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0:44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1

我国的各大高校在双语教学中进行着不断地探索,目前针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却很多,为双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限制。在实际需求的推动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许多高校在推进双语教学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而市场营销学由于其前沿性与时代性成为了高校大力推行的首批双语教学科目。该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结合实际对社会与市场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解。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的《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来看,存在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导致双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一,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我国的市场营销双语教材普内容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案例教学相对缺乏,内容死板,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不够,使双语教学无法起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我国市场营销教材在地道英语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上,学科新颖性、思维性,以及技能训练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英文原版教材篇幅大,阅读难度大,所涉及的案例属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与中国的国情并不相符,这也就导致在案例的分析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导致案例分析难度大。加上在理解上与价值观上的差异,教材内容在实际操作性上比较缺乏。第二,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限。《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师都具有很好的专业背景,但英语水平上却很有限,在教学中无法自如的运用英语进行课程教学。尽管极少数教师机具有精通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英语水平,但也是杯水车薪,无法形成双语教学团队,影响力较小。在学生方面,同专业同班级学生在英语水平上良莠不齐,尽管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听力与口语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教学中很难与教师形成有效地互动,这无形中增加了《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难度。因为语言的关系,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从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缺乏有利的天然语言学习环境,从而减少了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而学生也并没有对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第三,教学方式不够完善。高校许多教师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纯语言的教学层面上,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译代讲,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双语的营销世界中,若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也就对实际问题予以解决,教学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而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的中英文重复很难避免,运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讲解与沟通的速度较慢,这导致课程教学的进度也变得缓慢。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核心。针对该课程实践应用很强的特点,课堂组织应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模式。由于该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中通常在第三学年开设,因此从大一开始循序渐进的进行西方语言意识的渗透,培养商科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在减少直接灌输双语专业知识所带来的困难和鸿沟,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科学生在大一公共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渗透商科专业英语的系列培训,以便尽早对一些商科基本术语、常见商科英语有一定的认识,进而减少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基本语言所惑,为该课程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对双语专业课学习的信心。

(一)采用情景式案例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学习的兴趣,从大一开始,公共英语教师可先将与该课程有关的内容制成情景逼真的课件,包括音频、视频等,并将一些常见与基本的专业词汇加上中文注释,让学生在总体上对所该课程有一定的了解,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和形象,进而逐渐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学习中,可逐渐渗透商科专业英语的系列培训,包括商务英语情景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理解、以及案例教学等。通过案例的输出,则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采用案例教学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逐渐学会使用由简单到复杂的英语对问题进行回答。

(二)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与教师的互动,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避免“搭便车”。小组讨论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前对各小组的任务进行分配,其内容应与课程及案例有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展讨论,讨论结束后,让小组成员使用英文对讨论结果进行阐述。由于各小组都不甘落后,因此都会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准备,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会主动进行知识的索取,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与辩论能力。这样会使学生整体的理解水平及辩论能力提高。英语教学中,可引入与国际市场营销有关的视频与小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如以著名的罗伯特(美洲航空公司总裁)与霍华德(布拉尼夫航空公司总裁)的一次违法通话为案例导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该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对企业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前,必须对本国、东道国与国际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文有一定的认识。

(三)采用模拟表演式教学法

采用模拟表演式教学法,在英语学习中设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情境的模拟表演,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对所学理论的印象,并让学生对外语的驾驭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提高。由于学生的参与式表演,使学生英语兴趣提高的同时对国际市场营销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能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掌握国际营销专业知识。如设计一个新产品的介绍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准备,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一款新近的世界市场出现的新产品进行介绍,包括英语介绍新产品的名称、属性,新产品最新面市的国家,以及新产品的功能与特点等。由于每个学生都会在课堂上进行一款新产品的介绍,因此增加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同时也对世界市场新产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结束语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双语教学;金融营销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61-02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对外交流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培养符合国际竞争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在学生修读了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之后,开设金融营销双语课程,通过英文原版教材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与学,学习国外先进金融营销理论与实践,这既有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独立的判断、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架设一座由母语专业知识体系到外语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但从教学效果看,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虽对金融营销双语课感兴趣,充满期待,但纯概念式的授课渐渐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感觉根本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而热情消退等。为解决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在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双语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在金融营销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其意义在于,首先,通过金融营销案例对营销实践内容和相关材料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和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识别、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借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理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其次,案例教学法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它可使枯燥乏味的双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兴趣和求知欲又可以激励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走出“要我学”的被动,进入“我要学”的学习境界。再次,能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案例分析的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最后,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案例的内容,背景,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教学”转变为“导学”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与技能,积极进行更多的资料准备。

二、双语案例教学具体安排

1.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双语课程中的案例可分为自编案例和引进案例,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能实现与国内金融企业实际情况相联系,没有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障碍,易于理解和把握,但由于缺乏第一手材料和深入企业实践,质量普遍不高,综合性大型案例更是很少。国外已经成型的案例较多,且能较为详细地介绍案例的发生过程,但是一方面由于案例隐含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的差异,导致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国外许多案例不能深入理解和学习,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外实际情况与国内情况存在差距,以这种脱离中国实情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往往无法紧扣国内的实际情况。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在两种案例来源中进行平衡,教师需在充分阅读国内外案例,了解案例的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以利于学生确实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案例的选择虽然主要由教师完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提供给教师,再由教师筛选。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和热情产生了,这样既帮助教师搜集案例,又能促使学生主动查找与学习和案例有关的知识。

2.案例课前研究。案例课前研究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意见下按照教师对案例设计的意图进行反复修改,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或更广的思考和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将学生按照实际上课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以4~6个为宜,小组内部分工由该组学生自行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但首先需由小组内部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联系、组织工作。其次,提前两周将案例公布,由教师提出与案例内容、案例分析过程的核心点相互照应,与教学内容、理论观点相互呼应的思考题,要求所有学生事先阅读、思考,并于第一周内提交一份阅读报告初稿。最后,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期望目标对其初稿进行认真修改并反馈,引导学生查找更多资料、专业文献进行深入修改。在确定其报告内容无误且满足教师要求后,才可以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每次修改教师都应鼓励各组成员进行讨论,共同完成。最后的修改稿未达到质量要求的,教师不应允许其进行报告,且视为该组学生自动放弃,期末该组全部学生的案例讨论成绩为零。这样的制度安排应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就明确告知学生,并强调会严格执行,以促使学生重视案例讨论。

3.案例课堂报告与讨论。课堂报告与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应对案例进行补充性说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内容,背景,要求,做好准备,扩充思路。其次,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个报告人对全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报告。每组报告时间控制在3~5分钟,报告时间由教师严格掌握。在报告结束后教师应对该组同学的报告情况做一个以鼓励性为主的简单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和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可改进之处。最后,教师在评价报告后,应引导全班学生围绕该案例进行讨论,可要求该组同学对报告中没听清楚、没听懂的地方进行解释,也可提出报告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报告小组成员讨论,如果对报告中提到的任何内容有自己的想法时也可提出与大家分享。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后,包括报告人在内的所有组员都有站起来回答的义务。教师应鼓励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以体现其共同参与了案例的研究与学习。在一个同学的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其他同学若有想法也可举手参与讨论。为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借助课堂加分。如只要是主动起来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不论对错,都记录一次,学期末记录次数前10%的学生,期末成绩将获得一定加分。对于案例报告人可给与更多加分以作为鼓励。

讨论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能力,第一,教师应帮助提问者明确所提问题、帮助回答者总结要点,并在双方问答结束时略作总结,让学生明确问题的重点,应尽量给予积极肯定,以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参与。第二,在冷场时教师可以听众的身份向报告小组提几个问题,打破僵局,维持讨论气氛,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在小组成员回答不了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同学尝试回答,并由教师最后给与解答;在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中与现实热点话题密切相关时,教师可以将其适当引入,以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同时拓展学生视野。第三,掌握讨论主动权,集中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引导讨论向有意义的方向发展,漫无边际的争论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课堂讨论大忌。

4.案例总结与报告。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要求每组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对该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不足等。研究报告应由每个小组成员的签名,并附上小组讨论的记录,以促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通过撰写总结报告可以使学生再现讨论过程,加深案例的印象,锻炼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5.成绩评定与案例整理。原则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每一小组的成绩:第一,是否运用所学理论,通过要求运用所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会和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类似案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英语表达情况,提醒学生双语课程必须注重英语的运用。第三,小组工作努力程度,教师应能够从其工作成果中看出所付出努力,若小组付出努力较多、态度认真、文献资料查找全面,且能够认真按照教师的修改建议进行思考和修改,即使结果未达到教师的期望,也应在成绩反应出其努力程度。但对于小组工作努力不够、内容不充实的,即使其报告技巧好,能吸引大家的兴趣,也不应给予高分。第四,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最终的成绩应能公平、合理地反映各小组的综合工作成果。教师应在开学初告知学生成绩评价原则。

案例学习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习效果来评价案例的选择难易程度是否恰当,案例报告及课堂讨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等,为下一学年金融营销课程双语案例教学进一步筛选、整理案例。

三、双语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语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保证双语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原版案例的内容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同时,教材的选择要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国内多年来传统教学的惯性,改变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轻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第三,教学要循序渐进。在教学初级阶段,授课要做到由浅入深,对英文案例的专业术语、定义、原理和复杂的语句,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用中英文双语表示,并将教科书中冗长的长句,用简单清晰的短句表达,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并可减少部分学生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畏惧心理。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余光英,等.基于“三位一体”功能的金融营销学项目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3,(3):216-217.

[3]王金玉,等.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老区建设,2008,(20):55-56.

[4]罗瑞荣.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四个难点[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237-239.

收稿日期:2013-06-19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案例;实验教学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除了课堂上讲解的基本理论外,如何应用数据结构中学到的理论进行实践正是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为此,很多相关的学者、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1-2]。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进行数据结构的算法设计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目前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尤其是扩大招生后,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将实例纳入教学范畴,研究如何围绕基本数据结构概念增加一些新的、应用型的且是必要的实例知识,并且附以部分算法设计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弥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所带来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1案例分析

针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章节,我们根据案例针对的基本数据结构不同分成了不同的基本案例,教学中使用基本案例的作用是加深学生对基本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数据结构使用方法的认识。

以链表[3]为例,链表是“数据结构”课程中学习的一个基本数据结构,这种结构简单而且适用范围广,但要想学会、学好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明白了理论,但不会应用实践。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通过链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采用的案例即为超长大整数的运算。

1.1大整数存储结构分析

此例中的长整数不是LonG型数据,而是远远多于计算机可用基本数据类型存储的超长的整数运算。一般情况下为了能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必须将这个长整数进行拆分,拆分成符合计算机存储规则的数。为了遵守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拆分后的数据又必须统一进行运算,于是就想到能否将拆分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自定义一些运算,以已知的四则运算为基础,可以对长整数进行运算。链表恰恰就是可以将若干数据连接到一起的一种数据结构,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使用链表来完成这个功能。又因为数据在输入的时候习惯是从高位向低位逐位输入,而运算的过程中是从低位向高位进行逐位运算,输出又反过来,从高位向低位逐位输出。鉴于此可以考虑使用双向链表来实现数据的存储结构。

1.2大整数的运算分析

按照习惯性的数据输入方法和计算机中实际整型数据的存储容量,可以采用四位一组进行数据存储。大整数加减法只要逐位进行加减,当有进位或者借位的时候在高一结点位上加入进位或者借位一起运算即可。大整数的乘法和除法[4-5]较为复杂,要涉及分治算法等更深入的内容,在数据结构案例教学中不进行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文献[4]、[5]。

2案例设计

2.1存储结构设计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的特点是用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存储线性表的数据元素。因此,为了表示每个数据元素ai与其直接后继数据元素ai+1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数据元素ai来说,除了存储其本身的信息之外,还需存储一个指示其直接后继的信息(即直接后继的存储位置)。这两部分信息组成数据元素ai的存储映像,称为结点(node)。n个结点(ai(1

typedefstructDuLnode{

elemtypedata;//数据

StructDuLnode*prior;//指向前趋的指针

StructDuLnode*next;//指向后继的指针

}DuLnode,*DuLinkList;

而这个双向链表也就是案例中要使用的存储结构[6],使用双向链表有利于超长整数加减法运算的顺利进行。

2.2操作设计

大整数要从键盘进行输入,所以需要双向链表的插入操作;当减法运算完成后,可能结果会小于任何一个大整数的长度,此时在输出结果前可能会用到结点的删除运算。具体过程参见参考文献[1],不再赘述。

2.3运算过程设计

大整数的输入时结点大小可以任意,具体可以由实际情况来定,这里采用四位数据形成链表中的一个结点。输入数据并且判断运算类型后进行具体的加法或者是减法的运算,图1和图2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流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进行详细讲解,另一个留待学生自己学习完成。

3案例教学实例

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线性表基本逻辑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后相关理论后,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进行实践,加深学生对链表的理解,提高其掌握链表结构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演示系统进行辅助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案例的运行情况进行直观的动画式了解,然后对执行过程中对应的是什么程序代码要有清楚的认识,最后对运行存储器中变量值的变化情况能够理解并掌握。比如要讲解大整数运算这个案例,通过教学演示系统首先演示数据的输入存储过程,如图3所示。

界面会将输入数据构建双向链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且右侧的代码区会以红色代码的形式展示对应界面上正在执行代码的情况,右下侧的变量区展示当前变量的变化情况。这个界面类似于调试程序界面,不过比调试过程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输入完成后,进行运算过程的演示,逐结点逐位进行加法或者减法操作,进位或者借位单独处理后进入运算的过程,以期得到完整的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案例的演示,学生会对运算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结合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就能够对大整数运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且知道用什么数据结构,用什么样的算法程序去实现这个运算过程。教学演示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界面,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教学过程中除了演示部分外还会着重介绍算法的设计思路、实现原理以及实现过程,真正让学生学懂、学会,并能够自觉地去应用学习的结果。

4总结与展望

数据结构的使用和算法思想的理解是课程的重点,将抽象的算法执行过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并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配合以学生的亲身实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以教学案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效果和类似于程序单步执行的过程,操作简单、形象生动,改善了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深刻理解相应的算法,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今后的教学研究中,除了进行案例教学外,我们更应该考虑和企业应用问题挂钩,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加知识的实用性。

注:本文受2007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资助。

参考文献:

[1]杨桂芝.“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6):7-9.

[2]王江涛.《数据结构》教学研究和体会[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134.

[3]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38.

[4]高峰,王玉柱,桑林琼,等.大整数乘除运算在pC机上的实现[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01):57-59.

[5]英昌盛,周喜龙.大整数乘法的数据结构及算法选择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205-207.

[6]李建学,李光元,吴春芳.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精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1-166.

Studyofteachinginstancein“DataStructure”

LiUCheng-xia,DonGwan,CaiYing

(ComputerSchool,Beijinginformation&technology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4

有许多学生总叫喊物理难学,实际上是因为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的设计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我以《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要让学生学习不觉苦,必须处处闻生语。

【教学片段情景描述】

片段一:引入新课

学生体验:将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叠压在一起,两手用力向外拉书。

师:能拉开吗?

生:拉不开。

师:是什么魔力阻碍了书的运动?

生:摩擦力。

评析:通过学生体验交叉叠压的两本书很难拉开,引入摩擦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片段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体验:(1)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2)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和桌面的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区别?

生:猜想假设①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讨论:①用到什么实验方法?②怎样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③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评价并肯定。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评析: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讨论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段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辩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到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评析: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估:

(1)在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请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请说明该装置是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3)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为什么能解决上述问题?

评析: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设计实验评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反思】

1.注重生活中的物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摩擦力》这节课安排为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同学们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学生体验式教学引人摩擦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点燃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一堂好课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本节课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注重物理与科技、社会的联系

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5

作者简介:作者系本科物理专业毕业,现就职于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主管教学。

【摘要】“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是新课程标准异于原教学大纲的关键点,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精髓,表现了改革所承担着的“新期待”。新课程实施已经数年,2006年高考也已过去四年多,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2006年高考让我们回味无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想和思考,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关注。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反思向各位专家、同行作个汇报,旨在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以便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由来;分析;思考

1问题的由来

(06全国卷Ⅰ理综)20.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这是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物理的一道选择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到冲量、功两个基本物理概念和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两条基本物理规律。正确的答案是B。而当年不少考生误选a或C。究其根由即这些考生对以上基本物理概念规律不太理解,甚至出现误解。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考生对以上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特别是地面对运动员是否做功不太理解,甚至出现误解呢?

2问题的分析

例1.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后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跃过横杆后落下,为了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伤害,在运动员落下的地方设置一片沙坑。某运动员质量为60kg,身高1.84m,运动员从距地高度为1.90m的横杆上落下,设运动员开始下落的初速度为零,他的身体直立落地,落地过程重心下落的高度为1.25m,双脚在沙坑里陷下去的深度为10cm,忽略他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求沙坑对运动员平均阻力的大小。(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解析:运动员的运动分两个阶段,自由落体运动和双脚陷入沙坑中的匀减速运动(沙坑对运动员的阻力实际上是变力,所以双脚陷入沙坑后运动员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但是,当把沙坑对运动员的阻力视为不变的平均阻力时,运动员双脚陷入沙坑中的运动就可以等效为匀减速运动)。

方法一:动力学观点

设运动员刚落地时速度为v,此过程重心下落h=1.25m,

则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2=2gh①

设双脚陷入沙中受到的平均阻力为f,此过程陷下去的深度h/=0.1m,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②

由运动学公式:v2=2ah/③

联立①②③代入数据解得:f=8.1×103n

方法二:功能观点

【分阶段考虑】设运动员刚落地时速度为v,此过程重心下落h=1.25m,

则由动能定理:mgh=12mv2-0①

设双脚陷入沙中受到的平均阻力为f,此过程陷下去的深度h/=0.1m,

则由动能定理:mgh/-fh/=0-12mv2②

联立①②代入数据解得:f=8.1×103n

【全过程考虑】对全过程,重力做功mg(h+h/),阻力做功-fh/,全过程动能变化量为零,

则由动能定理:mg(h+h/)-fh/=0

代入数据解得:f=8.1×103n

例2.某质量为m的消防队员在一次消防演习中从平台上跳下,自由下落H后双脚触地,他顺势弯曲双腿,他的重心又下降了h。忽略他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求触地期间地面对消防员平均作用力的大小。

解析:与上题同理,消防员的运动分两个阶段,自由落体运动和顺势弯曲双腿的等效匀减速运动。

方法一:动力学观点

设运动员刚落地时速度为v,此过程重心下落H,

则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2=2gH①

设顺势弯曲双腿受到地面的平均作用力为n,此过程重心又下降了h,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n-mg=ma②

由运动学公式:v2=2ah③

联立①②③代入数据解得:n=mg(H+h)/h

方法二:功能观点

对全过程,重力做功mg(H+h),地面平均作用力做功-nh,全过程动能变化量为零,

则由动能定理:mg(H+h)-nh=0

解得:n=mg(H+h)/h

例3.如图1所示,平板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人从车的左端加速向右端跑动,设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平板车受到的摩擦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f/均做负功B.f、f/均做正功

C.f做负功,f/做正功D.因为是静摩擦力,f、f/做功均为零

解析:人在跑动过程中,速度增加,人受到的摩擦力对人做正功,同时车后退,车受到的摩擦力对车做正功,故B项正确。

答案:B

表面上看,以上三道例题分析与解答都滴水不漏,可谓“天衣无缝”。但仔细一推敲就不难发现,平常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引导才是造成2006年高考不少考生对全国卷Ⅰ理综第20道物理选择题错选的罪魁祸首。注意,这不是危言耸听!

理由一:物理学中所谓的机械功必须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这里的“位移”确切地说是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对地的位移,在06全国卷Ⅰ理综第20题中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和例2中消防员弯曲双腿下蹲虽然重心的高度都发生了变化,但地面对人的作用力作用点对地并没有位移,所以,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并没有做功。

理由二:运动员也好,消防员也罢,都是由肢体的各部分组成的有血有肉的人,本质上都是质点系。而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确定的质点系来说,质心的加速度完全取决于质点系所受的合外力,与质点系的内力无关,所以,上面例1、例2中的动力学观点求解都是成立的。但是,功能观点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确定的质点系来说,其机械能的变化不仅与重力、弹性力以外的其它外力做功有关,还跟其他内力做功有关。例1中运动员双脚陷入沙坑后机械能的减少的确是克服沙的阻力做功造成的,所以,方法二用功能关系求解也能成立;而06全国卷Ⅰ理综第20题中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机械能的增加和例2中消防员弯曲双腿下蹲机械能的减少都是肢体内力做功实现的(地面对人的作用力都没有做功),都是体能与机械能、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显然,例2中方法二用功能关系求解是不能成立的。

理由三: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为零,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等大反向,而且静摩擦力总是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物体接触面之间,要么两物体(对地)都静止,这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都不做功,总功为零;要么两物体(对地)在摩擦力的方向上有相同的(分)位移,这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其中一个做正功,另一个必做等值的负功,总功也为零。而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为负值,共有三种可能情况,第一种可能是一个滑动摩擦力不做功,它的反作用力却做负功;第二种可能是一个滑动摩擦力做负功,它的反作用力也做负功;第三种可能是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对地)朝同一个方向运动,一个滑动摩擦力对落后者做正功,它的反作用力对超前者做更多的负功。难道这众所周知的结论有问题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例3中的分析与解答就一定是错误的。那么,错误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作者只关注人在车上向右加速跑动的过程中,人和车的机械能都增加了这一表象,就认为它是通过人脚与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摩擦力都做正功造成的。所以笔者认为他的这种错误应该是被整个物理情景的表象所迷惑、未能看清问题的本质造成的。当人在车上向右加速跑动的过程中,即使人的重心在向右(前)加速移动,人的后脚向左(后)蹬车使车向左(后)加速运动,无论脚底与车面是否有相对滑动(通常情况下应是相对静止的),摩擦力在脚底上的作用点(对地)都是向左(后)移动的,这个移动方向与对脚的摩擦力方向相反,所以,人受到的摩擦力做负功,而车受到的摩擦力做正功。只是在过程中由于肢体的内力做功才实现了人的体能向人和车的机械能的转化。

3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第一、上述案例由于教师自身对一些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到位,或是当学生对一些概念规律理解出现片面性甚至错误时不能及时给予指出纠正,日积月累势必出现像不少考生在2006年全国卷Ⅰ理综考试中痛失6分造成终身遗憾的尴尬局面。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对概念规律的探究活动和建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了解概念引入的目的意义、规律的来龙去脉,在建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概念的内涵外延、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第二、注重物理概念规律的建构过程。概念规律教学更要注重探究活动。要辩证地看待物理结论的“记忆性法则”。要重视学生质疑,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即使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不甚明了,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求知欲,而应鼓励学生,老师愿意同他们继续探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教师是探究性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里首先要当好引导者,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刻苦学习钻研,要有批判地汲取各种参考资料所介绍的知识内容和经验方法,切忌人云亦云,努力做到居高临下。否则,一旦指导错误,日久天长,就真的误人子弟。

己所不“济”,“怎”施于人?物理教学的科学品位又从何说起?

所以,要全面提升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效益,首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与反思、交流与合作、引领与创新这三个要素。

第四、做好教学反思,坚持与时俱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创造和再学习活动,反思的过程必然是内省的、隐含的研究过程,它离不开自主、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有时甚至需要其他老师的帮助与合作来探求改进教学。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环境管理双语教学中英文对照实践操作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1年度同济大学双语教学团队和双语教学课程包教改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0-01

前言

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及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水环境治理实践表明:采取“自扫门前雪”的局部治理模式,既不能达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最优化;必须以一个区域的整体或者部分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对象,综合采取工程、技术、政策法规的环境系统工程模式,才能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包括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上海市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也开创了我国在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先河。近年来,配合我国流域与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战略规划,国家实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也明确提出形成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与城市水环境管理体系两大并行体系,对区域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紧密结合世界上及我国水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作者结合学术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科研实践,率先开设了以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点的“环境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并结合我国大学课程教育中开设双语、全英文教学的实践需求和我国一流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目标,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规”双语课程。结合近年来课程建设的尝试,做如下思考。

一、针对我国的流域及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国情,自行编写英文教学讲义

当前的双语教学中,一种通行的做法是用原版的英文教材,有助于使得学生掌握标准的专业英文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英文写作水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国外的学科动态。对于一些大学基础课程或者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减少教材编写的环节,又能够提高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但是对于环境管理及法规这样的课程,使用原版教材则未必合适。例如,国外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我国的标准不同,国外的环境政策法规与我国的相关法规也不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明显好于我国的水质状况,水环境治理的技术路线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完全采用国外的教材不能适用于我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实践。基于此考虑,作者在双语教学中结合以往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积累,以科研带动教学,自行编写了以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管理与法规全英文试用教材,形成了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教学体系。全书共分7章,包括区域水环境治理概论、水环境污染源调查与水质评价、水环境数学模型基础理论、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编制、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和水环境治理政策法规等。虽然在教材的编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根据我国水环境治理的具体国情,编写英文教材授课十分必要。对于一些共性的内容,例如,水环境治理规划的基本工具,适当借鉴国外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个性的内容,例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等,则完全根据国情自行编写。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则主要采用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案例,主要是作者所在学术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积累,这些成果在国内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推广应用。

二、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工程实际案例与教学理论体系紧密结合,以案例深化基本理论学习

通常意义上,环境管理与法规类的课程被作为一门软科学,给人的印象是理论和概念。作者认为,环境管理与一门硬技术,与环境工程的不同在于,环境管理是系统性、集成性、大尺度的硬技术,也是工程实践出真知的一门科学。这一点在以往的科研工作中深有体会。针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材料偏重于理论、概念阐述,缺乏工程实际案例的问题,作者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将工程实际案例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会介绍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深化理论学习;或者直接从案例开始介绍,引申出理论。

三、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案例的教学,作者还自行编写了一些水环境规划管理的软件,以及提供实际工程的算例,在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互动式的计算机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工具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能力。

四、中英文对照,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说,更重要的还要学生学会如何写,尤其是将中文表达成英文,而这一点通常比英文表达成中文更困难。这既是双语教学的优势之所在,也是作者自编教材的优势之所在。在课堂教学后,作者在课后将相关英文教学内容的中文版发给学生,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学生还学会了环境管理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中文内容如何以英文的形式准确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优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出国进修,提高自身双语教学的表达能力

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要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外语知识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英文口语表达,要发音清晰,语句规范,这也是评价教师双语教学授课水平的重要方面。作者于2009年在学校的选拨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双语教学法集中培训,收获颇丰,掌握了英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必要性

一、设置全面的管理规则

想要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前提是要设置以及明确实验室的管理规则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实验的准备、仪器的使用、相关药品的管理、损坏物品的登记与赔偿、卫生与安全、学生的实验规则等等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等。想要在此基础上把实验教学、规范、正常化必须要理顺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实验员三方的责任和要遵循的相关条例,同时还应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渐规范与提高。而且学生的管理、奖罚条例也可以得到明确,且使其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二、规范档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档案管理,其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规范档案的管理。包括仪器、药品管理档案以及实验教学档案。内容包括:仪器分类账、药品分类账、仪器药品购入验收记录、损坏消耗记录、损坏赔偿记录、仪器维修保养记录等。其中对仪器药品的统一编号是根据国家教委编发的中学理科目录的编号而进行一致的安排。实验用品要统一登记入册,到每学期固定时间对实验用品及时摸底排查,出现问题按时解决。

三、细化仪器管理规范

化学实验教学想要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化学实验的相关实验品规格、品种、使用频率的“异、繁、多”进行相关制度的相关管理与规范,同时要对编制实验品自计划采购到分类保管以及维修等其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按照初定的规章制度严格完成,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实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的化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大体上可以分成精密仪器、玻璃器皿、木与铁制仪器。(1)应该注意精密仪器的存放环境要清洁整齐、干燥通风,同时要注意不能与一些化学实验药品共同存放。(2)玻璃器皿作为化学实验中的主要用品,应贴签定位,按照其性能以及规格存放,减少其受损量。(3)铁质仪器在使用完毕后一定要保持干燥,防止生锈,并且涂上一层清机油,用以防止锈蚀。除此之外,对化学实验用品、用具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定期保养,这才能使化学实验用品、用具的使用率整体提高。

四、减少生产成本,规范化学药品的管理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所使用到的最基本的化学用剂——药品,通常也被称为化学试剂,其主要被划分为固体和液体两大类型。化学试剂在管理层面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部分试剂易潮解,部分易风化,部分则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变质等现象。因此,一般的化学试剂按照单质、无机物、有机物、指示剂等分别存放。无机物和有机物要按照试剂的种类、规格而分别保管。对于化学实验室用到的危险试剂,如剧、强腐蚀品和易燃易爆品,按照规定应该分室专柜存放,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账、双锁管理,定期清查盘点,严禁外流。在使用上,因为化学药品有着价格高、使用量大、容易变质的特征,可采用以下办法节省实验成本。

1.等级调整。在多数试验中并不一定要使用到高纯度的药品,用普通药品取而代之,即可降低实验的成本。

2.浓度调整。除非有特殊浓度要求,在一般化学反应中,我们可以将溶液的浓度设置在3%~5%左右。部分反映现象比较鲜明的物质,则其浓度可以调整为1%~2%。浓度过高不仅浪费药品,同时容易造成某些化学反应显像微弱或过剧甚至造成事故,而且还增加了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污染。

3.用量调整。很多学生误认为,用量越多,化学反应就越大,呈象就越明显,在实验室就过度用量,而且其基本操作的能力不过关,药品倾倒量无法准确把控。因此,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科学性教育,对其药业取用等基本操作流程进行反复训练,同时加以微型实验的开发和研究,减少药品的消耗。

4.药品回收。多数实验剩余药品或生成剂都可以被回收利用,例如银、铝、二氧化锰、氧化铜、氢氧化钠等。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成本,又做到了环保。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既科学严谨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它要求该科目的教师着眼大局,攻克一切阻碍,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稳妥扎实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化学实验的作用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的挥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服装制作与营销校企合作

近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技工学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是以培养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技术、服装营销、服装管理等方面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技术过硬,有很强的创新和开发能力的服装人才为目标。

例如,学校服装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冠名班的形式同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设备及实习原材料(企业剪裁下的边角废料),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实训,学校定期安排专业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和工作,企业技师及技术人员走进校园给学生及专业老师授课,同时学校也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文化指导,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既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了解企业文化及生产产品的过程,而且更贴近一线生产实际。这样既解决了实训材料紧缺的矛盾,熟悉了产品生产过程的各工序转换,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技术本领。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而企业则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了校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方共赢、共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了人才,学生得到了技能,学校得到了发展。

学校指派服装专业教师到企业与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对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进行技术改革,推行目前较为先进的服装生产管理模式,通过校企双方一起制订方案、讨论方案、修正方案,找出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消除隐藏在企业内的各种浪费,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共同合作研究减少不良产品的问题。

表1是同一个班组每天生产夹克的改进管理模式前后对比。

表1

项目改进前生产模式改进后生产模式

班组人数4845

工作时间1010

生产目标195200

实际完成195211

合格率90%98%

通过改进后对比,人员减少15%,生产周期缩短40%,成本可降低30%,生产场地可减小30%,产品合格率提高8%以上,员工工资增加了30%~60%。真正达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给企业带来了真正的实际效益。校企合作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让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小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学校经常将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座谈、交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利用企业实习岗位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让教师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增长了职业才干,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实习指导老师在下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一些工艺的变化和更新情况。

例如,学校老师在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中,发现正在生产的产品,总件数为:41198件的大单,有个工艺需要改进,经过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商,再与供货商沟通得到确认后,进行了工艺创新,共节省费用合计:13079元,见表2。

表2

原有要求弊端改进后优点

裙子上下段与中间腰节部位夹入橡皮筋,固定后与上下段拼接中间拼接难度大,工艺复杂,拼缝线宽窄不一,有折皱把上下段先连起来,改肩压条贴上去,再穿橡皮筋减少4个缝份

减少拷接工艺

省钱、好做、宽窄缝线一致,平整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9

1案例式双语教学的作用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通过鲜活的临床用药案例,可把理论中学习中遇到的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量效关系,其定义是指“药物的效应和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关系”,但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该关系与临床用药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于没有接触到临床知识的医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也就只能死记硬背定义,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真正遇到患者甚至是自己生病时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用药。而通过鲜活的临床用药案例(如以阿司匹林的退热作用为例)来解释,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临床用药中确定的用药剂量就是依据“量效关系”而来的,亦即在一定的剂量范围之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当达到最大效应时再加大剂量则效应不会再增强;超出这个范围要么不起作用,要么会出现毒性反应。通过该案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量效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同时又把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牵涉进来,使得学生能够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极大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适时适量采用案例式双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应用案例的兴趣,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学习掌握大量的英语术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查阅英文文献、了解世界医药科技发展的前沿打好基础。

1.2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案例式双语教学中,必须能够熟练利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要精心准备典型的英文临床用药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高的英文表达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

1.3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互动关系,使得“教学相长、师生互补”成为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参与能促进这种关系的形成。案例式双语教学法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在互动中提高各自的英语水平,为进一步了解前沿药理学知识及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奠定良好的基础。

2案例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典型的英文案例缺乏或陈旧

案例式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有合适的典型英文案例,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学到知识和提高水平的关键。好的英文案例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药理学知识系统的掌握并且可以挺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但现实的状况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缺乏这样的英文典型案例,如果我们自己翻译中文案例,由于水平的限制又达不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2教师英语水平的限制

所谓双语教学,应该是不同语言的自由转换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与母语同等的教学效果。但事实上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其中,不能自如的运用英语表达和交流是关键,再加上表达不准确,造成学生理解错误甚至难以理解。因为专业英语不同于日常口语,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用母语交流,非医学专业人员都很难理解的医学术语,如果再用蹩脚的英语表达出来,结果可想而知。

2.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素质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区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距,有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双语教学对于他们来说较易接受,然而有的同学来自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双语教学不能对他们能力的提高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他们对药理学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

3我校药理学案例式双语教学采取的措施药理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讲授药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并提高药理学相关内容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及运用等综合能力。笔者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强化:

3.1案例的选择和案例库的创建

3.1.1英文病例的选择

3.1.1.1选择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不同于简单的举例子,要选择症状典型,诊断明确,药物作用显著并且案例中所使用的英语术语正规、逻辑性强的英文案例。这样可提高学生讨论的可操作性,减少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语言困难。

3.1.1.2选择案例的难易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所选案例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案例太简单,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会还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若所选案例太难且复杂、英语术语及英文俗语太多,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不够而无从下手讨论,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被动灌输,丧失了主动参与的兴趣[3]。

3.1.1.3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目的相一致选择用于教学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4]。也就是教师在选择某一个案例时,想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学生运用哪一些药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在选择案例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3.1.2双语案例库的建立

3.1.2.1建立系统的药理学双语案例库搜集典型的药理学双语案例,要求中英文格式表达都比较典型,所用术语是我国通行的药理学术语,不能掺杂太多英文药品俗语,否则容易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产生混淆,削弱案例式双语教学的效果。将搜集的案例按照学生的课程进度编排,建立一个系统的具有明确分类的案例库。

3.1.2.2实现双语案例教学的网络化将建立的案例库放到学校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学校网站上浏览相关内容的案例,并且要附有与案例相对应的案例分析,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安排药理学的优秀教师,每周定期在线回答学生在自学时所遇到的问题,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英文水平。

3.1.2.3与国内外各大高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采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课程内容、教案在网上以中文和英文形式再现,使国内外学生和教师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时地与教师交流沟通,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为远程教学提供资源,促进国际交流。同时不断维护、充实和完善网络资源数据库,改进浏览方式,改进各类网上资源的表达方式,完善网站建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与传统的母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高素质的教师是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能力要求很高,不但要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及灵活应用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药理学专业知识和宽厚的相关知识背景,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5]。这样,教师在授课时,才能做到以外语为媒介,将药理学专业知识游刃有余地传授给学生。为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英语口语培训;教师对每次课堂教学内容全程录音,课后回放并反复琢磨每句话更准确地英语表达方式,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探索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共同提高;聘请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较早开设医学专业全英文授课的知名教授来校上课,校本部教师全程听课;定期派年轻教师去美国、瑞典等知名医学院校和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使双语教师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英语授课能力等;以保证案例式双语教学顺利开展。

3.3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制定双语教学目标

药理学作为我校双语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已经连续针对四届学生进行案例式双语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双语内容过少则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而实施全英文授课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6]。为此,我们首先以中文教材为主,参阅英文原版药理学教材和书籍,如maryJ.mycek等主编的美国医药院校药理学教材《Lippincott′sillustratedReviews:pharmacology》、JeanneCS等主编的《introductoryClinicalpharmacology》等为依据,有选择性地摘录部分内容,结合症状典型、诊断明确、药物作用显著且案例中所使用的英语术语正规、逻辑性强的英文案例,制作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药理学英文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力求英文授课内容达到30%左右;同时又定期组织尼泊尔、印度等来本校学习的留学生和校内本科生进行案例讨论,交叉组合上药理实验课。这不仅强化了学生流利、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对外国文化和医疗科技水平有了初步了解,也大大提高了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在期末考核时,试题中包含20%~30%的英文试题(包含英文药品名和全英文的选择题和简答题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试卷分析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答对英文题的百分率高,而一些不常见的英文药品名称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7]。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学内容所占比例逐渐加大。

4案例式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双减下的教学案例篇10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成本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是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契机,本文响应了该指导意见的要求,满足双语《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现实需求,探讨了会计学专业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

成本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成本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培养卓越会计人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会计学专业分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班、卓越人才班、国际会计班三个方向,针对非国际会计班已开设过双语财务会计学、双语审计学、双语财务管理学,而双语成本管理会计却是第一次。因此吸收国际先进成本管理会计教育经验,更新成本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改进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完善双语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建设,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卓越会计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双语《成本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会计学专业卓越班而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会计卓越人才的培养。在原有中文《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内容,才能使双语《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满足培养卓越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教材的确定

完善《成本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吸收国际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经验,在已有中文《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基础上丰富双语《成本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使英文原版教材适合会计学专业卓越班教学使用,为培养合格的卓越会计人才提供本课程的具体解决方案。

在教材选择方面要兼顾学生能力和教师能力的有机结合。如果学生英语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均较好且能够通过努力用英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教师拥有较好的专业英语知识和能力且具有留学背景,教材可选择国际通行主流教材,易于学生掌握最先进的学科资源。反之如果学生英语能力有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且不能直接用英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英语知识也有限,教材可选择国际教材中的简易版本,易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率的掌握学科知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授课的卓越班学生生源较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英语基础较好、能够用双语课堂授课和英文教材学习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知识,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能够运用双语传授专业知识,因此选择国际通行教材亨格瑞等所著的《成本与管理会计》。英文教材版本更新较快,有国内引进版、翻译版和进口原版。国内引进版和翻译版一般会进行部分删节以减少篇幅适应国内教学,而且价格较低,但一般版本会滞后最新版本2个版。而进口原版是最新版,有些会有较便捷的网上教辅资源,便于学生自学和老师教学管理,但是价格高。在同一本教材的不同版本选择时,最重要的考量是学生的负担能力和教学的需求。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确定合适的教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中外教材教学内容的区别,满足当前成本管理会计改革的需要,适应在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在课时的范围内,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原文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教材较厚、章节较多、内容较多,因此是否全部都讲还是讲其中一些章节,讲哪些章节,就涉及到取舍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课时问题,课时越多可以覆盖越多的章节,余下的章节供学生自学,课时少,就需要选择本学科最重要的章节进行讲授,并结合学生课下自学,达到合理的教学效果。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双语课程中学生要过两关,英语关和知识关。如果学生的能力有限、用英语学习新的知识比较困难,建议教学内容涉猎的章节为重点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便于学生重点学习。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教学内容可以覆盖全部或大部分章节,教师课堂授课时可详略自由控制。采用原文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详细检查,避免不正当价值观的渗入,更多的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五、课堂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