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7:11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1

[关键词]风险;风险承担;风险缓冲;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F83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45-05

随着信托业第五次清理整顿的结束,从2002年开始,国内信托公司开始回归信托本业,之后陆续发行了大量的信托产品,在银行、证券、保险之后,信托正努力成为中国第四大金融支柱。在信托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信托公司的风险也开始涌现,金新信托、衡平信托等均先后出现兑付危机。随着今明两年已发行信托产品兑付高峰期的来临,信托公司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风险事件。本文的讨论旨在重新审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问题,通过分析信托公司的风险承担问题,梳理风险缓冲思路,反思现有的某些风险管理理念,以期对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一、信托公司应承担什么风险

分析信托公司应承担什么风险,首先就需要了解信托公司会遇到什么风险。目前国内信托公司主要有自营与信托两块业务,本文仅关注其本业――信托业务可能为信托公司带来的风险。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时,作为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财产,遇到的主要风险是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种损失风险可能表现为本金损失风险,也可能表现为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收益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风险。

接下来的问题是:信托公司需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吗?目前信托业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承担了本该由委托人应承担的风险。其原因大致在于,根据《信托法》的有关规定,信托投资的风险由委托人自己承担,只有在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遭到损失的,受托人才承担赔偿责任。简单地讲,如果信托公司没有违规,信托财产损失的风险需要由委托人承担。而目前国内信托公司实际上无论是否在理财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均要承担信托财产完整回收与赢利预期的全部风险,也就是说,无论信托公司是否违规,信托财产损失风险均由信托公司承担。

为何要由信托公司承担投资中产生的几乎所有的风险?信托行业内部对此的理解是:经过5次治理整顿,2002年中国信托公司回归信托本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时间较短,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均较低,风险管理制度薄弱,经验更是不足,同时,中国信托投资市场尚不成熟,信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足,因此,信托监管部门出于维护信托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将信托财产损失风险压力全放在信托公司身上,促使信托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保证信托行业不出大的风险问题。

其实,对信托公司承担风险的探讨还是应回归到信托本义。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之间建立信托关系(见图1),投资者将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投资于某一信托产品,信托产品具有一定的风险,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个风险是由信托公司承担还是投资者承担?

中国《信托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信托公司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机构,其行为应遵循受托人对受益人负有的谨慎义务原则。谨慎义务原则要求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在进行投资时,要像对自己财产进行投资那样同时考虑信托本金的保全和产生的收益。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受托人是否尽到谨慎义务的标准比较模糊,很难把握,一旦出现问题是否会成为信托公司推卸赔偿责任的一个借口。其实不然,标准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信托公司在管理信托财产时比委托人自己更谨慎。理由很简单,一旦信托财产出现损失,信托公司与委托人之间发生有关“谁承担责任”的法律问题,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对信托公司的声誉都将会造成损失,这种损失可能要比单纯的经济损失要大得多。所以说,信托公司天然承担着信托财产损失的风险,只是在具体承担方式有所不同。目前国内信托公司是直接地承担信托财产的损失风险,而在国外成熟的信托制度下,信托公司是通过承担信誉风险来间接承担信托财产的损失风险。也就是说,目前国内信托公司的风险承担是显性的,这只是信托监管部门在外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一种刻意制度安排,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样,在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还很薄弱的时候,让投资者承担信托财产损失责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出于对信托公司的不信任使大多数投资者远离信托投资市场,这对尚处萌芽期的信托业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样的分析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目前国内信托公司直接承担了信托财产损失风险,信托投资者承担什么风险,投资信托产品是否成了无风险投资?需要指出的是,前面的分析隐含着一个重要假定:信托公司将会持续经营。如果信托公司无法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或被监管部门责令停止业务,或自己宣布破产,则信托财产损失将由投资者承担。国内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经营时间极短,现有的业务模式是否能支撑其长期运营还是个未知数,信托公司能否持续经营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在现阶级看,投资信托产品不但不是无风险投资,还是属于较高风险的投资。

二、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探讨

基于前面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托公司需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接下来马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信托公司如何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也就是目前信托业内热议的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问题,提出风险缓冲是源于目前信托公司的特殊困境。信托公司现有的风险管理措施主要是针对事前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当风险事件真正出现时,很难有效地应对。我们知道,不论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有多高,投资几十个、上百个信托产品,一定会有一个或内几个产品出现风险问题,或是不能及时回收本金,或是不能获得预期收益。与银行相比,信托公司在资产规模与流动性方面远远不足,一个小规模的信托产品出现问题,信托公司就被卷入风险的漩涡。与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相比,信托产品不能上市交易,使投资风险加大。显然目前信托公司需要承担的风险与承担风险的能力之间是很不匹配的,这就需要设计一种风险缓冲机制,使信托公司与投资者的风险均得到缓冲。

很多信托公司开始认识到风险缓冲的重要性,积极寻找化解之道,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几个思路。(1)在信托产品设计时引入缓冲机制。如在产品设计中引入优先劣后结构,在信托产品中设定一部分投资份额为优先受益权,另一部分投资份额为劣后受益权,优先受益权将得到优先偿付信托利益,但一般只能获得项目的预期收益,劣后受益权必须在优先受益权全部得到偿付后才能获得分配信托利益,但除了获得预期收益,还有可能获得项目的超额收益。在项目出现风险时,这一风险缓冲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劣后受益权的投资者作为风险偏好者,将更多地承担项目的风险,从而为优先受益权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风险缓冲。(2)信托公司内部调剂。《信托法》第二十八条中规定,“受托人不得将其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交易或者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但信托文件另有规定或者经委托人或者受益人同意,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除外。”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在信托合同中设定条款,获得授权运用其固有财产或其他信托财产与本信托财产进行交换,从而将信托财产的流动性风险转移给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或者由期限更长的信托财产来承担,从而规避该信托产品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3)设立信托行业风险缓冲基金。单个信托公司的风险不能够及时化解,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危及整个信托行业,使信托业的信用受到怀疑。

以上这些思路均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除了设立行业风险缓冲基金尚处于设想阶段,其他两个思路在现实中已有信托公司在实际运用。笔者认为这三个思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托公司风险缓冲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个思路只限于产品层面,很难改变整个公司信托财产的风险状况;第二个思路有“拆东墙补西墙”之嫌,最终会受制于公司的资产流动性;第三个思路在实施中很容易遇到信托公司的道德风险,所以,这个设想至少应在信托行业内形成良好的自律体系之后实施才可能会更发挥其设想的效果。

由于信托这种独特的制度设计,信托公司或直接或间接均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一点在前文中已论及。这里,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还为设计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提供了两个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1.打通资本金与信托财产之间的单向流通渠道,发挥资本金的风险缓冲功能。目前信托公司直接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意味着信托财产一旦出现损失,信托公司需要出资弥补。这里的资金应来源于何处?作为金融机构,其资本金主要是起到风险准备金的作用,所以信托公司的资本金应该在风险缓冲中起到相应的作用。也就是说,笔者认为信托公司应将一定规模的资本金作为风险缓冲基金,以此来应对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个思路与前面的第二个思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存在本质的不同。公司内部调剂主要侧重于临时调剂,是战术层面的方案,而风险缓冲基金是着眼于长期的,是战略层面的安排。具体来讲,信托公司以风险缓冲基金为核心构筑风险缓冲机制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公司总部层面确定风险缓冲基金的规模,其次,将风险缓冲基金分配到不同的业务层面,分配的标准主要是按业务风险的大小,最后,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缓冲基金再分配到具体的信托产品上,分配的标准主要是按产品风险的大小(见图2)。这样构筑的风险缓冲机制,可以在几个方面起到风险缓冲的作用:一是公司的风险缓冲基金与所管理的信托财产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保证总的信托财产风险不会超过公司所能承担的风险范围,起到总量约束的作用;二是通过公司风险缓冲基金的分配,实现与所管理信托财产风险结构的对应,起到结构约束的作用;三是可以通过业绩评估,起到优化资产组合的作用。业绩评估就是将某类业务或产品所取得的收益与分配到的风险缓冲基金进行对比,作为该类业务或产品的绩效。通过调整绩效表现不佳的业务或产品,使公司有效地整合各项信托业务与产品,实现公司通过优化资产组合降低风险的目的。

2.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进行相对业绩评价。以风险缓冲基金为核心设计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只是解决目前信托公司直接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的一个思路。根据前面的分析,从长期看,信托公司风险承担将由显性承担转向隐性承担,由此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风险缓冲问题的另一个思路,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进行相对业绩评价。与证券投资基金评价基准类似,信托投资也应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基准,将现有的绝对业绩评价转变为相对业绩评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托公司必须保证实现预期收益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业绩比较,可以排除影响业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评价信托公司履行谨慎义务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信托公司没有实现预期收益,但只要达到或超过业绩评价基准,仍可以认为它已经履行了谨慎义务,进行了尽职管理,相反,如果信托公司实现了预期收益,但低于业绩评价基准,其是否尽职管理仍会被质疑。当然,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业绩评价基准如何设定的问题,还有制度上的问题,如信托产品的流通性问题,同时,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还需要有竞争比较充分的信托经理市场等等。在目前来看,信托公司可以先在证券投资类的信托产品上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设计钉住不同指数或指数组合的信托产品,当然,在设计时要考虑与现有基金产品的差异性以增强市场吸引力④。只要证券类信托产品的市场表现不低于这些业绩评价基准,就算在投资的绝对收益方面出现一定的亏损,信托公司也没必要出资弥补,这有利于扭转投资者认为投资信托产品只赚不赔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市场总体趋势对业绩的影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有利于激励信托公司加强风险管理。

三、两个需要更新的理念

信托公司回归本业时间不长,但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与自身需要的驱动下,各项风险管理制度陆续出台,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也相继成立。从信托监管部门不断信托业务风险提示就表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还远没有到良好的状况。李国柱(2005)[1]对首批30家公布年报的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状况的研究表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低,这不仅表现在风险管理制度、技术方面的不足,更主要的是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后。风险管理制度、技术的不足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在短时期内加以解决,而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后则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其将对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产生长期性的负面影响。风险管理理念包含很多内容,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长期性的认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托公司对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均要有所改变。

(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金融产品的企业,在希望获得预期收益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金融机构自然关注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或者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既定的收益,或者承担相同的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没有人会否认风险管理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由于信托制度的独特设计,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风险管理对其而言,尤其显得重要。

我们进一步感兴趣的是,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其它管理活动相比,有多重要?williamsJR(1998)将风险管理列为企业三大管理活动(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之一。而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最新实践来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进一步提升,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活动的核心。2004年10月,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理念与技术有着深刻影响的美国CoSo委员会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此文件中,全面风险管理被阐述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哪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风险管理将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需要先识别出所要面临的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度量,最后依据风险状况制定战略。这就将风险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目标建立起直接联系,企业战略目标的建立是基于风险识别与度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风险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绩效考核均要适应风险管理活动而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时,应引入风险因素,使风险因素与每个员工与部门的利益相关,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风险管理活动,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总的来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将使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均围绕风险管理展开,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风险管理的长期性

目前信托公司在加强风险管理时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急于求成,力图通过引进、吸收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迅速提升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二是一劳永逸,认为只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公司的风险管理将不会出现大问题。这两个倾向是一脉相承,都是简单地以为只要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了,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了,公司就不会出现大的风险问题了。其实,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只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笔者之所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2

关键词:小贷险;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01-02

一、小贷险经营现状概述

小贷险全称是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属于保证保险范畴。小额贷款贷款额度小,一般不超过500万元,放款对象是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小贷险承保的风险是借款人偿还贷款的信用风险,主要用于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因为缺乏抵押物导致的融资难问题。目前,小贷险被认为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保险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因此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过10个地区已经开展了小贷险的试点。其中开办比较早、比较有特点的地区有宁波、重庆、三水和厦门等地。

(一)小贷险的经营模式

小贷险经营的基本模式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借款人向保险机构投保保证保险,银行、保险机构和财政风险基金共同承担贷款的坏账损失。具体的经营模式如下:

1.财政补贴模式

因为小微企业坏账率高、小贷险经营风险大,各试点地区为了支持和推动小贷险的发展,均设立了由财政出资的小贷险专项财政风险基金。从统计分析看,财政补贴模式有三种:

一是赔付率封顶模式。小贷险经营过程中,若出现坏账,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当赔付率超过规定的临界值后,超过的赔付金额由财政风险基金承担。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试点初期的宁波地区,宁波市政府发文规定“对保险机构赔偿额度超出保费一定比例的超赔部分,纳入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补贴范畴给予合理补偿”,实务中临界值为150%。

二是逐笔坏账比例承担模式。小贷险经营过程中,若出现坏账,银行、保险公司和财政风险基金按事先约定的比例承保坏账损失。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厦门地区,厦门市发文规定按照贷款企业的不同分类,财政风险基金承担每笔坏账的20%~50%,比如高科技企业承担50%,旅游企业承担30%。

三是部分赔付率封顶模式,指财政风险基金对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临界值以上部分按比例承担。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重庆。重庆规定财政风险基金对于赔付率超过130%以上损失的80%承担责任。

2.经营小贷险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模式

试点地区,经营小贷险的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模式有三种:

一是共保体模式。该模式的典型地区是宁波,从2009年试点开始,宁波就成立了小贷险经营共保体,由人保出单再分保给共保体里的其他成员。银行和财政风险基金只与共保体合作小贷险业务。二是独家经营模式。该模式的典型地区是广东三水,政府风险基金只与当地的人保财险合作经营。三是市场化模式。该模式的典型地区是重庆和厦门,政府只负责出资设立财政风险基金、出台基金使用办法,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确定是否经营小贷险,若经营小贷险则自动与财政风险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小贷险的融资成本和经营状况

1.利用小贷险借贷的整体融资成本

借款人的成本包括利息、保证险保费和意外险保费三部分。各地的保险费率差异不大,一般保证险和意外险的总体费率约2%~2.5%。但各地银行贷款利率差异比较大,比如宁波和重庆利率是不超过基准利率的30%,广东三水的利率是按照基准利率执行,泉州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的60%。

综合各地的情况,即使是成本最高的泉州,按照贷款基准利率6%计算,借款人的整体成本也不超过12.1%,与笔者在泉州市场上了解到的小微企业的实际平均融资成本超过15%的水平比较,利用小贷险进行融资是有成本优势的。

2.小贷险经营结果

目前全国有十几个地区开展了小贷险的试点工作,下面的分析基于开办较早、规模最大的宁波地区的数据,该地区的业务规模约占全国同类业务规模的三分之一。其一,保费和支持贷款的情况。截止2014年6月30日,小贷险累计支持信贷业务4323笔,支持贷款额54.15亿元,单均贷款额为125.26万元,累计保费收入13182.81万元(含借款人意外险1257.65万元)。其二,赔付情况。截至2014年6月30日,小贷险累计发生不良贷款130笔,已决111笔,赔款9373.86万元,未决19笔,未决金额1322.32万元。其三,补贴和经营效益的情况。宁波市财政分别于2012年补贴729万元,2013年补贴1000万元,2014年6月补贴500万元用于弥补保险经营机构损失。累计综合赔付率74.41%(财政补贴以后),综合费用率24.23%,综合成本率98.64%。

二、发展小贷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小贷险风险与传统保险风险存在不同

小贷险承保的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信贷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比如信用风险会在区域内、行业内、产业链上传染。以宁波小贷险的坏账统计数据看,塑料制品业、批发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个行业的坏账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信贷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与传统保险业务经营大数法则所要求的风险之间独立性不完全符合,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传统保险业务经营中的巨灾风险。各试点地区设立的财政风险基金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巨灾制度安排。

(二)小贷险隐性占用大量保险公司资本

根据《保险法》第102条“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规定,按照试点地区平均2.0%的小贷险保险费率计算,资本支持信贷额度的杠杆率高达200倍。

小贷险承保的风险与担保公司和银行信贷业务承担的风险基本类似,对比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和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10.5%的要求,以宁波2014年6月末小贷险支持的信贷余额13.8亿元和80%的损失承担比例计算,支持该规模小贷险业务的资本规模约为1.1亿元,扣除财政风险基金1000万元,实际占用保险行业资本约为1亿元,而根据《保险法》102条的要求,仅需要资本约0.07亿元。综合以上分析,小贷险大量隐性占用保险行业的资本。

(三)与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收益与风险不匹配

根据试点地区实践,若出现坏账,银行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共同承担坏账损失。以泉州为例,银行承担损失的30%,保险公司承担损失的70%,即贷款部分的70%对于银行来说是无风险资产。

以泉州为例,规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同期基准利率的60%,保证保险的费率为2%。简单假定基准利率6%就是无风险利率,则银行单位风险的收益约为12%,而保险公司单位风险的收益率仅为2.86%。与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

(四)保险行业缺乏相关经营人才

小贷险和与之配套的贷款业务属于资金融通业务,即资金需求方向资金供给方进行资金融入,但传统的保险业务属于风险转移业务,即保险需求方把自身的风险通过保险业务转移给保险公司,两种业务之间差异巨大。因此,一方面,传统保险行业的销售队伍和业务网络并不适合小贷险客户的发现、发掘和维护,从实务看,保险公司经营相关业务一般都是新建销售队伍,与传统业务的销售队伍基本上完全独立;另一方面,传统保险行业业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定价模式与小贷险也不同,保险行业中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定价和管理的精算师,也不能完全胜任小贷险风险的管理要求。从这两个方面看,传统保险行业经营小贷险都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问题。

三、发展小贷险的几点建议

(一)小贷险是否能成为行业新的战略性险种

近期国务院下发的保险业新“国十条”以及国务院对温州、前海和泉州三个部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批复方案中,均有提到发展小贷险,小贷险被视为保险业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行业中也有公司提出将包括小贷险在内的信用保证险作为战略性险种。

但从前面的分析看,小贷险是一个资本要求高、风险与传统保险业务差异大、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的险种,同时小贷险经营中保险业还面临着人才缺乏、信用环境差、小微企业坏账率高、无再保市场等问题。因此借用一位保监局领导在地方小贷险试点工作会议上对保险公司讲的话“开展小贷险业务,保险公司心要热,头脑要冷”,建议保险公司可以谨慎介入地方政府推动的小贷险业务,但需要根据地方政府设立的财政风险基金规模严格控制风险敞口。

(二)如何监管小贷险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6月末全国试点地区小贷险支持的有效贷款余额不超过30亿元,相比于财产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占比很小,因此虽然该业务隐性占用了大量的行业资本,但对行业的整体影响不大,不会有系统性风险。而且根据中国偿二代的征求意见稿,保证保险的资本金要求会大幅提高,最高能达到保费的46.7%,通过资本要求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倒逼行业理性发展小贷险。

鉴于偿二代标准已经实施,按照小贷险试点的情况看,短期内小贷险业务规模不会大规模冲高,因此建议只对该类业务加强监测。同时,也要注意到,即使在偿付二代提高小贷险业务资本要求的情况下,小贷险业务的资本要求仍然远低于风险类似的担保业务和银行信贷业务的资本要求。

(三)保险行业发展小贷险需要专业化

从上面的分析看,由于小贷险风险的特点,传统保险行业缺乏相关的人才和技术,因此保险行业不可能依靠保险行业自身经营好小贷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险行业完全不能进入小贷险业务。中国小微企业众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因此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将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保险行业完全可以进入并分得一杯羹。建议保险公司用独立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小贷险机构,该机构和其他保险业务基本独立,搭建适合小贷险业务的人才队伍、风险模型、内控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樊启荣,李娟.保证保险性质之探讨―――兼论我国保证保险之误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

[2]王子柱,张玉梅.从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看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9.

[3]杨宜,杨泽云.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解决农村信贷担保的新机制[J].改革与战略,2009.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3

一、风险财务相关概念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

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管理

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4

本文仅从或有负债角度去探析一下我国目前的财政风险问题。

一、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的定性分析

200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或有事项准则将或有负债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的计量。”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不仅仅要考虑现实的确定的经济因素,还要关注处理各种不确定因素。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政府决策者。要在决策时充分反映财政风险,就必须引入“或有”’与“隐性”政府负债等新的概念,以测度和规避不确定性风险。

或有债务的形成机制与一般确定性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同,可以说是一种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它相当大程度上是以政府道德为基础产生的,所以这里我们从其基本特征——“或有”、“道德约束”来探讨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性质:

1.首先,应明确“或有”的内容,它本身就含有随机的意思,政府面;临一些随机发生的事变,就会做出相应的支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职责承担的概率及其负债规模取决于外生条件与内生条件。所谓外生条件是指诸如自然灾害与银行危机这样的突然事变;所谓内生条件是指政府对某些承诺在先的项目的最终责任,比如:政府出面担保(对农产品收购的保护价)或保险的若干投资项目,一旦出现亏损或破产,政府就要拿钱支付;还有若政府监管与规制的绩效一旦发生问题,造成金融秩序与市场秩序的混乱,这时中央政府在财政上也会面临事先不曾预见到的支出压力。

2.其次,应明确“道德约束”是相对于“信用约束”而言的,我们认为国债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债务关系或信用手段取得的财政收入,这里政府凭借信用举债,相应的就有了债权债务关系的产生,这里必然伴随着信用风险。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债务,中央政府担任着坚持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道德义务。在或有债务上,中央政府不得不承担道义责任。当各种金融投资风险出现时,中央必定出面营救,从而在市场上形成道德风险:以中央政府为一方(委托人),以脆弱的银行体制、低效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为另一方(人),形成一种委托关系,而政府又无法对银行、国企与地方政府实行有约束力的契约关系、到头来,一旦出现风险,所有人都会将风险向中央政府转移,这会远远越出中央政府预算控制的范围。

二、政府或有负债的成因分析

市场转型的社会主义改革中,由于投资体制、企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财政,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面临越来越大的或有债务风险和不确定性压力,而政府在制定财政时如未留意这种趋势的变化,那么风险无疑会加大。

1.“准国债”风险:所谓“准国债”是指各政府部门所发行的有财政担保的债券,如行业主管部门债券、政府性银行债券等。这部分债务也是由法律和合同认可的,要求及时全额偿还。与国债不同的是发行准国债的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政策性银行都有除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来源,所以,他们的借债只能部分地要求财政偿还,中央政府对这一部分债务承担着信用风险和道义风险。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行发债,所以,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地方信托投资机构在国内外的借款和地方的国有企业以财政为担保的债务。目前,这部分债务可以说是一个“黑箱”,谁也说不清其规模有多大。这部分债券是由担保形成的,即是或有的,不一定要偿还的。这部分债务的承担者首先应是借债的投资机构和国有企业,然后才是地方政府。只有在地方政府财政难以偿还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才可能给予必要的支持。但在这种条件下,又有可能引发新的道德风险,即地方政府(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企业与发展银行)知道反正中央政府会充当最终的支付人,便会放松自己的努力,从而使风险发行的概率大大上升。

3.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风险(主要是养老保险金缺口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社保制度实行的是广就业、低工资、多补助的政策,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个人不承担费用且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积累。在老龄化高峰逼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新形势下,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模式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但多数地区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行,实际上还是现收现付制。为弥补历史欠账,支持国企改革和维持社会稳定,对于社保资金的缺口,财政肯定是要拿出资金来弥补的。对于这部分债务,财政是不应全额负担的,但由于归还的时间和数额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潜在的风险是很大的。

4.银行经营风险和国企财务风险:银行经营风险和国企财务风险都有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转化为财政风险:一是由于国企和银行经济效益低下,会制约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银行和部分国企处于国民经济命脉产业地位,财政必须予以扶持。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国有经济的基本结构仍然是“三位一体”的情况,这种风险的转化途径表现得更明显。1998年财政向银行发行2700亿国债给银行注资;1999年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发行财政担保的债券,按面值购买银行不良贷款,然后通过债转股给国家经贸委指定国有企业豁免债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银行经营风险和国企财务风险最能控制的主体当然应是其自身,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考虑进行扶持,但不是说银行和国企风险都要由财政承担,这部分债务对财政来说是或有的,又是不应由财政承担的。

以上四个方面是目前我国政府或有债务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为维持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财政对金融体系重要功能的维护力度,对所有存款人的保护,都会大大超过法律义务,也会大大超过政府保险计划所承诺的限度,从而给财政带来或有风险;财政对于通货稳定、固定汇率、中央银行体系的支持,在危机时机可能会迫使中央财政参与国际性的援助计划方案,这又是契约外的或有的隐性的债务;最后,再如实现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所引起的或有的、额外的财政风险,比如,1998年中国洪灾,2000年北京沙尘暴。

目前我国政府债务无论是显形的还是隐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推进经济改革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这里我们分析的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1.首先,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预算管理办法存在缺陷:一是时间跨度短,往往重视年度预算,无法考虑由政府建立养老金和其他政府津贴计划,也无法分析由政府发放或担保的贷款所引发的后续风险;二是传统的预算仅仅知道现金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增加,也不考虑或有债务,不考虑财政的过去承诺所引发的未来成本。这种短期的,并且以现金流而非负债的预算管理会造成不稳定,带来财政成本的转移;三是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膨胀影响了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这在法制国家是极不正常的,必须整治。

2.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长期以来的那种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也要求变革,但由于缺乏成熟的法律体制规范,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风险意识淡薄,形成了以中央为一方,其他经济主体如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为另一方的一种不确定的委托关系,其内在蕴涵着巨大的或有债务危机,使中央财政不得不面临潜在的压力。

企业、银行、政府“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结构决定着财政为银行和国企提供隐性的债务担保,但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其资产的流动性尤其是变现能力差,再加上风险意识淡薄,无疑会造成企业债务向银行债务转移,银行债务向政府债务转移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委托关系系统内部,财政始终必须承担社会道义责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改革至今,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今后除对于处于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外,对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国家只能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征收税收和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取得收益,不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对国企债务也仅以企业所有的资产为限负有限责任,不能再无休止地指令银行对国有银行贷款和对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这样只会使今后的财政不堪重负。

三、政府或有负债风险控制分析

市场经济下政府或有负债的产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因素,其风险不同于一般的财政风险,有着其特殊性,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就必须充分认识这种或有的财政风险。

目前,主张将或有负债显性化的人士认为,这样做等于政府事先对风险作了承诺,人们的侥幸心理会下降,潜在各方增加政府或有负债的可能性减小,其道德风险会降低。但反对的意见却不这样认为,在某些领域政府不可能真正做到“甩手不管”,因此中央财政的道德风险却不一定会减小,这里分歧主要在于政府承诺的可信度。因此,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著名教授roberttownwnson提出一个“有限承诺”理论,认为应分辨不同的项目,找出什么领域政府对隐性负债做出承诺,并且找出最合理的承诺限度。现在理论界对或有负债是否在预算体制中予以考虑仍存在争议,imf提出的《提高财政事务透明度的准则》中提到“财务报表公布时,年度财政预算应说明或然负债、征税支出、准财政

行为的性质及其财政重要性。”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5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制度成因;控制对策

一、引言

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社会捐赠等手段,多渠道筹措建设发展资金,资金总量比扩招前成倍增长。但是,公办高校在大建设、大发展中,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导致债务风险产生。同时,公办高校的投资风险及财务管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何控制与防范财务风险是当前公办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行大学制度不完善是公办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根源,因此,有效控制公办高校财务风险,需从改革现行大学制度着手。

二、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债务风险

为适应扩招的需要,多所高校大规模兴建校舍,建设经费需求急剧增长。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政府拨款不足的背景下,高校大规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政府监管缺位及还贷责任模糊,多所高校盲目扩大贷款规模,贷款额大大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高校的经费收入仅能基本维持日常运转,凭借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偿还巨额贷款与利息。面对到期的贷款,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借新贷,还旧贷”,缺乏还贷责任意识。以贷还贷的做法只能暂时避免高校资金链断裂,一旦银行拒绝继续发放贷款,高校将陷入财务危机,走上“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国企老路。

(二)投资风险

高校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校办产业风险及其他投资风险。校办企业与社会服务、社会捐资收入等一度被视为最有潜能的高校收入渠道,但长期以来,高校校办企业存在产权不明确、事企不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对校办企业的投资长期无法得到回报。由于公办高校校办产业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体制导致校办产业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由高校承担,一旦校办企业发生亏损或破产,高校的财务必将受到牵连,形成高校的财务风险。此外,一些高校为了通过政府的教育教学评估、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硬件设施,如实验室、教学设备、校舍等,而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合理论证,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容易造成资产重复购置或闲置,导致极大的资金浪费。此外,高校这些投资项目主要依靠于银行贷款,而这些投资项目并未发挥应有效益,使高校形成新的不良负债,加重债务负担,引发投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的违规、缺位或疏漏,造成学校出现投资失误、管理失控、公款私分、挪用贪污等可能情况或实际损失而形成的风险。虽然很多高校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压力,但其办学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资产重复购置,物力、财力浪费严重,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近年来,高校的基建腐败及贪污案呈多发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领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管缺位是高校现象出现的诱因,为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此外,在高校日常财务管理中,由于大量现金流入、流出与事业收入、支出的不对等关系,高校有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风险。

三、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制度成因

制度决定行为。高校财务风险的凸显正是我国大学制度不完善在高校财务领域的具体反映。高校负债源起于大规模扩招,高校投资失范是高校缺乏科学决策制度的结果,资产流失的原因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但是,这只是问题的表面,深层次原因是现行大学制度存在固有缺陷。

(一)高校法人实体地位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政府从法律上规定了公办高校的法人地位,并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但是,公办高校的法人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公办高校未成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公办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依然是国家行政体制内的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公办高校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地位并未根本改变。作为附属机构的公办高校没有独立财产,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而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随意扩大贷款规模,盲目投资,重投入轻绩效、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无视这些行为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的预算软约束

“预算软约束”这一概念最早由科尔纳在其著作《短缺经济学》中提出。多位学者认为,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是我国公办高校大规模贷款的根源,是公办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林毅夫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是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根本原因。对公办高校而言,扩大招生规模也是其“政策性负担”,这也成为公办高校大规模举债的最佳理由。公办高校贷款是与高校大规模扩招相伴而生的,高校负债发展既是政府扩招决策的衍生品,也是政府默许甚至极力推动的结果。因此,政府是公办高校贷款的隐形担保者,公办高校寄希望于政府偿还贷款,因而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任意选择贷款用途,不顾由此带来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很难厘清政府本身、高校、银行在高校巨额贷款中应承担的责任。政府无法判断公办高校巨额贷款中有多少是为满足扩招需要而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支出,无法判断高校领导者的决策失误、管理不力、盲目投资等导致的资产损失数额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办学成本。因此,一旦公办高校遭遇财务困境,政府几乎会自动地给予救助。由此导致公办高校缺乏自我约束的动力,缺乏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

(三)政府对高校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失灵

1999年高校大扩招开始后,在政府的推动下,高校向银行申请贷款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多所高校举债办学。高校贷款建设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带来的经费短缺困境,为短时间内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提供了经费支撑。但是,高校贷款建设过程中不乏铺张浪费现象,超豪华校门、超大广场和校园,超标准建设是典型代表。在高校负债规模急剧扩大、贷款资金使用不规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政府监管缺位,既未有效控制高校贷款规模,也未严格限制和审查贷款资金的使用用途。此外,虽然政府针对高校财务,先后出台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政策,但并未有效防止高校重复购置设备、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基建项目案频发等现象的产生。显然,政府未能有效监督和约束高校的财务行为,政府的监督机制与约束机制失灵,缺乏责、权、利分明的制度约束与问责机制。

(四)高校决策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内部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在现有体制下,高校管理者倾向于迎合政府的需要,选择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决策,追求政绩工程,谋求政治资本,而不是以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或长远发展作为决策的出发点。高校的贷款数额及用途、投资决策等相关财务行为,往往体现着“长官意志”,缺乏科学论证及民主决策的程序。教职工代表大会是行使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它并不能阻止学校管理者作出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决策,不能有效监督学校管理者的权力。投资决策失误、贷款规模失控、公款挪用、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等引发的一系列财务风险,表明公办高校内部缺乏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影响高校投融资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公办高校巨额债务的形成、投资行为的失范、资产的流失等,归根结底反映的是我国现行大学制度不完善。因此,控制公办高校的债务风险、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等,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大学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制度的改革应明确规定高校财务风险承担的责任主体,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与成本意识,健全高校经济活动的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从源头上控制高校财务风险。

(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高校责任

为了促使高校树立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政府必须保障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公办高校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因而也不能独立承担财务责任。目前,政府对公办高校的管理体现着强烈的行政化色彩,政府通过各种文件和行政指令实现对高校的直接控制与干预。要强化公办高校及其管理者在财务行为和财务活动中的责任意识,政府职能应由直接控制与干预转为宏观管理与服务。政府应通过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通过对高校的绩效考核,实施绩效预算与绩效拨款,引导各高校平等、合理竞争;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为高校提供信息服务,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公办高校的法人地位与法律责任,推动公办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独立承担财务责任,促使其树立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意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主动防范财务风险。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是防范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基础。高校决策者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财务风险防范观念,考虑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兼顾学校的长远发展。第一,实现财务决策的民主化。高校领导者在作出筹资、投资决策时,应广泛听取教职工、学生、校友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体现民主决策和多主体决策,形成权力制衡机制,脱离财务决策的“长官意志”束缚。第二,严格论证,实现科学决策。任何一项财务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投资决策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整体战略规划,一些涉及金额较大的投资项目,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防范投资风险。

(三)落实经济责任,硬化预算约束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是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提高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各有关部门的经济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及财会人员在财经工作中的权利与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健全处罚体系。经济责任制度应贯穿于高校的各项财经活动与工作中,包括基本建设项目、经费筹集及使用、校办产业及对外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建立全方位的经济责任体系,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预算软约束是公办高校盲目贷款、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安全的主要原因。第一,政府应充分尊重高校的自,尽量减轻高校的政策性负担。我国的现状是公办高校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负担,导致了预算软约束的产生。高校有其独特的办学规律及运行轨道,如果外界给予过多干预与控制,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决策,不利于高校职能的发挥。第二,改变对高校的评估标准及对高校领导者的考核指标。政府对高校的评估比较注重考查硬件条件,例行评估往往流于形式,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政府对高校领导者的考核,往往未将领导者任期内学校的经济责任和财务状况纳入考核指标。因此,政府应减少对高校物质建设规模的关注,严格监测高校的关键财务指标,将财务运行及资产管理状况作为考核高校领导者的重要指标,促使高校领导者树立成本控制意识,自觉维护高校的财务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内控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处理经济业务的范围、权限及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基建项目、大宗采购业务等重要资金支付业务,应由学校领导层审批,防止个别领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并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加强资产使用管理。应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分工,强化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三,科学编制经费预算。高校编制预算应始终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也要衡量经济承受能力,对校级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进行科学规划,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减少其随意性。第四,建立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为核心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偿债能力、运行绩效、获利能力、发展潜力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高校财务发展的潜力,衡量高校财务风险大小,建立风险识别、评估与化解有机结合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政府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监督,除了通过行政手段外,可通过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有效监督高校财务行为。高校评估中介机构的成员包括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它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实体,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自主、独立地对高校教学、科研、财务状况及办学效益进行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强化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监督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保证高校财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基于治理结构的公立高校财务风险机理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9(4).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6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银行保险;产品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091-03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物流金融是现代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成本高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提供该项金融服务。以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2年至今物流金融业务量年增长率超过50%,累计投放信贷资金数千亿元。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功能

物流金融涉及客户、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物流交易双方提供物流功能服务的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以下简称物流企业),这三方对物流金融都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对客户而言,物流金融可以解决传统担保不足、货物大量占用资金的问题,实现以货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对银行而言,物流金融可以扩大贷款规模,开展各类融资和结算业务;对物流企业而言,除了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外,还可与银行合作开展金融业务、提供资产的评估、监管和处理等增值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效益。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发展物流金融能给客户、银行和物流企业带来三方共赢的效果,但也面临风险。银行和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金融的提供商,其赢利来源就是提供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的同时能够管理自身风险。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是物流金融成功开展的关键。

1.银行面临的风险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体而言,物流金融中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1)信用风险:融资的真实性、客户的诚信和还款能力等;

(2)市场风险:政策制度、经济环境的改变引起质押财产价格波动,汇率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

(3)法律风险:合同条款及质押财产的所有权、合法性争议等;

(4)安全风险:质押财产在监管过程中的变质、损坏或灭失等。

2.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1)运营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行及客户供应商的接触往来,物流环节众多,风险无处不在;

(2)管理风险:物流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和诚信不高,安全管理水平较弱等;

(3)技术风险:物流企业缺乏信息管理技术、价值评估技术等。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其目的是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是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

物流金融的损失控制方法主要包括:

1.对客户及其融资背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调查,严格控制融资用途,体现封闭性、自偿性;

2.规范签订质押合同、质押监管协议,选择合格的质押监管人和质押财产存放环境,对质押财产进行定期的现场核库;

3.选择交易标准化、流动性较好的货物作为质押财产,并根据市场情况和评估结果设定质押率以控制融资上限。根据质押财产金额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当质押金额不足时要求客户追加保证金或降低授信额度。

物流金融的风险转移方法主要包括合同和保险。合同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参与者;保险可以通过固定的财务支出将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二、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情况看,质押是物流金融产生风险的重要环节。根据银行(质权人,下同)和物流企业(质押监管人,下同)面临的不同风险状况,可以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以转移风险。

(一)银行的质押财产风险

我国《物权法》规定,“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押财产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百一十五条);“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等,担保物权人可以就获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优先受偿。被担保债权的履行期未届满的,也可以提存该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第一百七十四条)。

我国《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第一百一十七条)。

综上所述,银行对质押财产负有保管义务,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失须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法律虽然规定在不可抗力情形下,银行对质押财产损失免责,但这种损失导致的质押担保金额不足,对银行贷款安全直接带来风险。也就是说,根据法律以及质押合同的规定,银行对无论是保管不善或是不可抗力造成的银行质押财产损失都具有明显的可保利益。开发专门的银行质押财产保险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这种风险保障需求。

(二)物流企业的质押监管责任风险

我国《合同法》规定,“保管人应当按照约定对入库仓储物进行验收。保管人验收时发现入库仓储物与约定不符合的,应当及时通知存货人。保管人验收后,发生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不符合约定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百八十四条);“储存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仓储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百九十四条)。

根据质押监管协议,银行将质押资产委托给物流企业保管,并在协议中约定其他质押监管业务如财产价值评估等。由此,物流企业根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承担质押监管风险和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银行质押财产险发生保险事故,银行作为被保险人可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对由于质押监管原因造成的保险损失,保险人依法取得被保险人的代位权向物流企业追偿。也就是说,银行或客户投保银行质押财产险并不能免除物流企业的责任。对于这种基于法律和合同产生的风险,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投保责任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

三、物流金融相关保险的产品和营销创新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保险产品,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设计开发该领域的相关保险并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

(一)银行质押财产险新产品设计思路

我国现有的普通财产险在投保主体、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期限、保费缴纳等诸多环节都无法满足质押财产风险保障需求,以下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

1.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本保险可由银行对质押财产进行投保并支付保险费用,作为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银行质押业务费用之一,最终由申请质押的客户(出质人,下同)承担;也可根据我国目前银行业务收费的一般原则,在质押合同中要求客户进行投保并承担保险费,将银行作为被保险人或保险赔偿金优先受益人。上述两种方式均符合可保利益原则。

在后者的操作中,银行不作为投保人(保险合同当事人)而仅作为被保险人或保险赔偿金优先受益人(保险合同关系人)时,是否能同时作为保险人的兼业人,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操作。

2.保险财产与保险责任范围

我国现行的普通财产保险包括财产基本险、综合险和一切险。现行财产险的承保财产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控制质押财产承保风险;从保险责任看,现行财产险有的过窄、有的过宽,无法准确覆盖质押财产风险。

本保险可以针对质押财产类型,在提供各种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等常见意外事故保障的基础上,重点承保由于盗窃、抢劫、破坏等恶意行为造成的质押财产损失;并可扩展承保因保险事故造成质押财产损失后,引起质押担保金额不足而导致的银行贷款财产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普通财产保险不同,由于质押财产由物流企业负责监管,本保险应当承保由于物流企业的监管过失(但不包括恶意和重大过失)导致的损失。此外,如保险合同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应当将客户及其代表或员工的恶意行为(包括法人行为和非法人行为)、物流企业的员工的恶意行为(非法人行为)也作为保险责任,而仅将物流企业及其代表的恶意行为(法人行为)作为除外责任;如保险合同以客户作为投保人,则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客户及其代表的恶意行为(法人行为)作为除外责任。也就是说,除投保人的恶意和重大过失行为之外,第三人的恶意行为应当作为本保险的责任范围,以充分保障质押财产的风险。

当然,对于承保的恶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履行赔偿义务后,依法取得代位权向第三人追偿。这种追偿对减少保险人赔偿损失的影响,可以在保险收费标准厘定上予以适当考虑。

3.保险金额与保险期限

本保险应规定以质押财产的市场重置价值作为保险价值。未按保险价值作为质押财产保险金额足额投保的(如按质押融资金额投保),保险赔偿将按照相应比例承担责任。

保险期限内,质押财产的保险金额可根据银行的许可进行调整,保险费做相应增减。

保险期限应与质押合同规定的质押生效日及到期日相一致,以确保银行的合法权益。未经银行同意,本保险不能提前到期或退保。

4.保险收费标准与保险费缴纳

本保险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质押财产类型、质押监管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综合确定。保险费实行按保险期限一次性收费,不允许拖延付款或分期付款,避免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

(二)质押监管责任险新产品设计思路

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保障质押监管责任风险的保险产品,以下提出该新产品的设计思路:

1.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物流企业为本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并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物流企业向银行收取的监管费用之一,由申请质押的客户承担。

2.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物流企业由于过失(但不包括故意)行为造成银行的财产损失,根据法律和质押监管协议的约定应由物流企业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

本保险可以根据质押监管协议约定的质押监管业务范围,在保管责任基础上对其他业务和责任进行扩展承保。

非物流企业的原因、非保险损失、保险合同规定的免赔额等,不在保险赔偿范围之内。

3.赔偿限额与保险期限

保险合同赔偿限额根据质押财产金额确定,并作为计算保险费的依据。

保险期限根据质押监管协议期限确定,采用期内发生式,即对发生在保险期限内的事故承担赔偿责任。为避免保险合同期限过长,可约定保险合同标准期限为一年,超过一年的另外收取保险费。

4.保险收费标准与保险费

本保险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质押监管业务范围、质押财产类型、质押监管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综合确定。并实行按保险期限一次性收费,不允许拖延付款或分期付款,避免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

(三)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的应用推广

作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物流金融开展过程中,银行与客户签订货物质押合同时,应将办理银行质押财产险的有关条款纳入其中;银行与物流企业签订质押监管协议时,应将办理质押监管责任险的有关条款纳入其中。通过在质押合同和质押监管协议中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偿限额)、保险期限、保险费等各项保险要素进行明确约定,确保上述险种得以有效应用和推广,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积极支持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露.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张树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胡浩.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郝演苏.财产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5]许飞琼.责任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许谨良.保险产品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7

关键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

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类型

1.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1.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2.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来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2.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某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1.2.3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1.2.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

2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不外乎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嫁。

2.1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2.1.1筹资风险的风险回避方法筹资风险的回避方法主要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筹资方案中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的筹资方案,设法回避一些风险较大而且很难把握的筹资活动。

2.1.2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就企业筹资来看,要合理进行筹资风险的控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与结构,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整体筹资方案的风险程度。这是控制筹资风险的关键。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债务资金越多,企业筹资风险也越大,但那种为避免筹资风险的而拒绝举债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2.1.3筹资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主要通过保险、寻找借款担保人等方法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他人。也可考虑在企业因负债经营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将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或通过其他企业优质资产的注入,挽救企业经营不力的局面,从而避免因资不抵债而导致的破产风险。

2.2企业的投资风险

2.2.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最彻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来避免损失,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减轻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

2.2.2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根据损失控制的目的区分,损失控制可以区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减轻两种。损失预防是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在事先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来减轻或消除风险发生的机会。而损失减轻则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轻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2.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损失,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措施。这类风险转移方法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放弃或中止风险机会,也不是对风险所致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而是将损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从而间接降低自身的损失。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投资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2.3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防范现金使用中风险的防范。企业在流动资金运作中往往会出现现金流量缺口。为了防范现金流量缺口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临时财务风险,企业应做出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通过现金预算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2.4企业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利率风险的回避主要是要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利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例如企业如果根据现行经济形势判断未来市场利率将上涨,则应该选择固定利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便锁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在应选择浮动利率债券以便分享未来利率上涨所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下跌,则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应选择浮动利率的债务筹资方式,在投资活动中则应选择固定利率债券,来保证投资收益不受损失。

2.4.1利率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要采用损失控制方法来规避利率,主要就是在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尽量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组合策略。如为避免因企业预期利率失误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安排一部分资金通过固定利率方法筹集,另一部分资金浮动利率通过筹集。同样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利率债券投资,一部分资金用于浮动利率债券投资。这样,无论是市场利率上涨还是下跌,总有一部分增加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损失。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8

目前存在问题主要:一是我国《保险法》缺少相关的巨灾保险的法律条文;二是缺乏专门的巨灾保险管理机构;三是缺乏巨灾保险的整体规划,未将地震保险纳入国家灾难风险管理体系灾前防范环节中;四是政府未明确在巨灾保险体系中与商业保险公司的职能划分;五是对巨灾保险的再保险没有明确规定;六是缺乏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包括计提巨灾保险准备金、免征巨灾保险保费收入营业税等法律规范。实施商业地震保险的强制性不足。目前国内各家财产保险公司所实行的财产保险条款都将地震保险责任列为免除条款,如建筑、安装工程险是以附加险形式扩展地震保险责任,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明显把地震保险责任列为免除条款,健康保险、人身意外责任险也将地震保险责任列为免除条款。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保险法》条款中进行修订增文,把地震列入保险责任,尽快恢复地震保险职能,使利国利民的保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地震保险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目前存在问题是:一是在建建筑物存在制度性缺陷。我国政府自1989年起就出台法规,要求在建建筑物的设计标准要达到一定的防震能力,但现实中不少在建建筑物仍没有严格遵守防震标准,如偷工减料等现象,削弱了抗震性能,增加了保险承保的难度。二是缺乏对地震风险的有效评估。巨灾风险承保必须建立在对巨灾损失进行有效评估的基础上,但目前国内对地震数据与保险数据进行有效对接方面做得还不够,难以从保险角度对地震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三是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缺乏。大多数人只能从国民教育地理课本章节中了解地震、防震减灾知识以及人员逃生的常识,有关部门向社会大众开展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和提高防震抗灾能力的活动较少。

商业保险公司要主动恢复承揽地震保险业务。商业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地震保险是广大客户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发挥保险补偿职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表现,主动为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排忧解难,分担风险,从而提升保险业在社会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商业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再保险功能。再保险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保险人利用分保手段对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散,保证其承担的保险责任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由于承保地震险的保额巨大、风险集中,保险人将超过一定比例的责任分保出去后,不仅可以保证公司财务的稳定性,使其业务量得以扩展,又不影响其偿付能力。采用分保形式不失为分散震灾风险的最好方式,通过相互转分保,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既可将过分巨大的风险责任进行合理转移,同时又能吸收其他风险责任的转入,使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总保险责任数额变化不大,但却实现了地震灾害风险单位的大量化及地震灾害风险责任的平均化,确保保险人财务稳定性得到较大提高。政府部门要为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震灾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地震灾害保险不是单纯的商业性保险,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震灾害风险发生频率较低,公众投保意识不强,而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大,商业保险公司难于独立承担,需要政府部门为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震灾保险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快立法,在《保险法》条文增加相关的巨灾保险法律条款,并赋予实施地震保险的强制性措施;其次,国家抗灾主管部门应与保险监管机构联合设立专门的巨灾保险管理机构;再次,应明确对震灾保险给予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保险法》中增加巨灾保险的法律条款,制定与地震保险相关的经济补偿实施细则。

强化对在建建筑物工程防震抗震达标的监督管理。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在建建筑物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施工标准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地震灾害保险的可行性。商业保险公司可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级别厘定不同的承保费率。如,防震抗震级别较高的建筑物,可实行较低费率承保;防震抗震级别较低的建筑物,实行较高的费率承保,以全面促进在建建筑物工程设计施工达到国家防震抗震的标准和要求。地震灾害保险可列明自负额和免责条款。强烈地震一旦发生,往往财产损失较大,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承担所有损失,只承担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进行补偿,所以在地震保险条款中可以列明被保险人对地震灾害损失风险中应承担一定的自负额,以及免除条款。此举有利于增强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责任和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运作和地震灾害保险的持续开展。

作者:蓝振家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分公司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9

文/卞延龄孙养俊

随着国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的落实,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从最早的劳务输出和工程分包的初级阶段到工程施工总承包和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提升转变。随着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加上各国建筑企业的加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际招标的项目往往有几十家单位参加竞争,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企业大都在贫穷而缺少资金的非洲等国家,这些国家急需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国家又有丰富的资源,因而许多中国企业走向协助项目所在国融资的方向,这种方式不少企业目前也比较成熟,做成功不少项目,少数企业正在向更高端的领域以投资带动工程承包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

融资项目的组织和结构

融资项目的组织和结构是比较复杂的,有不同的利益方参与者参与,因而组成了不同的投资结构,也形成了不同的资金结构,又根据融资项目的融资结构不同,组成了不同的融资类型,虽然融资类型不同,融资的组织、参与者、融资结构有所不同,但大致的参与者和程序是大同小异。

为项目所融资的参与者。一个融资项目要成功,必须有多方参加,首先要有项目的发起人,也就是准备组织做这项目的发起方,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项目公司,当然也可以是借款人;另外还有给项目提供资金的机构,如贷款人,它可以是贷款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也可以是自然投资人:有些项目还离不开东道国政府,需要它为项目偿还债务进行主权担保,其它还有承包商,咨询公司,供应商,购买方,为借款人担保受托方,对工程或第三者进行保险的保险公司等。

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是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整个融资项目的核心,因而融资结构也称广义上的资本结构,它是指项目发起人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一般参与各方的关系用融资结构图表示。根据融资对象不同,融资类型可以分为:项目融资、直接融资、融资租赁等;根据融资方式不同,有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境外并购融资、内保外贷等。目前在国际工程中用得比较普遍的是出口买方信贷和境外项目融资。

项目资金结构。资金结构与融资项目的投资比例、参股多少相对应,特别对于大型的项目融资,投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相应的资金结构也较复杂,这方面主要由融资财团牵头,所以不详细描述。

项目信用保证结构。是融资项目中所采用的一切担保形式的组合,是以各种担保关系为主体构筑的。一方面是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另一方面是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担保。如项目所在国的主权担保,银行担保,项目本身资产抵押担保等等。

融资项目的管理

融资项目的适用范围。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总之是哪些竞争性不强的行业,但项目本身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融资项目的程序。首先是工程项目选择,目前国际工程特别是非洲国家很缺钱,都需要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而且目前融资项目大都还是以项目所在国政府来主导,所以当承包商获得某个工程项目信息时,一定要了解项目背景、大小、性质、投资额度,因为项目发起者在需要建设这个项目时,已经做了投资决策分析,包括请咨询公司做初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他在决定项目投资结构也考虑了许多因素,现金流量、债务责任、税务结构、将要选择的融资结构和资金来源等。

其次是融资决策,也就是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方式不同,选用的融资结构不同,风险和费用也不同,要考虑贷款资金数量、时间、融资费用,如果采用项目融资,因融资结构复杂,投资者就需要选择和任命融资顾问,开始研究和设计项目的融资结构,对项目有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确定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风险,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承包商了解融资方式了,与贷款银行沟通确定合适的融资方案,向银行提供项目本身合法文件,如政府批准文件,可研和环评报告及政府批复,是否有东道主国家财政担保或者是当地国银行的担保,承包商与投资者签订的商务合同,供银行进行评估风险,此时,银行会提出贷款要有中国出口信用保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担保(一般出口买方信贷),因而承包商也要提交相关资料给中信保评估。

然后是待银行和中信保评估可行后,与投资者进行融资条件的谈判,包括贷款周期、贷款费用、合同金额的贷款比例等,接着由双方律师起草贷款协议,签署协议后,由中国信保出具承保函,最后承包商或投资者交给保险费用,承保函生效,投资者支付工程预付款,贷款协议生效可以按协议开始放款,承包商对项目开始实施。

融资方式选择。根据项目所需融资的金额规模大小、贷款偿还期长短以及项目风险大小和承包商所能承受的风险大小,承包商选择相应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从政策优惠不同分:有优惠贷款和商业贷款;前者贷款利率比较底,贷款期限比较长,但运作的程序较复杂,周期比较长;后者贷款利率执行市场化,最终由双方谈判确定,但总的来说比较高,贷款期限没有前者长,但运作程序简单,比较快。从项目性质对象不同分:有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租赁融资、福费廷、项目融资等,租赁融资主要是承包商租赁一些较大型的施工设备,故融资规模不大,但承包商承担的风险较大,承包商能通过福费廷融资的规模也不是很大,相比租赁融资卖方信贷承包商承担的风险较小,买方和卖方信贷的规模根据实际情况可大可小,但买方信贷的风险最小,项目融资适用于大规模融资,同时它的风险也最大。目前我国承包商从风险角度、融资灵活度出发大都采用买方信贷的融资方式。

融资项目成功的条件。认真进行项目选择和风险分析,项目融资法律结构严谨不误,确定项目资金来源,项目管理结构的合适性,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融资项目风险管理

承包商对于融资项目的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管理和控制,一是外部环境风险,即融资项目所在国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二是选择融资方式本身的风险。

在选择项目时,首先要考虑项目所在国的政局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健全,是否对外国承包商有种种限制的法律规定,包括税法、劳工法,环保法等,有没有以前签订合同又不执行的案例;同时了解项目所在国近几年的经济情况如何,是否平稳,通胀率如何,国家的整个经济财政实力强弱,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外汇是否管制等等,同时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偿还能力,又要考虑施工环境,能否在合同期内按时完工,包括在项目完工维修运行期间的各种风险。

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了解各种融资方式本身的特点和风险,以及承包商自身的财务能力,才能选择何种符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出口买方信贷、福费廷对承包商的财务能力要求不是太高,买方信贷是由业主或业主方银行向承包商银行贷款,而业主则以现汇方式向承包商支付工程进度款,业主不能按期付款的风险将主要由银行间承担,通过银行的担保及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来转移这些风险,因此承包商的融资风险极小;福费廷融资方式承包商所承担的风险与买方信贷相似,但由于福费廷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无追索权,即承包商将票据拒付的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承接福费廷业务的银行,不过福费廷融资方式需要先由承包商向业主垫资,完成量待业主确权后,再由银行买断票据,因而事实上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要比出口买方信贷略大。出口卖方信贷、租赁融资的承贷人为承包商,如业主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则由承包商偿还,承包商则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业主方银行的担保或其它手段来转移风险,因此这种融资方式中承包商承担了很大的融资风险,也要求承包商有较强的财务能力。项目融资形式风险最大,因而也要求承包商有极强的财务能力,因为它具有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特点,当业主(项目公司)不能偿还承包商以垫资方式向项目公司提供的资金时,项目发起人不对承包商的垫资有无限追偿之责任,追索权仅限于项目公司的资产以及项目公司得到的任何合同权利,履约保证金,保险金和担保。

因此,承包商要明确知道,承包商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拿到项目,并通过项目实施获得承包利润,但融资风险与承包利润率并不完全成正比,承包商应根据自身承担风险或抗风险能力和项目风险的大小来选择融资方式,不可盲目推行,否则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融资项目的实例

根据前面的讲述,简单介绍两个常用的融资项目的成功案例。

优惠贷款项目。这是加纳某地的一个市场改造项目,由于该市场属于旅游城市,市场终日人群熙攘,交易量很高。然而既有的配套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购买热情,市场目前规划混乱,无合理分配购物空间,新市场建成后作为城市的中心交易枢纽,市场不但承担了全市商品交易,同时也需满足对外来人员如邻城、国外旅游人士的购物需要。同时提升该地区的交易能力,进而提高政府及人民收入水平。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100m2,对应总投资需6000万美元,建筑以二层、三层为主,个别为一层,含800个停车位(约22224m2)及其它配套设施。由于一次改造完成动迁的工作量太大,故该市政府计划将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为3000万美元,政府市政规划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拟申请中国优惠贷款用于改建原有市场并新建一个毗邻的购物中心。操作流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

成功特点:一是项目本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改造技术难度和施工难度小;二是加纳政府和中国政府、口行及经商处的大力支持;三是保证了地方和承包商的经济利益,各方积极推动;四是承包商认真考察并做详细可研报告,并了解加纳法律,考虑各种风险。

出口买方信贷项目。这是尼日利亚某州的一条公路项目。州为了发展经济,该州政府就该州交通图提出的八点建议正式提上议程,重点是完成穿越该州的主要道路项目,该项目是双向四车道,每侧路宽为7.3米,包括路肩宽、中间隔离带、人行道、混凝土排水沟等设施和约800米的立交桥,全长40公里,总投资约2.26亿美元。州政府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准备从中国的某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由于是州政府借款,不能采用主权担保,需要银行担保,州政府提供由非洲某银行担保,同时国内商业银行还需要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担保。操作流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财务需要承担的风险篇10

 

1.1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1.2 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1.1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来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1.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某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1.1.3 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1.1.4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 

 

2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不外乎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嫁。 

2.1 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2.1.1 筹资风险的风险回避方法 

筹资风险的回避方法主要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筹资方案中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的筹资方案,设法回避一些风险较大而且很难把握的筹资活动。 

2.1.2 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 

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就企业筹资来看,要合理进行筹资风险的控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与结构,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整体筹资方案的风险程度。这是控制筹资风险的关键。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债务资金越多,企业筹资风险也越大,但那种为避免筹资风险的而拒绝举债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2.1.3 筹资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 

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主要通过保险、寻找借款担保人等方法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他人。也可考虑在企业因负债经营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将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或通过其他企业优质资产的注入,挽救企业经营不力的局面,从而避免因资不抵债而导致的破产风险。 

2.2企业的投资风险

2.2.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最彻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来避免损失,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减轻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

2.2.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根据损失控制的目的区分,损失控制可以区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减轻两种。损失预防是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在事先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来减轻或消除风险发生的机会。而损失减轻则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轻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2.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损失,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措施。这类风险转移方法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放弃或中止风险机会,也不是对风险所致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而是将损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从而间接降低自身的损失。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投资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不向保险公司投保,而是用其他途径将风险转移给别人。

2.3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防范

.现金使用中风险的防范。企业在流动资金运作中往往会出现现金流量缺口。为了防范现金流量缺口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临时财务风险,企业应做出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通过现金预算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2.4企业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

利率风险的回避主要是要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利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例如企业如果根据现行经济形势判断未来市场利率将上涨,则应该选择固定利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便锁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在应选择浮动利率债券以便分享未来利率上涨所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下跌,则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应选择浮动利率的债务筹资方式,在投资活动中则应选择固定利率债券,来保证投资收益不受损失。

2.4.1利率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

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要采用损失控制方法来规避利率,主要就是在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尽量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组合策略。如为避免因企业预期利率失误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安排一部分资金通过固定利率方法筹集,另一部分资金浮动利率通过筹集。同样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利率债券投资,一部分资金用于浮动利率债券投资。这样,无论是市场利率上涨还是下跌,总有一部分增加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