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十篇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十篇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0:53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为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建设部颁布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为配合“评价方法”的实施,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案例》。案例均包含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必须的基本要素“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主要介绍了房地产开发前期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方面的内容,编者从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估的角度指明该案例。本文结合上述案例素材,就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及其评估方法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点

(一)平衡计算项目的物资投入、产出

生产性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制,要针对项目正常生产过程所需的各要素进行初步平衡计算,其中主要包含生产原材料、辅助材料、水、电、气、产出产品及废料等。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保证输入系统物料总和等于输出物料及物料损失量总和,保证其相互平衡。以质量守恒定律为指导,项目可研报告中进行详细的物料衡算,能够有效保证项目可研报告的整体质量,详细反映出项目投入与产出物数量,进而有效确定原材料、辅助材料成本,计算产品及副产品的销售总量及收入,确保项目财务评价的准确性。如果物料衡算存在问题,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投入物计算错误、产出物计算错误、投入物及产出物数量偏多或偏少。物料衡算不准确对项目成本费用计算及销售收入测算都有较大影响,不能有效的反映项目实际情况,导致财务评价缺乏准确性,影响整体项目决策。与之相类似,项目公用工程应以能量守恒定律为指导进行用量计算,进而为项目方案选择、设备选型、燃料动力费用从测算、项目投资等提供有效依据。

(二)保证建设投资、内容、工程量的统一、对应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规划、发展研究及课题存在一定联系,也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投资项目是具有明确起止点的一次性投资活动,具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在一定时限内,有效的提出框架式工程建设方案,并要求其中所包含的工程建设内容、工程量及工程投资相互关联,相互统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下问题仍需要注意及改正。首先,实际工程方案设计与可研报告不符,严重超出可研报告研究范围。这种做法缺乏可行性,不能有效提出工程量,工程建设方案无法落实;其次,项目可研报告明确了项目单项工程费用,但在实际工程建设方案中,工程内容及工程量不明确;第三,可研报告中虽然明确了工程内容,但工程量不够明确,无法有判断投资可信性。

(三)在资产保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在有效研究并基本确定项目开发所涵盖的各项信息、数据、资料以及方案后,进行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包含项目建设资金及流动资金。其中,项目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项目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基本及涨价预留费等构成项目建设投资总费用。项目投资估算要遵循资产保全原则,原则中规定,项目开发过程中,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要素及费用都应形成资产,根据不同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因此,建设投资中资金要素及费用应包含:项目原有固定资产,应将其转化为现值计入项目投资中;购置及自有的土地使用权;购置及自有的无形资产,要作价后计入总投资;设备购置费用及附属费;项目投产前的技术开发费用;国家及行业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工程建设包含的临时设施费、维护费及大型设备迁移费。

(四)在建设方案中明确项目的工程量

项目公用工程建设方案是一项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供水、供电、供气(汽)排水、制冷的供给方案,方案中应对物质来源、用量及供应方案进行明确阐述,并以此为依据,有效计算公用工程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项目方案应全面详尽,不能只侧重工艺的比较、选择及论述,还应对公用工程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论述,明确项目工程量,优化项目方案。同时,还应全面分析论述公用工程建设方案,有效明确工程量,不能一语而过,全面保证项目可行。

二、房地产项目评价中的市场调研

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以市场供给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市场调研分析和市场、产品定位都对房地项目开发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全面开展市场调研,对市场进行有效预测,并以此为基础,全面评价项目租售价格、对象、营销方案及策略等,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1.房地产开发项目宏观市场分析。要求对国家及整体社会经济情况及主要增长领域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并确认当前吸引力较强的投资类型及投资方向,判断当前处于经济周期或房地产周期的哪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概括,预测国家及地区短期就业趋势。确认区域内支柱产业及其产品。了解区域整体规划,并对项目周边土地及周围交通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做好竞争分析。同时还要对房地产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短期预测,分析未来产业、市场及价格变化,对未来开发形势及行业总体发展进行预测。

2.房地产开发项目区域市场分析。主要针对销售市场进行分析,分析市场现状并进行短期预测,对房屋存量及供给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区域内就业情况、人口综述、家庭规模及结构、收入情况,预测区域内市场需求类型。还要进行消费情况调查,了解住房需求情况及区域消费能力,判断区域住房需求总量及住宅消费趋势,确认区域对流行住宅、品牌住宅、公寓住宅等类型的接受及需求情况。

3.房地产开发项目目标市场分析。主要是针对规划住宅的需求分析,通过全面的竞争分析,进行市场细分,有效估算市场总吸纳量及吸纳速度,判断拟开发项目未来市场份额,明确项目产品竞争优势。主要包含对项目区位、交通、配套设施、价格、房型结构、消费者心里、生活品质要求等。

4.市场的选择与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分析是在掌握市场信息基础上进行的,只要包含房地产市场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及交易信息等。房地产市场选择也成为市场定位,通过全面的市场分析,进而确定项目产品市场。对于市场的定位,应分析区域竞争及市场需求,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预测,指导项目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定位要充分考虑市场及消费需求,避免盲目开发,而对于市场价格的定位则需要有效分析市场及目标市场价格及变动规律,结合项目自身条件及社会经济环境确定项目产品价格,考虑区域发展潜力及阶段购房趋势,合理制定。对此,项目的营销方案、策略为:挖掘项目“卖点”,提升产品竞争力。分析项目构成因素及未来发展潜力,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突出项目规划创意的优越性。如项目户型合理、配套施舍完善、生态环境优越等。

三、房地产项目评价的内容、方法

(一)制定设计评价指标

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评价指标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实现各影响因素相互统一,提升并完善项目使用功能。项目设计关系到到建筑、结构、防火、节能等相关专业,专业性强,设计较为复杂。建筑方案要保证兼顾项目整体构思、创意、平面设计及立面等因素。以产品定位为基础,开展建筑设计工作,不断完善产品使用功能,在提升项目质量及科技含量的前提下,实现户型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及住宅套型模式的优化、统一。

(二)对项目整体规划的评价

在充分考虑项目建设条件及控制性规划要求后,分析项目可使用土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车库、停车位、配套设施、交通条件等,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全面进行项目规划。

(三)项目的财务分析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评述要从财务评价及综合评价进行考虑。财务评价是在现行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的基础上,准确计算房地产项目财务收入及住处情况,通过合理分析项目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及资金状况,有效分析房地产项目财务可行性,并进行风险预测,是项目评述的主要内容。综合评价则是从区域及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社会经济效益及费用的计算,分析房地产开发项目对社会经济是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四)制定合理、系统的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及费用进行分析、计算,进行财务报表编制,有效计算项目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对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准确判断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可行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经济数据及评价指标包含对项目的设计规模、经济数据、财务评价指标。设计规模只要针对项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经济数据主要是指项目的总投资额、产品投资、资金筹措及各项税费等;财务评价指标包含项目利润率、利税率及收益率等相关指标。

综上所述,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运作,若要在长时间的建设周期内有效规避风险、隐患,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效率、质量,并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案,保证后续业务流程的稳定运转。

参考文献:

[1]宋春红,苏敬勤.论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J].基建优化,2006(01).

[2]巫世峰.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6(05).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平面媒体区域经济相关度

媒介经济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切经济的共性;媒介经济又是影响力经济,它的双重性使其显示出相对复杂的经济形态。第一是它的接触性,媒介经济的形成首先是凝聚受众注意力的规模;第二是它的消费性,媒介消费者实际拥有的社会消费能力。

媒介经济存在两个依赖:一是对媒介影响力的依赖,二是对广告的依赖。表面上看,媒介影响力与纸媒的议程设置关联度非常强,如果缺少发行经营手段,媒介影响力同样抵达不到峰值。平面媒体影响力与平面媒体的产品销售,即与发行量的关联度密不可分,与实际阅读流量也呈正相关关系。

媒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广告必然与经济发展紧密关联。首先是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消费程度,媒介产品的消费依据消费者的文化素养,也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而广告商对广告的投入依据消费者的社会购买力。广告拟态出个体消费者的经济环境,对社会产品的销售及消费进行了另一角度的测评。

媒介经济存在于社会整体经济中的发展趋势,由多种因素制衡,其中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因素,可能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因素的依赖度是最基础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体管理模式、区域群体综合需求、区域经济环境。新疆媒介经济在新疆区域经济环境中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关联作用。

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受到新疆区域经济负面因素影响的相关度

新疆经济的区域性与平面媒体经济的区域性。新疆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决定了新疆经济的区域性特点,新疆经济的区域性特点延伸到了新疆媒体经济。与内地报业市场的远距离相隔,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局限在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从区域之外进入新疆平面媒体市场的产品数量十分有限,进入者对市场目标的争夺定位在媒介产品销售上,无力于争夺新疆广告市场份额,新疆广告资源被新疆媒体如数囊括。外界难于进入新疆媒介市场,新疆媒介也难于进入区域之外的市场,新疆平面媒体媒介产品完全封闭在本地区域内。

对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新型媒体发展势头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媒体在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相对滞后的地区,对平面媒体市场走势的影响也强于后者,处在相对置后的新疆平面媒体获得了一个缓冲时间,中国发达地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缓冲时间为10至15年,新疆平面媒体市场打开缺口的时间表将推后很长一段时间。从一种观点上看,它给新疆平面媒体减弱了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留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但这样的空间,是一个弱势的空间,并不一定完全有利于新疆平面媒体的充分发展。

区域性特点导致新疆平面媒体在区域内竞争,给区域外竞争增加了难度。新疆经济报与南方航空公司联办的《旅游报》在北京市场竞争了三年,这是新疆少有的能在疆外竞争的报纸,一直苦苦坚守到2007年,最终撤出了北京市场。新疆平面媒体试图以成立集团、加快市场化、解决体制不顺等问题的方式改变现状,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平面媒体市场态势,与市场化激活的竞争力形成了对冲。

新疆平面媒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高于发达地区。中国媒介经济始端于改革开放,在二元经济结构框架的土壤上萌生。媒介经济与社会经济存在“种群关系”,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决定一个区域媒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对媒介经济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媒介经济的活跃因素首先聚合于都市类媒体。以都市类报纸为例,因为寻求最大限度的广告资源是报纸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唯一经营模式,而二元经济结构造就的商家追求的高附加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因此,都市类报纸在面世之初就以这一消费群体为经营目标群体,由此打造的巨大广告资源与低价报纸售卖的联盟首先在大中城市生根开花。

固然,“报纸是城市化的产物”,但报纸在经营过程中,一旦以将报纸的影响力向广告主寻租作为核心竞争力时,报纸发行目标选择的参考价值将以广告主的潜在利益为主导,目前报纸流行的销售理论中的“无效发行”,就指的是不能带来广告量的边际发行量,从而以读者为首先选择的报纸发行导向,退到了被次要选择的价值取向。都市类报纸拥有的读者群体的分布,基本吻合二元经济结构造就的消费能力等级分布,也源于纸媒为追求广告资源而在自己认定和人为规划的区域中低价销售报纸的培植,逐渐形成了平面媒体的二元经济结构。

新疆地广人稀,农牧区的人口多而分散,平面媒体的受众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其媒介产品销售的特性又带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新疆平面媒体产品抵达农牧区的难度强于内地其他省份,进入新疆农牧区的平面媒体媒介产品的数量不足以形成影响力经济,新疆平面媒体基本上放弃了对农牧区的利益诉求。新疆党报在农牧区的发行量完全指向宣传的需要。新疆涉农广告本身就少,有限的涉农广告选择了其他媒介,新疆平面媒体上的涉农广告少之又少。

媒介二元结构呈现的结构性矛盾激化了区域性市场进入的泛滥,固定在广告资源争夺上的经营模式限制了媒介经济从内涵向从外延上的拓展,过度依赖追逐具有较强消费潜力的受众导致媒介同质化竞争。《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都市报》的同城竞争态势加剧了新疆平面媒体经济的二元结构强度。

由调查得出,新疆各地区主要报纸发行量低,发行量低所带来的问题是平均成本增大,吸引广告的能力低,而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恰恰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新疆的多数报纸,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报纸运行十分困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首先会影响到新闻媒介的传播质量,使新闻媒介的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况。

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对广告的影响。据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08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4203亿元人民币。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达361.06亿元人民币。

新疆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群体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消费能力得到了增强。但横向比较的结果表明,新疆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仍排在靠后的位置,新疆媒介经济不可能超越社会整体经济。

新疆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单一生产结构,第二产业与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广告以推动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为第一大类,新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状况决定了新疆本地广告资源的不足。

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受到新疆区域经济正面因素影响的相关度

新疆经济发展对媒介的传播要求。随着对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成为国家能源资源接替区,基础建设、设施农业、边境贸易等给新疆经济注入了活力。今年,中央提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疆经济大发展,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新疆经济发展向新疆媒介提出了适合新疆经济发展的传播要求,意味着向新疆媒介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极大地影响到新疆媒介经济的走向,影响新疆平面媒体的市场化走向。

在未来的几年里,新疆平面媒体获得的行政广告资源、商业广告资源将呈上升趋势。

生活水平的变化对媒介的传播要求。新疆经济发展,不能单靠一座接一座的高楼拔地而起、一个接一个的大项目落地而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当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时,才能把现代化的气息延伸到城乡统筹的各个角落。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服务业的扩大,社会群体对各类生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它将导致平面媒体广告类别结构的变化。

分类广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向读者提供大量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实用信息,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小分类广告满足了受众所需要的“售屋租房”、“求学辅导”、“出让转卖”、“家政保育”等信息。小分类信息范围的扩大、量的增加,其基础由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作支撑。

新疆平面媒体小分类广告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类别的广告。《都市消费晨报》、《新疆都市报》分类广告占版面积每天保持在4至6个版。两家都市类报纸小分类广告的年收入分别达到4000万元和1000万元,从过去广告经营中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大亮点。

传统报业发展到今天,如何对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再度利用已经成了关乎今后报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课题。报纸广告将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信息源。新疆平面媒体目前小分类广告同时采用两个通道,即在纸介上后,又借助于网络。网络利用纸媒信息建立起了面向公众的信息资料库。

区域经济环境改变促使新疆平面媒体调整盈利模式。平面媒体遵循的一般经营模式是,增强媒介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发行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广告的吸附力。从广告的服务对象来说,广告主选择投放对象,首先关注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读者的阅读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美誉度,看重的是广告投放的效果。从产业构成上说,广告、印刷、发行是传统报业的三大产业支撑,尤其是报业的广告经营。这种传统的报业经营模式从现代报纸诞生以来一直在延续,在广播、电视的挑战下,其运行轨迹依然如故,未做大的调整。

近20年,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向纵深蔓延,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世界报业的经营模式多元化。日本《读卖新闻》把保险业作为报业集团经营的主营业务,默多克新闻集团在多元产业优势互补的推动下涉猎全球传媒资源,包括中国的新媒介资源。报网融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平面媒体中遍地开花。

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改变,新疆平面媒体经济的环境也将改变。《新疆经济报》报业集团以亚心网为依托探索报网融合的经营模式,目前形成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新疆平面媒体一致有着清醒的意识,增加非广告经营收入,调整广告在媒介经济中占比居高不下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平面媒体转变盈利模式的关键。虽然不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对新疆平面媒体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对平面媒体广告的拉动。新疆的经济状况在西北各省区中并不是最落后的,而且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新疆在全国仍然是属于后列的。媒介经济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平面媒体广告的拉动,新疆GDp在逐年增加,新疆主要平面媒体广告额及新疆各主要地区平面媒体广告额也趋于上升趋势。(本文为“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与其分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晓枫:《中国传媒资源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2007年至2008年。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3

《teFaF2016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中文版由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编译,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联合。此次《teFaF报告》撰写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mcandrew)首次亲临现场,对《teFaF报告》作深入的解读。teFaF艺术市场报告于每年3月初在欧洲艺术古董博览会(teFaF)期间。作者麦克安德鲁是经济学博士,自2008年开始从经纪人、拍卖行以及研究机构收集数据,跟踪全球艺术市场的逐年变化,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目前这份报告已确立了国际权威性。

今年的teFaF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了640亿欧元,较2014年略有回调,是持续三年强劲增长后的首次轻度下滑。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由三大艺术品市场主导:美国(43%)、英国(21%)、中国(19%)。销售额同比下降7%,低于2014年的68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销售量(交易数量)也同比下降了2%,总量为3810万件。《teFaF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各细分市场、全球财富和艺术品收藏的模式变化、艺术品博览会和网络销售的增长,以及艺术品市场对经济的影响。

本次“上海对话”高峰论坛的四场圆桌议题分别为“艺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新经济形势下拍卖市场的变革”和“自贸区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4

行业报告与区域报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采集的企业样本不同

行业调研:主要针对同行业内具有竞争关系,具有相同的经营目标、人才需求结构也相似的企业。一般发起行业调研的企业主要包括本行业内标杆企业、处在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和战略转型期的企业。

区域调研:主要针对本区域比较知名企业,从运营模式到企业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借鉴意义。一般发起区域调研的主要是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

2、调研口径不同

行业调研:主要关注本行业关键岗位,搜集的薪酬信息聚焦在关键岗位的薪酬福利组成和发展趋势,体现的是整个行业共同关注的岗位信息情况和薪酬水平。

区域调研:结合宏观发展趋势,体现本区域总体薪酬发展趋势和不同性质企业之间流通性强的通用岗位信息。

根据以上不同目标,第三方薪酬福利调研公司在设计薪酬福利调研科目上也会各有侧重。行业调研主要偏重在岗位信息的搜集,而区域调研除了岗位信息搜集外,还有补充整体宏观经济走势的调研,例如GDp、通货膨胀率与员工离职率、调薪率的比较等。

3、报告展现内容不同

行业报告主要提供此行业关键岗位的信息,包括任职资格、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岗位薪资结构组成、岗位薪酬发展趋势、岗位薪酬福利各分位值,岗位薪酬偏离度分析等更多与岗位相结合的内容。

区域报告主要提供该区域内各种不同的企业在总体的宏观经济的影响下,在薪酬管理中可共同参考使用的一些数据、指标的比较分析。例如员工的调薪率、离职率分析、应届毕业生起薪点分析等等。这些指标和数据受行业影响不是很深,对整个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当了解到上述两种性质报告的不同后,在什么情况下参加何种方式的调研呢?HR们心中自有一番衡量,总体来讲,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参加薪酬福利调研的目标和薪酬福利调研报告的具体应用上来区分。

行业薪酬福利调研,开展的背景首先是此行业的人才竞争和流动非常市场化。这种调研方式是大部分企业最先也最容易接受的,一般由第三方调研公司或者某一企业发起,主要参与者是本行业内业务高度相关的企业。发起行业调研的企业多数是本行业内迅速发展的企业或者是处于战略转型期的企业,参查者都非常关注本行业内人才流动的走向和薪酬发展的趋势。因此如果想了解本行业与岗位相关的薪酬福利信息,可考虑参查行业薪酬福利调研。

区域薪酬福利调研多数情况下是由第三方调研公司发起,主要是本区域内标杆企业之间相互的比较。比较的数据和指标偏重在薪酬管理上,因此如果企业自身的薪酬管理策略准备调整,欲了解整体薪酬发展趋势和借鉴其他标杆企业的做法,可以考虑参查区域薪酬调查。

当拿到一份薪酬调研报告时,应关注哪些信息呢?如何充分使用这些信息呢?

首先应关注参查企业与自身的相关性,主要参考薪酬调研报告中企业信息部分的分析,在行业报告中只有那些与自身条件可比较的企业,其提供的薪酬福利信息才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其次观察自身企业在行业整体薪酬市场中的水平,这条曲线对企业决定薪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将自身的薪酬水平定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外部讲,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GDp、通货膨胀率、行业特点和行业人才竞争状况等都对企业的薪酬策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内部讲,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支付能力、人员的素质结构都是薪酬定位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发展阶段、人才招聘的难度、公司品牌的影响力和公司自身的综合实力也是重要因素。

再次,分析行业薪资结构和工资增长率,可以为企业自身薪资结构的调整和人员工资调整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第四,具体岗位薪酬福利信息,可获得本行业或本区域该岗位薪酬福利在不同分位值的具体数据,为具体岗位薪酬水平调整和招聘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5

1.1产品市场容量

1.1.1显性市场容量

1.1.2隐性市场容量

1.2行业分析

1.2.1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

1.2.2销售量年增长率

1.2.3行业发展方向

1.2.3.1市场发展方向

1.2.3.2产品研发方向

1.3市场发展历程及产品生命周期

2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2.1市场竞争状况

2.1.1竞争者地位分布

2.1.2竞争者类型

2.2产品销售特征

2.2.1主要销售渠道(分分销渠道、零售渠道)

2.2.2主要销售手段

2.2.3产品地位分布及策略比较

2.2.3.1洗发水产品地位分布

2.2.3.2主要品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2.2.4产品销售区域分布及分析

2.2.5未来三年各产品销售区域市场需求及价格预测

2.3行业竞争者分析

2.3.1主要生产企业基本资料

2.3.2主要品牌经营策略

2.3.3竞争品牌近三年发展情况

2.3.4竞争者未来发展预测

3市场特点

4消费状况

5主要洗发水品牌产品零售价格市场调查

6中国洗发水市场发展历程

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编制办法(试行)

一、分析范围

(一)地域范围

覆盖当地城市辖区范围内的各行政区(含开发区等)。当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尚无法覆盖所有区域的,分析报告的覆盖范围可暂时与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相一致,但应在分析报告中予以说明,例如全市、城区(并列举行政区名)等。

统计指标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时(例如,开发统计数据覆盖全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覆盖若干城区),应予说明。

统一统计指标覆盖的地域范围曾经发生变化的,在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或同比、环比指标时,应予说明。

(二)房屋类型

兼顾增量房(新建商品房)市场和存量房市场。其中,增量房市场以住宅为主要分析对象,兼顾非住宅(含商业营业用房、办公楼、其他等房屋类型);存量房市场暂以住宅为主要分析对象。

商品住宅各项统计指标和相关分析中,应注明是否包括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并在各报告期中保持一致。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的数据及相关分析要单独加以说明。

二、分析内容

围绕“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突出普通居民住房消费,以各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等部门提供的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住房状况调查、居民住房需求调查等专项调研成果,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现状,全面反映和客观分析报告期市场形势,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形势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提出下一步的措施及建议。

(一)市场现状分析

针对报告期市场现状的分析,应兼顾累计数据和报告期数据,以对相关统计指标的分析和解读为核心。要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环比数据、同比数据等进行清晰陈述的基础上,注重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揭示数据反映的市场现象和市场发展变化规律。要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本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科学确定投资涨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等重要指标的合理区间,逐步建立市场预警预报机制,对市场形势做出判断。要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增强报告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市场现状分析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报告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反映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及同比、环比、占比等,下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变化情况等。此部分数据以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快报数据为准。

2、报告期房地产开况。可同时作为反映市场后续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标。包括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构成、投资完成额、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新开发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等指标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等。除总量数据外,应按住宅、非住宅进行细分。此部分数据以统计部门提供的开发统计快报数据为主,并注意结合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

3、报告期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及对比情况。对于增量房市场(最好能区分预售和现房销售),应包括:批准预(销)售面积(套数,针对住宅,下同)、累计可售面积(套数)等侧重反映供应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登记销售面积(套数)、消费意愿、消费者价格预期等侧重反映需求指标及其变化情况。除总量数据外,还应按住宅、非住宅进行细分。对于存量房市场,应包括存量房规模、二手房交易面积(套数)、租赁面积(套数)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此部分数据以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数据为准,并注意结合住房状况调查、居民住房需求调查等专项调研成果。此部分内容参见附表1—2。

4、报告期房地产市场结构情况。此部分主要针对增量房市场中的住宅,应包括按下列标准划分的各子市场中的供应量、需求量、供求关系、价格走势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各子市场供应量、需求量占总体市场的份额及其变化情况。子市场划分依据在各报告期中应保持一致,出现调整时应在报告中加以说明。此部分数据以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数据为准。此部分内容参见附表3—5。

(1)套型结构:按每套建筑面积划分,120平方米以内大致以每20平方米为一个档次,120平方米以上大致以每30平方米为一个档次。具体划分为标准为:60平方米(含)以下、60至80(含)平方米、80至90(含)平方米、90至100(含)平方米、100至120(含)平方米、120至144(含)平方米、144至180(含)平方米、180平方米以上等若干类别。各城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对每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以下和18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是否进行进一步细分。

英文报告格式·会议报告格式·读书报告格式·工作报告的格式

(2)价位结构:按单位建筑面积交易价格划分,3000元/平方米以内的每500元为一个档次,3000元/平方米以上、10000元/平方米以内的每1000元为一个档次。具体划分标准为:1000(含)元/平方米以下、1000至1500(含)元/平方米、……、2500至3000(含)元/平方米、3000至4000(含)元/平方米、……、9000至10000(含)元/平方米、10000至12000(含)元/平方米、12000至15000(含)元/平方米、15000元/平方米以上等若干类别。各城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对1000元/平方米以下和15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是否进一步细分。

(3)区域结构:按行政区,或按环线、方位、片区等当地习惯的划分方式,划分为若干类别。

(4)购买者类型:按购买者身份证发证机关,划分为本市(可细分为本市城区和本市其他)和外地(可细分为本省其他地区、外省市、境外)等类别。

5、报告期房地产市场价格情况。对于增量房市场,应包括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的平均交易价格、同质价格、典型楼盘价格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并参考统计部门提供的70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及其变化情况,且应按住宅、非住宅进行细分。对于存量房市场,应包括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的二手房平均交易价格、平均租赁价格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并参考统计部门提供的70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中的二手房指数、租赁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此部分内容参见附表5—7。

6、金融、财税等其他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数据及情况分析。

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例如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外资进入情况等。

8、报告当期市场现状分析小结。对上述指标和分析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报告期房地产市场形势做出基本判断和总体评价。其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如下环节。

(1)各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例如增量房市场与存量房市场之间,住宅市场与非住宅市场之间,买卖市场与租赁市场之间。

(2)各类统计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例如供给量、需求量等物量指标与价格指标之间的关系,供应结构,成交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

(3)先行指标与同步指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对土地购置、开发投资、新开工和施工面积等指标的分析,要联系空置量、累计可销售量指标,考虑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影响。

(二)近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主要是在报告期内,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的主要调控措施,以及对市场的影响效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等。

(三)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报告期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或者出现异常变化的指标(例如供求总量大幅增减、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价格水平大幅波动、市场结构剧烈变化等),以及引发这些矛盾或异常变化的原因。

2.报告期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趋势变化,或者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出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

3.报告期当地房地产市场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性、敏感性问题(如新闻舆论大量报道等),应作专题分析。

4.其他可能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等。

(四)市场形势预测

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式,对未来一段时间(半年至一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依据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分析,并考虑影响房地产市场走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把握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对市场的基本走势做出判断。

2.根据各统计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反映的规律性,结合各市场先行指标和住房状况调查、指标需求调查等专项调研结果,对新增供应量、需求量、价格等核心指标进行定量测算。

(五)下一步的政策建议及主要措施

主要是结合现状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以及当地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附加说明

简报中的商品房批准预售、累计可售、实际登记销售面积、平均销售价格,不同套型、价位商品住房供求结构,以及二手房买卖、购买对象分类等数据指标仍按照《建设部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月报数据和监测报告上报制度的通知》(建住房函[2005]165号),《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行房地产市场月报数据和监测报告网络上报制度的通知》(建办住房函[2005]365号)要求上报。

附表1—7。

附表1:

商品房供需基本情况表

1月~月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

分类批准预(销)售面积月末累计可售面积实际登记销售面积平均销售价格

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预售现售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同期

比(%)环比(%)同期比(%)环比(%)

商品房

商品住房

附表2:

二手房买卖基本情况表

1月~月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单位:亿元、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分类成交面积成交金额成交套数平均销售价格

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二手房

二手住房

附表3:

不同套型新建商品住房供求结构表

1月~月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60m²60-80m²80-90m²90-100m²100-120m²120-144m²144-180m²>180m²合计

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

面积批准预(销)售

月末累计可售

登记销售

套数批准预(销)售

月末累计可售

登记销售

平均成交价格登记销售

注:①60-80平方米是指大于60平方米、小于80(含80)平方米,其余作相似理解;

②占比是指占总套数或总面积的百分比。

附表4:

不同价位新建商品住房供求结构表

1月~月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1000元/m²1000-1500

元/m²1500-2000元/m²2500-3000元/m²3000-4000元/m²…8000-9000元/m²9000-10000元/m²10000-12000元/m²12000-15000元/m²>15000元/m²合计

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

面积批准预(销)售…

月末累计可售…

登记销售…

套数批准预(销)售…

月末累计可售…

登记销售…

平均成交价格登记销售

注:①1500-2000元/m²是指超过1500元/m²、小于等于2000元/m²,其余作相似理解;

②占比是指占总套数或总面积的百分比;

③各城市可根据本地价位,适当确定低限价格起点和高限价格起点,但是对于3000元/m²以内的要至少每500元划分相应档次,对3000元/m²以上的要至少每1000元为一个档次。

附表5:

商品住房购买对象分类表

1月~月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分类本市外地

本市城区本市其他本省其他地区外省市境外

面积销售

套数销售

价格平均价格

平均价格与上年同期比(%)

附表6:

典型楼盘同质比较价格变动情况表

1月~月单位:元/平方米、%

分类价格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商品房

商品住房

二手房

二手住房

数据来源说明:包括所选楼盘数量、典型性、项目动态、不同时期成交价格情况

附表7:

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表

1月~月单位:%

分类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比(%)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商品房

商品住房

二手房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培育

一、引言

本文通过运用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测体系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构方程的思想构建相关模型,然后再运用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套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在一定方面可以提升相关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篇论文对相关主要文献的基础上,希望可以找到可能引起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搭建数学模型,希望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提出有有效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1996年,我国首次提出“区域创新能力”一词,相关领域专家开始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在《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这篇文章中,宁熙、王核成(2001)认为特定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由相对集中的利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作完成,把制度创新和技术为作为主要方向,作者把这一类开放系统叫做区域创新系统。在《基于行政区划分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刘金友(2001)认为,创新体系影响着经济内部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后面的实际运用有着密切联系,这样的创新体系组成了有内部联系的创新主体和机构的多重机构。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分析

综合主要领域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含义、组成成分、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等的分析,本篇文章认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知识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一)区域创新环境

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创新环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因素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大体在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水平、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来体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地区创新环境的关键是金融环境,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二)知识创新能力

一个欠发达地区里,高校和政府机构都对创新能力和内部创新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大致表现在知识的转移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获取能力。根据2003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指出创新资源是指人们在对已经了解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理解之后,通过主要的实物载体把知识放在知识库里面然后形成资源。

(三)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应该被视为一个创新的主体,我们应该突出强调欠发达地区的直接作用,创新能力企业直接决定。在市场中,企业承担的作用是一个经营主体并直接面向市场,根据企业设备、产品和技术工艺需求选择适合的创新成果,再转化成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新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或改善环境,进而形成经济引导科技,科技推动经济的双赢局面。

(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如果仅仅只有不错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这都还没有办法使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增值服务,而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产出或技术发明,这些都必须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转变为相应的生产力,而转化过来的生产能力的强弱,又在某一方面决定了相关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

(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一般书面的说法,不论创新的是知识还是技术,我们都应该保证有一定量的投入和支出。或者说,可以明显看出来宏观经济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十分突出。

四、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和构建

(一)指标设置

文中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中国科技年鉴以及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报告里面大致包括:区域创新能力、知识创新黄精、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各个方面,针对上述六个因变量,对于相关的指标本如下选取:创新环境它主要涉及基础设施的完整程度、市场环境效用、劳动者综合素质、经济环境稳定性;知识创新能力由知识获得、发展与转移能力组成;技术创新能力由企业的投入能力、高校的科研水平能力、企业的相关创新条件;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以及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指标。

(二)数据分析

1.数据覆盖范围。在考察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趋势时,本篇文章考虑的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此来辨析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这里并不是说靠西部地区就是不发达的,或者说用这个概念来判定欠发达的,因为这样就容易使一些类似“后发优势”概念混淆进来。

2.数据分析。本文对陕西省统计年鉴和陕西省科技年鉴整理出相关整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关结论。从最终模型来看,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显著影响(H1假设通过),在最终的结果中,修正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γ1=0.37),修正后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γ1=0.38),它们的p值都小于0.001,这辨明它们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第二,在原模型假设中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H2假设通过)。

五、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对策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当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而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又从根本上决定区域内集群能力在竞争中的发展能力及其地位。本章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一下两个个方面做了相关阐述。

(一)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加快,这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不得不说也面临非常多的并且很艰难的挑战。作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区位、经济资源、政策、人才、机制五大因素的创新进行改善,希望可以借此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创造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环境

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中,政府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建设主体。我们中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目前的这种体制下,衡量地方政府相关工作绩效的标准不能再仅仅是以前的计划和干预,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能够对企业和科研提供一个创新的环境。目前,转换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是要从以前依赖计划转向为区域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借此来完善创新环境建设并来推动相关区域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徐盈之,金乃丽.高校官产学合作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科研管理,2010(1):175-176.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7

节能灯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说明】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

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

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

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研究概述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数据来源

第五节研究结论

一、市场规模

二、竞争态势

三、行业投资的热点

四、行业项目投资的经济性

第二章节能灯项目总论

第一节节能灯项目背景

一、节能灯项目名称

二、节能灯项目承办单位

三、节能灯项目主管部门

四、节能灯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研究工作依据

七、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节能灯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节能灯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节能灯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节能灯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三章节能灯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节能灯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节能灯行业准入政策

三、节能灯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地方政策

第四章节能灯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节能灯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节能灯行业发展规划

二、节能灯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节能灯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节能灯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节能灯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节能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节能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节能灯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投资的必要性

第五章节能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节能灯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节能灯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节能灯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节能灯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节能灯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节能灯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节能灯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市场调查

一、拟建节能灯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节能灯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节能灯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节能灯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节能灯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八章节能灯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

第一节资源和原材料

一、资源评述

二、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三、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第二节建设地区的选择

一、自然条件

二、基础设施

三、社会经济条件四、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厂址选择

一、厂址多方案比较

二、厂址推荐方案

第九章节能灯项目应用技术方案

第一节节能灯项目组成

第二节生产技术方案

一、产品标准

二、生产方法

三、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四、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五、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六、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第三节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二、厂内外运输方案

三、仓储方案

四、占地面积及分析

第四节土建工程

一、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二、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三、建筑材料

四、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第五节其他工程

一、给排水工程

二、动力及公用工程

三、地震设防

四、生活福利设施

第十章节能灯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一节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一、节能灯项目的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三、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四、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五、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六、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七、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八、交通运输情况

九、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十、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

第二节节能灯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一、主要污染源

二、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节能灯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节治理环境的方案

一、节能灯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节能灯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节能灯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五、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第五节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第六节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第七节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第八节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一、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二、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三、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四、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十一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一节企业组织

一、企业组织形式

二、企业工作制度

第二节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十二章节能灯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一节节能灯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节能灯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第二节节能灯项目实施进度表

一、横道图

二、网络图

第三节节能灯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五、勘察设计费

六、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节能灯项目总投资估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流动资金估算

第二节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二、节能灯项目筹资方案

第三节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四章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一、生产总成本估算

二、单位成本

三、销售收入估算

第二节财务评价

第三节国民经济评价

第四节不确定性分析

第五节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一、节能灯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节能灯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三、节能灯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四、节能灯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五、节能灯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六、节能灯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七、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五章节能灯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建设和开发风险

第二节市场和运营风险

第三节金融风险

第四节政治风险

第五节法律风险

第六节环境风险

第七节技术风险

第十六章节能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我国节能灯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节能灯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节能灯行业发展的对策

第二节我国节能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节能灯行业投资机会及发展战略分析

一、节能灯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二、节能灯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我国节能灯行业投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二、环境因素

三、市场风险

四、节能灯行业投资风险的规避及对策

第十七章节能灯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结论与建议

一、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二、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三、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四、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五、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六、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第二节我国节能灯行业未来发展及投资可行性结论及建议

第十八章财务报表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

第二节投资受益分析表

第三节损益表

第十九章节能灯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附件

1、节能灯项目位置图

2、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主办单位近5年的财务报表

4、节能灯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节能灯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节能灯项目投资概算表

9、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现金流量表

11、现金流量表

12、损益表

13、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资产负债表

15、财务外汇平衡表

1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流动资金估算表

18、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方法宏观经济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下游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趋势;与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

–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客户需求分析: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

–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

–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

–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市场分析报告;作用;实践

1.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和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的探讨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作用与实践和让读者对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和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下将分别对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和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作概要说明。

1.1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房地产分析软件主要包含如下一些功能模块:专题地图分析模块、地块分析模块、宏观经济分析模块、区域市场分析模块以及市场分析报告生成模块,以下分别对房地产分析软件中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介绍说明。

(1)专题地图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实现楼盘各项指标(建筑面积、房屋数量、房屋价格等)的专题地图表示,其功能效果图如图1所示。

(2)地块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利用房地产分析软件提供的各种选择工具和查询功能,查询地块附近的施工项目,并可以查看楼盘的详细情况,包括楼盘的基本信息、房屋户型和装修信息、周边配套设施信息以及对开发商的具体描述信息等。

(3)宏观经济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对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楼盘投资额、楼盘竣工面积、空置面积)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而且该模块可以将用户选择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其功能效果图如图2所示。

(4)区域市场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对规定区域内楼盘的各项指标(楼盘户型套型、房屋的装修级别、楼盘建筑类型、楼盘的供给规模以及楼盘的销售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其功能效果图如图3所示。

(5)市场分析报告生成模块

用户使用市场分析报告生成模块可以根据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提供的各功能模块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市场分析的各项结果自动生成市场分析报告电子文档,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用户呈现出市场分析的各项成果。

1.2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为了使读者对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下将分别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概念、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组成以及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功能对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作概要说明。

(1)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就是通过对房地产的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收集、分析、加工、整理之后生成的一种书面报告。

(2)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组成

按照相关的规格要求说明,一份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通常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房地产市场现状的系统分析;二是为有效应对近期的市场风险所采取的主要的风险预防策略;三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分析;四是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预测;五是结合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形式的预测结果提出下一步的政策和建议及相关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

(3)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功能

第一、一份科学全面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通过对当前市场的状况作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科学的揭示房地产市场的内在规律以及市场的波动规律,有效预见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风险,进而达到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目的。

第二、一份科学全面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还可以为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参与者提供市场动态信息、调整市场行为、把握市场发展机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作用

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作为一个能够对房地产市场的楼盘信息、建筑面积信息、楼盘交易信息等一系列市场因素数据的选择和统计分析,最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用户呈现房地产市场分析结果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科学性

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采用的是服务器/浏览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实现关于房地产市场信息有关数据的录入、导出和采集,通过这三种方式来有效实现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同时该软件提供的错误信息纠错机制,充分保证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真实性,进而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科学性。

2.2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全面性

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作为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全面的为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编制提供其所需的包括楼盘土地信息、楼盘区域信息、楼盘交易信息、地块信息、专题地图、宏观经济信息等在内的各种信息,并能将这些信息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最后以图表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编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全面性。

2.3实现了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智能化

为了更好的将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多数的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中都设计和提供了自动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功能模块。这就实现了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智能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编制的效率,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人为编制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错误,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精确度。

3.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实践方案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各项职能,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践方案作支撑,以下就对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实践方案的具体操作流程作详细的说明。

第一、确定市场分析报告的研究目的。明确最终生成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是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服务,还是仅仅为一般的市场研究服务,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市场问题服务,还是为更好的发掘市场机会服务等。

第二、充分结合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模块来确定最后生成的市场分析报告所研究的范围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根据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分析报告所需数据的类型与收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四、通过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完成市场分析报告所需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第五、应用房地产市场分析软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报告的功能模块来自动生成附有市场分析结论和建议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结论:将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有效的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精确度,进而可以更好的发挥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各项职能,对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智亮.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分析信息管理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2007(9).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9

1、定义及由来

定义: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

由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

2、政府对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内容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9号令《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中规定,项目核准机关主要根据以下条件对项目进行核准审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布局合理;主要产品未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未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了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未对公众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众利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有关规定,项目核准机关对投资项目的核准重点关注如下表所示:

项目核准机关对投资项目的核准重点一览表

重点关注点

说明

项目目标定位及规划背景

要从整体战略的角度来论证项目,强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地区和行业发展规划等对项目的指导作用,分析项目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

土地利用方案

项目占用土地应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执行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科学、合理用地。

资源利用方案和效率

要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对项目的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以及节能、节水措施进行分析论证。

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方案

为保护公众利益,对涉及征地及移民搬迁的项目,应对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论证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

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具有重要区域经济影响的项目,应分析项目的影响效果,提出协调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并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

社会影响分析

在项目核准中,要从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工程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判断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的各种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资源配置的经济效果分析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化进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1-0081-06

一、引言

不断发展的城市群体逐步形成各类产业集群并促推周边城镇向中大等规模城市的演进发展。而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治理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战略措施。而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集聚发达的地区位列城市化进程前列的事实也说明,产业聚集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影响着城市化进程的前进,而区域各城市间不同程度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一定意义表现出了不同的产业要素的向心聚集、布局的结构性渐进优化和经济的合理增长。可见集群与城市化两者间存在互动的发展关联,相互促进,本文拟在模型实证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关联机制,并在结合不同城市样本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差异及城市化进程予以分析,试图为区域经济及城市规划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化文献回顾

自马克思关于“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的观点提出后,逐步有学者就产业集聚与城市化间关系进行研究,包括Burgessernest的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Zonemodel,1924)[1]、walterChristalier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1933)等指出了城市的集聚本质。而后,法国学者哥特曼(1957)提出的大都市圈(带)的概念具有高集中度工业生产和高度城市化特色。Krugman(1991)则针对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城市要素集聚形成过程中的向心和离心力量分别解释不同的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要素累积贡献[2]。马克斯・韦伯(1997)[3]以聚集特征概括城市特征。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价值链始创人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群集与新经济竞争》一文中诠释产业集群,并提出“包括单一的城市、州、国家乃至国家联盟都可以理解成集群,其复杂纵深不以规模而改变”集群、城市规模观点[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产业集群、城市发展的不断演进,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张明龙、徐璐(2006)等人以产业集中和区位商测度经案例实证分析产业与浙江城市经济的互动[5]。吴玉鸣、张燕(2006)则基于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探讨实证,发现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显著空间对应性,及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并得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偶和协调差距增大的结论[6]。江炎骏(2008)借助nU比、iU比国际标准值法等方法,判断出了江西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波动及偏差原因,以及协调两者关系的政策建议[7]。而马春辉(2004)则是以人才、资本、技术、市场、政府和对外开放等角度比较综述了长、珠两三角区域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8]。

上述研究主要从集群发展动因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化的推动和相应对策,实证分析则较多地以基于单个样本城市的特定集群进行的,给出建议多数围绕当地城市化建设及其与产业的协调而展开。但针对中国经济发展区域间产业集群及其结构化差异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研究不多。而事实上,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其模式不可能完全一致[9-10],且相应地江浙沪各种产业集群形态同样有所差异,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别化的关联是值得研究的。为填补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区域中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不同程度的集群水平而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互动关系研究的空白,本研究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就不同类别的产业集群城市以模型实证的方式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应对策略。

三、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变动分析

具有携带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和相应功能配套渐进生成机制的产业群聚对于作为融合生产、社会、生态等容纳功能的城市形成、集聚进程的城市化有重要作用,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与生产竞争的产供链网关联,对于城市要素的辐射扩散影响对于城市化及其竞争力凝聚成本的递减作用随着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凸显。

(一)城市化及其形成发展的产业集聚本质

根据蔡孝箴(1998)关于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推动的描述:“指出集聚经济为城市化提供了直接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11],城市形成集聚和进程发展的步骤并非纯粹的空间位移机械运动,而是伴随生产和劳动力等其他要素携带的经济活动综合运动,它必定与城市人口、服务及其他经济要素的协整演进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与城市化进程的形成机制与实质如图1所示。

(二)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

作为逐步向心集聚的产业,正如约翰逊・索伦和纳格尔等人的观点,其各个主体企业间产供链条及成熟的要素分配机制形成了生产竞争分工的专业化,各企业各取所需为产业整体的竞争成本下降做出显著贡献[12-13];而作为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城市人口、生产配套组织等发展演进,为及时市场信息的高效传播、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联合协作、集群内部的配套设施地缘共享等条件的实现提供保障。从而为集群企业间围绕生产采购、物流配送、劳动力配置及技术、管理创新的提升创造条件。

同时,产业集聚发展及城市进程中的各要素汇聚,特别是作为知识、技能载体的劳动力使较低进入门槛的未编码知识得以迅速传播,进而催生产业集群的学习竞争效应;而作为城市进一步聚集在集群企业生产竞争的内外部成本上升压力效应这一层面上,迫使集群内部企业以更有的资源配置及生产报酬贡献应对全球竞争,其间的创新传播挤出效应促进了各规模与竞争力企业的创新交流学习和进一步生产竞争排挤,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在经历一定时期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展后,使集群企业内部形成更具协调性质的国际竞争参与的共同目标协作规模,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目标协作机制及其与城市化的互动演进。当然,随着城市化发展产业集群效应的进一步深化,其生产报酬和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同时也为劳动力等要素的进一步吸引并形成规模效应奠定基础。

(三)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结构变动

作为密切联系产业集群的城市要素变动聚集在整体结构上遵从以往期要素分布为参照的现期区位布局的规律。城市化进程按以下各类聚集要素需求序列产生对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产生结构性变动影响:参照张翼,何有良(2010)等人的研究框架,主要包含互补产品及其他技术、技能支撑的纬向整合及产供网和零配件、设备、市场渠道等上下游配套的经向协作在内的成熟的协作生产竞争体系[14];密集的城市人口和能源、交通、通讯等各结构产业良性配套以及金融、商业、人口社会保障等功能、政策体系支持;相应的教育文娱产业和氛围。

当然,作为产业集聚的互动和结构性变动反应,城市化在其产业构成的空间布局也发生着对应的变化:基础性工业逐次以向心形式趋于郊区或政策特定区域,而涉及适应城市运作的金融、房产和信息通讯等第三产业则逆向于前者向心趋于城市;而逐步开放体系化的产业集群背景城市化使得集群产业、城市布局及与两者密切关联的各类要素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学习竞争挤兑效应和相应的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为劳动、资本、技术和信息服务扩散的体系化向心集聚和最终规模形成做好准备。

为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的各要素集聚及城市化演进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影响,本研究实施下列实证验证。

四、研究方法

(一)变量设定

1.城市化进程测定指标。国内已有部分研究运用的城市用地比指标因属于管理范畴而在数据调用上存在时间向量的可变性从而影响模型验证的结果;而一般意义上的非农人口比重则忽略了农业性质劳动力在集群产业间的流动这一方面的统计缺口,因而本研究将其扩展为非农人口比重对象领域至地区人口总数,以防止城市化进程比较因子在各城市发展不一所引起的城市间差异,并对原始多元变量按主成分析思路替换成主分量以协方差结构予以报告分析,进而以城市化水平为模型因变量展开实证。

2.产业集群程度指标。产业集群指数,衡量指标有熵指数、地理联系率、区位商系数等。基于可用的产业就业数据,以赫芬达尔及区位熵刻画区域的产业集群程度[15],分别如下:其中

按照样本代表产业与全国该产业占比间比重,其值与产业聚集程度成正相关;

则是引入劳动要素后的刻画指标,其分子部分为地区拟刻画集群的从业人口与该区域总从业人数之比;而分母则是上述商式在全国的比值计算,区位商与该区域产业集群程度成正比,且区域商值大于全国时,产业在该区域可判断为集群。

(二)样本选取

结合二、三产业作为区域集群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及上述变量设定,本研究将以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电子级计算机设备制造、文化、办公用品等产业作为产业集群测量指标,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7及2008―2010年①来源数据进行面板数据拟合整理及产业集群城市样本间排序,此项数据还包括用于表征城市化进程的非农人口占比等。根据上述整理后面板数据的指标对长三角地区的集群程度衡量,本文将研究集中于上海、昆山、南京、温州、苏州、湖州、杭州、绍兴、嘉兴各聚集及城市化较为显著的样本。

(三)模型实证

针对产业集群城市具有既含数据截面主分量特性又有随时间变化序列的特性,拟采用观察t期连续的n城市样本个体的多元考察,并用不同主分量所替代的原始描述性变量的发展特性,以广义最小二乘法(FeasibleGeneralizedLeastSquares,FGLS)消除序列相关及异方差性进一步获取有效的参数估算(arthurLewis)[5]针对样本间差异分析以Stata9.0结合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针对模型所选取的主分量,为避免其与变量间的因果相关的多重组和可能干扰模型实证过程,作出两者间非因子变量关联的零假设,以X、Y分别表述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水平及城市化进程,对样本城市产业综合产值及非农人口比重两者予以Granger因果检验,为本研究确立上述变量间的统计因果意义。

可以看出,均在0.1置信水平下的零假设一“Y不作为引起X变化的Granger原因”以0.27831非小概率报告了F统计,说明城市化成为产业集群推动作用的一部分原因,但原假设不能被拒绝;零假设二“X不是促进Y的Granger原因”0.09371的小概率事件F统计使另一个零假设拒绝。因此综合而言,集群和城市化在长三角区域存在互动影响的关联。且以城市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判断继续模型实证。

一般而言,就面板数据分析存在的二维性,本研究运用的单方程面板实证式:

应经根据参变情况进行的讨论和假设验证,以便规避固定效应模型设定及估参不当。将(3)以下按不同的参数变化情况讨论:

而以(5)描述各斜率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变动产业结构导致的样本变量及在时间序列上的不同变化,以固定效应模型三种情况下的残差平方S1、S2、S3构造接受或拒绝假设所用统计量,两大假设的关系为拒绝后者即情况3假设则充分检验前者假设,并以(6)作为此时统计量统计量与等式右边后半部分也就是残方差以外的主分量截面表现水平之差为正时,分别拒绝响应情况假设,而当统计量均大于主分量截面表现值则前述假设均予以拒绝,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情况3。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城市化进程与产业集群整体分析。鉴于第二、三产业聚集程度可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模型实证中将其分别以eCit、SCit标称第二、三产业区位商作为主分量变量,以城市化率Upit描述城市发展进程。为对不同集群产业所在城市进行分析,以2005―2007及2008―2010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跨市残差协方差权数的FGLS设定估算模型:Upit=?茁1eCit+?茁2SCit+Cit+?着it(8),其中i和t分别为城市和时间序列的描述。F1、F2以前述检验方式的F值参照F值分布表所得分别于对应在1%和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1.68、2.01;1.74、2.26予以比较,得前后假设被拒故选择模型的变系数情况予以进一步的加权回归实证。

而为避免在对不同城市样本间进行考察时,其二三产业集中度及城市化进程影响时引起的序列自相关、截面异方差等模型数据问题,须实行针对异方差存在同期相关性情况的SUR加权。方程R2回归系数、Dw、F三者的值分别为0.93、2.217、323487.9,因变解释能力很强。实证模型下各城市对应截距、系数如表1所示。

从回归检验及其显著性角度而言,对本研究所选取的、主分量分别在大多数及所有城市呈现出显著性,且后一主分量在系数的报告上普遍大于前者,这就解释了理论关于第二、三产业对产业集群地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且后者具有更显著推动作用的观点,而这也与当前产业集群城市逐步由单一工业分化的发展现实趋势吻合。

2.城市化结构性差异分析。观察回归结果,发现上海、昆山、苏州、嘉兴、湖州、温州在上述实证中报告数据较高,而其余四市相对较低,为进一步验证并分析这些城市群组中,产业集群程度对城市化进程的边际贡献,笔者仍沿用上述面板实证模型估算及回归,按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将上述城市分组进一步进行弹性系数及横向差异对比的城市化结构性差异的实证分析。

以模型参估结果的角度而言,各主分量都报告了模型的正相关结果,这进一步肯定了本研究关于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理论设定。而从城市的类别分组实证中,对比出一些城市间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1)模型数据。从基本数据方面看,长三角第一类型均值报告1.089,报告37.822而相应回归结果在第二类型城市的报告结果分别为4.801、14.109比较而言,第二类城市在目前显现出第二产业的集中,第一类城市则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第三产业集群和整体较高的城市化进程。

(2)类别城市弹性系数。而就城市类别间各产业弹性系数而言,第二类别城市略低于第一类别城市,eC(第二产业区位商弹性系数)、SC(第三产业区位商弹性系数)在第一类别城市分别占到5.6138及42.3059,而其在第二类别城市则为0.896及0.13592。数据报告说明在集群对其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上,第二类城市略逊一筹。细分其中的城市南京、常熟、杭州、绍兴等虽也有显著的特色化产业诸如化工、纺织、动漫等,但其核心工业或者存在成长机制欠缺,或者存在产业链结构分工及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这也是这些城市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瓶颈。

(3)类别城市间模型数据横向差异。就不同类别城市而言,其城市化进程的结构性差异在于,前者SC较eC明显,而后者则以eC的边际贡献较为突出,这就报告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不同类别城市间的差异,上海等城市通过近十年的产业集群发展和模块功能的合理规划区分,已逐步形成城市化及产业集群间良性互推的动态机制,其相应的商业、金融及餐饮等服务行业获得了集群优势下的发展途径。而诸如南京、常熟、绍兴、杭州等城市则分别是以外资推动的外生式和内生式产业专业化市场聚合发展的形态,逐步带动了集群产业周边相应行业的发展,其专业市场依托及单一化产品产业链依托的发展态势虽也获得了相应的产业升级但二三产业及周边企业所获得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协同式发展,相应的城市化进程也体现出明显的地缘因素化差异,即核心产业所在城区与城区外进程的不平衡差异,从而影响城市化的整体推进。

五、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事实还是国内外研究的实证结果,都一致表明了城市化进程与其产业集聚间的互动影响必然联系。虽然不同类别的产业集群城市有着集群发展形态的差异,产业核心所在城区内外的集群平衡性差异导致其城市化进程与产业集群的非完全意义协同性发展,但整体而言,无论是综合并进的上海,还是民营为主的专业市场内生化集群的浙江抑或受外资及高新技术产业促推的江苏,产业集群无疑都有力地推动了相应的城市化。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以下机理:

1.伴随着企业的集聚,专业化带动了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向心地向其聚集,物质流、信息流也随之因地缘因素所致的费用节约效应逐步集群,就知识经济角度而言,产业群内制度优势之外的人及隐性知识在集群企业间的传递扩散和累积会推动城市和产业群的不断创新,进而是城市的综合优势即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增长及城市化的推进。从而产生产业集群的“城市化”效应。

2.成本降低,风险减少成为又一资源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着产业集群及城市化进程,并产生对城市发展的“集约”效应。由于生产、交易成本的显著下降,产业集群具备原始动力,而这一影响带给城市的则是环境成本的大幅下降,土地、能源及相应的制度管理等重要资源得以“集约化”。上述第一类型城市中的昆山、湖州、嘉兴等例子的城市化就是产业集群协同带动的结果。

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地区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蓬勃的经济动力,本研究第一类型城市的发展为我们树立很好的学习模本。经过上述模型的实证验证,集群过程中诸多要素聚集下的第二三产业兴起、就业现实、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吸纳力扩大带动了产业集群形态上向城市周边的扩散,辐射增强,逐渐表现出复杂的城镇自组织形态,从内源性集聚的城市化到多中心化的“城市-产业群落”的发展态势,为长三角的大城市“星云”格局打下基础。

当然,格局的形成并非单一的时间或经济发展的存量问题,更待合理的布局和促推政策的务实执行。首先,应为合理及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创造条件及机遇,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等方面入手,积极治理以提升城市特别是产业集群核心城市的容载力,引导企业在聚集过程中的结构性协调,行业及劳动力的相关性契合,进而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相应城市化迈进夯实基础。

其次,要以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为治理目标,坚持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避免规划引导中的盲目偏颇的同时也应摒弃集群理论框架中各要素配备对决策中面面俱到的制约[16]。

总而言之,作为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企业和关联机构及中介组织因成本及制度因素低廉的优势而向心聚集的一种态势的产业集群是集群企业因特定产业的共性及互补而关联扩展,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和外部经济的实现,而产业和相应生产要素及周边组织的集聚也亟待通过恰当的政策协调组合及配套实施兑现更高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同时,不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在演进过程中也呼唤对于相应产业集群规划定位的政策匹配进而形成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Burgessernest“theGrowthoftheCity:anintroductiontoaResearchproject”theCity.Chicago:[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25,1967:87-95.

[2]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483-499.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83-593.

[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徐璐,张明龙.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6,(6):66-67.

[6]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6):46-51.

[7]江炎骏.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关系偏差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5):92-96.

[8]马春辉.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问题,2004,(3):30-32.

[9]【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戴睿,易诚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12]JohansonSoren.Statisticalanalysisofcointegrationvector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1988,(12):229-231.

[13]Groenewoldn,naggeraJ.Regionalunemploymentdynamics:thebigneighboreffect[J].australiasianJournalofRegionalStudes,1995,(1):195-212.

[14]张翼,何有良.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