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8:06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课程;视频编辑;教学设计

0引言

2017年1月由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过去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教育部门,用多媒体课室的录播系统来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资源,由于其大而全、单调冗长的问题,导致在移动学习中难以有效学习。而如今微课程即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精华部分录制下来合成的教学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高。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当今时代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1微课程的现状

1.1微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兼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理念,他的微课程被称作“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2006)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2]。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2013)则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笔者认为,微课程是简短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的在线网络小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和容量小等特点,恰好满足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在校园里、在图书馆以及在地铁上等场所都能进行学习,实现“随时随地,触手可学”的学习愿景。

1.2微课程开发的流程与团队

通常微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课程设计、素材整理、视频拍摄与剪辑和网络平台更新等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上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好坏决定了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从下一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好坏情况来决定上一个环节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适当修改。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开发者对教学原理,摄影摄像技术,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并且往往运用的熟练程度将会对整个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在微课程开发的背后,不单单只有中小学教师一个人在制作,而是由一个专门的微课程开发团队在分工合作,包括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和学科知识组等,一边研讨交流,一边创作开发。在微课程开发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出色的微课程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带领的团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带领的团队,西北师范大学郭邵青教授带领的团队等,各支优秀的团队都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微课程效果的提升。

2微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前期设计阶段

2.1.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微课程应当具有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性,这就考验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程的开发素养是否扎实,如果能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到设计中来,这些特性就能从微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现,而如果缺乏对某方面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年龄、风格色彩等因素,特别是每位教师的信息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如果在开发微课程之前没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将导致整个开发工作事倍功半。

2.1.2复制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有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由于思维定势,在微课程中复制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编写的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框架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大纲、课堂讲授方案,在视频中没有设置交互功能,也未添加课外阅读资料链接。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制作视频时,没有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知识呈现方式,只是将传统课堂课程进行复制、粘贴[4]。微课程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不会实时面对面地站在学习者面前教学辅导,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是时空分离的。因此,教师无法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行为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2.2后期开发阶段

2.2.1团队成员缺乏必要交流

部分中小学教师未在意系统性开发的重要性,往往教师与技术人员各行其职,相互交流太少,认为只用完成分镜头撰写、录制视频、后期编辑生成视频等任务,而像网络平台的搭建、插图的选择、色彩的构成等工作就全盘交给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实现。多数情况下,教师没有请教技术人员关于色彩选择,功能实现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也不太过问教师关于微课程需要表达的意图等知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微课程中,存在着像视频与平台的色彩搭配不佳,平台上缺乏支持视频呈现的功能等消极影响,抑制了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中的视频和音频组合需要遵循视频编导中的声画组合原则,即综合整理将要呈现的画面和发出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既要表现出各自具有的特征,又要达到声画协调、高度统一的状态,课程视频要达到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效果。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文字稿本时,大脑中并没有同步设想出配套的画面。在完成旁白撰写之后,没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只是逐句地添加对应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素材,将素材与旁白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声画不同步不仅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视频质量差强人意。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1教师主观因素分析

3.1.1对微课程建设认识肤浅

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考验综合能力的工程,微课程融合了课程理论、信息技术、美术设计、电视编导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5]。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还需要具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很少有教师能面面俱到,如果单靠对微课程开发的一知半解,就投入到微课程的建设之中,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建设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还很一般,既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又可能会让会对微课程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这是微课程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

3.1.2教师教龄制约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程前期设计的阶段中,首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维,而教师年龄则是影响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程度也依次递增,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都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6]。对于人数比例较少的这部分年轻中小学教师来说,尚未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他们更容易掌握网络教学设计流程,积极解决在网络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人数比例较大且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已经形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相比年轻教师对于网络教学设计转变的效率会比较延缓,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生搬硬套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3.2其它客观因素分析

3.2.1割裂的任务分工方式

微课程主要包含了课程视频与网络平台,对于一门微课程的建设来说,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担当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应充当网络平台的协助建设者,其权限涉及到窗口栏目布局、Ui界面设计、导航功能设置等方面。但通常情况下,教师与网络平台负责人各行其职,中小学教师只是负责将开发完成的课程视频提交给网络平台的负责人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从前期的网络平台设计到后期的管理方面,全权由网络平台负责人来负责。像这种割裂的任务分工模式,往往就是网络平台与课程视频风格的不统一,整体设计感不强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2.2缺少对画面联想的过程

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文笔功夫可谓妙笔生花,能比较轻松地写出语意清晰的讲解白。但由于缺乏微课程建设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在斟酌文字稿本的内容,而头脑中并没有闪现出对应的画面,即忽略了联想画面的过程。当文字稿本写完之后,未对文字稿本中的画面做出可行性分析,便直接进入分镜头稿本创作阶段,单一地按照每个句子来找到对应的素材,也没有对素材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思考,导致整个微课程的画面感不尽人意。

4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微课程的建设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课程。

4.1前期设计阶段

4.1.1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培训辅导

网络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7]。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电视编导技术,Ui界面设计等知识与方法。因此,教育部门应邀请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讲座;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来进行技术辅导,这对中小学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从优秀作品中激发思维

俗语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偶尔会感到头脑空白、缺乏灵感,此时广泛阅览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与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我国,每年都在大大小小的微课程比赛结束以后,活动方挑选出最优秀的微课程和教学设计共享在官网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微课程大赛网,网站上不但有优秀的案例展示,还有制课培训视频,为中小学教师建设微课程提供了非常到位的资源。中小学教师需要在阅览这些优秀的作品时,记录下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的设计要点,并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思维,争取设计出既能彰显知识要点,又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课程大纲。

4.2后期开发阶段

4.2.1每位成员都是系统化课程开发者

所谓“系统化开发”就是开发人员要清楚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系统化开发思想,除了发挥精湛的教学眼光,参与课程大纲撰写、教学方案设计、练习题库的建设之外,还应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界面布局、功能设置、风格选取等方面;而网络平台负责人也要对教学大纲,分镜头稿本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每位团队成员参与到微课程构成的各个部分建设之中,大家才会在分工上相互理解,设计与开发思想上达成一致。

4.2.2养成画面联想的习惯

中小学教师在文字撰写的同时,需要拥有足够的画面感,以便能更有效地挑选出合适的素材。中小学教师需要一边斟酌文字内容,一边能在头脑中生成对应的画面,并且要思考画面与画面之间是否有联系,分析画面的获取途径等方面,这是审查文字稿本时务必要进行的步骤。接着,分镜头稿本的必须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即教师当为讲解旁白配上合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之后,一边读出讲稿内容,一边浏览素材,分析文字意思与素材效果是否能搭配,如果产生了声画对立或声画歧义的效果,那就需要从文字和素材中找出原因并做出对应的调整,这是保证微课程内容无歧义的重要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03.

[4]崔哲洙.论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5]李康.微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6]曾晓东.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初高中教师年轻化[eB/oL].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2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学前教育;信息技术;幼儿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71-02

人们常说“注意是学习的大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幼儿的兴趣和动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通过新颖独特的教学表现方式来激发的。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集于一体,不仅具有化静为动、声像并茂、信息刺激性强等特点[1],还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活跃幼儿思维、引发幼儿学习的动力、优化教育过程。

本文基于以上考虑,结合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内容,以《美丽的小鱼》为例,进行了幼儿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在职幼儿教师提供明确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制作的步骤和流程。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一般流程

多媒体课件既是一种软件产品,也是一个教学系统过程的体现[2]。因此,它的设计、开发与制作既要按照软件开发的一般规范来进行,也要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往往需要满足优学、优教两个基本条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下面简要陈述多媒体课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如图1)。

图1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制作的一般流程

图1表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课件系统设计和开发制作。其中,教学设计阶段更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整体设计[3]。系统设计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得出课件设计整体思路,再以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为表现形式,对课件的整体结构、界面构成、交互方式、导航策略、超文本结构等做具体规划。开发制作阶段主要任务是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的采集处理[4],根据脚本要求和设计意图将各种媒体素材集成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二、大班艺术领域活动课程《美丽的小鱼》内容、学情与目标分析

活动内容:本课件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帮助他们认识各种鱼、了解鱼的结构、感知鱼类的不同造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组合的方式表现各种鱼的特征,绘画小鱼并体验运用一次性纸杯、纸盘、废旧彩纸等废旧物品组合创意的快乐。

学情分析:幼儿园大班的儿童纯真、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他们凭经验和直觉认识周围事物,尚缺乏细致、深入的观察。在美术学习方面,点和线条是他们最常用、最喜欢的表现方式,他们喜欢把一些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线条来概括、来表现[5]。

活动目标:(1)绘画小鱼;(2)用废旧物品制作小鱼;(3)幼儿想象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美丽的小鱼》多媒体课件的系统设计

1.课件结构及设计思路

教师、幼儿、活动过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本课的活动设计思路就是通过对活动过程和资源的系统安排,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在活动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本课的课件结构设计思路是:课件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认识各种各样的鱼”、“海底世界”、“鱼的结构”、“鱼的画法”、“废旧物品做小鱼”“实践指导”、“作品展示”。各部分之间的活动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转折,有机联系。其设计思路与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美丽的小鱼》多媒体课件结构及设计思路

[\&课件结构名称\&设计意图\&1\&认识各种

各样的鱼\&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鱼,能说出各种鱼的名称。\&2\&海底世界\&通过flas及“海底总动员”电影片段,让幼儿感知、了解海底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3\&鱼的结构\&将鱼分解成鱼头、鱼身、鱼尾、腹鳍、背鳍五个部分,通过动画让幼儿知道鱼的基本构成结构。\&4\&鱼的画法\&通过动画让幼儿感知绘画圆形、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简易小鱼的方法(教师讲解为主,课件辅助)。\&5\&废旧物品

做小鱼\&通过实物照片的展示,让幼儿感知废旧物品做成的小鱼,提供多个样例(教师讲解为主,课件辅助)。\&6\&实践指导\&提炼绘画小鱼和废旧物品制作小鱼的重要步骤和注意事项。\&7\&作品展示\&将幼儿绘制的小鱼和用废旧物品做出来的小鱼拍照,将图片放入课件这一部分中,展示作品,让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和制作过程。\&]

2.课件界面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界面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6],课件最终是要通过界面和学习者进行交互的。因此,界面设计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尤为重要。不论课件的前期工作做的如何,如果界面设计得很糟糕,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做出美观的多媒体课件要从版面、图标、文本、图形及动画、色彩、配音、交互等方面着手。

四、《美丽的小鱼》多媒体课件的集成与制作

根据已经编制好的脚本,准备好素材后,就可以开始进行集成制作了。对于大多数幼儿教师而言,最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word(文字)、photoshop(图片)、adobeaudition(声音)、adobepremier(视频)、Flash及powerponit。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熟悉的其他软件来制作课件。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集成工作不是几种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把所需素材合理地进行整合,它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发现稿本的某些设计不太理想,还需要对课件进行反复地调试和修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使课件符合教学的要求。图2所示为《美丽的小鱼》课件完成后总览。

图2《美丽的小鱼》多媒体课件总览

五、多媒体课件应用、评价、修改与更新

作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最后过程,此阶段主要包括课件的应用、调试、修改、维护、更新等。课件的好与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7]。因此,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自身的使用体验,不断地对课件进行评价和修改,使其达到最优,保证教学质量。

维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改正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又要修改课件以适应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改进或扩充课件,使其功能更完善,素材和内容更富丰。

六、总结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操作、演示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学活动中激趣、导学、训练、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更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因此,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利用多媒体资源,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的同时,还能够关注学生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贾居坚,秦旭芳.《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黄革成.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3,(03).

[5]胡海燕.利用多媒体优化幼儿美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0,(11).

[6]胡翠丽.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灵魂――界面设计[J].网友世界,2013,(10).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3

一、构建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课程群

(一)构建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小学期课程实践、课外兴趣组与参加大赛,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工程实践的全过程,达到真正的“学中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课程群体系将会在模拟的工程环境中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

(二)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打造课程群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数据库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贯穿始终的地位,因此,将这些课程构建为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课程群对于专业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实践训练体系1、充分利用小学期每年暑期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期是课程综合实践的宝贵机会,在小学期中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的实践训练进行融合,分阶段分模块地完成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将会得到充分的锻炼。2、课外兴趣小组拓展现有兴趣小组的队伍,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开发项目等为依托,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早参与到科研和工程建设中,将实践训练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3、参加大赛选拔优秀实践案例与成果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案例体系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课程教师组成大的课程组,对课程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制定体系化实践方案。1、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在进行数据库基础理论、基本应用等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后续课程的实践案例需求,尽可能采用后续课程需要的数据库案例,提高后续课程的课堂效率。强化数据库的基本数据和文件管理、SQL语句等的基本功训练,为后续课程打造坚实的基础。2、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课程改革在使用前续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数据库案例的情况下,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课堂实践训练,引入工程实践技巧、渗透小学期综合训练内容等,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与实践研究。

(二)小学期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课程目前开设在同一学期,因此可以在二年级学生为期四周的小学期中,充分合作,制定一体化的小学期课程实践任务,以数据库为交叉点,通过两门课程的实践训练,共同完成相对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三年级的小学期实践训练课程,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与工程实践的现状,考虑到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制定具有实践意义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和就业中快速适应社会工程应用需要。

(三)课外拓展工程实践能力是民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充分利用课后兴趣小组在课程群授课过程中,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后兴趣小组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研究方向组成互助式的小组,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可以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发动更多的课程组教师参与到课后兴趣小组,将老师的研究项目、工程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带到小组中来,让兴趣小组技术全面化、工程真实化。2、社会实践通过在校内充分开展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信心,动员和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形式可以是做社会兼职、假期挂职实习、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等。3、充分参与和利用各级各类大赛充分参与和利用各级各类大赛,将学生课堂实践、小学期实践、课后兴趣小组以及社会实践的成果拿到各种比赛中去,通过比赛,展示优势、发现不足,“走出去”拓展视野,提高社会竞争力。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4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5

0引言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一是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另一种则是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同样的教材、类似的学生、同样的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教师们今天所要反思研究的话题。单调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缺乏生气,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是当前转型发展改革的重要实践课程,是针对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

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初步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能力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教师。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直接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技巧,通过数学课件来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和使用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数学公式编辑器等;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处理,具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的一线岗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说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1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师职业岗位,开展广泛调研,在邀请本市教育局教科室专家,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地方完小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典型的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基本教学技能”工作项目设置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教师从业资格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原则,突出小学数学课堂的设计理念,把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总结技能等;熟悉数学教学课件的评价标准。培养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选择并运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具备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技能的一线人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初步确定以后,课题组在本市26所完小进行了在职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65.8%的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制作课件但水平一般”,65.8%的小学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对课堂的重要性“基本重要,课件提高课堂质量”,76.9%的小学教师回答作为中小学学校的老师,认为“非常必要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80.14%的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76.9%的小学教师认为“开设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课程,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上有帮助”。

立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调查资料,本课程结合高等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工作领域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目标分别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powerpoint的应用、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综合课件的开发五个方面。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结合着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w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课程以教学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学要点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程序、方法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2课程目标

(1)能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2)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课件设计;(4)能描述powerpoint的知识和应用;(5)能理解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6)能进行小学数学综合课件的开发。

5结论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实务”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至今已有7年的建设历程。在课程开设的前三年,我们是按照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集成”两门课程作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前者作为理论课,在第二学期讲授;后者作为实践课,在第三学期开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讲网络原理时没有相应的实践验证,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讲网络实训时又忘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开始尝试该课程的改革,拟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集成”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实务”,基于高职网络专业就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侧重培养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能力。学生在经过项目化课程的学习后,将充分具备中小型企业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及网络管理能力。

1以企业应用为目标的课程定位

我们沿着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路径开发课程标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面向岗位都以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和管理能力为核心技能。“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和管理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这种核心技能,在经过项目化课程的学习后,不仅具有中小企业局域网的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等技能,而且具有建立、维护和管理园区网络的技术支持能力。

如图1所示,本课程以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为主轴,以网络系统三大模块(网络集成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网络应用模块)为核心,其培养目标是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未来所面临的职业工作是“建网、管网、用网(应用开发)”,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2校企共建课程

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企业共同分析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我们通过以下形式与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

(1)校企合作共建职场环境下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课程教材由课程组成员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通过与国内主流网络设备供应商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消化和吸收他们的职业培训课程,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确保专业课程的技能培训与企业“零距离”接轨,使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做到无缝连接。

(2)校企合作共建以工程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07年投资约100万元与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锐捷网络学院,拥有两间具有60个工位的专业网络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约500m2,建有10组实验台(RaCK),网络设备约100余台(套),服务器及计算机60台,构成实验与验证两套系统。网络学院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经权威、前沿、专业的网络技术培训,让学生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掌握前沿的网络技术,获取职业认证,打造一身过硬的真功夫。通过学习与培训,使学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3)聘请引进企业行家共建双师教学团队: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坚持企业互聘,将合作企业资深专家请进来,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聘用合作企业一线工程师来校讲课,鼓励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相关企业的实际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提升专业教师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入交流,确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针对实际工作工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学习情境入手,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和管理实务”课程开发的流程为: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流程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专家评审确认、学习领域开发分析、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最后确定了课程体系,下面具体论述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1)审查专业定位和就业面向,论证并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包含的岗位或岗位群,提供翔实的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及每个任务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与其他任务的关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奠定生产实际的基础。我们从企业专家提供的十余个岗位中,确定了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技术应用三个工作岗位。

(2)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课程组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提出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

(3)学习领域开发分析。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列出学生目前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和实训项目,已经具备的能力,研究要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行动能力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训练的项目,形成专业技术学习领域。

(4)学习领域的构建。一个学习领域由描述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和描述工作任务的学习内容所构成,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中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5)根据学习领域和职业行动领域对应关系,即可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6)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前期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后期则主要以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前期的实践操作积累感性认识及相关的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操作知识,后期的理论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对操作细节的分析,因为细节会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需注意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的传授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某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根据中小企业办公室局域网的工作过程分析,初步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和任务目标。学习情境设计基本目标任务完成后,还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成详细设计,包括学习情境设计应规定学习时间、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论与方法论的选择等。

根据上述开发流程,我们设计了计算机网络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本课程就是基于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做到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4课程设计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和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并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职业性;创建了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程应用技术对接,实训环节丰富多样,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坚持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原则,多模块的组合能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的动态性,可拓展性,设置和课程选择的动态性,使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能力模块和知识模块的组合能避免单纯的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技能,突出了课程的开放性,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通过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开发为依托,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洁.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2]游贵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

[3]李志梅.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4]铙云波.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06(2).

[5]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6]耿建生,李志红.高职开设模块化综合技能课程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6).

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practiceofnetworkinSmall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CourseDesignandpractice

panJie,JianGYun-li,Yiwen-quan,LiSu-qiang

(ComputerDepartmentofJiangxiVocational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Jiujiang332000,China)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7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摘要通过调查美国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总结其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对我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借此寻求借鉴和指导。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美国居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经验,以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

1.1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美国高中排名”,在其中的100所中学里调研了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ChapinSchool、theHillSchool、westtownSchool、themastersSchool、Cushingacademy、theBrearleySchool等中学,对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研究。

1)课程设置层次灵活、方式多样。美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层次。像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HillSchool只是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课;theChapinSchool、themastersSchool在初中和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westtownSchool、theBrearleySchool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设。比如theChapinSchool,低年级不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内容难易得当,选修、必修结合。笔者把以上调研的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课程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机基础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主要包括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图形制作等。应用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photoshop、电子邮件服务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Java、VisualBasic、C++和C#等。这类课程多数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如westtownSchool和theChapinSchool;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如theBrearleySchool。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课程主要在高中阶段开设,包括Flash和Dreamweaver、安装软件、解决硬件组装问题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思维层次不同,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

3)课程名称不同,教学目标一致。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地方分权制定的,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theHillSchool、themastersSchool课程名称是计算机科学;GrotonSchool、westtownSchool课程名称是技术课程;theChapinSchool开设的课程称为教育技术课;theRoxburyLatinSchool设置了信息技术系。这与我国略有不同,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虽然各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目标: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十分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所调研的8所中学里,所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或者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GrotonSchool为例,该学校各学科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信息技术:几何课中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几何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如何创建和处理数字图像等。美国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信息技术就要学以致用。

2)笔记本计划。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笔记本电脑计划,目的是让在校的学生人人手中有电脑,学会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一些中小学出现“移动计算机车”,将32台左右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一个专门设计的多层手推车上,哪个班需要,就推至该班教室使用。学生可以将事先充电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各自的书桌上,借助安装于各教室或教学楼某部位的解调器,方便接入互联网[1]。"

1.3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析

1)企业参与、多方赞助。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企业的捐助[1]。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免费的软件,并充许全美的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像theHillSchool就是与微软公司合作培训学生,提供微软网络工程认证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企业的赞助。此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薄弱学区予以更多的补助。

2)统一规划、地区分权。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但州内的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各地区的学校设有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不能胜任的教师,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有权研究是否留用,给教师的压力很大,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给我国的启示

2.1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按国家制定统一的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课程设置方式,选修和必修结合。一般性的操作技能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此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状况、学生特点等灵活地设置课程。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贫困,这样至少要在学校开设基础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不能使保证人人有电脑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2.2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门工具性课程,作为交流、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技术去获取知识。

2.3加强地方资助和企业参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逐步发展阶段,需要大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批教师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资助。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比如,我国的联想、宏基等国产电脑企业可以对中小学进行捐赠或优惠,这样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扩展了用户群体,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3结语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微型课程;moodle平台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此时,相关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点外,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并培养其学科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入微型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微型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着更高的可行性与优势。

1微型课程的简述

当前,学术研究领域对微型课程的界定并未统一,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将微型课程概念定义如下:以班级单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并由教师设计并展开的一种周期性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微型课程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对于微型课程来说,其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有着校本性、半独立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其中,灵活性是微型课程最为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形式、课程内容方面。在传统课程中,普遍会受到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约束,但是微型课程的内容就摆脱了这种束缚。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求完成内容选择以及长度的设定。

2在小学教育中应用微型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逐步摆脱了教材的限制,使用了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展开生活化、趣味性、开放性教学的模式,推动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并对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进行满足。而对于微型课程来说,其更加强调结合学生兴趣完成内容与形式设计,因此能够更好地支持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需要,促进小学教育改革的更好落实。二是达成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路径。为了满足新课改的实际要求、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必须要设置生态化课程,促使学生和谐、自由地发展[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小学教育中引入微型课程是必然选择。对于微型课程来说,其主要是结合某一特定主题完成框架及内容设计,且满足学生的兴趣、新知识接收需求,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3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具体应用探究

3.1基于模板开发的微型课程的应用

在该模式中,主要发挥出了学校内教师资源的作用,利用教师开发为主、校外专业人员辅助的方式完成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此时,教师需要在固定模板的支持下完成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教师培训。学校中的教师普遍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但是并不了解微型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制作方式,因此,需要在实际的微型课程开发前针对参与教师组织培训。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由微型课程开发主管教师完成策划与组织,确保所有参与微型课程开发的教师明确微型课程的概念、特点,并熟练地掌握微型课程的设计模式、课程开发模板,并能够使用模板完成实际的微型课程开发。第二,微型课程开发。此时,学校教师可以在校外专业人员的辅助下完成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第一时间与辅助人员展开沟通,共同完成问题的处理,最终实现微型课程的开发。第三,分析总结。结合上一阶段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能够实现微型课程的总结,了解其中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后续其他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经验支持。

3.2基于moodle开发的微型课程的应用

现阶段,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小学教育的优化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支持。其中,moodle平台在小学教育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优势,能够支持教师教学。此时,可以利用moodle平台完成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工作。第一,主题确定。在该环节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所教科目完成主题的确定,并依托m6模式展开微型课程的开发。可以结合教学流程将微型课程设置成多个单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程度。第二,微型课程设计与开发。在实际的微型课程开发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出moodle在教学资源、教学互动的中的优势,结合上一环节规划的教学单元,完成教学资源的丰富。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中,需要重点落实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利用多个相关问题的提出完成[2]。为了保证学生对微型课程的认可程度,满足其实际的学习需求,相关教师需要在微型课程结尾处设置投票活动,了解学生对微型课程的看法与意见,以此为基础完成微型课程的优化调整。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另外,除了要在微型课程中设置的学生互动环节外,还要添加检测、心得报告撰写、作业等活动,保证微型课程的完善。第三,实施教学。在利用微型课程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师可以引入“课前自主预习+课上互动交流”的方式完成。由于微型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课余时间完成自主学习与相关资料收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实践效果完成微型课程的调整与完善,保证微型课程的有效性。另外,还要结合实践中收集的信息完成的实施过程的反思,在后续的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微型课程教学的作用。

3.3应用微型课程的条件支持

为了确保微型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顺利程度,必须要保证相关支持条件的充分。一般来说,在应用微型课程中,需要保证时间、理论培训、校外专家辅助、学校这几方面的支持。其中,在时间条件中,需要保证给予微型课程开发充分的时间,并在此期间适当地减少相应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任务与工作时间,保证相应教师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中[3]。在理论培训中,需要对参与微型课程设计开发的教师展开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微型课程及其制作的相关内容,保证微型课程开发的效率与效果。在校外专家辅助中,主要协助教师完成微型课程的设计,解决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指导教师顺利完成微型课程开发。在学校支持方面,除了要展开参与微型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量协调外,还要为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并予以参与教师以精神、物质上的奖励,保证微型课程的开发质量,以及相关教师参与微型课程开发设计的积极性。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9

一、教学主张的内涵及其特征

人们对教学主张有着自己的理解:教学主张是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后所形成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事业、对学生热爱的情感上的自愿,也表达了理智上的自觉(成尚荣2009);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教学主张的血液里流淌着思想;教学主张是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坚定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是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指向行动,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并被证明与发展;教学主张表现为人们从学生内心渴望和经验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所以,教学主张具有个人性、行动性、价值性、生成性。广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主张的建构,促进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和风格化。因此,根据人们对教学主张内涵的界定及其特征,专业课程项目式课例开发,是教师撑开自己教学主张的平台,为开展更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规划路线图。因为,从学习内容的容量来看,专业课项目式课例应是对介于整个课程和某一课时之间的小型化学习项目的系统、立体、全景式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项目确定、课例背景介绍、学习目标设定、学习任务描述、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等组成部分。[1]在此,我们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为例,谈谈如何以项目式课例开发,撑开教师自己的教学主张。

二、以项目式课例开发撑开自己教学主张的方法与途径

专业课项目式课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们开发项目式课例已经从单个项目的开发设计,到一门课程的多个项目的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课例开发。在项目式课例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紧紧围绕项目式课例开发的环节顺序,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展开。比如如何进行学习项目确定、学习目标设定、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等。通过教学主张的建构,努力提高项目式课例的开发质量。1.以学习项目确定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项目课程中一般由若干个项目组成,一个项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若干工作任务组成,每个工作任务中又由若干实践操作步骤组成。人们在确定学习项目时,要难度适宜、容量适当,具有典型价值与意义。而每个项目式课例的模块、工作任务一般都要具有典型性、系统性、规范性、创新性和适用性。我们虽然知道学习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如何确定学习项目呢?教师要对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熟悉,对一门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要比较清楚,结合自身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积累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全面反思,科学合理地确定学习项目,才能真正符合确定学习项目的基本原则,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洞泛化。[2]对课堂教学实践,达不到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的预期目标。比如,中职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因此,我们一般应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的结构,选择确定学习项目。如按“原始凭证的识别与填制”、“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对账、结账和错账的更正”、“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凭证的装订与会计档案的保管”设计学习项目和具体模块,把其他相关知识合理地接续、串联到相关学习项目中去,比如“筹集资金的核算”、“供应过程的核算”、“生产过程的核算”和“销售过程的核算”等主要是确认、计量有关经济业务,以编制会计凭证为主要工作内容,可以接续到“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记账凭证的填制”学习项目中去,将其作为相应学习项目中的学习模块。中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主要学习有关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工作,我们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特征,设计学习项目,整合学习内容,对接职业岗位实际。虽然,有些学习项目的内容容量,从专业知识全面性的角度看,量大面广,但实际工作中,这些经济业务往往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核算的业务量并不大,我们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因为,如果再考虑企业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有些内容就根本不会涉及。只是在教学实践中,适当考虑了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而对那些难度比较大,中职生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又不得不省略去。因此,“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项目一般包括“项目一:出纳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二:财产物资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三:往来结算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四:成本费用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五:财务成果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六:资金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七:总账报表岗位的业务核算”。2.以学习目标设定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当前,人们关于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层面的系统阐述,也有实践层面的实际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指南》设计的课例开发模板中,运用了“学习目标”一词,而不是“教学目标”。而《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指南》中关于“学习目标设定”的内涵理解与研发要求中,将“学习目标”解读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目标”的三维设定是一致的,而表述的要求也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因此,针对项目式课例的“学习目标设定”,可以在此基础上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但学习目标的表述中使用的动词必须具体、精确、可测量和可评价,避免使用模糊不清,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动词,为教学效果评价奠定基础。当前,人们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设定时,往往机械地设计“学习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每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都必须有,否则不完整,而忽视了具体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教师应从学习项目内容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学习目标,有时可能只有一维目标、两维目标可以实现。二是认为对待实现三维学习目标,要平均花费时间去努力,而忽视了根据具体学习内容有所侧重。教师应从学习项目实际出发,根据学习项目内容,重点突出相关学习目标,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都作为重点。我们在项目式课例开发过程中,对学习项目设定学习目标时,首先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学习目标三个维度的内涵,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正确的设定。比如“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强调“学会学习”。“过程”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学习不但促进人的理性发展,更应致力于学习的终极目的,即自己人格的完善。“情感”不仅是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在项目式课例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认真按照学习目标的内涵,以学习目标的设定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3.以学习任务描述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学习任务描述要重点描述需解决的问题、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及其达到的要求。在项目式课例开发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系统的设计规划去实施一个个学习项目中的学习任务?诚然,学习任务的描述,是教师教学经验、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等诸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有效的学习任务描述,是贴近学生实际的,适应教学情境创设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满足学习目标实现的。所以学习任务的描述,是教师进一步撑开项目式课例的教学主张的行动。按照项目式课例开发模板,学习任务描述一般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进行描述,要求突出学习项目任务的情境性、直观性、完整性、激励性。“资讯”一般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布置相关任务;学生根据分配的相关任务,通过教科书、学习资料、网络查找所需要信息。“计划”一般包括教师制订实施项目的计划,学生根据分配的任务,进一步制订小组、个人的计划。“决策”一般是教师进行疑难问题点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计划的可行性,并适当进行计划修订。“实施”一般是教师巡视点拨、学法指导、释疑纠错,及时给予正面口头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明确的任务具体实施。“检查”主要是小组内学生之间进行互查,组与组之间进行互查以及教师的巡视检查。“评估”主要是指小组内、小组间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教师要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结果。因此,通过系列的学习任务描述,可以进一步撑开教师对项目式课例的教学主张。4.以学习内容组织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项目式课例开发过程中,如何确定学习内容,是教师撑开自己教学主张的又一个重要途径。从知识的角度看,专业课教材中知识已经比较全面,而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组织,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如何把这些学习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以知识为基础形成一定的技能,这完全是交给我们教师的任务。比如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每部分知识的深浅程度把握等等。现在,我们以工作项目组织学习内容,将知识、技能进行序化呈现。序化的方法包括递进式、并列式、循环式等等。这需要根据学习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比如中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财务成果岗位的业务核算”项目中“收入的核算”模块学习内容,可以按表1组织学习内容。这里先将收入的形式进行序化,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然后再将每类收入进一步序化,区分不同的具体情形,由简单到复杂,由常见到鲜见,以“简单”“常见”类型为重点。5.以教学情境创设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情境是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环境氛围。我们在项目式课例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设计规划,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项目式课例的教学情境一般包括“理实一体”、“模拟仿真”、“任务与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技能竞赛”、“考证情境”等形式。[3]但对于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式课例,选择什么类型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情境组合,以及如何实施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是我们教学主张体现的重要方面。教学情境创设的总体原则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比如中职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可以选择采用“模拟仿真”、“小组合作”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如将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5名学生,并使每组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合理,以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每个组模拟一家企业。角色扮演:小组:会计科;小组成员:会计主管、出纳、总账、制单、稽核;小组组长:会计主管。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撑开自己的教学主张。

作者:葛锦林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游戏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实践

近年来,计算机游戏得到飞速发展,国内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游戏设计开发类课程,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①高校自己设置游戏美术设计与游戏程序设计相关的专业,培养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专业游戏设计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商学院、湖南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设置了游戏相关专业。②将职业培训与高校学历教育相结合,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如北京汇众益智公司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需求的接轨,另外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学校就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动漫游戏设计或游戏软件开发专业。③一些高校在开设的动画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中尝试开设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如中国美院成立了传媒动画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动画系,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成立了动画系,均包含有游戏设计课程;而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在2004年第1学期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设“游戏软件设计”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形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第1学期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1-4]。

从上述情况可看到,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类课程,均为在学生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程序开发能力或美术动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之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游戏开发或设计的能力。在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游戏开发与设计类课程基本上处于空缺状态。事实上,为普通在校大学生开设游戏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娱乐技术,以及扩展和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益尝试,深圳大学计算机系于2007年秋季首次面向普通在校大学生开设普及型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目前已开设两次。由于选修该课程的多数学生并不具备程序开发或动漫设计的基础,因此如何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何确定该课程与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1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其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游戏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的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我校于2007年秋季开始面向普通在校学生开始“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并将其纳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中,如表1所示。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2-3]。而选修该课程的多数学生并不具有很好的程序开发或动漫设计基础,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本课程突出介绍游戏开发与设计中的原理和方法,并注重基于Flash软件介绍游戏开发和设计的具体实现,主要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如下:

1)计算机游戏概述。主要包括计算机游戏的概念及发展历史;计算机游戏的特点;游戏的分类方法及类型(包括动作游戏、冒险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策略游戏、模拟游戏、竞速游戏、智力游戏、运动游戏等);游戏运行平台介绍。本部分内容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游戏的发展过程、特点等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游戏的分类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游戏观念。

2)游戏开发周期。主要介绍游戏的生产周期;游戏的开发团队组成;游戏开发过程中的进度和预算。本部分内容将使学生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了解计算机游戏的整个开发过程、游戏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角色及其分工,了解游戏开发过程中的进度安排和预算,具备有关游戏开发的整体知识,有利于后续章节内容的理解。

3)游戏创意文档化。主要内容包括游戏设计中需注意的要素;如何将游戏设计思想转化为文档;游戏设计文档撰写。本部分内容将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游戏设计文档的撰写方法,加强学生将游戏创意转化为游戏设计的能力。

4)游戏实现基本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游戏编码的组成部分和实现流程(Flas、actionScript编程基础);游戏可视化(Flash中游戏交互的实现);游戏听觉化(Flash中声音的播放)。通过本部分的内容学习,学生将掌握利用Flash设计并制作游戏的基础知识,包括Flas制作的基础知识、actionScript编程基础、以及Flash游戏交互方式、声音播放等的实现,为利用Flash制作游戏奠定技术基础。

5)游戏设计的实现元素。主要内容包括游戏界面设计及故事叙述;游戏中的数学和人工智能;原型化方法以及游戏场景构建;游戏的完成。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游戏界面设计、故事叙述的基本知识,理解游戏中的数学和人工智能,并通过一些实例分析Flash游戏的具体实现,使学生掌握将有创意的游戏设计转变为可玩的Flash游戏的方法。

6)游戏的商业层面。主要介绍游戏营销;游戏行业中的经济学。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游戏的营销方式和市场行为,了解游戏的赚钱和花钱之道。

上述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如表2所示。

2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计算机游戏设计”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由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兼顾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同学均能有所收获。考虑到该课程在每个教学年度的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软件使用和网络应用能力,而且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于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均有浓厚的兴趣,我们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针对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覆盖范围广、学生能力差异较大等特点,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体系。

2.1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为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已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计算机游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比较好理解,主要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游戏(如开心网、魔兽世界等)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部分是有关Flash游戏制作的技术,考虑到选修该课程的主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编程能力较差,因此在简单介绍actionScript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Flash游戏实例进行讲解。

2)实验教学。只有让学生动手,才会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进而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变得比较从容。因此本课程安排了三个比较大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完成动画制作、Flash游戏编程和游戏制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行实验,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搜集和归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和强调。形成课堂――实验――课堂的循环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记忆。并且,考虑到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因此每个实验都提供了相应的实例和制作视频,使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对照的方法完成实验。

3)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课程信息,以及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2.2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笔者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程之初就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如通过演示一些Flash游戏,告诉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以后,自己也可以动手去做,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节奏。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多数同学又不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在课程进度方面采用“慢快结合,实例示范”的方式。“慢”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接收新概念;“快”是当讲授日常接触的内容时,使学生理清知识强化记忆即可,避免让学生产生“我知道,没意思”的情绪。

3)巧设任务(案例),妙用分组讨论,突出探究式教学。该课程要求理论与应用并重,并希望同学能够掌握Flash制作游戏的方法。而在讲解游戏制作时,如果单纯讲程序设计的语法,多数学生都没有兴趣,因此,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已设计制作好的Flash游戏进行讲解,既解释语法规则,又剖析了游戏的设计制作过程,从而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强化理解。课程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兴趣,有选择性地学习。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完成所设定的任务。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实践教学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增加实践性环节(如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来促进学生对Flash游戏设计制作相关概念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能够利用Flash工具软件和actionScript脚本编程语言,设计并制作Flash游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游戏设计创作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安排有18学时的课内实验,包括3个比较大的实验项目,具体安排如表3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使用Flash设计与制作游戏作品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计算机小游戏作品,切实提高学生游戏设计与创作的能力。除了提供课内实践内容,学校机房和多媒体实验室在课外时间均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主要措施如下:1)根据学生实际和现有条件,教师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力争使实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趣味性。2)积极开展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难度较大问题的能力。3)开展学生创新实验,老师根据知识点,提出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问题,最后完成实验,提交实验作品。4)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验教学相结合,开放实验环境和网络教学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实验。

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了如下效果:1)通过实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游戏设计与制作过程的理解;2)多数学生掌握了Flas制作、基本的Flash游戏编程技能;3)通过分组,学生可以协同分工,完成小型Flash游戏的制作。

2.4结合实验和游戏项目进行考核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课程考核摒弃了笔试方式,采用实验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由3次实验组成。项目考核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游戏项目。学生自由分组(每组不超过3人),利用Flash或其他工具软件,设计并制作一款可玩小游戏,要求提交设计制作文档、源代码、可执行文件、ppt演示文稿等材料。游戏项目分数评定采用共同打分方式:每个小组公开演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游戏,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组成评审团对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主要考虑所制作游戏的可玩性、交互性、实现难度以及演示效果等。部分学生作品如下。

图1为来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动画专业的3位学生设计制作的“吸血鬼角色扮演游戏”。学生采用“RpG游戏制作大师”制作了地图、人物、武器等,然后利用Flash的actionScript脚本语言将各个游戏元素关联集成,实现游戏逻辑、游戏交互和关卡。

图2为数学学院的3位学生完成的“古堡迷踪”游戏,该游戏采用Flash软件制作进行制作开发,并且加入了自己的创意,与传统的走迷宫玩法不同,具有较好的可玩性。在实现方法上,其最大特点是所有的代码均基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开发方法完成,全部以类的方式进行编写,并且在main函数中没有采用帧,主要的迷宫界面采用程序代码进行绘制。

图3为艺术设计学院的2位学生完成的“亲亲美人鱼”游戏,其主要对已有的一个Flash游戏进行了改编,沿用了已有游戏的actionScript游戏代码,但对角色和场景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多数学生能深刻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掌握计算机游戏的相关基础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比较简单的游戏设计与制作。

3结语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公共课,与面向专业的计算机游戏设计类课程相比,本课程并不强调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使学生紧跟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并掌握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和技术。在全国高校中,我校较早地将该课程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使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扩展与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由于该课程刚开设2个学期,开课班级的学生规模也限制在100人以下,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课程涉及游戏美术设计、软件开发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如何针对具体选修课程的学生,合理裁剪教学内容,改善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如何编写适合该课程的教材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义冰.动漫游戏专业教育结构现状的产业化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3):27-19,36.

[2]付志勇.数字娱乐设计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装饰,2007(6):18-21.

[3]郑宏霖.论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J].装饰,2007(6):22-23.

[4]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策略[J].浙江学刊,2007(2):221-224.

[5]王志强,傅向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5):78-83.

explorationonpopularComputerGameDesignteaching

FUXianghua,ZHoUHong,wanGZhiqiang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Softwareengineering,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