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十篇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十篇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5:51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1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2

【关键词】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模式;应用研究

applicationResearchofSeamlessconnectionintheregimentmedicalsecurity

ChenbingwangfangLinShuo

【abstract】objectivetoensuresafetyandorderlyinhealthcarebystudyingseamlessconnectionmodeinthedelegationofmedicalsecurity.methodsChooseaseamlessconnectioninformationof1,2,3-leveltasksandlargegroupsintotalof218fromJanuary1,2008toJune30,2011intheaccompanyinghealthinsurance.Seamlessconnectionmodeincludesfirsttodesignhealthcareplans;accompanyingstaff;accompanyingpreparationofequipmentandmedicines;residentmedicalrooms;ambulancepreparation;stationtopreparefortheresidentfoodhygienemonitoring;preparationofmedicalassistancehospitalandsoon.Bytheaccompanyinghealthpersonnel’s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wecanmakeupthemodulelinkintheseamlessconnectionmode.Results218accompanyinghealthinsurancesmakeupaseamlessconnection.Develop37contingencyplansforhealthcare,218timespreparationforfoodhygienemonitoring;medicine;eCGmachine,emergencyboxandsendanambulance87times.Duringaccompanyinghealthinsuranceweareonpatrol1526timesfordiagnose,wedohealthcounseling920times,wemeasurebloodpressure1090timesandbloodglucose1029times,municationsbetweenalldepartmentsinvolvedinaccompanyinghealthcareaccountfor4945times,inwhich271timestoadddrugsandsubstances.Conclusiontherealizationofseamlessconnection,breakingthetraditionalmanagementmode,fuzzingthebranchsegmentationboundaries,makingthemedicalsecuritymodeinintegrated,link,andensurethesafetyandorderly.

【Keywords】accompanyingmedicalinsurance;Seamlessconnectionmode;applicationresearch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75-0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日益崛起,随团医疗保障次数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如何保证随团医疗保障质量,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突破传统管理局限,模糊各个部门的界限,实现各级医疗保障的无缝隙连接[1],则能够有效确保随团医疗保障安全有序。现将2008年1月以来,本单位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模式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共218次应用资料。

1.2方法

1.2.1构建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模式:

无缝隙连接模式构建:设计医疗保障预案、安排随团医护人员、准备随团药品器械、配置驻地医疗室和救护车、监测驻地食品卫生、设置医疗救援的后续医院,并通过随团保障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各模块的连接。

医疗保障预案的制定:接到随团医疗保障任务后,对食品卫生监督、医疗保障服务以及医疗救援等准备工作进行部署,并制定预案。

随团医护人员的安排:根据需要安排年资高的主任医师和有经验的护士随团,必要时派出第二梯队人员,负责处理途中医疗保障工作。

随团药品器械的准备:对于器械而言,检测心电图机、备好心电图纸并确定可使用电量;血糖仪与静脉血比对校正,配备合适的试纸;手指血氧仪安装并配备。对于药品而言,出发前应将药品准备完毕,通常随身携带的有急救箱和常规药品。

(1)急救箱准备:配备氧气筒和氧气管、气管插管导管、静脉输液和肌注相关用品、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开口器、绷带、止血带和夹板、一定数量的升压、抗心律失常、解除支气管痉挛、止痛、退热、降压、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抗凝、止血、降颅压、激素、葡萄糖酸钙、葡萄糖和盐水等抢救药物;

(2)常规药品准备:按照随团医疗保障任务持续的时间、人员的数量、人员的健康情况和不同季节配备常规药品。

常规用药包括:①心血管系统:降压药物、抗血小板、降脂、抗心律失常、利尿药物;②呼吸系统: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过敏、止咳平喘、抗感冒中成药、含片;③消化系统:制酸、保护胃粘膜、消炎、止泻、通便;内分泌和代谢系统:降糖药物、抑制尿酸合成药物、止痛药物、糖皮质激素;④外用药物:止痛喷剂或软膏、激素类抗过敏药膏、抗真菌药膏、各类眼水或眼膏、消炎药膏、烫伤油;⑤其他:镇静催眠药物、抗晕动药。

驻地医疗室和救护车的配置:根据具体情况,在驻地设置医疗室,医疗室需备有除颤仪、氧气筒、气管插管导管、简易呼吸气囊、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胸外临时起搏器、吸痰器及抢救药品;安排一组当地医护人员负责,对随团保障医护人员所需药品、物品进行补充,准备紧急医疗救援相关配备。

医疗救援后续医院的设置:根据随团医疗保障具体情况指定一家技术力量强、医疗条件好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医疗救援的后续医院。该医院须预留医疗抢救设备齐全的病房若干以备用;成立应急医疗抢救专家小组,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叫随到,医院总值班和120指挥调度中心强化值班。

驻地食品卫生安全的监测:根据随团医疗保障具体情况,提前安排食品卫生监督员到相关就餐场所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安排卫生监督员到现场执行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以确保食品安全。

1.2.2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模块的链接:

医护人员脱离自己日常熟悉的工作环境,随团出外进行医疗保障,给医疗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只有强调随团保障医护人员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2],才能保证医疗服务全程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3]。

随团医疗保障前,应切实树立“快速反应、立体救护、有效救治”的理念,创建绿色通道,广泛利用先进交通工具,保证随团医疗保障的高效[4]。随团医疗保障时,应对具体出发时间、地点、紧急救援后续医院预留床位和专家组情况有确切了解。同时,还要注意被保障人员的情况,如发现身体不适,及时进行健康指导和现场医疗处置;紧急状况时联系送后续医院治疗。随团医疗保障结束后,须对后续治疗、需检查和复查项目、健康教育进行安排。

2结果

2.1随团医疗保障次数:共完成随团医疗保障218次,其中保障时间最长一次持续43天,保障人数最多一次达到105人。

2.2随团医疗保障准备:制定医疗保障应急预案37例,食品卫生监测218次、药品、心电图机、抢救箱准备218次,派出救护车87辆。

2.3随团医疗保障情况:从表1所显示的随团医疗保障全程工作情况表,可以看出随团医疗保障巡诊、诊治疾病、健康咨询、理疗、测血糖、血压、血氧饱和度较多,实证了医护人员随团服务的必要。

随团医疗保障诊治疾病谱,从2张图中可以看出疾病涉及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其中以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多见。

2.4随团医疗保障沟通:与省级单位沟通1090次,与驻地单位沟通516次,与驻地医护人员沟通1004次,与随团保障医生和护士沟通210次,与其他工作人员沟通1588次。

2.5与驻地医护人员合作:补充药物238次,大多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外用药。补充物品33次,大多为输液器、针筒、棉签,其次雾化器、按摩床、氧气。安排医疗救援的后续医院检查、专家会诊和住院治疗。

3讨论

3.1无缝隙管理模式是医疗机构由生产者社会转型为顾客社会的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新医院管理理念和医院管理实践[5]。自1989年美国福罗里达州湖地医疗中心推出无缝隙医疗机构管理理念以来,这种理念已在一些发达国家部分医疗机构组织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初步实践,我们借鉴无缝隙管理模式,建立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模式,并收到一定的效果。

3.2随团医疗保障无缝隙连接模式的建立,使得保障全过程完整化。通过建立一站式的医疗服务模式,确保医疗保障安全有序。该模式特点是:(1)无缝隙连接模块的设计涵盖随团保障全过程,规定了随团医疗保障前、随团医疗保障时和随团医疗保障结束后的不同工作重点,提供了全方位、各专业、个性化医疗服务,体现保障全过程整体化、环环相扣、连贯的管理原则;(2)无缝隙连接各模块的准备体现动态管理原则,即在无缝隙连接模块不变情况下,具体内容可根据保障的类型、人数、持续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使模块应用更灵活、更弹性、更与时俱进;(3)无缝隙连接体现了随团保障人员运作该模式的主导作用。强调医护人员的协调的主体地位,有效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调,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4)无缝隙连接的实现打破了传统管理方式,它模糊各个部门分割的界限,整合部门资源,共享医疗资源,使随团医疗保障健服务更及时、方便、有效。我们应用此模式完成近三年来重大随团保障任务,证明有效安全。

3.3疗保障安全工作疗救援的后续医院。该医院预留医疗抢救设备齐全的干3.3提供随团医疗保障服务应突出重点。面对特殊的人群、变化的环境、有限的抢救药品、器械,医护人员须在难以预料的情况下,来完成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从3年来随团保障巡诊、检查项目和诊治疾病谱来看,遇到的疾病涉及到内、外、眼、口腔、耳鼻喉等学科,这要求保障人员掌握全科医疗知识、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具备高度责任感和注重细节,出发前做好充分准备,途中做好沟通和巡诊,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沉着应对、快速稳妥处置。

3.4无缝隙链接模式的实现,关键在于随团保障人员对各模块的精心准备和有效的部门沟通协调。沟通贯穿着保障的全过程,涉及到各部门和各模块内容、突发事件细节的处理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傅广宛,侯志洁.无缝隙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477

[2]周晓艳.推进“无缝隙”衍接实现医院管理精细化[J],管理观察,2010(30):229

[3]黄娅娟.无缝隙管理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56-57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3

【摘要】综合医院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机构,医疗应急服务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问题。综合医院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一个新课题。作为区域应急医疗服务的关键场所和核心力量,综合医院应构建完善的应急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笔者通过分析所在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教训,目的是从提升响应速度、人员调配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角度,构建一个完善的医院紧急应变系统,以期为优化和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紧急应变指挥系统医疗应急服务应急预案应急服务体系

【abstract】Generalhospitalsarethekeyinstitutionsforcopingwithpublichealthemergencies(pHe),andemergencymedicalserviceisvitaltoaneffectivepHeresponse.HowtocopewithpHehasbecomeanewtaskforgeneralhospitals.askeysiteandcorestrengthofemergencymedicalservicesincertainregion,generalhospitalsshouldestablishaperfect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andenhanceemergencymedicalservicecapabilities.inthispaper,aperfect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wasbuiltbyanalyzingexperiencesandlessonsofresponsespeed,personneldeployment,emergencyrescuecapacity,logisticalsupporting,communicationandcoordinationlearnedfromourhospitalincopingwithpHe.Hopefully,atheoreticalbasisandpracticalreferencemaybeprovidedtooptimizeandimprovethehospitalabilitytocopewithpHe.

【Keywords】publichealthemergency(pHe),Hospitalemergencyincidentcommandsystem,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ergencyplan,emergencyservicesystem

【author′saddress】theaffiliatedHospitalof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555,Shandongprovince,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61

2013年11月22日上午10点40许,青岛市黄岛区发生输油管线爆燃事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作为该区域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院医护人员日夜奋战,依靠多院区联动的优势,及时调配人力物力,在国家和省内医疗支援队伍的支持配合下,使所有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在此次大规模伤员救治过程中,医院的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经受了考验,也暴露出许多急需改进的问题,其经验和教训也可为医疗机构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1当前医院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面临的困难

1.1缺乏大规模伤员的应对经验

医院现有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和应急培训一般都是在非应急状态下建立的,往往停留在制度建设和演习演练阶段,面对大量伤员的大规模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应对经验明显不足。

1.2急救通道不够顺畅

大型综合医院的急诊容量有限、压力较大,收治大量患者时面临着患者信息采集、录入的困难;同时因大量伤员的伤情复杂,涉及科室较多,急诊分诊、分流困难,容易导致患者滞留。

1.3救治指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保证应急救治,医院应建立起一个指挥统一、结构严密、分工明确、功能延续的院内指挥体系,还要能够实现与上级机关、救治团队和保障、宣传等部门的有效对接,但实际操作中尚待完善。

1.4应急物资储备与日常物资供应协调不好

医院一般控制物资库存量来减少成本,很难保证应急物资的调配不影响正常医疗活动。由于对某些应急设备和物资的需求也不明确,给医院的物资储备和调拨带来困难。

1.5专业专科设置不全

面对较为复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的科室设置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救治要求,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科室专家支援,如心理干预等。

1.6对应急信息管理准备不足

医院短时间内收治大量伤员,导致大量医嘱等信息无法及时录入到电脑系统中,给后续的人员身份信息核对和治疗造成困难。政府及社会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在抢救的同时做好信息统计工作难度较大。

2医院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的构成与指导原则

2.1医院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的构成因素

医院应急服务能力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响应速度、人员调配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几个方面。

2.1.1急救响应速度应急服务能力首先体现在反应速度上。面对突发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医院能在第一时间组织起有效的紧急救治。

2.1.2人员调配能力

医院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调配急救所需的医护人员,也反映出医院应急服务能力水平。

2.1.3应急救治能力突发卫生事件伤员多为混合伤、多发伤,伤员情况复杂且伤情不明确,需要有相应急救能力的专家来指导救治工作。

2.1.4后勤保障能力应急服务所需的各类物资能否及时供应,直接影响着救治的效果,因此医院必须有完善的应急救治物资储备机制和调拨机制。

2.1.5沟通协调能力无论是医院内部、医患之间、医疗单位与政府之间还是医院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能力都对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产生影响。

2.1.6其他因素突发卫生事件一般情况下不仅仅是医疗卫生事件,往往会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

2.2医院提升应急服务能力指导原则

2.2.1应对及时,流程顺畅,预案具有可操作性应对及时是应急医疗服务的首要原则。为此,医院要建立起明确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同时,医院要梳理各类应急流程,包括:接诊、分流、处置、后续康复等,并且要定期修订,保证救治流程顺畅。

2.2.2统一领导,相互协作,实行动态管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实行动态管理以灵活应对。医院应有固定的应急领导协调机构,能够及时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资源;各对口科室、部门统一接受领导机构的指挥,保证医院应急指挥的畅通,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1]。

2.2.3高效的后勤保障系统医院保障系统要高效运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紧急腾空抢救区域,调配足够的应急病床,调配应急抢救设备、抢救药品、血源等,协调车辆、通讯等。

2.2.4医院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与配合医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其他医院、传媒等的沟通和合作,加强协作,尽量争取政府和其他医院的支持与支援。

3医院应急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综合性医院是医疗救治体系的主战场,应率先提高危机和急救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以此提高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水平。

3.1建立常设机构与临时应急机构相结合的医院紧急应变指挥系统

医院应该建立一个权威、高效、运转流畅的指挥中心,包含常设应急体系与临时成立的应急部门[2]。常设机构如医疗设备应急管理、应急办公室、调度、后勤服务等;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部门,如由院长直接负责,包含医务处、院办、药剂、后勤等负责人的应急指挥工作组等。二者相互配合,平时各相应部门各司其职,出现应急需要时,直接并入应急指挥小组,既保证人员和设备的高效调拨,也节约了各类成本。

3.2持续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顺畅合理的应急流程

为提升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应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顺畅合理的应急流程,并不断通过培训等形式做到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3.2.1持续修订应急预案医院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的组织构架、信息汇总工作和院前急救、伤员识别、检伤分类、临床救治、专家会诊、心理干预、康复指导、药械供应、后勤保障等内容。应急预案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医院内部,还应做好与当地卫生部门的对接,将单个医院纳入政府应该统筹安排的区域性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中,既提高了医院应急预案的实效性,也使得医院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能得到更好的协助[3]。医院应不断修订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医院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订医疗服务机构应急反应预案和规范操作程序。

3.2.2不断修订急救流程医院采取“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快速进行伤员的救治分流。按照医院救护预案中所制订的标准结合受伤部位、性质、循环、呼吸、意识等五方面评估病情,然后按照专业区分,各科室相互协作,外科医生主要在急诊黄区、红区和手术室;心血管专业、呼吸专业等内科医生主要在急诊绿区、红区、伤员收治病房和iCU。经过紧急抢救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科室分流到各专科病房,待病情稳定后由专家组根据病情决定后续康复或出院。

3.2.3强化应急知识的培训医院在日常的运行中就应注重医务人员应急素质的培养,针对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工作性质等,多开展相关应急培训与考核测评,制定检查和诊治指南、注意事项、流程指南等,开展系统的专门业务技术培训和逼真的应对情景训练,以此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4]。

3.3建立应急支援体系,保证人力、物资、设备的及时供应

3.3.1完善医院的应急后勤保障体系医院要建立包括常规储备和随时调用储备机制。成立专门的应急组织协调设备和药品,要有充足的医疗设备、救护药品、消毒防护物资储备,保证人员通讯畅通;调配必需的诊断、治疗、抢救等设备,病房要预备一定床位,要保证急救用救护车等,还要保证应急物资调配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5]。

3.3.2建立人员紧急调集机制医务管理部门、护理部、人事处等部门协调建立人员紧急抽调机制,保证能在短时间之内调集医护人员支援急诊。医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救治专家组,协调各院区、科室抽调人员,制定诊疗方案,确保及早进行后续有效治疗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3.3建立稳固的应急医疗梯队医疗应急梯队建设是应急医疗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应急队伍的数量、规模、人员能力素质、来源、医护配比等方面做出严格的要求,要建立一支包含着内、外、妇、儿、重症、急诊医护人员,职称和年龄搭配合理,后勤保障人员参与的应急队伍,并且要有第二预备梯队。

3.4建立综合治疗病房,实行分级分组负责制

3.4.1建立综合救治病房和多学科联合值班制度突发事件救治过程中,伤员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应当在综合救治病房启动同时,对综合救治病房中医护人员的安排,尤其是医生组成要包括伤员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各学科医生要同时值班救治伤员,共同完成病历书写。以保证伤员不断变化的病情能得到及时处置以及病历能及时高质量完成。

3.4.2实行分级分组负责制,对急危重症等特殊病人实行救治组负责制医院应对每一个急危重症伤员组成一个救治小组,由部级专家统一指挥、省市级专家共同组成。针对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包括头颅、胸腹部内脏和躯干四肢,凡是涉及到的科室均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参与,及早发现异常和避免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3.4.3医疗救治与心理疏导相互配合群体伤害对患者有较大的心理影响,不及时干预疏导,不仅影响患者康复,也有可能导致其它后续突发情况。因此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6]。医院在有条件情况下,应把心理医生等纳入到救治专家组中,如不具备该条件,应由当地政府或政府救助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相应专科医院。

3.4.4完善院内协调机制患者伤情一般较为复杂,往往还牵扯到原发病等,因此医院必须成立专家组织负责病人的病情评估和院内转科,从病人入院开始至康复出院期间负责病人的合理流动。该专家组必须包含应急科室、救治科室、康复科室的专家组,还要接纳医政管理部门,保证能有效对每一个患者的院内流动进行把控。

3.5建立应急状态下信息统计、管理制度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得到及时核实。面对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应尽可能的确认伤者身份,从就诊、化验检查、住院等各个环节对病人信息进行核实和修订,实现“三无”目标:无一例身份错误、无一例检查错误、无一例治疗错误。

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权限分配与管理。由于医院普遍使用HiS等电子信息系统,都对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的权限做了严格的限定。在应急状态下,为保证救治的需要,则应坚持严格审核、适时开放的原则,做好人员权限的调整。

及时跟进信息统计、核对工作。医院在抢救的同时应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应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信息统计核对工作,遵循及时、细心、认真、保密的原则,以保证能及时完成信息汇总、上报。

医院在目前人力、物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只能靠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笔者结合此次重大安全事故的医疗救护实践,结合医院在应急救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提升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以期为医院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辛衍涛.医院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J].中国应急管理,2007(9):39-42.

[2]刘玉莹,黄亚杰,劳炜东,等.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装备配置的探索[J].现代医院,2013,13(1):146-148.

[3]黄爱丽.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4):205-207.

[4]羊城,孙卉.浅议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的应急管理[J].现代医院,2013,13(9):145-147.

[5]杜成林,吴艳琴,杨晓玲.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与处置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6):59-60.

[6]李茜,全丽萍.无缝隙管理在硫化氢群体中毒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3,13(11):144-145.

一小分子抑制剂可对抗mRSa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4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力抢险”和“保安全、多蓄水”的方针,积极做好防汛救灾准备工作,保证灾害发生后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残和死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武邑县2012年度汛防洪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卫生行业的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县防汛防洪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县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县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乡镇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成立防灾救援梯队。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武邑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县卫生局组织有关医疗队伍,根据本县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县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县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县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武邑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为主。我县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救护梯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县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县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县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政府部门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启动防灾救护梯队,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5、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普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5

一、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条块结合;部门协作,职责明确;整合资源,快速反应。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市卫生健康委成立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指挥部,负责全市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指挥、协调工作。指挥长由委主要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由委主管领导和有关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委疾控处(卫生应急办)、办公室、规划财务信息处、医政药政处、中医管理处、中药发展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综合执法监督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综合组、医疗救治组、卫生防疫组、卫生监督组、宣传组、资金保障组、专家咨询组。

(一)综合组

主要职责:组织协调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制定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预案、方案,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开展系统内防汛隐患排查和督导工作;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处置专家组和应急队伍;落实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等。

(二)医疗救治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落实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等,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组派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医疗救治应急专家队伍,并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灾害发生后,汇总各市医疗救治情况,总结交流临床诊治经验,组织医疗救治专业人员培训,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诊疗规范、原则和技术要求等;发挥中医药在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医疗救治中的优势作用等。

(三)卫生防疫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实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方案,组建市级疾病防控队伍,并开展培训,指导灾区开展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防控和监测报告工作;灾害发生后,组织指导灾区开展消杀灭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及其相关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做好灾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等。

(四)卫生监督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落实灾后卫生监督工作预案,并指导实施;组建灾后卫生监督应急队伍,做好灾区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组织开展灾区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执法监督检查等。

(五)宣传组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并实施灾后卫生防病宣传工作方案,指导灾区开展公众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等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负责协调宣传部门,做好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等。

(六)资金保障组

主要职责:负责协调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防汛防震工作经费,及时汇报经费需求情况。

(七)专家咨询组

主要职责: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准备和灾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等现场处置的技术咨询和指导,为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等。

三、应急准备

(一)风险评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和重点地区可能出现的灾害所引发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市直医疗卫生机构要评估本单位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防汛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地震、洪涝等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卫生应急队伍

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综合监督执法局及有关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组建4支市级防汛防震卫生应急队。

各支市级卫生应急队伍要按照“平急结合、分类管理、统一调度、协调运转”的原则,根据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需要,调整充实卫生应急队员,加强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灾害卫生应急能力。

各市级卫生应急队伍所在单位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灾害卫生应急需要,为应急队伍配备相应技术和物资装备。

(三)协调配合机制

灾害发生后,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军队和武警部队卫生部门之间以及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间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协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调集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配合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等。

(四)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向广大医务人员和看病就医人员开展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常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原则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灾害后,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指挥部在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根据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需要,调动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和全市医疗卫生力量,组织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可制定对口支援方案,组织支援地区与受灾地区协同开展工作。

(二)响应措施

1.信息收集、报告、通报和评估

灾害发生后,灾区卫生计生部门要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工作组,经各工作组汇总后每日报综合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灾害发生后,专家咨询组负责开展灾害对人的健康的危害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等卫生学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

2.医疗救援

灾害发生后,组织灾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确定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如因灾伤病人员数量较多,超过当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可根据情况,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治疗。在医疗救治的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

灾害发生后,开展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管理和汇总工作。

4.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组织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5.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灾区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依法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供水活动和公共场所卫生实施监管。指导群众临时安置点饮用水卫生工作,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

6.环境卫生处理

灾害发生后,指导灾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7.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

积极开展灾区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做好媒体和公众公共卫生风险沟通工作。

8.自救与防护

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气(汽)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

(三)响应终止

灾情稳定后,经指挥部组织评估,确定应急阶段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结束,可以做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决定,并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障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市卫生健康委成立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工作应急指挥部。各工作组和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总体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细化具体工作方案,完成各项应急准备,确保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工作有效开展。

(二)落实经费和物资保障

安排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市级卫生应急队伍所在单位要尽快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三)做好应急值守

指挥部成员、市级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队队长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联络通畅,及时到位。

(四)及时总结

在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温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后,综合组负责组织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工作效果,认真分析总结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向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报工作总结。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6

关键词:医疗应急;调拨物资;捐赠物资;管理实践

医疗应急情况属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捐赠物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审批流程不完善,缺乏主责部门和部门责任界定不清,无交接记录、验收和清晰的物资台账,物资分配使用流向不清,以及物资积压、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提前做好接受捐赠物资的流程管理,坚持流程管理规范、物料账目清楚、保障防控急需的原则,保证接受捐赠的合法合规,促进医疗机构更好地做好接受捐赠物资的工作,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一、捐赠物资的来源和种类

医疗机构接受医疗应急防控物资主要由上级调拨、政府统一采购及国内外社会各界和个人无偿捐赠等来源渠道,包含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消毒液等物资,原则上不接受与医疗应急无关的物资。(1)上级调配物资。医疗机构接受省下拨和本市政府采购调拨的防控物资,由市卫生健康委物资保障小组统一分配,由药品配送企业送货。医疗机构需与配送企业当面核对物资、单据等材料,确认数量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做好台账登记。(2)社会捐赠物资。医疗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的物资主要通过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有资质的单位办理。捐赠人确认不经市红十字会市慈善会等单位定向医疗机构捐赠的,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得定向捐赠其利害关系人。接受定向捐赠的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法律制度,与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安排捐赠物资的使用和去向,接受捐赠人的监督。

二、捐赠物资的管理

1.物资的接受管理。医疗机构应该规范接受捐赠物资的工作流程,指定具体部门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工作。对于金额或价值较大的捐赠,医疗机构应请捐赠者提交一份捐赠函或捐赠协议,说明捐赠的类型、数量、用途、交付时间等。医疗机构收到捐赠物资后,应当立即向捐赠人出具捐赠票据,指定具体的仓库或地点存放捐赠的物资,安排专人负责,办理签收手续,并记录入库情况。捐赠物资接收时,由捐赠方和接受方各两名工作人员在场,办理好交接手续,对接受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并以文字记载和照片形式留存。如果情况紧急的,可以简化程序,但要保存好交接记录,并在事后做出说明。2.物资存储管理。接受捐赠的应急物资按类别进行摆放,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清点,核对物资入、出、存,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清点中如出现盈亏,要查明原因,并填写盈亏表格,逐级报委物资保障组领导和委领导审批。3.物资出入库管理。接受捐赠的应急物资出入库指定专人管理,并建立管理台账,进行入库、调拨、领用、报废、退回等记录,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应急物资到货后入库及出库时,均应由不少于2人共同验货、签收和复核签字。应急物资出入库时严格核对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物资入库时,查验物资保质期、适用范围等,并填写入库单。物资出库,按应急物资调拨计划审批单出库,仔细核对领用人信息,填写出库单,妥善保管各类票据、凭证,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资应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执行。4.物资的使用分配管理。捐赠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用于购置医疗应急防控物资、人道救助支出、社区健康促进以及依据医疗应急防控工作的需求支出。捐赠物资应当根据用途和实际需要合理分配。原则上,除捐赠方有明确指定意向外,各医疗机构接受的捐赠物资主要用于支持医疗应急防控工作,优先使用社会捐赠的物资,确保社会捐赠物资按有关规定及时发放并投入使用。按照谁接受谁管理,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对接受的捐赠物资要及时制定使用或分配方案,统筹做好防疫物资的使用管理工作。捐赠物资按照捐赠协议或捐赠方意愿及时用于医疗应急防控,落实专款、专物管理。物资的使用要科学调配、保障重点。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物资的质量、等级进行严格把关,保障医务人员生命安全。医用n95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应按照优先保障高风险区域、高风险操作、高风险人员的原则上进行分配,严格分级分区使用,使用要合理,杜绝浪费。5.物资的监管工作。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应急防控物资发放组织体系,完善物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事前请示,事中审批,事后监管制度,对物资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账,账物相符,账款相符。纪检、审计等部门应通力协作,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确保不挤占、挪用和擅自分配防控物资。社会捐赠物资使用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各类防控物资使用相关信息及时报市卫生健康委物资保障小组备案。

三、捐赠物资的财务会计处理

1.区分受赠物资是否限定用途。根据物资捐赠者对捐赠物资所设定的时间限制或用途限制,由此形成的收入可作为限定性收入;没有设定时间和用途限制的受赠资产,划分为非限定性收入。2.捐赠物资的初始计量。捐赠物资的初始账面价值应根据是否有限制以及是否涉及货币资产而有所不同,接受的捐赠物资为货币性资产,做以下分录: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非限定性收入(或限定性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可由医疗机构纳入统一预算管理,根据需要合理支配。限定性捐赠收入必须建立对应的项目明细账进行核算。接受的捐赠物资为非货币性资产时,为符合资产后续使用过程中计提折旧和摊销的要求,做以下分录:借: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贷:银行存款(相关税费、运输费等)、按其差额贷:待冲基金代充捐赠基金。3.捐赠物资的后续计量。(1)通过捐赠基金发生日常费用时,做以下分录:借:其他支出使用捐赠资金支出限定性支出(项目编号)。(2)通过捐赠基金采购非货币性资产,必须同时符合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相关要求,实行双分录核算,做以下分录:借:其他支出使用捐赠资金支出限定性支出,贷:银行存款。同时,借:有关资产科目,贷:待冲基金待冲捐赠基金。(3)使用捐赠基金采购库存物资时,做以下分录:借:待冲基金待冲捐赠基金,贷:库存物资。(4)接受捐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或使用捐赠基金采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时,每月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做以下分录:借:待冲基金待冲捐赠基金,贷:累计折旧、累计摊销。4.捐赠物资的期末结转。期末,医疗机构应分别将限定性收入和非限定性收入结转。(1)将非限定性用途的捐赠收入、支出和其他收入、支出一同结转至本期结余和结余分配,期末将未分配结余转入事业基金。(2)增加设立捐赠专项结转(余)科目,期末将限定性用途的捐赠资金收入、支出结转入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医疗机构留待下期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捐赠专项基金。

四、捐赠物资的社会公示工作

医疗机构应做好捐赠物资接受使用分配的统计工作,包括资金收支金额、用途,物资发放数量、分配去向等,并按照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和向捐赠方反馈。公开的内容为:(1)捐赠物资的收入和使用情况报告。(2)接受捐赠的情况:包括接受的捐赠资金总额和明细,接受的捐赠物资品种、数量;对于大额捐赠方需单独列示,捐赠方明确要求不公开的除外。(3)资金支出和物资分配情况:包括资金支出总额和明细(按用途和科目分别列示);物资分配的品种、数量等。对有关资金支出用途和物资分配情况,应配发相应的照片作为佐证,并辅以文字说明。医疗应急防控工作结束后,医疗机构有义务公布所有捐赠的接收、使用和分配情况,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组织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本级应急防控捐赠物资接受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形成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我院在此次医疗应急接受捐赠的工作中,全院上下一心,尽全力保证在医疗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高效运行、合法合规。

总之,在医疗应急防控下,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应做好应急防控捐赠物资的使用管理,保证捐赠物资使用规范、分配合理、透明高效,使捐赠物资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应有作用,为保障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增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张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响应下医疗机构接受捐赠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卫生经济研究,2020(03).

2.江璐,周咏梅.非营利组织捐赠业务会计规范研究.会计之友,2015(21)

3.徐艳霞,郑大喜.医疗机构接受捐赠业务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中国卫生经济,2017(06).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7

记者:您好,隋厅长。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卫生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无疑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回顾“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改革和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能否总结一下经验?

隋厅长:的确,“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协调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看,到2010年末,吉林省人均期望寿命从2005年的73岁提高到73.9岁,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8.62‰下降到6.78‰,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34.62/10万下降到28.5/10万,这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值,保持了较低水平。

“十一五”期末,吉林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526个,拥有床位115037张,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70120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9人、拥有医生2.21人、拥有护士1.62人、拥有床位4.06张。位居全国较好水平。

5年来,吉林省把卫生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科学规范,传染病网络直报和预警预测系统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重点疾病防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爱国卫生工作蓬勃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和卫生监督网络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持续强化;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和城市社区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探索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职业道德与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行业纠风体系;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为主的各类人才培养项目陆续实施,医疗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中医药事业和食品药品监管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卫生法制建设、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同时,“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系统经历了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黑水县援建,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抗洪救灾及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吉林省卫生系统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记者:“十二五”期间既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间,也是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更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期间,面对机遇和挑战,卫生厅对于发展规划的制定原则和终级目标是什么,将如何推动吉林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隋厅长:“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政府职责,加大卫生投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重点以推动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缩小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努力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未来5年,吉林省各项卫生发展指标的完成,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发展指标中,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提高到9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全国较低水平,继续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计划免疫规划工作更加深入,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慢性病控制、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农村改水改厕、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卫生资源发展、卫生投入和中医药发展指标更加科学。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各级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底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妇幼保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系统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调动、科技支撑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三级四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县级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重点专科和农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继续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三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监管,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积极探索运行机制转换。五是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5%以上,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补偿的病种范围,在全省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基础上,适当扩大病种范围,提高对重大疾病报销的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确保省内各县(市、区)的村卫生室实行人事、业务、药械、财务等一体化管理率达80%以上。六是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全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为基础的基本药物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七是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完善药品监管机构,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行新一轮国家药品(含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执法,提高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八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领域的重点业务和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资源。九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善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实施“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创新和传承进步。

到2015年末,吉林省卫生资源指标、健康指标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就医条件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将进一步改善,预计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和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

记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改”日渐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将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隋厅长:应该说吉林省卫生系统医改工作是成效显著的。在省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要求,吉林省卫生系统扎实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成效持续显现,为实现全省医改三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2月底,全省新农合参合1302.05万人,占实际在乡农业人口的99.07%,补助标准从人均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可达到我省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全省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企业选定工作。2010年12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并根据基层需求,筹备开展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工作。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展较好。2010年以来,吉林省已按计划实施了33个县级医院、9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90个村卫生室和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同时,继续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项目,2010年,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招聘、培训执业医师3300余人,轮训村级卫生人员13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吉林省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53.9万人次,13.3万农村适龄妇女接受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9.18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得到补助,8.7万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8000名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共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5.25万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1062万份,免费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92万人次,开展健康教育135万人次。吉林省探索建立的均等化资金监管机制先后在卫生部、财政部专题会议上向全国介绍了经验。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吉林省确定了长春、辽源、通化等3个重点联系城市和舒兰市、蛟河市、公主岭市、镇赉县、乾安县、靖宇县等6个重点联系县(市)。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在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和均等化服务专项资金监管机制的建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1年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全省医改工作将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体系”建设4个重点。

(一)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重点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实现全省基本药物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一体化”常态运行。

一是建立省级基本药物采购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五项功能,满足国家提出的“基本药物货款省级统一结算”的需求,这项工作省财政已经列支专项预算经费。二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基本药物服务机构和队伍,调整现有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职能,增加基本药物服务功能和人员编制。在全省10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和42个县(市)建立基本药物管理办公室,确定全额事业单位性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日常使用管理、统计数据上报、回款资金审核等项工作。三是建立全省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机制,以需求为导向,计划增补基本药物省内执行品种240种,同步将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及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管理。四是开展全省基本药物制度(临床使用)培训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五是试点探索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

(二)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核定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和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一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编定员工作。我省已原则确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5‰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0‰核定,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前我省确定的编制核定标准在全国属最高(其他省份均在1.0‰―1.5‰之间),此项工作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完成。二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我省“收支两条线”这种补偿机制确定以后,各级财政将按照科目和标准,全额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支出和业务支出,这既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办”的宗旨,又能够避免过度医疗等趋利经营行为,更加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以药养医问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符合当前我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不断倾斜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理念。北京市、安徽省、江西省和甘肃省已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经过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三是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估办法。制定基层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强调根据承担和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实行奖补,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充满活力、效果明显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全额补偿机制建立后,出现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人等弊端现象。四是制定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乡村医生补助经费。逐步落实村卫生室所能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绩效考核,按劳取酬,不断增加村医收入,扶持村卫生室的生存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发挥村卫生室医疗预防保健网底作用。

(三)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改革经验。重点强化县医院建设,初步建立起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一体化”服务模式。

一是继续在长春、辽源、通化3个试点地区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胆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上的综合改革,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经验,逐步推广。二是优先建设发展县医院。加大对县医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提高县医院看大病的能力,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2011年底前,实现省内30万人口以上的县要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100%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并开展三级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试点。三是建立省、市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各级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评审组织,深入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四是完成各级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五是出台《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启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并根据国家即将出台实施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展试点。六是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奖补项目,鼓励各地公立医院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促进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六大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十二五”期间,省卫生厅将着力推进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大病救治体系、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六大体系建设将按照今年起步、明年全面实施、三年基本完成、最后一年收尾的总体安排进行,计划五年总资金305亿元。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8

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和工作机制,按照县卫生局应急办公室的部署,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责任,畅通信息互通渠道,建立更加紧密的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卫生应急职责,健全卫生应急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总结我院卫生应急管理、特别是医疗卫生救援和医疗卫生保障等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二、强化卫生应急常态管理

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我院卫生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保障方案,开展人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主动搜索,定定期汇总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和健全区域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区域内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三、积极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进基层

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进基层,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与卫生局、防疫站等部门共同协商,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等事件的多部门协同演练。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学生群体的卫生应急知识水平和防护能力。组织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指南》,增强风险沟通意识。

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调整充实卫生应急队伍,明确卫生应急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通讯网络,做好应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成卫生应急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控等专业知识培训,组织1-2次综合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和应急拉动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五、加强卫生应急装备管理

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卫生应急队伍准备参考目录(试行)》,有计划、有重点地配备或补充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极端灾害情况下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装备配置,建立药品、器械储备目录,完善应急物资的调用机制,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积极准备做好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9

【摘要】目的通过“5.12”大地震救治,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平时储备急救物资,培养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保证应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方法通过对本院“5.12”大地震伤员统计,分析伤员分区救治流程和救治方法。结果震后2天伤员最多,占68.80%,伤后12小时以后才得到救治伤员最多,占47.64。结论早期多部门联动专业救治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地震;医疗救援;汶川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therescueofearthquakeonmay12,it’ssuggestedthataspecializedrescueteamshouldbeestablishedwithmultidepartmentcoordinationguidedbythegovernment,aswellasfirstaidmaterialsbereservedduringnormaltimeandemergencytrainingbeensured.methodstherescueprocessandtreatmentmeasuresofthewoundedduringtheearthquakewereanalyzed.Resultsthenumberofthewoundedwasthemost2daysaftertheearthquake(68.80%),mostofwhomreceivedtreatment12hoursafterinjury(47.64%).Conclusionearlyspecializedrescuecoordinatedbymultidepartmentisthekeytothemedicalrescue.

Keywords:earthquake;medicalrescue;wenchuan

“5.12”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地域范围最广、救治难度最大的一次灾难,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医学救援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回顾分析这次灾难救援的整个过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分析,有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研究。本文通过“5.12”救援实践分析,旨在探索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救援组织方法,探讨为今后和灾难救援提供参考依据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30日,我院共收治1601例,占德阳地区地震伤员(55255例)的2.90%,占住院收治伤员(27800例)的5.76%。1601例伤员中,男性812例,占50.72%,女性789例,占49.28%;年龄2天~102岁,平均年龄41.23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占95.07%,地震逃生时摔伤占3.87%,其它占1.06%。职业分布:农民607例(37.96%),居民592例(36.97%),学生206例(12.89%),工人89例(5.56%),儿童48例(2.96%),其它59例(3.66%)。地理分布:德阳市区106例,占6.62%;绵竹市1333例,占83.24%;什邡市116例,7.25%;其它地区46例,占2.89%。

2救援方法

2.1救治分区5月13日起,将某医院门急诊片区划分为分类分检、检查登记、急救与手术、观察与住院4个区域。根据伤员流量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配置。

2.2救治流程伤员一入院即对伤员进行在接诊区进行分类、分检,快速判定伤员的伤势状况及诊断,制定救治措施及优先处置顺序。根据伤员需救治的先后顺序,在伤员胸部或手臂贴上黑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的5种伤员信息卡,分别代表死亡、危重、危急、一般、污染。分类分检完成后对伤员进行快速分流。

2.3救治方法按伤员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进行划分。(1)现场急救:伤后10分钟内进行的救治,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紧急救治:伤后3小时内进行的救治,除了使用救治五项技术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内脏脱出的包扎等方法;(3)早期救治:伤后6小时内进行的救治,如清创术、毁损肢体截肢术、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开胸开腹手术,抗休克及抗感染等措施等;(4)专科救治:伤后12小时内实施的救治措施,如确定截肢、血管修复、颅脑清创、胸腔及腹腔脏器修复手术,对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透析,全面抗休克和全身性抗感染,闭合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5)后期救治:伤后12小时以上的救治措施,包括现场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

3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个率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地理和时间分布特征

1601例伤员中,伤员地理分布差异明显,绵竹市伤员最多,占83.24%,伤员明显多于其它地区(p<0.05)。震后2天收治伤员最多,共收治1101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地震后前2天伤员收治量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5)。

2救治内容

我院对伤员的救治涵盖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和任务。1420例伤员中,共完成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和伤员信息的登记;院前进行过救治(包括现场救治)和其他医院住院后转入的伤员380例,占伤员总数的23.7%。直接由现场转入的伤员1193例,占74.5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共763例(47.64%)。

3预后

1601例伤员中,生存1553例,占收治伤员数的97%。死亡48例,占收治数的3%,其中入院就已死亡42例(死亡原因记录不详);院内死亡6例(严重颅脑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中24小时以内经急救死亡4例,24~72小时经抢救死亡2例。5月15日后向成都、重庆及省外医疗单位转运伤员。

讨论

1建立联动机制,统一指挥协调

本组资料显示,“5.12”汶川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影响面广、救治难度大,伤员多集中在震后1~3天,分布于交通不便的乡镇,伤后得到紧急救治及早期救治的机会较少,多数在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治疗。在通讯、交通、医疗资源三要素均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灾区医疗单位应急反应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救援也在短暂的混乱中开始。如某医疗机构受损严重,已无力承受救治任务,医院广场及周边躺满了伤员,有的伤员遍身血迹,呻吟、哀求声不绝于耳,已近黄昏仅有1盏灯照明,一片昏暗,惊恐的人们不知所措。当时抢救药品、器械奇缺,尸体无人搬运,伤员无法转运,通讯中断,无法将情况上报及相互间联络,现场一片混乱。急需多部门联动,相互配合支持,此时救援已不单是医疗救援问题了,急需与消防、运输、电力、防疫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笔者建议:(1)政府部门应有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建立救灾领导机构和医疗队,负责指挥和协调整个救灾工作,如参与救灾的各类人员的分配,对不同地区、建筑物抢救工作的安排,各类救灾物资的保证,灾区水、电、气的供应及通信联络的畅通,卫生救援工作所需条件的保障和落实,救灾区域卫生、安全的保障等,保证救灾工作能够协调高效进行[1]。(2)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同时指挥部靠近急救现场或委派联络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及需求,随时指挥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及物质供给保障,使各部门尤其医疗卫生与相关部门环环相扣,保证急救流程畅通,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而创造条件。(3)救援医疗队到达地震灾区后应根据灾区局势的演变和当地需求以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为灾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为原则,因地制宜,分组展开行动,为当地提供各种形式的医疗救援[2]。

2增强大灾急救意识,平时储备急救物资

“5.12”汶川地震灾区多数医院人员、业务用房、医疗设备、器械受损严重,几乎处于瘫痪状况,无力承受伤员救治;外援医疗队员由于出发时间仓促,仅带有少量抢救药品及器械,或未来得及带急救物质;现场医疗物资极其缺乏,仅能作伤口包扎、加压止血、骨折临时固定、补充血容量,无法开展急救手术治疗,如血气胸、内脏出血、破裂、开放骨折治疗、伤口清创缝合等处理;有伤员从挖出后送到急救现场,因物资缺乏无法作进一步治疗,失去了治疗的黄金时间;有的车载急救设备氧气,但当在车上备用电力及氧源完后,当地停电、停气无法补充进一步使用;外援医疗队个人用品准备及备用饮用水及食物严重不足,而当地也无条件提供保障,饥饿劳累,寒风袭击,部分队员发生了晕倒,体能严重透支,影响工作效率。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应增强大灾意识,医疗部门为应对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必须建立救援药品和器材的战备库制度[3],加强卫生应急器材的储备,如手术车、手术器械、移动X线机监护仪、抢救药品等和消毒、防护物品及供电和个人防护及简单生活用品,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一旦发生隐性灾情随时输送应急物质。为了厉行节约,资源整合发挥最大作用,建议政府投资,委托当地有能力医院保管,平战结合,平时使用及时补充,使物质都在有效期内,避免浪费。

3加强抢救人员培训,建立应急队伍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也适用于平时的医疗应急救援任务。多数地方医院平时对灾难的发生没有思想准备,忧患意识不够,没有针对灾难的组织训练,忙于和满足日常的医疗工作。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的涌入,对一个从未进行过灾难救援训练的医院来讲同样是一场灾难,一旦灾难发生,具体职能部门的反应、组织、措施均可能跟不上,这无疑对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等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笔者认为这次救援在组织及个人急救素养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医生虽然本专业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很高,但习惯于医院模式,面对大灾场面如多个医疗队如何组织整合,伤员救治分类,伤员组织转运,现场急救技术等诸多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严重影响急救效果。因此,建立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急办不光是灾害来临仅通知医疗卫生队到现场而已,而要在平时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应急培训,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救治队伍,掌握急救技术,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病人、心肺复苏,同时掌握脑外科、骨科、急诊科、麻醉科等专科技术,他们平时在单位工作,灾害发生后可随时出发到现场参与急救。并且应建立有应急预案,平时根据预案内容组织演练,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充实完善预案,这样在灾害面前才能冲得上,组织得当,从容不迫,紧张有序展开急救,使我们灾害应急救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结语:“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实践充分证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是抗震救灾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化救援队伍是救援的技术保障;平时急救物质储备是救援的物质保障;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是救治有序、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医疗物资应急保障方案篇10

第一条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县中医院“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地震预案”)。

第二条

根据医院各部门职责,履行各自的应急工作职能,使应急工作快速启动,高效有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利用医院现有条件和行业优势,为震后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条

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所在地发生破坏性地震时的应急工作。本预案涉及医院各部门,并视震情由医院确定参加应急支援的有关单位、动员规模、接受支援的地震灾区。

第四条

预案的启动条件

医院所在地发生破坏性地震时,由医院及下设的抗震办公室,在医院主管领导的指挥下,按业务管理范围,按本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工作,实施医院的地震应急预案。

当医院所在地区受其他地区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启动本预案。

第五条

应急指挥部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医院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及成员,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即转为医院“应急指挥部"。其组长、副组长,分别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长、副指挥长。

长:

万振非

副指挥长:

杜文飞

乔天德

许卫红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

杨琳

员:行政后勤科室工作人员

第六条

应急指挥部的职责范围

1、参加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执行有关指示,服从统一领导。根据要求部署医院抗震救灾工作。

2、负责医院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协调有关行动。

3、实施应急工作指挥,调度医院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消防保卫、物资救援等。

4、负责震情及震后灾情的上报工作。

5、负责派出工作组赴受灾地区,协助其抗震救灾工作。

6、负责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应急指挥部的内部职责

指挥部组成部门的成员,在预案启动后,确保指挥部指令畅通、贯彻高效的责任。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通知应急指挥部成员部门及人员十五分钟内到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到,不在医院所和应急指挥部的人员,由所在部门按职务高低递补。

(2)负责协调医院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3)负责保持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系,保证医院指挥部指挥长及时参加会议。

(4)接受医院系统外其他部门和单位抗震救灾物品支援的请求,并安排相应的应急工作。

(5)必要时请求有关部门的支援。

(6)负责应急状态下医院内部的保卫工作。

(7)负责对受灾慰问等事宜。

第八条

抗震设防及加固

医院应严格按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做好震前抗震设防、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破坏性临震预报后,应采取应急加固、人员疏散等措施。

第九条

地震应急演习

定期开展关键医疗装置、重要工作岗位的地震应急演习,提高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和地震应急意识。

第十条

紧急支援方案

院有关部门应按日常工作制度,掌握医院物资库存情况,以便震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指令,或其他部门、地区的支援请求,提供各类支援保障。

笫十一条

应急反应和行动

1、医院所在地发生破坏性地震,或接到省人民政府的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应立即通过各种渠道,报告医院有关领导、值班室和总值班室。

2、预案的启动程序

在接到有关破坏性地震信息后,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医院主管领导,经同意后,启动应急预案。

3、通信联络的保障

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着手沟通医院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县地震部门的通信联系,保证通信畅通。

4、交通工具的保障

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优先确定指挥部专用车辆,保证用车。并根据需要随时增加交通车辆。

5、震情的信息传递

向有关部门了解地震震级、发生时间和震中位置、震情趋势等情况。

收集震灾初步信息,包括人员伤亡情况、装置被破坏情况,建(构)筑物倒塌情况、次生灾害情况、震灾损失的初步估计等,并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

6、应急工作的协调

指挥部召急会议、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各成员部门的救灾工作,及时通报情况。

7、抢险队伍的组织

工程部抢险救火主要依靠医院组织自救。当需要支援时,指挥部组织相应人员对口支援并在指定时问内动身赴地震灾区。

抢险救灾工作组由指抨部负责组织,人员由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的人员组成。

8、救灾物资的组织

救灾物资包括:大型吊车、照明车等抢险机具;帐篷、炊事用具、应急灯、衣被等生活用具;对讲机、喊话器、无线通信等器材和医疗救护用具、药品等。由办公室负责组织筹集,在指定时间内起运。

9、消防力量的区域联防

根据需要由医院安全部门负责调集消防力量进行消防灭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