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2:02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1

如《养生镜》中的“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寿世保元》中的“不欲苦饱”,“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等,都是饮食养生的可贵经验。为此,我们综合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关于进食前后的养生方法,归纳出如下几点,可供大家参考。

1、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饮食要有正常的规律,不要过分饥渴以后才进食和饮水。因此,宜适当安排饮食的时间,不使相距太远和太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千金要方》中又说“饮食以时”。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饮食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有人主张多餐制?不分时间随意进食,这会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显然对健康有害。又有人主张用挨饿的方法来保健益寿,大概只对于需要禁食的病人才有利。另外,颇有影响的废止朝食论,也应该和节制饮食、饥饿疗法等一样,须因人制宜地去为确定饮食制度服务。

2、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人体经一夜睡眠,胃肠空虚,清晨早起,每感饥饿,这时须进些稀,软的饮食,才能使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早饭固宜早,而晚食亦不宜迟,因为饮食的消化需要一个过程,若食后即睡,会使饮食停滞胃脘,这样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呕吐、恶心、吞酸暖气,或导致慢性胃肠疾病,中医所谓“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矣”,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晚饭宜少的道理也大致与上述相似。午饭宜饱是因为一般说来,上午的劳动量较大,为补偿半天内能量的消耗,午餐可适当丰富一些,但也只是略饱而已。

3、胃好恬愉、脾好音声

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食前和食后能够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对于饮食养生具有肯定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情绪有怒、喜、思、忧、悲、恐、惊等。进食前切记避免这种不良的情绪,否则对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健康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如《索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体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推而广之,食前、食后一切反常情绪都应尽力排除,不使其危害健康。

音乐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著作中亦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据说丹道家用一套“音符”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来配合进食。并说这样可以“陶冶性情,溶溶似醉,飘飘欲仙,元气归宗,乐以忘忧”。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整个舒适整齐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此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刚强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凉的声调,混乱不堪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杯盘狼藉的食具,毫无疑问地会对情绪和食欲,消化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

4、食宜缓细,不可粗速

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的消化,还有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口中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以及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减轻胃的负担,促进胃的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又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都是这个惑思。总结缓食养生法的作用,约有如下三点;其一有利于提取饮华,滋养人体;其二有利于保护胃脏,不使受伤;另外,还使吞、呛、噎、咳的现象得以避免。因此,《相法》中“饮食如虎”的说法,最不能信。

5、食宜专致,不可分心

《论语・乡党》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记有“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都说明进食的时候宜专心致志,才利于胃的纳谷和消化。如果说话太多,或边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就会使中枢神经不能专职地去调节进食和消化。这样就不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

6、食宜适置,不可过饱

谚语说:“少吃香,多吃伤”;“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脾胃”。可见这些普通的道理已为人所共知。然而,能够认真掌握、恰到好处、坚持不懈、长养益寿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节制饮食主要注意如下几点:“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千金要方》);晚餐宜少食,夜卧宜忌食;粘硬难消,荤腥油腻食物宜少食,腐败食品宜禁食,香燥炙簿的食品也宜少吃,剧烈运动以后,情绪不好或疲劳乏力的时候,以及病后体弱的情况下均宜少食。

7、食后宜摩腹

孙思邈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令食消化)之。”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千金翼方》卷十四)。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法,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饭后以热手轻轻摩琏,手法可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以顺时针方向,用手掌环转推摩,显然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循环,加强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行此食后保健按摩法,必定对身体大有好处。孙思邈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又说明这一方法还可用于治病。诸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都是本法的适应症。其作用机制除了上述几点外,还由于食后摩腹作为一种良性刺激,经传入神经送给大脑皮层,引起有益于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的条件反射,从而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这种便宜的疗效能否兑现,就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当然,在此同时,你又违背了其它养生原则,造成了新的损害,那还是不行的。

8、食后宜缓行

上述食后养生法已经提到食后缓行的问题,这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保健方法之一。孙思邈曾强调说“食毕行步踟蹰(要走不走的样子)则长生”(《千金翼方》卷十二)。可见,食后宜行步,行步宜缓慢。食后缓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休息,这是显而易见的。古人强调“饱食勿硬卧”,“食饱不得急行”。这是因为食后硬卧会使饮食停滞,不易消化,即中医所谓“气血凝结”,“脾失运化”。而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液流于四肢,胃的消化受到影响,即中医所谓“气满而激,致伤脏腑”。这样时间久了,必然会损害健康,引起疾病。此外,饱食后跳跃、骑马、登高、千活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可见食后缓行以数百步为宜。《寿世保元》指出;“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食讫当行步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有所作为,乃佳。”

9、食后宜嗽口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2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和关注的问题,儒、道、释、佛、医等各家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似乎已不完全适应,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入到不择手段与道德沦丧的竞争索取中。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再加上居住的环境日趋恶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社会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等,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于是现代保健体育越趋热门,内容繁多。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养生术作为一项优秀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走到了今天,它将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竞技体育非常发达的今天,理清传统养生体育思想与现代健身理念,使传统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育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一门新兴的现代保健体育科学,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方法

   1.传统养生的内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国内最早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其源出自《老子》“撮,养也。意味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总之,不外乎“养”。我认为养生就是“治未病”。正如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此即“养生”之意。道家静坐养生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强调精、气、神三者合一,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即练身方法的内三合。中国传统养生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吐纳术、推拿按摩术、医疗体育和传统武术等。其中导引可以分为:导引静功和导引动功;吐纳可分为:顺纳法和逆纳法;推拿按摩可分为: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医疗体育可分为: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练功十八法等;武术有:太极拳、长拳、查拳、华拳、长、短、软器械等。导引,也作“道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的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即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运气。它通过身体姿势结合呼吸,意念集中并身心松弛等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机能,诱导和激发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潜能,以此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导引是培育元气,扶植正气,达到挟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肢体的运动变化,意念相随,起到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的作用,发挥自我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吐纳,也称“导引行气”,语出《庄子?刻意》。是利用意念使吸气深而匀长,吐气时发出吹、呼、唏、呵、嘘等微弱的声音,以吐故纳新,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推拿按摩,是我国人民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大多是用拨乱反正,去瘀化滞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养生按摩则是为了疏通经络、调理相应的脏腑,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医疗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2.传统养生的理论依据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先秦诸子对养生实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经秦汉三国时期的融汇,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病因、疾病寿夭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古代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养生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养生原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调节阴阳,刚柔相济”的动静原则;“保养精神,承天顺地”的自然原则等。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祖国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阴阳学说、整体观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整体观学说,古代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心脏为核心,以经络为纽带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是有机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天人相应学说,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应根据自然界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平衡阴阳,则健康无病。反之,人的五脏六腑就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有害于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3.传统养生观我国传统养生观主要有: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传统养生的方法很多,根据形神动静分为静功与动功两大类。静功有:打坐、内养功、站桩功等;动功有: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并没有体现传统养生的实质。各种传统养生方法不仅强调形体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强调神的动静。中医理论认为: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形不离神,神不离形,神形合一,才不受伤害,享其天年。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养形和养神两种,通常主要指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形体锻炼,是以有规律的形体动作构成的养生方法,其特点是以动为主。《吕氏春秋?尽数》上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精气血的流畅,体质的强健需要通过形体的运动才能达到。因而,养形似乎与“动”有不解只缘。我国养生家们更青睐养神。养神为重、养神为主的思想相当突出。他们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支配生命活动的灵魂,没有健旺的精神,人的形体只不过是躯壳而已。养神的关键则在于“静”。以老庄养生观的滥觞,儒、道、佛、医及后继的养生家几乎都坚持了清静养神的原则。养形宜动,养神宜静,两者似乎泾渭分明,互为拮抗。其实不然。中国养生学中的“静”既不是静而不动,止如死水,也非单纯的形式上的静。静是指平静的情绪和心态,意味着体内的阴阳平衡。然而,中国养生学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养神,而是提倡形神兼养,两者相辅相成。“静以养生”具有科学根据。现代医学证明,练功者血浆皮质素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意守能在大脑皮质形成局部兴奋点,产生诱导使抑制区域扩散和加深,并排除情绪上的干扰,增强意志和情绪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调息还能使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肌电活动、心电活动、心率等都有所下降,末梢血流增加,机体的氧耗减少,达到恢复体力的目的。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传统养生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动静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传统养生的精髓。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还在于静。4.传统养生的作用我国传统养生首重养神,注重人的精神炼养、思想道德修养,其次才是形体的锻炼。养生活动能行气血、养形体、乐精神、强五脏,具有补精、益气等作用,对现代健身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形成新生科学的健身观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功效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的消除疲劳;调节情志,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身心俱健;培养道德情操,促进精神文明。我国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和衰老做斗争的经验结晶。它不仅符合健身的需要,而且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民族健身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养生有以下作用,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现代保健体育与健身理念

   1.现代保健体育“保健体育”一词是1982年6月,国家教委、卫生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关于在中医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保健体育内容的意见通知》中提出来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一直把保健体育课解释为:“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些疾病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些缺陷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这种解释难免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保健体育课就是为病、残学生或病后恢复期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的项目也被控制在适合其身体特点,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的范围之内。这种理论是受竞技体育意识的影响为出发点的,从根本上歪曲了保健体育的本来面貌,这是保健体育课在学校至今没有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理论也没有正确的理解保健体育的目的与作用,因此缩小了保健体育的适用范围,抑制了保健体育的发展。2.现代健身理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身观”。三维健身观是相互联系的三个健康构成要素:“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生活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我国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代保健体育的目的在于保证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发展与外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3.现代保健体育的特点现代保健体育是纯动型的健身方法,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主要以身体运动锻炼为主,强调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身体运动,调整、改善人体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提高人的体力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3

逗号与日常保健活动

在标点符号体系中,逗号是我们应用最多的一个符号,其本意是在一个句子的内部,发挥短暂的停顿作用,而这种短暂的停顿要比顿号的停顿时间要稍微长一些,已经表明了一个简单的语意,但尚不完整。如果一完整地表述一个语义,那就要等到句号的来临。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活动而言,每一项保健活动之间也同样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

举例而言,假如我们在一天之内要进行晨练、早餐、工作、中餐、午休、游泳、晚餐和睡眠八项四类保健活动,其间就一定要有一定的间歇时间,晨练之后稍事休息,再进食早餐;早餐之后,大概经过半个小时之后再进入工作状态,可能会产生良好的工作效率;工作结束之后,早晨所吃的食物也完全消化吸收,便可顺利进行午餐;午餐过后的午休,既不能废止,也不能时间太长,一般入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即可,类似于逗号的作用一样,既不能像顿号那样短暂,也不能像句号那样太长,更不能像省略号那样无休无止。

下半天的保健活动依然如此,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诸如游泳、球类、琴棋书画等活动,但进行时间和活动之间的间歇都要适度,就像逗号在一个句子中的作用一样,不宜过长;晚饭过后,看看电视、按按穴位,便可进行甜美的梦乡,直至第二天早晨,一天的保健活动才能在逗号结束之后,划上完满的句号。

句号与环境养生活动

在人类养生保健活动中,环境养生居于四大养生活动之首,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向上有赖于天空所提供的清气,向下依靠大地所提供的各种各样饮食物,所以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和人类的生存水准。

然而,环境养生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环境养生过程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切实保护,又有对社会环境的努力适应,还有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正确选择,另外,日常起居活动的合理安排也是环境养生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是一系列的复杂活动,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既不能像逗号、顿号那样说停就停,也不能像分号那样浅尝辄止,而要像句号一样,一鼓作气,坚持到底!

环境养生的具体内容比较繁多,一自然环境养生为例,就包括对气候环境的保护,竭力防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注意择地而居;对空气环境的保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等活动,尽力遏制大气污染;至于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的保护,那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绿色环保,世代无忧;社会环境中的养生活动,同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尽可能适应社会体制、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人口及家庭生活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标点符号中“句号”的作风把它们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丝不苟,尽善尽美。

引言:假如令人大怒,设法一笑了之;假如令人大喜,设法一唱了之;假如令人大悲,设法一哭了之;假如令人大忧,设法一忘了之;假如令人大惊,设法一平了之。所有这些,均应像使用感叹号一样,一带而过,绝不能让不良情绪浸蚀我们的心态,成为威胁身心健康的杀手。

顿号与运动养生规律

运动养生在人类养生保健活动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几乎是妇孺皆知的真理,自古以来均受到历代医家及养生家的高度评价。从名医华佗首创的“五禽戏”,到后世名家所创立的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以及少林拳法、武当功法等等,无一不是运动养生的基本内容。

运动养生特别强调动作的连贯和运动量的适度,一定要在连续动作的中间留出一定的缓冲时间,就像文章中的顿号一样,有张有弛、松紧有序,不可持续运动,反而引起机体的损伤,影响自身健康的水平。以五禽戏为例,每一动作之间略事停顿,从容舒缓、安宁自然。做完虎戏之后,慢慢收功,停顿片刻,再做鹿戏;鹿戏做完,停顿少许,再做熊戏,亦停一会之后,再做猿戏;以此类推,猿戏结束之后,稍加休息,再将鸟戏练习完毕,方可收功。这一过程就如同一段文字所使用的顿号一样,读读停停,不慌不忙,让人一点都不会感到疲倦,那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和享受。

叹号与情志养生效应

叹号用来表示强烈的感彩,饱含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这与中医所论述的七情六欲极为接近,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等,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感情世界的全部。每当我们遇到五花八门的内心感悟,我们都会发出来自内心的感叹,并附加一个大大的叹号,让内心世界毫无遮掩地展示出来,抒怀!

中医调神养生的机理也与叹号所表达的意义颇为相似,中医养生,特别重视形神兼养、身心并健,从根本上说,完全的健康状态,绝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强壮无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形神统一,只有心态平和、随遇而安、欣然自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加上身体没有任何病痛和苦楚,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身心健康。

调神养生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任何人的一生,都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始终与命运斗争的一生,其间会出现许许多多令人感慨万千的事情,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心理调适,尽可能使自己的心态回归到正常状态。假如令人大怒,设法一笑了之;假如令人大喜,设法一唱了之;假如令人大悲,设法一哭了之;假如令人大忧,设法一忘了之;假如令人大惊,设法一平了之。所有这些,均应像使用感叹号一样,一带而过,绝不能让不良情绪浸蚀我们的心态,成为威胁身心健康的杀手。

问号与气功养生谜团

气功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之一,在数千年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断创新、发展、丰富,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神秘的理论体系,与人类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医疗技术也不发达,气功便成为人们强身防病、养生保健、谋求长寿的重要方法;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尽管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医疗水平日益提高,但气功疗法在养生保健、心性修为、提高素质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独特作用。

众所周知,“气功学”属于“人体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一门神秘幽深、颇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边缘学科。它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其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兴起的时代,气功以身心形气、道德性命共修为手段,在养生保健康复中充分体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其中也有许多不被人们理解的神秘内容,但不可否认,古老的气功养生保健方法肯定能为人类保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其显著的作用。逐渐成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能够走向国际、造福全人类的一门实用科学。

气功的养生保健作用不庸低估,然而,在为数众多的养生保健方法中,气功养生是最为神秘的养生方法,其中含有许许多多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原理和现象,就像标点符号中的问号一样,需要我们在现有科学水平的基础上加倍努力,把一个个问号变成叹号,进一步充分发挥气功疗法的强身健体、防病抗病及延年益寿作用,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引言:对于一些青壮年人来说,特别要注意对性生活的节制,不可恣情放纵;对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来说,更应像“书名号”一样加以限制,以少为佳。

书名号与养生法度

(性生活)是所有动物的特然本能,同样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所以有人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同等列为人类的三大基本生活。房室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生命规律,采取正确、健康的,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进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正确的性生活可以让人得到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因此,中医性学研究认为性生活的目的不仅仅只限于生儿育女,夫妻之间的和谐有度生活能够使人愉心悦志、激发活力,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讲,正常的性生活可以促进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防止衰老、延年益寿。

所谓有度,也就是生活适度,既不能在适龄之际完全空缺,也不能恣情,漫无节制,就像标点符号中的书名号一样,前后书名号分别代表着夫妻双双,其夫妻性生活亦当有度,在一定限度之内,则有益于健康,过度则损害健康,自当正确把握,以防伤身折寿。夫妻性生活协调,则阴阳和谐,身强体健,就可以有效地防病、抗老和长寿;相反,如性生活失调或过于频多,则很容易伤阴耗阳,导致正气衰弱、体虚多病。

对于一些青壮年人来说,特别要注意对性生活的节制,不可恣情放纵;对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来说,更应像“书名号”一样加以限制,以少为佳。只有如此,方可收到固护、协调形神、通畅经脉、强健肌肉、充实骨骼、滑利关节等保健效果;适度进行也对维护男女身心健康,避免早衰、减少疾病,乃至下一代的优生优育,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对于房室养生而言,自然应当像文章中使用“书名号”一样予以高度重视,以求合理保健,延年益寿。

省略号与综合养生方法

省略号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真的要将其中的内容完全讲述清楚,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就像中医养生保健一样,要想把各种养生方法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那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能尽最大努力进行综合养生,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非常丰富,紧紧围绕养身、养心而规划,通过综合调理,可以达到护精、调气及养神的作用。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可以因人而异地选择以不同的养生方法为主,实施综合性养生,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非常显著。

四时养生法指人们应当根据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变化而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道理来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不可逆行。

运动养生法指人们通过坚持一定量的劳动和适当的运动而达到锻炼意志、疏通气血、强壮筋骨的目的。其劳动和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有效调节坐、卧、站、行的不合理比例,达到协调统一的结果。

怡神养生法是指人们通过怡悦情志而达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与保健方法。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安神定志、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及音乐调治等,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

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起居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适宜环境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主要包括生活环境、住宅寝室、睡眠及衣着等。选择良好的起居之地,可以达到充分获得氧气、阳光、饮食、睡眠的效果,进而达到提高饮食、睡眠质量,增强生活信心而延年益寿的目的。至于针灸、推拿养生,其作用关键在于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和调节脏腑,亦可达到理想的养生效果。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4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包括7个方面,而术养是其中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以此延伸出的休闲沐足、精油开背、保健足疗、宫廷御足、香薰热肤、古泰松骨、颜指理疗、中医保健按摩等项目就能针对都市人各种不同健康状况进行养生。

保健按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一种保健方法。其施术手法颇多,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在我国,保健按摩已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休闲保健的重要方式。然而众多保健机构难免良莠不齐,真正专业的为数不多。

新世纪,在北京诞生了一家以保健养生为特色的专业保健机构――北京市五指生亚健康保健集团。他们服务于亚健康人群,致力于以技术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在专业保健领域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保健按摩行业的先锋。

作为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单位,五指生邀请中国保健按摩创始人之一王国顺为技术顾问,并聘请多位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足健会个人会员为高级诊疗师。依托足健会的技术指导,五指生奉行科学第一、技术为本的宗旨,定期邀请足健会的专家,对员工进行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将员工培训成为一支专业性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保健师队伍。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我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最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详细介绍了经络穴,并论述了保健按摩养生原则。砭,以石刺病也,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种外治医术砭、针、灸、药、导引之首,被后人称作“针灸之母、刮痧之祖”。本着“继承传统、弘扬国粹、引进新的健康理念”的创业思路,五指生请来全国著名按摩专家、中国保健按摩创始人王国顺教授进行相关的研究。

经过中心专业人员长期总结、研究,他们将中华医学博大的经络学和现代神经理论学相结合,研制出十多种针对性强的中草药配方。此后,不但在全国保健行业推出了全身反射介质导引疗法,还以经络学和现代神经学为指导理论,结合现代技术,采用等离子体泗滨浮石,自行研发出砭磬石电热振动按摩器、砭磬石刮板、砭磬石火罐等各种保健工具。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5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误区;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受西医理论影响,很多人对于中医理论认识仅限于疾病的康复医治上,而忽视中医养生的预防调理功能,简单的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还有些人具有过于依赖中药治病的心理,一旦身体不适,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药治疗,轻视“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降低。

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每个人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养生保健方法就会不同,进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很多人在进补时虚实不分,盲目进补,过于注重食补疗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补药利于健康的不科学观念。

3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形体养护,重视身心协调,主张“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中医养生包括情志、食补、药物、气功、运动、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养生时应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3.1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应注重个体精神方面的保养,注重情感疏导,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影响,在中医“形神一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静心寡欲、愉悦情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精神调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3.2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增进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按照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保精固肾,调息养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时的寒、热、温、凉变化来调节生活规律,做到养生与天时气候同步。

3.3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合理调整人体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科学营养成分的摄取搭配,日常生活中应定时定量适度饮食,加强饮食卫生和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

3.4运动养生: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运动来调节精力、强身健体,促进消化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运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和锻炼,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达到筋骨舒活,强身健体之功效。

3.5药物养生:人体在各种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针对不同病状采用药物服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内容。在医治养生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把握药物服用剂量和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合理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健身强身。

结束语: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健康肌体的重要养生手段,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及多样化特征,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有效养生方法,避免曲解养生之道而导致养生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6

养生保健是针对健康人群,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身心俱健的一种活动。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而康复保健是病者或家属可以操作的一种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是针对性很强的干预性保健方式。康复医学是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以消除或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为己任,它与养生保健有着根本的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世界人口的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绝大部分人需要个性化的康复保健指导。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护正气,即保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化,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不断补充被新陈代谢消耗掉的能量,防止过度耗损和意外伤害。人体需要的六大基本营养素是:糖、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糖、蛋白质和脂肪是供给人体能量的物质。六大营养素主要来自九大类食物:谷类、蛋类、奶类、根茎类、肉类、鱼虾和贝类、豆类、干果类、蔬菜和瓜果类。

远离恶劣的生活环境,顺应四时季节变化,保持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周期同步,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调养精神,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保持情绪乐观,胸襟豁达,精神健康,积极快乐地投入生活,这些都属于养生保健,不针对某些功能缺欠人群。

患病者和亚健康人群,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年龄性别、出身教养、职业经历都不同,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的康复保健方案。事实上也绝对找不到一种适合所有人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康复保健方法。但是,目前流行的养生讲座,根本不对养生保健与康复保健进行区分,常常误导了人们,诸如低糖低盐低脂肪饮食、坚持锻炼等等,而那些拉筋养生、撞墙养生、补水养生、推腹养生、跪足养生、爬行养生、时辰养生等等,只适于一部分特殊人群,不适用于那些患有疾病和大部分亚健康人群,甚至会产生负作用。譬如:肝肾病人应严格限制锻炼,因为任何活动都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尿路结石病人应严格限制牛奶、豆制品、巧克力、动物肝脏及香菇、核桃;尿酸结石则应该限制肉类、菠菜、菜花、蛤、蟹及动物内脏;水肿病人应严格限制液体的摄入,低蛋白引起的浮肿不但不能限制蛋白的摄入,反而应该大量补充优质蛋白;贫血病人需要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室性早搏病人不能吃得太饱,禁止喝咖啡浓茶;胃下垂病人饭后尽量不要活动,要平卧一段时间;过敏病人要特别注意鸡蛋、豆腐、鱼虾等易致敏的发性食物;关节疾病患者进行拉筋锻炼是有害的;腹腔肿瘤绝对不能推揉;肾虚病人踩石会加重病情;骨质增生禁止局部按摩等等。因此一定要严格区分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保健。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7

妊娠分娩是妇女一生的特殊时期,也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为孕妇获得保健知识的重要途径,可提高孕妇生活质量,达到优生优育[1]。我院1996年被评定为爱婴医院,并陆续开展了母乳喂养知识和方法的宣教工作。为了进一步增强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推行“健康从家庭中开始”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我们在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对150位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系统孕产期保健知识培训,并进行监测观察,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对在我院产前检查并定点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50位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孕产期保健知识培训,主要对象为孕产妇夫妇双方及家庭主要成员。培训内容涉及胎心音听诊方法,胎动计数方法,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和哺乳期母婴卫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方法等内容,使其掌握妊娠期的自我监护、分娩期的相关知识及产后护理知识等内容。同期抽取150名未进行保健知识培训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同时记录学习组和对照组每个对象的年龄、孕产次及文化程度,并加以比较。

1.2具体操作方法

1.2.1计划好10次课程:夫妇双方及家庭主要成员参加,对每个孕妇分阶段2个月内(科室规定每周二和周五下午举行)讲授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健康教育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发放传单小册子,同时观看录像片。

1.2.2计划好6次趣味沙龙课:夫妇双方及家庭主要成员参加,内容包括正确抱小孩、正确给小孩穿衣裤及有关母乳喂养的具体方法,示范、指导,夫妇双方共同参与,直到基本掌握。

1.2.3学习效果考核:通过以上学习,找出还存在的问题,接受咨询及对孕妇夫妇双方及家庭主要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趣味考核。选择胎动计数法、遵医行为和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情况等三个指标进行效果评价。胎动表示胎儿在子宫内生命存在的现象。遵医行为可促使孕妇孕期正规产前检查、分娩期及产褥期自愿采取康复措施。母乳喂养是最佳喂养婴儿的方法。

1.2.4胎动计数法:两手轻轻放在腹壁,每天记录3次(早、中、晚)各1h的胎动次数相加乘以4,就得出12h的胎动次数。如12h胎动在30次以上为胎儿情况良好,少于20次意味着胎儿有宫内低氧,10次以下者,严重低氧。胎动一般晚上最多、最强,孕妇可在临睡前数一次,正常每小时胎动3~5次,如有异常立即就诊。

2结果

2.1学习组和对照组的均衡性参加培训班学习者150例作为学习组,未经培训学习者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及文化程度相近,均衡性良好,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2两组掌握数胎动方法、母乳喂养方法及分娩时遵医行为的比较通过健康教育学习班的教育,掌握数胎动数、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数、分娩时遵医行为数等自我保健的能力与方法,学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胎动计数的方法掌握率达92.67%,而对照组则为16.67%。分娩时的遵医行为情况:学习组的遵医行为为94.67%,对照组率为53.33%。母乳喂养方法掌握情况:参加学习的孕妇母乳喂养方法掌握为84%,对照组则为10%。由此可见孕产妇保健知识培训学习班在围产期保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见表2。

3讨论

保健知识培训是孕产妇获得自我保健行为的重要途径,目前孕产期保健知识培训工作还未普及,有些孕产妇,尤其在农村,还未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孕产妇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本研究通过对150位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系统孕产期保健知识培训,使孕产妇及其家属更多地掌握孕期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孕期自我保健;懂得妊娠期检查的重要性,能主动及时到医院检查;学会自我监护方法,遇有异常能及时来医院检查处理,减少剖宫产和难产,有效地降低了围产儿和新生儿死亡率[2];同时增强了母乳喂养观念,提高了母乳喂养率[3],说明加强孕期宣教是促进母乳喂养的重要措施[4]。尤其是胎儿宫内自我监护等孕期保健知识经过教育后有显著效果,学习组无一例出现孕产妇和胎儿意外的不良结局,而对照组中有一例双胞胎孕妇由于不重视胎儿宫内自我监护,出现了胎死宫内的结局。学习组掌握数胎动、母乳喂养方法和遵医行为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了孕产妇保健知识培训在围产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所在[5]。

在举办孕产期学习班时,要注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课堂设置,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要注意教与学之间的感情沟通,使听课者对医院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要注意开展效果评价,主动追访,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满足不同孕期孕妇的知识需求,改进教学,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班针对听课对象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教学[6~8],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注意科学性与通俗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具体方法概括为“一为主,三结合,加一补”。“一为主”是以大课讲授和印发讲义为主。“三结合”是口头讲授与影像示范相结合,以放映幻灯片和录像片辅助讲课;统一讲授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租借听筒,使每位丈夫都学会给妻子听胎心,每个孕妇都能掌握自计胎动的方法。“加一补”是对因故未能听课者予以补课,而且随来随补,保证孕妇的听课率,本次学习班的学员胎动计数的方法掌握率达92.67%。

孕产妇保健知识学习班对医院的业务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因此,医院应将其列为常规业务,并持之以恒地办下去。同时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老师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将国内外妇产科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动向传授给学习对象。此外,通过互动的培训、学习,可增加医务入员与护理对象的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增加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世芬,韩玲.250例孕妇孕期保健知识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1,8(4):22-24.

[2]马春远,黎宝琦,黎清婵.孕期健康教育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3):385-386.

[3]黄小林,刘小燕,袁小红.孕期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6,6(6):1091-1092.

[4]陈月玲.孕期宣教在母乳喂养中作用的配对调查[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5):56.

[5]莫海燕,洪普,谢小华,等.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需求调查及施教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19-820.

[6]曾倩,林雪霞,霍魏魏,等.孕期孕妇健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6-28.

[7]费秀珍,王立新.不同孕期孕妇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58-860.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8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适应自然规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重视精神调养

1.2.1避免不良刺激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谨和五味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平衡膳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辨饮食之宜忌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调神养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养静藏神《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动形怡神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移情移性《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惜精养生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饮食养生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注意饮食卫生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提倡饮食有节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克服饮食偏嗜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传统健身术养生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药物养生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推拿、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具体体现如下。

3.1歌舞怡情

3.1.1民族舞蹈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民族歌曲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运动健形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药食调补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起居有常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选择在我院儿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护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儿童家长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愿意让儿童接受保健护理;年龄3个月(接受保健护理的初始年龄3个月);发育正常,体健,未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范围:0~7岁,平均年龄(3.61.2)岁;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包括20例男童和20例女童,平均年龄(3.50.8)岁,对照组包括22例男童和18例女童,平均年龄(3.70.9)岁。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做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同质资料,具体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儿童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保健护理,保健护理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婴儿期保健护理:此期,婴儿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但是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极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应加强针对消化系统的护理。尽量采用母乳喂养6个月左右,断奶前应做好准备;为婴儿做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进行婴儿泳疗,婴儿抚触和婴儿感统训练,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使其全面成长;做好疫苗接种。

2.幼儿期保健护理:此期,幼儿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不断模仿,家长不应做过多的干涉,加强保健护理,应做到:断奶后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供给,健康喂养,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生活要有规律,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身体检查,并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增强亲子互动时间和丰富亲子互动内容。

3.学龄前期保健护理:学龄前期是儿童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的迅速发展期,此期做好重点护理:注重儿童的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其正确的兴趣爱好,锻炼思维的想象力;做好每年的常规检查,预防各种常见病;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选择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身长、体质量、发育商作为评价保健护理的干预指标。本次研究统计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的发生率和百分比。发育商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交往。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系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身长、体质量、发育商系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n=80,频数,百分比)显示,保健护理可以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n=80,平均数标准差)显示,保健护理可以增加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n=80,平均数标准差)显示,保健护理可以提高儿童的发育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保健养生的方法篇10

中国的中医药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已有500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传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药养生保健方法类。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体质的老年人和疾病体质的老年人。在疾病体质的老年人中,可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中药养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虚证实证还是虚实夹杂、诚虚实夹杂是指老年人既有虚证性疾病又有实证性疾病,虚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补益类中药,实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清泻类中药,而虚实夹杂体质的老年人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根据老年人的体质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如黄酮、多糖、皂类,功能性油脂搪食纤维等等。我国在1995年修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在国家的法律地位。卫生部根据这一法规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对我国保健食品所作的定义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健康,预防疾病,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康复及特定需要的亚健康人群。

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中医药食疗养生它是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对食品功能的一种新的需求。各国纷纷采用“食物保健”来替代“药物保健”,主张“吃出健康”来。所以促进了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并形成了商品和新兴产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健食品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大部分以药、食用两用的中药为主体原料组成,其品种之多,市场之大,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除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药、植物药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现在生产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药原料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和食疗、食养的文化传统,在历代的医著和民间的“食谱”、“茶谱”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药或食物作为养生保健的记载,例如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载有中药365种,其中上品120种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大多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如宋代《梦梁录茶肆》中记载了许多保健饮品,如缩脾饮,由砂仁、苹果、鸟梅、目草、扁豆、葛根组成,是一种健脾解暑的好饮料。国家卫生部曾颁布三批共87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个,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61个。

除了我国,目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中药类的物品养生保健外,近年来在欧、关国家也广泛地将中药及植物药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银杏叶、人参、大蒜、连翘、绿茶、紫锥菊、芦荟、越橘等。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纪医疗模式的转变,用中药、植物等天然产物开发保健食品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中药养生保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食品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等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对健康投资的意识也目益增强,健康成为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过去医药发展的着眼点是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而现在开始注意亚健康人群,特别是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对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医疗模式的转变,提倡防御、保健、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疾病由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也必将大大地促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回归自然”的热潮,对以中药、植物药等天然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睐;国家也采取措施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保健食品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