面反应,而这种状况只能加速一个旅游地衰退期的到来。

社会效应是目前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弱区。由于我国尚处于总体上的初始开发阶段,人们对旅游地开发的社会效应还不够关注。然而,从西方旅游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程来看,旅游社会效应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足以影响着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一般而言,在旅游地的早期探险和随后的规模开发阶段,由于旅游者多数由一些具有冒险精神、不因循守旧的人构成,因此他们对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都能积极适应,加之他们的出现给旅游地创造了又一个了解外部社会的渠道,因此,他们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旅游地达到饱和或停滞期时,由于旅游的大众化,因此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就趋于深刻,对地方社会的各种习俗和规范的适应性就差,由此而引发的种种社会摩擦,就可能潜在地或现实地加速旅游地衰退期的到来。

旅游地的环境效应是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领域。以往人们倾向于认为旅游是一种不引发环境负效应的活动。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主要因为:(1)旅游对环境的依赖实在太紧密了,或者说被开发的旅游地往往是为满足旅游者追求原始、自然或新奇的环境而建设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正是由于旅游者的介入,才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2)旅游本身因交通、对资源的需求、废物排放、土地利用、旅游者活动等行为而直接对环境造成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影响。单从这两个方面而言,就足以十分肯定地说,一个本来为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而开发出来的旅游地,如果因管理不善而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意味着旅游者前往该地的初衷事实上已无法得到实现,加之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社区各种利益集团的负面反应,就必然要加速旅游地衰退期的到来。

在图2所概括的因素中,除了需求和效应因素外,还有环境因素对旅游地生命周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所不同的是,环境因素(由旅游地内部组织环境、外部经营环境和外部大环境组成)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作用力,除了来自于环境系统本身外,还来自于效应和需求因素的某种注入。从而,旅游地在运作过程中对外部大环境的积极适应能力,与外部经营环境中的协作关系的性质,以及自身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资源获得方面的组合情况,就共同构成多元环境因子而不断渗入旅游地这个机体之中,成为能决定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

三、控制与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措施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整,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因素对扩展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要从宏观上树立旅游资源的战略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全面实施永续旅游战略,来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推迟旅游地衰退期的到来。

永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是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主流的新的全球性旅游发展哲学[②]。它以强调对旅游开发的综合效应评估为出发点,以谋求旅游开发的长期价值为目标,并且对旅游的生态效益至为关注。这种开发哲学目前在西方已成为主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西方旅游学界近年来广泛流行的一些以永续旅游为出发点的新的旅游形式,诸如“绿色(green)旅游”、“软(soft)旅游”、“探险(adventure)旅游”、“生态(ecology)旅游”、“责任旅游(responsible)”和“替代(alternative)旅游”等观念。虽然要把这些观念完全落到实处还不太容易,但观念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资源。因为,对一切现象的理解和处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观念的问题,只要观念变了,就会积极为新观念的推行找理由、做注解。如果我们能在战略上形成永续旅游观念,就等于具备了积极的动态发展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观点,就等于使旅游开发一开始就有了高起点,就等于在战略上保障了旅游地的长久的生存期限。

其次,要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地吸引物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及时的产品再开发向这个系统提供应有的产品补充,以此谋求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吸引物是旅游地赖以生存的基础。一般人往往以为,吸引物通常是指一种风景或其他类似的景观和附属设施及其组合。其实,这种认识恐怕不够全面。作为旅游地吸引物系统基本要素的,除了这种一般所指外,应该加上同样具有吸引功能或示范功能的旅游者以及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标识物[③]。尽管旅游者的存在客观上必须以另两个要素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因此所谓建立完善的吸引物系统实际上要受制于这两个客观因素,从而在时间上也就是有保留的。然而,旅游地通过各种营销努力以扩大或维持旅游流,事实上就是在谋求建立起完整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这一点以前人们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或者说未曾积极地意识到旅游者的吸引或示范的功能,更何况把“人”列入“物”之中,在接受上总会有些障碍的。

由于旅游吸引物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时间维的动态过程,因此,这就涉及到在整个旅游地生命周期内吸引物系统的再开发问题。从需求的角度合理确定再开发的节奏、指向、序位和水平,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有效调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最后,有效地运用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是从环境因素的角度控制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又一个切入点。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建立良好的内部组织环境,与外部经营环境建立积极有效的合作关系,并能积极通过自我调整适应外部大环境。在这方面,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书目:

1ButlerRw.theConceptofthe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CanadianGeographer,1980,124(1)

生命的需求篇7

市民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妨采用专家介绍的“估算法”来确定自己的大概需求额度。

寿险:生命价值与家庭需求

虽然寿险保额的确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过,市民还是可做一个简单测算。一个较通用的方法是,将生命价值法则和家庭需求法则相结合决定保额。

生命价值法则是以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做依据,来考虑应购买多少保险。该法则可分三步:估计被保险人以后的年均收入;确定退休年龄;从年收入中扣除各种税收、保费、生活费等支出,剩余的钱假设贡献给他人――这些钱就是被保险人的生命价值。

家庭需求法则的出发点则是,当事故发生时,可确保至亲的生活准备金总额。计算方式是,将在生至亲所需生活费、教育费、供养金、对外负债、丧葬费等,扣除既有资产。所得缺额作为保额的粗略估算依据。

案例:陈先生今年30岁,假设其60岁退休,退休前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平均年收入一半自己花掉,一半用于家人,即给家人花掉5万元。

那么,按生命价值法则,陈先生的生命价值是:(60岁-30岁)×(10万元-5万元)=150万元。所计算出的生命价值,可以作为考虑现阶段该购买多少寿险的标准之一。

接下来,可再从家庭需求的角度考虑寿险保额。仍以陈先生为例,假设其家庭目前年平均收入14万元左右,每年最大支出就是大约3万元的房贷,加上其他开支,总支出5.5万元左右。

由于现有资产有限,陈先生在确定保额时可将资产暂且忽略,考虑到最大的开支房贷要还20年,陈先生需要以保险补偿家庭未来30年的开支,家庭需求为:5.5万元×20年+2.5万元×10年=135万元。

上述保额计算只是粗略估算,更精确的计算应考虑利率因素,这样,生命价值可能会小于150万元,而家庭需求会高于135万元。

综合两种法则,陈先生合适的寿险保额在135万~150万元。当然,随着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的改变,保额也应随之调整。

养老险:老年生活费决定保额

购买养老保险可以用预计的老年生活费作为确定购买多少养老保险的初步标准。

首先,确定实际需求的养老金额。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第三步,估计死亡年龄。

其次,确定老年资金需求缺口。专家建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的补充养老金占所有养老费用的20%~40%为宜。

最后,确定实际的养老险保额。高收入者可主要靠商业养老险保障养老。中低收入家庭,可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案例:李先生现在40岁,假设其退休前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60岁退休。假设他年收入不变,并按保险公司用以参考制定人寿保险费率的生命表假定其死亡年龄,他的收入平均用到40岁以后的各年生活中,即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与退休前一样多。根据生命表,40岁的人平均能再活37.62年。

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用为:10万元×(60岁-40岁)/37.62年=53163.2元;总费用为:53163.2元×[37.62-(60岁-40岁)]=936735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通胀,李先生每年养老金需求大约是5万多元,总需求大约是90多万元。

生命的需求篇8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富贵今生险

一、引言

当今,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保险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一方面,人们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急于寻找能使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另一方面,老龄化和各种重大疾病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带来了养老担忧和生活负担,要求人们提前寻求一种能保障未来的投资方式。因此,各大保险公司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推出了各种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主要是引用跨时期消费的概念来阐释个人的储蓄与消费行为。其核心是以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由此,保险公司为了方便人们的投资储蓄活动,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各种保险产品来代替人们的储蓄行为,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险种的需求,并通过既保障又分红的双重保险作用来吸引广大的消费群众者。

三、生命周期理论在保险产品的应用

1.个人生命周期的划分

个人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是制定保险产品的基础。保险产品的核心是根据客户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和所处的年龄来实现客户的需求与目标,既实现投资获利又减少人们对未来财务状况及养老的担忧。

(1)个人财务生命周期

一个人不同阶段的财务收支构成了个人的财务生命周期,大致可划分为积累阶段、巩固阶段和消耗阶段。在积累阶段,个人刚升职,收入较低,投资仅是为了能够获得孩子的教育金;在巩固阶段,个人已经达到晋升时期,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投资目标除了可以获得健康的保障,还可以分红;在消耗阶段,个人工作已到了退休年龄,收入水平降低,投资仅仅是为获得养老金。

(2)家庭生命周期

在确定和分析客户保险需求时,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的分析更为重要,保险产品的选择往往根据整个家庭的情况做出。

在形成阶段:刚刚组成家庭到子女出生阶段,收入一般但负担较重,家庭投资目标为了获得子女教育金及监看保障;在成长阶段:子女上小学,家庭收入稳定,支出去收入同比上升,投资是为了获得教育金,婚嫁金及健康保障;成熟阶段:子女上中大学,收入达巅峰远远大于支出,投资为了获健康保障及分红;衰老阶段:子女成家立于,收入大幅度下降,投资主要为了获得养老金及健康保障。

2.生命周期理论运用的实例

民生人寿保险公司以生命周期为主线,兼顾客户的实际状况,将保险产品细分为“民生金榜题名少儿教育金两全保险”、“民生幸福360少儿两全险”、“民生如意相伴两全保险”、“富贵今生”和“富贵齐添”五类,在全国较早的推出了和个人生命周期相关联的保险产品。具体来说,这些产品是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根据客户在其所属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投资目标,结合已有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实施包括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及投资分红等计划在内的一揽子保险服务。对不同保险产品的具体分析见下表:

四、解以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我国保险产品业务的建议

第一、对生命周期理论要从具体事实出发。在设计产品时,为一些特殊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在推荐产品时,要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推荐个性化的险种以适应其特殊需要。

第二、坚持以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保险产品业务。在推荐产品时,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年龄段和家庭组成情况,以推断其所处的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从而对客户的保险需求和保险产品的选择进行大致定位。

第三、加大保险产品的宣传以及普及保险意识。保险公司应从不同层次来接近不同的群众,多次进行关于保险产品、保险知识、保险功能等方面的演讲,让群众从基本上了解保险产品,提高保险意识,从而让保险产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美)侯百纳著,孟朝霞译.人寿保险经济学[m].国际金融出版社,1997.

[2]徐婷.关于西方生命周期的理财理论的文献综述[J].商业文化,2008(2):258

[3]张杰,殷玉平编著.《大师经典: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才学术评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生命的需求篇9

关键词:家风家训;生命成长;江苏省洪泽中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23-04

人的生命可分为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精神生命也离不开父母的遗传和教化。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人的生命影响十分重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语言教化实现――家训的垂诫;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感化――家风的陶冶。据此可以说,家风家训能够滋养人的生命更好地成长。学校作为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引导每个家庭凝练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在家风家训建构中促进学生和家长共享成长。

一、“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生命更好成长”的基本意蕴

(一)“家风家训”的含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特点。家风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家族中某一个出类拔萃、深孚众望的人物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子孙代代恪守祖训,于是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训,是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在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过程中,家族或家庭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需要”,拟定的约束家族所有人的行为规范,也有人称其为家法。后来,一些家族或家庭为了更好地治家教子,以名言警句的形式,提出“修身”、“齐家”的治家箴言。其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修身齐家。其目的主要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

(二)“家风”与“家训”的关系

“家风”与“家训”是一种家教方式。从教育方式上看,“家训”是显性的,以教育箴言形式存在,以训诫话语形式传承,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行事规矩。它是通过规则、要求和期望等规范语言对其成员进行教育,以言语方式对子孙后代所有成员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态。“家风”是隐性的,以风气形式存在,以家庭或家族成员做事方式体现,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共同文化。它是通过家庭风气、做事方式等文化形态对其成员进行教育,以行为习惯陶冶方式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态。从教育价值上看,“家训”更多是一种要求,其成员不一定能够化为自己的行为;“家风”是家庭或家族成员已经认同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风尚。从教育形态上看,“家训”是“家风”的语言凝练,“家风”是“家训”的体现形式。有的家族或家庭先有家风,其核心成员根据社会要求和对家庭成员的企盼提出“家训”;有的家族或家庭先有家训,其所有成员按照家训要求行事,建构“家风”。总而言之,家风与家训相辅相成,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的内涵

“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其意蕴是引导每个家庭用自己已形成的做事方式和长辈提炼出的为人要求陶养其成员的精神生命,规范他们的做事行为,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生命更好地成长。家风家训对家族或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只是传统的家风家训对现代家庭成员的影响,还应包括现代家庭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对家风家训的发展和丰富;不只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教育,还应包含晚辈对长辈的反哺教育;不只是智慧和品德的提升,还应包含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全面成长。

二、“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的价值意义

(一)生命成长的需要

人的生命成长在不同时期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家庭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形成的摇篮,它为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成长的好或坏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家庭对其成员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家规”进行管理,更多是通过“家训”和“家风”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从生命发展的需要看,人的生命成长需要精神熏陶,家规对人的影响更多是一种约束,而家训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一种陶冶和激励。可见,人需要用家风家训滋养其生命的更好成长。

(二)家庭繁衍的需要

每个家族都希望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且每个成员都能成为精英,成员与成员之间也都能和睦相处。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的繁衍与发展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共同愿景”和“行事规则”。正如古人所云,“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需要用这些“目标”和“规则”引领其更好地繁衍与发展。可见,家庭繁衍需要用家风家训激励和引导其成员,让生命更好地成长。

(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的、价值、路径、方式和策略既需要赋予新的内涵,也需要进行深入改革。教育自身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求都企盼教育应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这一立体式模式。就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家庭教育影响十分重大,且不可替代。就家庭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方面,既需要家庭对其成员进行科学文化的熏陶,更需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事方式的培植;在教育方式上,既需要长辈对晚辈进行言语说教,更需要营造一种相互勉励和共同感染的文化氛围。可见,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家风家训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的更好成长。

(四)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结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承担着多种形式的功能:生物功能、心理功能(情感和信仰)、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政治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从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看,家庭能促进社会的整合,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社会和谐需要家庭和睦,而家庭和睦需要家庭教育。从文化教育功能看,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家训实施的,用家风家训引领和促进家庭成员更好地发展。可见,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家风家训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

三、“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的实践策略

(一)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学习家教经验中成长

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一些家庭通过实践,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为此,我校组织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学习家教经典,引导他们从这些经验中汲取精华。

1.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读《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教育经典,从中寻找关于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将其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2.学习传统经典家训。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读历朝历代名人家训,遴选出孔子、孟子等诸多名人大家的经典家训,编入校本教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诸子百家思想的秘籍。

3.学习家族治家格言。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读古代的一些家族家训,将本地千人以上姓氏的家训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自己先祖教育后代的思想。

4.学习名人教子方略。学校组织相关人员一方面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家庭教育思想,另一方面研究近代社会名流家庭教育精髓,同时还研究在洪泽湖区工作的革命先烈的红色家庭教育经验,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家风家训家教经验,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成功人士家教的秘典。

5.学习校友家教经验。学校向广大校友征集自己的家风家教故事,将这些校友中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和“典型案例”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成功校友的家教精髓。

从上可以看出,学校希望通过引导家长和学生学习他人的家教经验,促进他们在汲取别人家庭教育养分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寻构良好家风中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备受关注。当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过于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淡化家风的建设。应该说,现代社会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家风。有的家庭家风清晰,有的家庭家风模糊;有的家庭家风化为家庭成员的行为,有的家庭家风仅停留在长辈的要求中;有的家庭家风益于家庭成员的成长,有的家庭家风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为了引导家庭更好地建构良好的家风,我校开展了寻找和构建家风的教育实践活动。

1.探寻长辈严格的家教要求。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回忆长辈对他们提出的做人与做事的要求,并将这些具体要求进行分类归纳,共同寻找“家风之源”。

2.回忆感受深刻的家风故事。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回忆自己家庭中有关的家风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寻找家风的精髓,共同探究“家风之形”。

3.传承家庭良好的做事方式。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寻找长辈和自己践行家教要求的做事方式,从自家传统中找到对人有深刻影响的做法,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秉承这些经验,共同发扬“家风之本”。

4.追求亲子企盼的理想境界。请父母与孩子一起构筑家庭发展的理想愿景,让家庭每个成员都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努力实践,共同建构“家风之魂”。

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家长和孩子寻构良好家风,促进他们在探寻家风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三)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凝练家训箴言中成长

现代社会人的家族意识逐渐淡薄。“”后,由于破“四旧”,很多家族家谱遗失,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明确的家训。家庭教育好的家长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做人做事的要求,这些要求只是在生活过程中提出的,并没有构成家庭成员的行事“规则”。目前,从育人和治家需要角度看,迫切需要把家风、家规和家庭发展的企盼升华提炼成“家训”。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从家风和家规中,确立家庭愿景。学校引导家长和学生自己寻构家风,在此基础上,共建家庭成员发展愿景,明确家庭成员的发展目标。

2.从家风和家规中,探寻成长要求。学校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愿景确立后,根据家风和家规的要求,针对每个成员的特点,明晰家庭成员的成长要求。

3.从家风和家规中,提炼家训箴言。学校引导家长和学生在明确成长要求后,根据家风和家规的要求,明确自己家庭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家训。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每个家庭凝练家训箴言,促进家庭成员在提炼家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四)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实践家训思想中成长

家训是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她可能源于家风或家庭愿景,也可能是长辈先订立家训,用家训严格训诫家风。无论基于何种情况,家训都需要家庭成员在自己的生活中认真实践。在现代社会,一些家庭也订立了“家训”,但是他们说的、想的和做的各不相同,一些家长甚至自己在生活中都无视家规,这样的家训订立还有何价值?应该说,家训不只是教育箴言,更应是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家庭成员应在生活中践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为了引导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实践家训,我校开展了如下系列活动:

1.引导家庭成员铭记家训内容。学校在引导每个家庭建立自己的家训后,组织开展记忆和理解家训竞赛活动,让大家都能铭记家训。

2.引导家庭成员对照家训行事。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在做每件事前都要想一想“家训”,严格按照家训要求做事。

3.引导家庭成员实践家训要求。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定期检讨家训内容,对家训中提出的每项要求都要认真实践,对于“帮助他人做事”、“坚持每日必读”这些需要坚持做的事,要求他们必须坚持实践,切不可让一日虚度。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家庭每个成员实践家训思想,促进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五)引导家长和学生在互评亲子行为中成长

众所周知,家风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十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家风的要求。各级党组织也纷纷强化家风家训教育,各类学校也将家风家训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从形式上看,家风家训教育生机勃勃,但是人的价值观沦落现象严重。要想真正形成健康向上的家风,必须重视家庭成员践行家风家训的评价。据此,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风家训评价活动。

1.观察亲子践行家风家训的行为。要求家长和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员在生活中是否践行家风家训的要求,有无违反家风家训所规定的“规则”,找到践行家风家训中好的行为和存在的问题。

2.评价亲子践行家风家训的做法。家庭要随时和定期开展亲子践行家风家训“提醒活动”,相互肯定各自好的行为表现,相互提醒对方在践行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每学期也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并将评价情况记录在《洪泽中学家风家训考核表》中,作为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

3.修正亲子践行家风家训的方式。学校要求每个家庭针对家风家训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要求在下学期必须改正,且将其改进情况作为下学期考量的重要内容。

生命的需求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生命关怀路径选择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各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对人的人文关怀特别是生命关怀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一、生命关怀教育的内涵

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关怀生命的教育,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关怀教育泛指尊重、理解、同情一切生命,关心、珍惜、爱护一切生命。狭义的生命关怀教育主要是对个体生命历程的教育,是促进个体实现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生命孕育、成长和成才的知识传授,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可贵,并以此来不断提高其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的质量,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心。简而言之,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全和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有贡献的人。

二、加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在高职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人文关怀,大力加强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首先,做到在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做到在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帮助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使他们更好的开发个人潜能,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完善健全个人人格。

2.加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较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命是可贵的,是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有用的,从而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锻炼成真正的有用之才。积极开展对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既为高职学生学好知识与提高技能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也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性保障。

3.加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正处在他们身心发展和人生历程的关键时期,积极引导他们度过完整的大学生活,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生理特征基本趋向成熟,但是其个性心理发展还滞后于生理的发展,高职学生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遇到挫折时,经常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的引导下,对自我发展迷茫不清,经常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是一项助人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应多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加以思考,多途径的探索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

1.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积极关注高职学生的各种需求,这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最基本的体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两大类需要:即一类是缺失性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另一类是发展性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为此,对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要从关心、满足他们的需要出发。首先,是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其次,是各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学校的软件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起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2.从人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积极关心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发展,这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身心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对高职学生而言,身心健康是他们成为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他们生命有价值的基本体现。为此,对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各高职院校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大力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学生的第二课堂引导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或他们自发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工作,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别是开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课程)和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同时还积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良性的情感反应,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感,建立起生命中美好的精神家园。

3.从人的理想信念角度出发,积极关心高职学生的前途发展,这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最有意义的价值所在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高职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为此,对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要积极从他们的理想信念出发,以其个人的前途发展为切入点,做好他们的前途发展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智慧、有文化、有修养、有理想,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所在,并以此成为成长成才的动力,不断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做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策略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3).

[2]章军凤.加强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10).

[3]牛志敏,刘颖,相悦丽等.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

[4]吴小龙,高金龙.高校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