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监控工程预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0:08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1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消防指挥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在消防指挥工作中也离不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消防指挥工作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进行预警和火灾的控制,通过传输的信息合理部署救援方案,第一时间明确灾害现场,把损失降到最低。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提高公众的消防知识和逃生技巧,为救援赢得时间。但目前消防指挥中心在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消防指挥中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消防指挥中的应用

1.1建立健全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监控体系在保障消防指挥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将监控系统更加完善,在消防工作中应用监控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火灾现场的情况并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消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监控系统可以将火灾现场的情况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反馈给消防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根据反馈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求援方案,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准确掌握发生火灾的地点,确保救援部队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通过监控体系还能对消防工作人员的位置进行监控,提高消防工作的可控制性,从而达到消防工作的目标,保证人们人身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

1.2视频技术

在消防指挥工作中,视频电话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视频电话技术是利用声音和图片传播信息,由于在开展消防工作中对即时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现场指挥人员和救援人员、消防指挥中心之间都要保持即时通话,应用视频电话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消防指挥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要保证信息数据具有抗干扰、抗辐射的性能,保证传输的视频的清晰度,这样才能便于消防工作的开展,实现消防指挥中心与火灾现场的信息准确传输,将火灾现场的实时图像准确清楚的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指挥人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及时下达指挥命令,并能够对消防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1.3加强数据管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包括3G通信技术,3G通信技术可以对消防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且能够将数据信息快速传输到指挥中心,3G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对监督工作中造成的数据破坏。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多协议控制,应用wLan技术、3G技术传输火灾现场图像,既保证了图像的清晰度和数据的精准度,还保证了指挥现场和指挥中心交流的实时性。目前随着4G通信技术的发展,4G通信技术很快可以取代3G通信技术应用到消防指挥工作中,不断推动消防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1.4加强报警监控

现在高层的居民住宅越来越来,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为了提前预警,需要加强报警监控系统,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实时监控,有效控制和预防事故的发生。报警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传输,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防监督管理的水平。

2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消防指挥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2.1引入地理信息化(GiS)系统

消防指挥中心还可以引入地理信息化(GiS)系统,通过GiS系统采集地理空间数据,可以为消防指挥中心提供多种地理信息。GiS系统以数字地图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决策。应用计算机远程图像监控可以实现视频会议、远程监察等,还可以利用微波通信实现自动预警、远程数据传播。引入GiS技术可以对火灾现场进行实时监控,还能为消防工作者提供事故内部效果图,消防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信息,加强对各单位的消防安全监察,在消防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加强GpS定位技术

对管辖区域内安装GpS定位系统,可以有效监控区域内的消防安全,消防指挥中心可以通过GpS定位技术第一时间得知事故信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要着重监控,采取有效安全保障措施。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消防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为防火、灭火等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还可以为各级消防指挥中心提供具体的信息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消防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2.3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要注意预防病毒入侵,在消防指挥中心的终端计算机上安装防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测,防止病毒入侵,信息管理人员要定期对防毒软件进行升级,及时修补计算机的漏洞,很多病毒的传播都是由于计算机漏洞造成的,因此及时修补漏洞是很有必要的。消防指挥中心可以利用计算机密码的功能,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防止非法人员盗用数据资源,带来安全隐患。对公开的信息资源无需加密,对各区域的内部结构等信息需要保证系统的安全,防止不法分子的盗用。

3结束语

消防指挥中心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还能统一管理消防数据,为今后消防工作的开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还能对火灾现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视频通话技术下达消防指挥命令,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还能加强公众对消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新江.提高消防部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11).

[2]付鹏.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和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7).

[3]郭浩.当前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指挥中的应用及发展[J].信息通信,2013(05).

[4]段秀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和对策[J].科技传播,2012(23).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2

关键词:一通三防;预警;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D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7-0000-02

有效预防煤矿灾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临技术的难题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瓦斯、煤尘灾害的预警技术。煤矿一通三防危险性预警,是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与通风、瓦斯、煤尘和火灾相关的信息进行监测,主要是安全系统的监测,包括人、机器、环境和管理四部分,并处理监测到得信息,显示处理结果,以防止、纠正、回避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等方面引起事故的一种功能。是保证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功能与秩序处于可靠、可控状态的一种“安全能力”,也是使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具有“警报”和“免疫”能力的一种管理行为模式。

1系统功能分析

一通三防事故危险性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信息网实现各部门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统计与传输;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信息推断系统是对监测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同时与矿山办公自动化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束管监测系统、瓦斯传感器的信息互联,实现软件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共享性。其具体功能如下:

(1)管理基础信息分析功能。基础信息包括特种工、班组长、管理人员的学历、培训及上岗证等信息和监控监测设备的基本情况。预警管理系统将这些信息通过数据库分析工具,以形象的折线趋势图、柱状图显示。基础信息的分析还能够对监测地点、监测部门和管理制度的信息进行设置。

(2)实时监测功能。对由仪器传输或人工输入的通防信息进行监控,实现信息的获取。

(3)信息辨伪、分析、判断功能。对系统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去掉因时间滞后而过时的信息,辨别出伪信息,并将有用的信息进行计算处理。计算处理包括风险指标辨识,辨别出危险的指标,结合指标的权重,计算出预警指标值,并根据预警准则,判断预警等级,预警信号,显示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

(4)信号输出功能。输出功能主要指打印报表输出和预警信号输出。预警信号输出可以为声音提示,如瓦斯、一氧化碳、温度等超标时发出提示音,也可以设置成画面警示。

(5)数据共享功能。单独划分数据接口模块,可以实现与其它监控系统的互联,获取所需数据,实现一通三防信息的共享。

2系统流程分析

2.1业务流程分析

集成式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按照图1所示的一通三防事故危险性预警模型进行。主要分三个步骤:

(1)监测。对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量等通防信息进行监测,具体监测指标以各矿检查项目为主。

(2)辨识。对监测到的信息和人工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辨识出危险信息。

(3)预警分析。将筛选出来的危险信息与预警准则相比较,确定预警等级,并发出预警信号,启动对策库。如果预警成功,将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若事故发生,说明预警失败。

以上三步完成后,系统将主动将结果反馈到信息库,进行再一次预警。

2.2数据流程分析:

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以下三类数据。

(1)上报数据。主要指各安全检查项目的监测数据,以报表的形式上报,并传递到下级系统或网络。

(2)存储数据。主要指各种台帐、账单和记录文件,是今后本系统数据库要存储的主要内容,有通风牌版、瓦斯牌板、粉尘牌板、火灾牌板、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人员台帐、设备台帐、矿井开采基本情况等。

(3)系统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对以上两种数据分析后形成的报表,用于输出、危险性评价、预警分析。

3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煤矿一通三防生产系统的特点,将其划分为7个模块(如图3所示):基础信息管理、通风预计管理、瓦斯预计管理、火灾预警管理、煤尘预警管理、安全预控对策、系统设置。这7个模块,每一部分基本都相对独立,在调用时既保证全局,又能适应安全及生产情况的变化。

4系统设计

4.1数据库设计

以microsoftSQLServer2000为数据库平台,利用面向对象的aDo(activeDatabaseobject,activeX数据库组件)模式与aSp建立数据连接,并且尽量采用规范化的手段和方法来保证数据库的优化。

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表的类型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应用数据、图形数据、文件数据、备份数据、用户数据和web数据。根据流程分析,可将以上8种数据分为三类表,分别为计算基础表(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人工输入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获得)、人工输入表、最终生成表。

4.2输入输出设计

(1)输入设计。系统输入方式有:手工输入,包括键盘输入(key-in)、数模模数(aDDa)输入、条码输入、扫描仪输入、传感器输入;网络传输数据,利用数字网络直接传送数据、利用电话网络传送数据;磁盘传送数据等。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将采用键盘输入和网络传输数据的方式。系统的校对方式有:人工校对、二次键入校对、数据平衡校对等,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中,对于删除等操作采用二次键入的方式校对。

(2)用户界面设计。登录界面中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权限用不同的身份进行登录,数据采集界面和数据输出界面主要采用菜单控制,提供文字、声音、图形的输入与输出接口,中间的计算过程为后台运行,系统将为管理人员提供计算规则设置界面。

5结论

集成式预警管理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和aSp技术实现人-机的高效操作和动态交互,用iiS建立系统的web服务器,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用模糊数学理论与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中间数据的处理,实现一通三防预警信息的监测、采集、处理与输出,使煤矿一通三防预警工作达到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晓飞,高华,张鹏.煤矿通防事故危险性预警指标的研究[J].煤矿安全,2011,(04).

[2]曹庆贵.企业风险管理与监控预警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3]曹庆贵.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

[4]邵长安,李贺,关欣.煤矿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7,(5).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应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指由政府举办的,具有实施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通过对疾病、伤害和残疾的预防与控制,从而创造健康的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的安全,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利用通信设备以及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联接起来,利用网络软件完善的功能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传递的系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进步和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并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势在必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重要工具。下面就将其具体的建立与应用方案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实现对传染病的监测、防治信息个案报告及管理,同时实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动态监测传染病信息,从而实现疾病监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共享。

二、网络系统的建设

(一)设计原则。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特点,系统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性:系统的设计应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系统应具有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故障处理方案,以保证用户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2)先进与实用性:系统的设计应尽量使用现在最先进和最实用的技术,使之能够适应以后业务的拓展;(3)标准与扩展性:系统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进行设计,并采用开放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以后业务的拓展,并能够进行更新与升级。

(二)系统结构设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特点,该系统的网络可采取分层网络体系结构,即主干网与用户子网结合。主干网交换机是1台带管理端口的交换式快速以太交换机。用户子网,可使用普通交换集线器,为了保证能够独享一定的网络带宽,应设置每个终端用户独占10mbps的端口。工作站的连接即10mbps的以太网卡与交换机的10mbps端口相连。主干网交换机的100mbps端口可通过光纤链路与子网的以太交换机上进行连接。网络的对外出口设计可采用远程访问服务器(RaS)和专线路由器与外部广域网进行连接,对于不在本地局域网内的用户可通过远程访问服务器拨号登录上网,而路由器是连接外网用的。可采用防火墙对局域网和外部广域网进行隔离,采用无路由双宿主主机的结构,其构成由1台windowsnt服务器和防火墙软件组成,该防火墙应该具有应用层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可以作为pop、Smtp、Ftp、Http等协议的服务器。

(三)系统的管理。网络管理是成功网络重要的组成环节。本系统可采用windowsnt和cis-c0wbrksfo全wind~6.1相结合的网络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整个网络系统的全面可视化管理,包括获取端口状态、其他网络扩展数据、信息流量、产生报警或事件通知等功能。

三、网络系统的应用

本系统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应用:全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对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资源共享,准确信息的传输、确保疫情数据的安全,从而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快速发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监测、全国各级疾病的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同时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对疾病监测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透明化个人的工作情况)、生物制品及相关物品管理信息系统(对生物制品管理工作实现自动化化管理)、综合办公系统(使工作流程标准化)。

四、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几个较为普遍的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出现之后,要对使其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安全的运行,对此本节将提出几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其安全问题进行解决。

(一)定期培训指导计算机网络客户端的使用人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方面出现的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定期对其计算机网络客户端的用户进行定期的培训指导方面的工作是一项较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使其每个计算机网络客户端的用户了解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减轻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并且使其客户端在出现问题之后得到及时的解决不至于计算机网络客户端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实施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托管制度。为了更好的使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正常的运行,避免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其整个单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管理方面的工作托管给一些具有管理资质的公司,让其负责单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整个管理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出现问题之后所受到的重大损失。

(三)备份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了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当中的数据更加的安全,避免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出现安全问题之后使其部分数据丢失的情况,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可以采用一些有关的备份软件对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及时的监测,如果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之后及时对其数据进行备份,以此来避免因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出现安全问题之后使其数据丢失而带来的巨大的损失,这也是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

(四)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病毒方面的防治工作。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一些侵害用户信息的攻击性的破坏程序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治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不受到病毒的侵害,那么就要运用一些较为先进有效的对其病毒阻止有效的软件对其病毒的入侵进行提前的防护,这样也能很好的保证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当中的安全性。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新趋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工具,所以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应该具有先进行、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标准型和扩展性。但是一个好的网络系统,不只是设计上优秀,还要有严谨的系统管理与安全措施,才能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中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资源的共享、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检测、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个人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与透明化,从而有效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综上所述,本文介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符合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状,应用与其日常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梅.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J].科技风,2008,8(11):83.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4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92-01

1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

(1)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量大,涉及单位多,没有计算机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不可想象的。全部的数据处理几乎全部依赖于计算机的管理,如果由于计算机病毒感染、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导致系统瘫痪,导致数据丢失,则会严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把数据安全防范风险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

(2)财政直接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财政直接支付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着预算单位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收款人、收款账户是否真实难以核实,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的合理性很难确定。

(3)财政授权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授权支付的风险性更大。因为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后,财政部门的监督余地相对减小,给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预算单位和基层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相对松弛,内控制度不够健全,这也为预算单位、银行或有关人员违规操纵财政资金留有一定的空间。

(4)财政内部管理风险。

财政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机构,具有绝对控制资金流向的权利。因此,财政内部科室如果出现管理混乱,就极易产生风险。财政预算指标的编制、批复,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批复,非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拨款都必须有严格控制,防止内部人员产生违法支付的事情。

作为最终审核单位支付的关口,也会发生把关不严,容易产生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现象。

(5)银行违规支付风险。

银行作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银行,应严格加强管理,防止发生乱支付的现象,如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如果把关不严,极易产生违法问题。

(6)预算单位现金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通过零余账户支取现金的额度,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财政资金风险的存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的业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单位为了方便用款,经常提取大额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要求使用现金,而且极易产生盗、抢风险。提取的大额现金在银行门口被抢夺的事件屡见报端,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伤害。因此预算单位加强现金管理,尽量少支取现金是非常必要的。

2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大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不严格,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对人员的培训,预防资金潜在风险,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风险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需要人民银行、银行和预算单位的密切配合,要坚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支出审批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便”的原则,合理地规范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压力。

(2)计算机网络风险控制。随着国库集中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愈显突出。数据是国库集中支付所有业务的根本,必须充分考虑数据风险控制,确保数据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安全措施: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作到以下几点:①使用安全等级高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②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实行“双机热备”,就是在实时有两台服务器同时并行,处理数据,时刻有一台服务器处于热备份状态,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备份服务器将即时接管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集中支付业务。③运用数据备份系统。④建立良好的服务器安全运行环境,数据系统中心机房线路采用专线供电,同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供电,确保市电停电后还可以保障处理集中支付数据一定时间;机房内所有集中支付业务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设备均可靠接地,供电、通讯线路布线整齐、规范,连接牢固;机房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铺设,并采用专用空调24小时保持温度、湿度,机房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防尘、干燥、适温和防静电的要求。⑤对中心机房、配电室计算机系统重要设施严格管理,配备消防、安保等设备;建立严格的进入制度,不准无关人员随便进入机房。⑥安装反病毒软件,应选取著名软件公司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⑦物理隔绝,连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的计算机,应严格禁止使用外部及未经安全处理的磁盘使用,做到物理上隔绝。

二是健全制度,落实检查。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的前提、依据和要求,而落实制度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计算机安全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保障。

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数据安全管理理念。无论是数据的安全运行还是系统的防范犯罪,人都是其中的关键。要坚持岗位分离,权限控制、监督制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原则,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系统中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管理,预防各类人为事故、案件的发生。

(3)建立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财政部门、银行、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必须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基层银行要尽快解决管理松散、把关不严和与财政部门之间信息梗塞之弊端。

(4)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财政资金拨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前,政府采购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配合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所提供的购销合同、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资质及收款账户的真伪,进行全面鉴定。

(5)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后,财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对财政资金进行跟踪。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电函等形式及时向收款人查问资金到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是通过网络系统对银行与人民银行当日的清算票据进行及时监控,防止银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三是对预算单位的财务进行事后监控。四是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适应新形势下监督检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5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规范财政运行,减少和降低财政风险,保护资金安全、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日益增大的财政风险是推进优化基层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原生力。因此,建立岗位职责明确、内部牵制约束、运转高效顺畅、监督制衡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规避财政风险,是构建、优化内部控制设计的任务目标。基层财政内部控制优化设计目标原则主要包括:一是相互牵制原则;二是领导带头原则;三是协调配合原则;四是岗责定位原则;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六是整体结构原则。

二、基层财政内部控制设计节点控制

按照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规定,基层财政内控设计关节点主要包括:一是收入管理。加强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对收入征管、入库、分析、考核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完成年度收入目标任务。二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源头,是以年初部门预算为依据,清楚、完整、真实地反映年度预算收支任务,其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指标的来源、分配、核定、审批、执行、监管与绩效等。预算管理应体现预算指标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当确定财政预算编制原则,细化预算收支项目,明确预算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编制、审定、程序,强化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从而构建融“零基预算、部门预算、综合预算”三位一体,编制、监督、执行三分离的新型预算管理机制。三是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是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用款的承诺,其要素包括收支测算、支出原则、编制规范、支出进度、支出行为、结余使用等。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是一项细致而严肃的工作,财会人员要根据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规定的格式编报,并细化到末级预算支出科目。用款计划要经单位会计、财务负责人、分管财经的领导签字、单位盖章后方可报出。四是支付申请与支付方式。建立严格的资金拨付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严格规定支付审核、支付办理、财务核算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加强印章的管理,确保财政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支付活动在相互牵制的程序下进行,支付方式应采用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支付款项直达商品、劳务供应者或最终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的挤占、截留、挪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五是支付资金的清算。清算支付资金重点控制节点具体包括:银行是否已真正准确、及时地支付;已支付的款项是否是根据合法的财政支付凭证进行支付;银行提交的划款清单与财政支付数据是否一致等。六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要素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报告等。其控制节点包括:建立合理的账簿体系;设置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制定合理的对账制度;填制准确的会计凭证。七是国资的管理。正确区别国有资产权属,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建立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统计记录、资产评估、资产处置等控制措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八是票据管理。建立健全财政票据管理制度,加强票据的申印、购领、发放、使用、核销、销毁等管理,严查处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九是内部稽核。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明确稽查工作的职责权限,实行定期内审、交叉检查方式对内设机构的业务执行情况、预算编制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等实施监督检查。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6

关键词:财政;财政云;问题;应对

引言

加速建立健全“互联网+”技术手段与行政管理制度相融合,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数字技术的充分肯定。2017年陕西省财政厅党组提出了“加快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构建‘陕西财政云’”的战略构想。2020年在陕西省推广实施以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以业务系统的一体化为着力点,以大数据创新应用为支撑,以网络信息安全及统建统管为保障的财政信息一体化系统,打造了管理智能化、业务一体化、数据规范化、应用服务化、资源云化(“五化”)智能财政云系统。

一、财政云概述

云计算是运用技术手段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财政云是采用全面云化模式,实现各区域基础设施的云化+财政应用微服务化,采取大应用拆分成小应用,快速迭代、持续交付、资源弹性分配,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充分发挥云的优势,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财政部门的数据标准庞杂、业务流程脱节、信息资源分散、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几乎涵盖所有财政业务,应用于预算、决算、绩效考评、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人员台账、惠民补贴、政府采购、财税银根、资产管理等各大管理模块,可实现监督和内控管理效能的兼顾提升。“云”系统的智能不仅实现了业财衔接,管理流程,信息资源和数据标准的一体化模式,为预算单位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决策支撑;还通过数据流全面管理,彻底打通预算单位业务、财务与技术的隔膜与瓶颈,实现财政业务管理高度透明。在部门预算、支付、报表、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审计等模块最大限度实现数据相互提取,同时解决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无纸化管理和电子印章简化操作,达成各业务层面的流程无缝衔接,高效通畅办理。另外,财政云还提供了附加服务,如方便地学习途径,内嵌的制度管理,智能的推荐功能,并始终紧跟变革之路,呈现更深内涵,“陕西财政云”作为财政信息系统云化改造标准,在全国发挥引领着示范作用。

二、财政云系统运行中预算单位存在的现状

财政云操作系统对于预算单位的海量数据处理实现了进一步快速、及时监督管控,在纵向和横向维度对财务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提高信息可靠与全面性,降低财政监管耗时成本,但与此同时,云端操作在预算执行上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

(一)理念层面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杨凌示范区46个预算单位开展财政云运行情况的调查了解中显示,达60%左右的预算单位部分领导对“财政云”这项财政变革认知仅为一般了解,可见部分单位领导对财政云相关理念和运行模式了解不足,需要加大对财政云的宣传,首先让各单位领导在思想上重视,才能更好地推动财政云在单位切实有效的执行。

(二)硬件配备中存在的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有着资源集中处理和存储特性,但集中受众也会带来操作系统拥堵、业务系统异常等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依赖网络带宽,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系统,频繁的存取数据与海量的信息交换将会造成网络延时和拥堵。平时,单位在云系统操作时存在网速慢的情况,尤其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的数据基本都在同一时间段操作,运行很不通畅,犹如春运时的高速路,只能望车兴叹。杨凌示范区在的资金占比比较小,其中资金量达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占20%,100-500万元的单位占39%,在调查中尚存在网速的问题,如果三级财政部门2.7万余家预算单位同时使用财政云系统,没有相应硬件和软件支持,其高效运转的能力将无法切实发挥。

(三)网络操作中存在的资金安全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的运行改变了预算单位传统的会计核算、数据储存和数据处理方法,使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大大提升,实现了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资金支付“无纸化”、资金运行“透明化”、财政管理“数字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财政云操作也给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带来风险隐患。财政云操作系统中所有应用模块置于云端,使用者的身份及识别合法性是首要面对的问题。在“财政云”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预算单位存在法人UK和经办人UK由同一人保管使用情况,违背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业务分工负责不相容原则,UK混用将会诱发窃取、共享等数据安全风险隐患,也会存在被泄漏、篡改、伪造、变造、冒领等恶意转出资金的行为,使资金使用存在安全风险。

(四)监督管控中存在的风险2020年财政云在陕西省各预算单位推广,云系统在运行中还不够稳定,虽然系统功能已高度集成且功能明确,数据压缩处理响应速度提高,但在票据业务支付的合理、合法、合规政策宣导上,根据调查杨凌示范区57%的单位仅一般了解,而在票据录入业务中,65%的单位对票据使用范围、科目和原始票据也仅停留在一般了解层面。另外,“财政云”系统中,系统操作人员缺乏财务知识,对相关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必然会造成原始凭证不规范、审核不严格,多报、少报情况。从三公经费、培训费、会议费指标执行情况看,容易出现没有严格按年初预算执行,指标混用情况。尤其在政府采购方面,部分单位存在资金支出后才发现应该走政府采购程序而没有执行的情况。

(五)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财政云建成前,财政各业务系统都是割裂分散的,即使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信息,也没有进行有效统一。财政云建成后,整合了原有各个分散系统。在业务流程上,预算编制、批复、执行、预算调整等财政核心业务实现了一体化贯通和动态协同,部门预算与政府预算、预算编制与指标系统之间,建立了完整的衔接协调机制,同时也对各环节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发现存在预算指标下达错误,单位日常预算执行未按项目进行支付,“三公”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执行上存在混用情况。尤其在票据审核记账环节,截至2020年9月,对杨凌示范区20家单位进行了统计,有1036笔业务,涉及金额1.24亿元,在“财政云”系统中已经支出,但未及时审核记账,致使资金在“财政云”系统显示未支出,而国库系统却已支出的情况,因此无法及时对各预算单位的资金走向进行核对,也无法让单位法人及时了解单位资金使用状况,不仅会造成资金安全隐患,还会让财政监管流于形式。

(六)人员配备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人员的专业技术方面,预算单位从事经办岗的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情况,预算单位在“财政云”系统办理票据支付业务时,41%的单位对票据支付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政策依据很了解,57%的单位一般了解。在办理票据录入业务时,32%的单位对票据使用的范围、科目、应付附件很了解,65%的单位一般了解。在人员的岗位设立上,30%的人员是专职专岗;74%的人员是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存在没有专职人员情况。操作支付系统时,本着谁经手、谁便去“财政云”系统转账情形,尤其部分单位存在临聘人员上岗操作等情况,这些均较易引发资金安全隐患。

三、财政云系统下打造预算单位资金风险防控着力点

财政云总体思路是搭建预算单位数据核心,实现标准、可控的资源平台,采用“放管服”模式进行管理,前台关注用户体验,中台遵循技术标准,后台构建数据底座,实现决策、运营、使用和监管的智能运行,最终形成管理智能化、业务一体化、信息规范化、应用服务化的管理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打造预算单位财政数据生态的智能、网络及立体化新引擎,实现预算单位层面信息共享、动态优化宏观分析格局,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观念层面:转变思维,护航服务财政云操作系统改革时间短、任务重,不仅涉列财政一家之事,更需要不同部门协同合作,包括财务层面预算单位、国库支付银行系统和上级主管财政部门要齐心合力,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做好工作流程前后衔接和职责划分,同时还要及时反馈、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解决财政云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整体层面做好财政云操作系统的筹备和“7×24”小时的上线运行。另外,在预算单位中,要对财政云系统管理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对风险预警给予全员宣贯,对政策执行进行及时培训,建立财政云风险防控机制,明确防控风险点,细化防控工作措施,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夯实责任。要建立票据管理台账,抓好硬件、软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真正从制度上、操作上做到资金防范意识全面提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安全层面:系统建设,维护安全整个财政云体系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仍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应用于财政领域,资金安全风险亟须高度重视。在预算单位财政云系统建设和监督管控中,大力推行安全措施,包括日常监管登录账号安全,云端使用安全,恶意代码及插件的防护和UK经办岗的经办权限。同时,为避免资金使用的安全隐患,预算单位务必从思想、制度上高度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财政云”操作流程,严控风险点,严把监督关。要坚持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监督检查,对可能出现财务违规违纪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堵塞管理漏洞。尤其在UK使用上,经办岗和审核岗必须严格执行UK保管原则,分别保管、共同监督,对数据信息储存做好备份,提升网络病毒查杀能力,从资金使用源头防范资金运行风险。同时财政部门应履行好财政资金的监管作用,组织专项检查,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监督,以及对财政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中重要环节进行必要的延伸检查核证,及时进行重点监控和实地检查。

(三)制度层面:加大保障,提升管控预算单位财政收支、国有资产管控、政府采购流程监管无一不需要财务监管支撑。在原有模式下,单位已提出加强内控和启动内审机制衔接,但在传统制度运行中,确实存在因部门沟通衔接不善出现各类矛盾,当预算单位启动财政云操作系统时,便可以实现各部门无缝衔接。对此,革新原有制度适用情况,格外关注预算单位收支核算风险,严控专项经费挪用、严防政府采购腐败现象滋生、严把资产管理风险,保障财政云一贯执行,并对违规及违约情况及时识别,全面持续打造一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复合管理体制和全流程数据监控。实际管控层面,仍需持续关注财政云操作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并保证业务关联性、数据一致性切实落定,梳理相关接口数据规范和票据真实、金额准确问题。实际执行支付职能时,预算单位务必需要与会计中心及时沟通,对用途摘要、附件张数、领导签字等细节做好初审。在与总体规范不矛盾条件下,对预算单位特殊业务可单独解决,并及时督促票据送回,保证时效性,利于持续跟踪反馈。另外,在数据处理方面,可直接采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还要把经其他子系统处理后的数据转入处理,便于各部门问题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让财政云操作系统化运行更加顺利平稳。

(四)协调机制层面:业务科室要加强与上级部门、预算单位的沟通衔接,形成监督对账机制,细化工作流程,层层审核把关,明确夯实责任财政各业务科室在财政云系统操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协调和使用资金的中间枢纽。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对所有预算指标从预算成立、资金支付,都根据不同环节的审核操作权限,严格按照系统流水线执行,在指标下达时需要及时和上级部门及国库核对指标,避免指标下达错误。在单位日常预算执行时,要严格审核单位是否按指标进行下达,应按项目进行支付,尤其在“三公”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执行上是否严格根据年初预算,无超支或混用,实现对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精确使用”。各业务科室、预算科、国库科需要建立与对预算总指标和下达指标实时对账制度;各业务科室需对照预算编制情况,实时查看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监控资金流向。通过常态化、规范化操作流程,协调沟通各方,跟踪掌握重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方向等执行数据,确保财政资金拨付的时效性和到位率,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预算分配自由裁量权,增强预算约束力。尤其增强各业务科室和国库科、预算单位指标使用的监管能力,建立业务科室与预算科、业务单位与国库科、业务科室与预算单位月对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措施上加强财政对预算单位资金的监管工作。

(五)人才层面:吸纳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财政云操作系统较以往财务电算化系统升级相比,内容庞杂,头绪和中间流转环节较多,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一旦一个环节未完成,下一步骤就无法开展。所以,财政云操作系统培训工作需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在各单位人员参与层面,信息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存在,单位内部预算、风险控制、绩效和战略的会计职能搭建离不开信息人才助力支持。目前,财政云上线推广阶段其运行的业务应用由省信息处集中维护,推广完成后由96702热线提供统一支持。对此也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由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所以单位配备人员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经调查,原有预算单位经办岗人员多为非财会专业出身,懂财经法规和财务基础的综合性人才较少,预算单位在推行财政云操作系统贯彻落实中,亟须有丰富的财务实践经验人才。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需要积极组织财政干部、预算单位,分重点、分层次抓好业务培训工作,补齐业务短板,确保实现业务培训全覆盖,使原有人员在岗位上发挥实效;另一方面,单位需要吸引招纳财会人员充实人员队伍,助力财政云系统落地执行,从而不断推动财政云系统下预算单位资金风险的全员防控。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7

一、当前基层央行国库资金中存在的风险及隐患

1、制度滞后引发的风险

(1)缺乏更高层次的专门法律规范国库行为。随着国库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制度和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库工作实际的需要,导致缺乏依法行政、合规办事的依据,突出表现在《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滞后性。国库事业与财政、税收、海关、金融等息息相关,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颁布二十多年的《国家金库条例》存在法理上的缺陷,明显缺乏对现实管理国库工作的有效指导;《国家金库条例》从法律地位、效力和规定的科学性上来看都与国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不相符。

(2)部分现行国库制度规定与基层国库工作实际难以匹配。如现行最新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定》中规定的国库不相容岗设置过多,基层国库在实际工作中很难配齐人员,使基层国库个别违规兼岗、顶岗现象成了无法避免的“平常事”。代班人员难以落实,强制休假无法顺利实施,从而形成了风险隐患。

2、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风险

(1)国库资金的风险点前移,风险度大大加强。国库资金清算的方式转变后,国库部门处于资金清算的第一线,参加联行资金清算、管理“印、押、证”、处理查询查复等业务,拨款、退库等业务都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进行,如果经办人员未严格按账号、户名、金额、接收行等要素办理,一旦发生错发、误发等事件,就会导致国库资金风险。

(2)国库资金的风险点分散。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改变了国库原有的库款支拨核算方式,国库库款支拨业务流程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库拨款的监督对象由各级财政机关变为银行;监督重点由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计划性变为银行业务的规范性。财政授权支付实行月度用款限额控制,人民银行在与银行进行资金清算时,必须严格按照《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累计余额限定的额度控制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面对数量众多的预算单位、数量巨大的支付行为,国库工作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支付风险问题。

(3)国库资金会计结算风险、资金运行风险加大。国库集中收付“零余额”账户要求银行采用“先付后收”的资金运作模式,减少了人行国库临柜审查监督的环节,对于银行发起的清算金额是否是实际的支付金额;是否是先发生支付业务,再发起清算;零余额账户当日余额是否为零等,国库部门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监管,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隐患。由于财政直接支付涉及到多部门、多环节,同时存在支付、清算与监控的时间差,资金具有直拨直达最终收款人的特点,风险防范难度较大。

3、外部关联部门引发的风险

(1)外来凭证在传递、使用和管理中的风险。作为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唯一凭证的预算拨款凭证,既没有作为重要空白凭证进行管理,也没有规定使用期限,财政部门在填制预算拨款凭证时,只在付款联加盖预留印鉴,其他联次没有任何印章,拨款凭证的收款联和收款通知在传递过程中容易被替换,形成潜在的风险。

(2)对账风险。对账方式落后影响了国库对账的及时性,同时财税库三部门账务处理时间不一致,三方账务信息不同步问题突出,国库的核算信息只有在每日下午回单发送后,才能反馈到税务及财政部门,滞后一个以上的工作日,既造成国库、财政、税务等各方账务信息时间不同步,也不利于税务、财政部门实时掌握税收收入以及库款收支的变化情况。

4、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库内外部改革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变,国库资金风险点日益前移,国库监管工作也随之前移,然而工作中存在片面强调国库服务职能的倾向,国库监管职能呈弱化趋势,体现在对预算资金收纳、拨付、退库、更正等诸多环节上。国库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和依据,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主要表现在:对征收机关延压税款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得延压现象屡查屡犯;对税款入库、库款支拨及退库的监督只停留在对凭证的审核上;财政部门在提供年度财政预算计划时不主动、不及时,超预算拨款缺乏有效的监管依据。如财政资金的拨付,必须控制在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之内,但在实际工作中财政常常出现财政预算支出无计划或财政部门提供的计划较迟的现象,使国库部门难以掌握各预算单位具体年度计划和拨款的真实用途,国库处于监而难管的局面,导致风险隐患滋生。

5、人员素质与业务要求不适应的风险

(1)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当前基层央行不少人员对业务风险控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防范风险的警惕性不高。在日常工作中麻痹大意,对自己的口令、密码、印章没有做好保密和保管工作。制度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执行制度随意性大,导致岗位之间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核算系统对参数设置、科目属性、级次、比例等要素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审核功能,仍需要人工操作,随意性很大。

(2)人员综合素质的风险。国库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库业务的不断更新,要求国库人员既懂金融、财政和税收、又懂调查统计分析,还要掌握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国库工作环节和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了基层人员难以胜任国库工作的风险。

二、加强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国库法规制度体系,为国库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保障

从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以及确保支付系统顺畅运行的角度出发,按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及国库工作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情况,重新修订《预算法》和《国库金库条例》,赋予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监督权、检查权和处罚权,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现代化支付系统监管体系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完善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防范责任机制。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新业务出现的制度盲区,进一步细化岗位操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权、钱、人”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建立起经纬分明、制约到位的制度架构。

2、优化国库操作流程,将国库会计风险由人工控制转向流程控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国库资金风险进行排查、控制。找准国库会计岗位的每一个风险点,落实每一岗位在风险防控中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开发出内控预警机制平台,建立监管预警系统,发挥事前、事中监管职能,尽早消除风险隐患。建立国库资金清算检测系统,开发重要单证、电子验证、支付密码电子管理程序。依托现有的综合网络系统,建立信用控制授权系统,对国库业务处理进行实时控制,保证风险控制的时效性。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国库主任、国库部门负责人、国库主管、国库经办员”四级负责制。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按章办事,杜绝业务“一手清”和操作口令失密的现象,实行国库会计核算岗位定期轮换制,强化柜面监管制度,落实监督检查,深化“全员监督、全程监督和交叉复核”的工作思路。对国库的所有进出凭证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对核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通过规范性的监督,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3、提升国库监管地位,强化监管力度,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健全和完善国库监管法规,赋予国库相应的监管权限。进一步完善国库相关法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库的监管内容、监管手段,以及对不合规现象的处罚方式等,使国库监管有法可依。改革预算计划编制体制,强化国库计划控制职能。修改有关制度规定,改革现行预算编制、通过时间,提前10—11个月编制预算,年底前通过次年预算。如有调整预算方案,也应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国库,使国库能够全面了解预算编制、调整情况,为有效行使国库监督职能奠定基础,从而为国库充分履行计划执行、反映、监督职能提供依据。在制度规定中明确财政、税务、海关、国库等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国库监督管理权限,提高国库监督效率,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加大现场监管力度,结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加强对国库经收处、支库的检查督导,并对查出的问题予以相应的处罚,树立国库监管的威信。

4、完善国库联网系统功能,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水平

加强国库的对账工作,完善对账制度,实行“双人”对账制度,加强对账环节的事后监督工作,并设置对账登记簿,及时记载账务核对情况。加强凭证传递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传递程序,建立征收机关凭证交接人员登记备案制度。退库凭证、更正凭证和拨款凭证应由专人送达国库,并登记《外来凭证签收登记簿》,与国库人员办理签收手续。建立国库回单签收制度和回单领用人备案制度。财政、征收机关向国库部门领取国库报表及缴款书回单要明确专人,将人员情况向国库部门备案,以保证传递资料的安全,有效防范凭证传递风险。

5、建立和完善国库与财政、税务、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国库内部风险防范已经无法适应国库资金风险防范形势的需要,必须对现有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手段进行进一步梳理、整合,充分发挥央行内部各部门以及人行、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间整体联动的优势,构建完整、有序、高效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体系。

6、加强国库人员素质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以人为本,狠抓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开展国库文化建设和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强化国库资金核算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意识、荣辱意识,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库业务技能和制度的学习,通过集中培训和自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国库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带动国库资金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等:国库改革与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8

关键词:投资集团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包含财务和非财务因素),使得企业的资金运转及财务状况呈现出不确定性,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可能性。由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所以财务风险也普遍存在于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管理以及收益实现与分配等一系列资金周转运动的全过程。

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庞大,投资多元化,下属子公司众多,管理链条长,管理复杂。同时企业集团通常是全集团的融资平台、资金运营平台,是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纽带,使得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很高,一旦陷入财务危机,很可能阻断集团全部融资渠道,不仅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还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二、投资集团财务风险分类及其表现特征

按财务风险的来源,投资类集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财务管控风险。

(一)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实际融资效果的不确定,导致企业行为无法达到预计效果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资规划不足,融资额度与企业生产经营不相匹配,因总体融资额度不足,导致资金不能衔接;或者负债过度,造成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高杠杆化,使得财务风险加大,偿债压力加大。

第二,融资结构失衡,长短期结构与投资期限不匹配,如短贷长投导致还款来源不稳定;或长借短投保守投资影响成本偏高。

第三,融资成本偏高,因融资利率、融资费用等支出偏高,使融资综合成本偏高,直接影响财务效益偏低;或因国际汇率变动,影响融资成本上升。

第四,信用等级下降,因突发负面大事件造成信用风险,评级下降,影响银行抽贷压贷,引起连锁违约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评估风险。因调查人员前期调研未尽职守,对可行性调查深度不够,对拟投资项目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行业风险、市场环境等研究不够,对投资风险考虑不足;或对项目技术数据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报预测不准,价值评估与定价失当,对项目前景评判失误。

第二,项目决策风险。缺乏科学严谨的决策机制,决策机构、决策程序、审批权限不够完善,决策形式不够民主,项目评审机构不能尽职,评审流于形式,审核、审批把关不严,导致决策风险。

第三,项目运营风险。在项目招标、工程预算、材料采购、现场管理、资金调度、施工进度、竣工验收等各关键环节运营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因投资多元化,企业在配套人才和管理能力上可能存在不相适应的风险。

(三)财务管控风险

财务管控风险是指因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财务管控工作不到位等,导致出现资金安全、现金流不足、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等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金流风险。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满足企业支出需求形成的风险。因企业应收款项、预期收益不能按期回收变现,或后续融资受阻、投资损失等各种因素,引发现金流动性不足、现金匮乏、资金调度困难、偿债困难,导致企业生产营运受阻、收益下降、信用声誉受创,甚至最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倒闭风险。

第二,资金安全风险。因财务制度缺失、财务监管不力等,出现资金被挪用、盗取、票据造假案件,导致资金安全风险。

第三,操作合规风险。因会计处理不合规,财务舞弊等,发生税务检查、审计不合规等风险,并引发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信息不对称,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等。

三、控制与防范投资集团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建立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财务内控体系为基础,覆盖财务管控、运营监管、合规监控及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强化内控建设,提高财务内控执行力。

第二,强化内控手段,针对重要流程和事项,分析企业内控现状,确定关键控制点,设计控制活动。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等。

第三,推m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规范化程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增强决策支持效用。

(二)加强融资风险防范

第一,做好融资规划。认真分析评价融资各种因素,根据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及短期生产经营活动,预测对资金的需求,做好融资规划;合理确定融资规模,根据自身条件、资金需要量、融资成本、融资的难易程度确定融资数量,使之与投资规模相适应,避免因融资不足影响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合理确定负债比率,量力而行,使负债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相适应。

第二,拓展融资渠道。根据企业情况综合采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工具,除传统的融资手段如银行借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外,拓展公司债券、股权融资、并购融资等方式,针对大型项目采用Bot、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大力优化财务管理,提高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完善融资结构。通过对融资机会、融资品种及成本、融资期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保持最佳资本结构,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保持务融资与股权融资合理搭配,长、中、短期债务合理搭配,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使资金成本理想化,确保融资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

(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

第一,建立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严格内部决策程序,设立权威有效的投资决策机构,制定投资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决策依据、决策方式和流程,明确决策人员权限和职责;合理确定子公司决策权限;建立项目投资评审制度,严把评审委员素质,充分发挥评审会效能;建立投资失职追究制度,确保科学决策。

第二,优化投资资产配置结构。完善投资结构,进行多元化分散投资,规避投资风险。根据投资的期望回报率和风险性,适时调整投资组合,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做好项目立项研究和风险分析评估,深入研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行业、市场等各类潜在风险,对投资收益进行细致测算,优选潜力项目,制订合理可行的投资方案,确保项目合规性、安全性、可行性、效益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管。加强对项目设计、招标管理、工程建设、竣工结算到投产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施工、造价、进度和质量管理,确保过程可控,预期效果可达;完善投资退出、收益变现机制,促进投资收益顺利回收;建立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成本、费用、效益以及时间、进度、质量等各方面的分析评价和考核,促进项目管理水平提升。

(四)强化财务管理控制

通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对人员、资金、现金流、财务预算等各方面的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一,加强人员管理。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财务负责人对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负责,同时对集团财务总监负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夯实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功底。

第二,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加强资金调度、账户管理、付款安全和信息管理。加强对资金流转的制约监督,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实行钱账分离、审核与经办分离,防止内部舞弊风险;规范资金支付流程,加强财务审核把关,及时跟踪资金流转到位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加强审批监督,严格执行审批流程;加强对印章、票据的保管使用,建立资金支付动态监控机制等。

第三,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如结算中心等,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资金周转管理,根据历年经营特点、各阶段现金流入流出规律及融资情况,对未来现金状况进行预测,编制现金流量年度、月度预算,并将实际流量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合理性;确定最优现金持有量,做到既能防范流动性风险,又能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各项收益及应收账款的回收,加强资金周转管理。

第四,加强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预算编制管理,按照计划―预算―调整―考核步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考虑企业近年水平,确保预算编制合理有效;建立预算分析机制,按季度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差异原因,年度中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和考核,发挥预算管理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促进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年终同时也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考核,促使预算编制公平合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预警、评价和防控能力。

第一,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设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如盈利能力(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等);偿债能力(自有资金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成长能力(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等指标。设置预警区间,按照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参照行业标准和公司历史数据,确定处于安全、预警或危机区间。

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价。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条件,采用定性分析(如财务比率分析法、报表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和定量分析方法(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变量判别模型、概率模型等)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完善预警处理机制。建立预警信息报告机制,针对风险因素或事项、风险原因、拟设措施等加强跟踪监督和报告;建立预警预案处理机制,对指标临近预警区的风险事项,核实原因、评估风险程度、选择处置措施。

(六)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防护作用,发现问题,揭示错弊,促进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力度,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第一,拓展内部审计的监管范围,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将企业经营管理各板块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视线。

第二,转变内审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审计作用,加大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如合同审核以及针对投资决策、融资管理、项目管理等重大事项的事中监督;拓展审计深度,由财务会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拓展,提升审计建议价值。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9

一、首先从设计单位谈起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设计单位往往会为业材料,以便从中收取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的大量回扣,而这实际上就间接的增加了投资方的资金投入,也就增加了工程的造价。因此,必须要对设计方推荐或者规定使用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核查鉴定,在市场价格、质量、厂商信誉度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从工程质量出发,决定工程施工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因此应尽可能的在保证工程质量和符合某些强制性条件规定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总之设计方案的选用,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单位应当慎重选择设计单位,慎重选用设计方案。要从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再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保证所选用的设计在预算控制计划之内,切实的在工程的设计阶段抓好工程的造价管理。

二、从工程招、投、标谈起

1、陪标现象:由于现今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从为中心转移到以“项目”为中心.建设工程内定给某些施工单位中标,其他单位只是陪衬;或者是投标人之间进行串标,相互约定提高或压低投标报价,而获取中标资格,使招投标成为徒具形式的空壳,无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应实行招标负责人终身负责制,解决串、陪标现象;

2、承包单位中标后转包问题:“转包”现象的存在是现今“豆腐渣工程’’存在的~个根源。有的企业中标后,直接转包或违法分包给其他单位,从中收取管理费,以包代管,而对工程质量、安全不从事管理、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现象更是严重,使得一些资质不够,没有施工经验的企业,进入施工现场,为质量安全问题埋下隐患,不能按原合同造价完成工程量,致使投入资金不能等值兑换:

3、评标办法不够科学,专家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标办法,以至于有些单位,单纯着重报价高低,且整个评分方法重定性评分,轻定量评分.专家评标水平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4、对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执法监察力度不大。这些都会影响造价的真实度。

三、从工程预算谈起

确定建筑产品价格的依据由建筑预算定额、预算单价、材料结算规定和取费规定组成,根据施工图预算书文件,施工企业结合工程项目特点、自身作业条件,编制合理施工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工程项目标准成本。要能合理的控制好工程项目标准成本,就必须在工程的预算阶段下足功夫,只有从预算上把好关,才能防止工程投资的无序性和低效性。预算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资金投入总额和流动方向,因为一般的工程预算,会对工程各个工序进行资金分配,比如对水电设施的安装、对管道的安装等都会有具体的资金投入计划,因此做好预算工作,可以确保各项资金的安全使用。同时通过预算,也可以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具体工序按设计的方案实施,防止工程出现各种无谓的新增项目。因此,必须要在预算的关口上把好关。努力从投资总额的预算上,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定位,排除过高投入引起造价的膨胀。在建筑工程管道的安装上,就应该明确外墙管道安装的费用和室内管道安装的费用。进一步来讲,还可以具体的明确各类管道安装的费用,比如在外墙管道安装中,天然气和暖气管的具体安装费用,在室内管道安装中,又可以细分为洗涤用管和排水用管的安装费用。通过细化工程项目,进而细化账目,明确具体工程部分的资金使用,从严管理资金的投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程的造价控制。

四、从现场签证及变更谈起

有的施工单位为了提高造价,想进办法、各种手段对工程量虚签多签,有的业主在工程上不精通,所以聘请工程监理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而有些监理及其的不负责任,甚至出现吃、喝、拿现象。比如管道安装,首先材料得不到控制,国标于非标差距很大,量大成多,尤其隐蔽工程更是为所欲为,续签多签工程量更是重头,所以就要求监理对隐蔽工程的旁站很关键,防止工程出现各种无谓的新增项目,以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

五、从工程审计谈起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篇10

【关键词】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紧紧围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为中心,通过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操作机制建设,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外部监督和内控管理,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及其账户的监控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监控和分析水平,促进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而进行的一系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活动的有机整体。构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是在财政国库机构的推动下,多个预算和监督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构建的核心框架

1、外部监督管理

外部监督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预算单位和银行,在财政资金支付中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核查方式,实行监控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范的工作程序。即在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按照系统预警人工监控实时查询综合核查问题处理信息披露部门整改跟踪反馈的工作程序,完善财政资金支付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跟踪反馈的监控运行机制,实时对预算单位和银行在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发生的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进行核查处理,防范和纠正预算执行偏差。

(2)明确的工作职责。即在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以财政国库支付机构为主体,借助现有的财政监督力量,或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单位预算执行和银行支付业务的监督控制。

(3)适度的信息披露。即在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针对监控核查发现的违法违规或不规范行为,通过规范的程序及时向预算单位和银行进行通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同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及银行进行通报,并择机采取不同的方式适度向社会披露,促进预算单位和银行加强内部管理。

(4)及时的跟踪问效。即高度重视国库集中支付违规问题的整改落实效果,以加强处理整改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切入点,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部门整改跟踪问效机制,实现国库监控和规范管理的双向促进。

2、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门、人行国库、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银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和操作方式的有效安排,规范财政资金支付过程的操作流程及运转程序,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制衡性的制度安排。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不仅指参与主体的自控,而且包括不同参与主体(财政部门、人行国库、预算单位和银行)之间的互控。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一方面是要建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不同参与主体内部岗位之间的内控管理制度。

(2)制衡性的业务控制。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的主体按照“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的原则,建立制衡性的业务控制机制,要将内部控制覆盖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各个环节。内控的建立和完善要跟上业务和形势的需要,树立“业务创新,内控先行”的思想。

(3)制衡性的系统支持。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为基础,充分运用资金信息的钩稽关系,实现预算指标控制用款计划,用款计划控制拨款。这就要求加快财政国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考虑采购管理与支付管理相衔接的系统问题,同时为国库现金流量预测与控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逐步解决各个业务系统与国库总账系统的对接,实现工资、非税、监控、执行分析、决算报表和内部控制等系统的集成工作。

二、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1、稽核检查

(1)稽核检查的内容。一是依据相关规定,监督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预算单位实际支出是否按预算项目和目级科目列支,是否与部门预算及追加预算所列的用途相符,是否有截留、挪用现象。二是对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的资金流量、流向、会计处理及财政直接支付的会计处理等业务进行核查,并提出如何规范的处理意见。三是检查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操作是否规范,具体包括用款计划的申报、授权支付凭证的开具等,集中支付业务是否符合集中支付办法和软件要求,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四是检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日常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向实户转款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及实际使用情况,预算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的数量及其管理使用情况。五是研究建立部门预算执行监督制约机制,对部门预算执行及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向领导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六是会同有关部门,对银行承办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情况进行检查并量化考核评价,提出奖惩建议。

(2)稽核检查的方式。财政国库支付业务稽核检查采取日常稽核检查与专项稽核检查相结合,网上实时监控与实地稽核检查相结合,事前审核与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在国库集中支付网上跟踪单位支出与预算执行进度,发现异常支出,以书面形式及时向领导汇报,必要时对预算单位实施实地检查。二是听取有关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情况汇报,查看为开展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设备配置情况以及系统运行及具体业务操作情况。三是抽查相关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财务工作文件以及相关资料。四是向有关部门及银行调查了解被稽核检查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五是在集中支付网上跟踪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内部各个支付环节的运行和操作情况,逐日检查核实执行机构内部有关业务处理的凭证、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六是检查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相关支付凭证、票据的使用、发放、保管和缴销情况,消除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七是检查银行在办理支付业务过程中该按文件要求办的是否按文件办,该财政审批的是否经过审批,该控制的是否控制到位,该相互核查的是否坚持得好。

2、监测预警

(1)监测机制和监测手段。建立监测机制实际上是为实施集中支付监控提供一个方法、规则以及实施监控的角色(人),通过这个方法和规则去发现各种非常规和不正常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监控手段予以预警和防范。

在监测机制提供方法和规则的基础上,要建立与之相应的监控手段,使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非正常信息和操作,并及时反馈给系统的预警体系。这个手段实际上是利用监控系统软件本身提供的手段去挖掘需要监控对象的数据和信息,监测手段实际上是多种获取数据和信息的技术途径。

(2)智能预警。通过智能预警可以对下几个方面予以监控:一是建立预算单位保留账户的明细,并予以控制,在保留账户划款时发生的情况;二是对一次性支出大于该单位的基本支出的月平均水平的情况;三是控制项目支出的进度和用途;四是对资金额度的预警机制。

3、风险控制

(1)财政部门内部风险控制。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相关流程和岗位设置,建立严密制约、互相牵制、互为监督的财政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财政资金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理机制。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银行的监督,建立银行考评机制,督促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规范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把好资金关,保障国库资金支付的安全。

(2)预算单位和银行风险控制。预算单位应将原集中核算时取消的会计机构进行恢复,积极实施单位会计主体的职责。银行应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相关业务培训,尽快解决资金支付把关不严、与财政和人行相关信息不畅的弊端,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支付的操作流程。

(3)人行和审计部门的风险控制。人行要加强对银行国库支付业务的考核监督。审计部门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新情况、新发展进一步加强对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依法履行职责,高效合理使用财政资金。

三、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1、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法律保障

一是完善现行预算法规,尽快完成《预算法》的修订工作,并着手研究和起草《财政预算法案》;二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制度,将有关制度管理办法上升为行政法规。

2、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制度保障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保证预算严格执行和财政资金有效使用;二是加快改革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所有收支活动;三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互制衡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四是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制度,加强采购资金管理;五是改革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会计制度;六是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公共支出实行绩效考评。

3、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技术保障

建立完善以实时性、智能性、复合性为主要特点的国库集中支付监控系统,实现对财政资金活动全过程跟踪监控。一是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监控技术平台,实时查询和存储财政资金支付信息;二是建立国库支付数据采集通用平台,完善系统预警规则;三是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和图表体系,强化综合分析功能,揭示潜在问题,提高系统监控的复合性;四是建立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系统运行常态管理,提高系统监控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