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西北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3:07

喝西北风篇1

1、喝西北风(hēxīběifēng)属于成语。常用于口语。

2、解释: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形容没吃饭,饿肚子。

3、现意:无事情可做,(多用于生活贫困)多用于口语。

4、出处:《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唐朝·枉檐《游边》:“边云四顾浓,饥马嗅枯丛。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来源:文章屋网)

喝西北风篇2

华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健康版图中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划入这一区域。此地绝大部分都是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偏少,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对健康的影响上来看,这里最突出的就是空气污染问题。首先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该地区地势较低,西面环绕山地,污染不宜疏散;同时开发程度高,绿色植被较少,气候干燥,沙尘天气多,会对呼吸系统造成隐患。其次是工业较为发达。这里既有内蒙、山西这样的煤炭矿业大省,又集中了电力、化工、钢铁、纺织、食品等多类企业,因此废气、粉尘多,空气质量差。最后,城市地区汽车多,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很严重。尾气中大量的二氧化氮,可导致肺部受损和呼吸系统的问题。

北京高血压发病率全国最高。北京市卫生局最近一次公布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市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即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高血压,居全中国首位。专家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北京多数人为北方人,口味重,爱吃盐,人们应酬多,喝酒也多,不良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二是竞争压力大,对血压有一定危害。专家表示,预防高血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少吃盐,少喝酒,其次是控制体重,均衡饮食。

众所周知,山西煤矿资源丰富,煤矿业繁盛,因此空气遭受煤尘污染严重。以该省的临汾市为例,目前该市400多万居民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专家指出,山西地区,尤其是煤矿集中的城市,老百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少吸烟,远离烟草。二是注重家庭小环境,尤其警惕油烟污染。三是不要在马路边晨练,出门尽量戴口罩。四是要注重保护环境,环境好了,才能消除肺病隐患。不过,山西人喜食醋。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醋可以消除疲劳、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经常吃点醋,能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压上升,达到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西部连接内陆,东部半岛伸入黄海。沿海的饮食方式让当地痛风问题突出。痛风的起因是血尿酸过多,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市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达13%以上,其中男性发病率18.32%,女性发病率8.56%,在国内各大城市中是最高的。专家指出,痛风古称“王者之疾”,此症好发在达官贵人的身上,可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饮食、饮酒。青岛地区的市民非常热衷于喝啤酒、吃海鲜,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这样的生活习惯,这造成了本地区痛风的高发。预防痛风要少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骨髓、肉汤、海鲜等,禁饮啤酒和白酒。

东北高发脑卒中,不都怪天冷

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多年来一直是脑血管病重灾区。光是哈医大四院,每个冬季收治的脑卒中病人就达4000人,占全年卒中病人的四成。气温骤降,12月中旬,气温已降到零下21~29摄氏度,东北地区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已经住满了脑卒中病人,甚至到了需要加床的地步。

专家表示,寒冷的气候及不良饮食习惯是东北地区脑血管病发病率位居全国第一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属高纬度、高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平均每年冬季都在6个月左右,且气候寒冷,最低可达到零下35到40摄氏度。气温降低,人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肾上腺素又能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代谢加快,血压升高;另外,血小板活性增强,血黏度上升,极易诱发脑卒中。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除了经常在家“宅”着,还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嗜高盐、喜吃肉、爱喝酒,尤其是烈酒,这些因素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形成,成了脑卒中的助推器。另外,东北人性情豪放,情绪容易激动,也常成为脑卒中的诱因。

专家指出,要改变东北脑血管病高发的现状,外界气候不可变,要从调整生活习惯做起。具体包括:外出注意穿暖,不要逞强少穿,以免寒冷引发血管痉挛;做菜少放盐,多吃低脂、低胆固醇食品;戒烟,限酒;适当锻炼,避免肥胖。此外,应注意避免脑卒中的一些诱因,如生气、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突然改变、用力排便、看电视过久等。早晨醒来后,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活动身体;洗脸、刷牙要用温水。

东北三大看家菜:

炖菜寒风瑟瑟的冬日,一锅热腾腾的炖菜是东北人家不可缺少的菜肴。在全国来讲,东北的炖菜最有名气,也最好吃。炖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烹调方式,因为基本上不超过100摄氏度,不会过度产生有害致癌物质。炖菜时需要盖上盖加热,食材中的大部分抗氧化成分能得以保存。另外,炖菜放油少,种类杂,符合低脂、营养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吃炖菜往往连菜带汤一起食用,能保证矿物质完全吸收不损失,也便于添加各种养生食材。另外,经过长时间小火炖煮后,菜变得非常柔软,更容易消化吸收。

酸菜一句“翠花,上酸菜”,让很多人记住了东北人的最爱。酸菜由白菜腌制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蔬菜的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酸菜里大量的乳酸菌,是胃肠道正常功能的守护神。酸菜能做成多种菜肴,常见的有酸菜粉丝冻豆腐、酸菜馅饺子、炒酸菜粉等。酸菜味道咸酸,口感脆嫩,除了开胃提神、帮助消化,更重要的有醒酒、去腻的功效,正好应对东北人爱好喝酒、大鱼大肉的习惯。所以,酸菜是东北人名副其实的“看家菜”。

蘸酱菜蘸酱菜,东北人饭桌上一年四季少不了。新鲜蔬菜,能生吃就生吃是东北人的原则。蔬菜生吃营养价值高,一方面膳食纤维丰富;另一方面,蔬菜里富含的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多种无机盐等不会被破坏。如今的蘸酱菜早已摆脱了当年大葱蘸酱的粗糙,变得斯文起来。大葱、胡萝卜、心里美、洋葱、尖椒、黄瓜……店家将菜切成小块,干干净净、五颜六色装满盘,旁边再配上一碟诱人的鸡蛋酱,名称也吉利,叫“大丰收”。这种吃法如今在众多南方城市也流行开来。

华东吃得精细过得滋润

东部地区史称“江南”,包括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这一地区季风性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2/3集中于夏季。细腻而温和的气候环境,孕育了江南人细致的生活和饮食方式;优越的沿海地理优势,也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起步腾飞较早,居民体质普遍较好。

江南人崇尚美食、重养生,肯在饮食上花钱,吃得有学问、有名堂。居民以大米为主食,面食吃得较少,杂粮更是难见踪影。这里的人们口味大多清淡,略带甜,很少吃辣椒、大葱、生蒜和陈醋;爱喝黄酒和绿茶。由于历史上“江南地区”就属于富庶之地,因此不论显贵或平民百姓家,人们普遍追求生活品质,活得精致和细腻。

东部地区是黄酒的大本营,如今在上海一带,仍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保持着每餐喝一小壶热黄酒的习惯。黄酒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它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有人说,如果啤酒是“液体面包”,那黄酒就是“液体蛋糕”,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于消化,具有舒筋活血、美容抗老等功效。尤其是温热后饮用,还可以使酒中残留的微量甲醇、醛、醚类物质挥发出去,酒香也会更加醇厚。绿茶更是华东人的生活必需品。

虽然东部地区四季温度都较宜人,但是由于其沿海的地域特点,也带来一些疾病隐患。第一种是甲状腺疾病。经过这些年碘盐的推广,碘缺乏病的现状有了明显好转。但近年来,甲状腺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上海地区甲亢发病率已由10年前的1%上升到2%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为中青年女性。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人群会进食较多的海产品,从中摄入部分碘,加之人们吃得越来越咸,从碘盐中摄取的碘越来越多,容易导致碘摄入过多。

第二种是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和气候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华东沿海地区空气湿度大、降水多,大批人从事水中作业如捕鱼、捞虾、修筑海塘等,以及人们习惯在雾气、露水多的清晨劳作,都和风湿病有直接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风湿病在春秋两季比较容易发作,这时一定要做好保暖,少受风寒,避免接触凉水。

西北原汁原味活得洒脱

《黄土高坡》――这首走红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歌曲,至今听起来仍能让人深深体味到其中的豪迈之意。正如长年生活在那里的人,印象中总是如此地肆意而洒脱。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西北人豪爽的性格大概也成因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他们能够面对广袤的天地,唱出“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的心声。

西北人的饮食似乎也延续了这种粗犷和厚实的味道。因此,在西北饮食中,你很少见到对原料形状细致雕琢的菜品,代之以自然、真趣。比如,从做面的手法上就能看出,西北人烹调最常用的就是蒸、煮等简单且比较容易保持食物营养的方式。

西北人喜好的原汁原味,还体现在他们对辣椒和大蒜的食用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气候偏干的地区,嗜辛辣的西北人,却较少碰到上火问题。专家认为,这与西北人很喜欢在凉拌菜中加入生蒜或未过油的辣椒有关,且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上火的几率,还能对保护心血管起到积极的作用。

性格上爽朗、想得开的西北人,也有“粗中有细”之处。他们多以玉米和小麦并重,注重粗细搭配,也很善于粗料精作,比如小米粥、芋豆小吃等都是西北人常吃的粗粮食品。

西北人爱吃面,所以在食物极为丰富的今天,他们仍习惯性地延续着以面为主的饮食结构,甚至有人会觉得一天不吃面或馍,就好像没吃饭。

西北地区不同地方也确实都有着“面食为主、食肉偏多、蔬菜较少”的问题,就像最为有名的西北饮食多半都是面食,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西北的拉面、油泼面、新疆的馕等。然而,从膳食平衡的角度来说,这种饮食习惯还有待改进。

首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的谷物为主,粗细搭配,不仅包括面,还有米,同时搭配粗杂粮,主食过于单一就会造成营养上的失衡;其次,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过多的牛羊肉挤占了蔬果的空间,就可能因蛋白质摄入过量导致肝肾负担加重;或因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不足,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

此外,西北是内陆地区,鱼虾等海产品较少,所以,当地人在吃肉上也有着明显的偏好,以猪牛羊肉等红色为多。这一特点很容易导致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以及碘等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因此,建议西北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吃些鱼虾类、藻类、大豆制品。

西南“重辣区”考验口腔、肠胃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提起我国西南部地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这个区域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润,物种资源最丰富,更是全国“长寿之乡”的聚集地。

无辣不欢。西南地区爱吃辣人尽皆知,贵州人喜吃酸辣,就连吃饭也要配碗辣椒水;云南的少数民族喜欢用盐和辣椒腌制食物;特别是四川人更吃辣成瘾,各色招牌的火锅店和麻辣烫遍布大街小巷。正因为吃辣多、吃盐重,才为当地人埋下了口腔、胃肠道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隐患。另一方面,西南地区蔬果品种繁多,老百姓的蔬果摄入量都较高,这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油过辣带来的危害。

乐观平和。四川这块盆地,就像一锅汤中最浓的一瓢。随处可见的茶楼,大大小小的麻将馆,即使再没钱的四川人,也能活得有滋有味、自由自在;云贵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让这里的人能歌善舞,性格开朗。健康的情绪可增强身体抵抗力,算是当地人最好的防病“药物”。这也难怪,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员等学者,勾勒出中国五大长寿带的分布图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长寿区域都集中于西南部。

专家建议,吃辣时,不妨配点甜、酸食物。甜能遮盖并干扰辣味,酸则可以中和碱性的辣椒素。如果是在家做辣菜,尽量选滋阴、降燥的食物搭配,如鸭肉、虾、鲫鱼、苦瓜、丝瓜、黄瓜等,也可以煮点清凉的绿豆粥、荷叶粥来败火。此外,吃辣时喝牛奶,可以起到保护胃肠道的作用。

华南高温多湿就怕传染病

这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片土地,介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高温、潮湿、多雨。这里绝大多数人每天过的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南中国海带来暖湿的海洋性季风,三角梅、杜鹃、木棉花一年四季姹紫嫣红,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伸展着巨大的植被。这里也是历史上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曾经的蛮荒之地,流放之地,山中布满瘴疠,但少数民族生活得自由自在。这里向来就有“断发文身,不着冠带,嗜食水产,敢食蛇鼠”的传统,直到今天,他们在饮食上的大胆也为全世界人惊叹。

生活在五岭之南的华南人,天生和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依然保留着饮食杂博而精细的传统,喜欢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粗粮,做菜讲究清淡、原汁原味,注重养生,在饮食上对各种中药材的运用无人能出其右,再加上天然的优质环境,使他们的脂肪肝、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在全国相对较低。然而,生猛海鲜无一不吃也是他们的缺点,果子狸、旱獭、獾等野生动物的食用,为“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各种蚊虫滋生,也导致这里的传染病不断。海南是全国疟疾发病率最高的省,香港、广东等地则每到夏季,都会张贴预防登革热以及流行性乙脑的宣传单。由于洪涝灾害高发,肠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等也时有发生。

由于一年四季高温多雨,所以“湿气重”是让不少华南人头疼的一件事。热性体质的人不怕湿气,但太严重的湿气也会对他们的健康有所损伤。对于寒湿性体质的人来说,湿气不仅会导致腹胀,还会引发妇科疾病。除了使用各种除湿设备以外,可以多喝点健脾去湿的汤,比如红小豆玉米排骨汤、扁豆汤、葛根土茯苓汤、鲫鱼汤等。生姜也是一种可有效去湿的食物。

潮湿的天气里,食物很容易发霉。专家指出,华南地区过去肝癌高发,就与当地人常吃花生油,而用来榨油的花生经常发生霉变,产生致癌的黄曲霉素有关。华南人一定要注意,发霉的食物绝不能再吃。平时也要注意通风防潮,以免食物、衣物等长毛、霉变。

华南地区的人大多爱煲老火靓汤、喝凉茶,尤以广东、香港、澳门为最。放点排骨、西洋菜,或乌鸡、当归,小火慢炖,让食材中的营养都溶于汤中,“喝汤能喝出好气色”,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养生方式。不过,老汤、凉茶不能乱喝。专家指出,肉类老火汤中嘌呤含量较高,尿酸高、有痛风的人最好少喝。凉茶要分体质、天气来喝。专家指出,平时怕冷、胃容易受寒的人一般是寒性体质,就不宜长期、大量喝凉茶。体质弱的人要少喝。天气变冷,也要减少喝凉茶的次数,否则容易伤害脾胃。

华中吃饭都太快,伤了消化道口味重、污染重,也是主要诱因

湖北、湖南、河南和江西划在“华中地区”。中部地区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但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尤其是食管癌、胃癌等。而饮食习惯、空气和水污染,都会给肿瘤发病推波助澜。

华中地区人民的口味较重,且普遍爱吃辣。华中地区的人做事麻利,吃饭速度快,尤其在河南,经常能看到人们端着一碗烩面,呼呼两口就吃完了。此外,河南人饮食习惯较单一,常年以白菜、萝卜为主,喜食腌制、熏烤食物,其他蔬菜水果摄入少,容易导致维生素C缺乏。专家建议,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对中部地区人来说,少吃粗糙食物,别吃太硬、太烫、太辣的,尤其是要学会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

淮河流域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地区之一。美国夏威夷大学水处理专家董良杰介绍,在湖南等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的城市,如株洲、岳阳、长沙等,就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中国很多有色金属矿、化工厂在这些地区相对集中,水患伴生的污染事故也频发。

湖南人爱嚼槟榔。从环境来看,嚼食槟榔后乱吐汁,有碍观瞻,影响环境卫生。从医学角度看,新鲜槟榔含有槟榔碱,具有轻微成瘾性。而腌制槟榔需添加生石灰、麻黄等,过量食用会加速心跳、收缩血管。长期用力嚼槟榔,会导致牙齿裂开或折断;造成颞颚关节疼痛和病变,张嘴闭嘴有疼痛感。近年,由于嚼食槟榔而造成的口腔疾病,越来越多见。连续吃槟榔超过一年,易造成口腔瘢痕、黏膜广泛纤维化,有的人张口都困难,进一步则可能发展成口腔癌、喉癌等。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全国淡水鱼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因此,当地人几乎餐餐都离不开鱼。但近年,湖北水污染严重,人们在吃鱼、海鲜等水产品时就要多注意,才能既饱了口福,又避免污染。专家建议,买鱼时应尽量选个头小的。小鱼养殖时间短,相应受污染的程度就低一些。

喝西北风篇3

黍在历史上的地位好像是要比粟高,古时做尺必离不开黍,十粒黍头对头排起来就是一寸,黍可以参与度量衡的制定,真是不能让人小瞧。而小米在生活中似乎要比黄米更重要,北方人,几乎天天都要喝粥,喝粥就离不开小米,坐月子女人,小米粥更是首选,早上一顿,中午一顿,到了晚上再来一顿。好小米熬出粥来是一派金黄,闻着也香,和大米完全不一样,大米熬粥就“棺材板”咸菜,再来两根油条,是北京的平民早餐。当然更北京的是豆汁焦圈儿加老咸菜,豆汁好喝吗?好喝,到了北京我天天都要喝豆汁,但豆汁再好都不可与小米粥同日而语。

我直到现在都不知道除了中国人,其他国家的人喝不喝粥,西餐中肯定是没有粥,在日本,好像也没有,韩国,好像也不知粥为何物。说到粥,北方的粥和南方的不一样,北方的粥简单,要变个花样也不过在粥里加些红小豆或绿豆,或者是和山药一起煮,山药粥很好喝,黏黏乎乎,喝的时候还要炝些葱花儿在里边,很香。冬天我是要喝这种粥的,晚上,不吃别的,煮一锅山药粥,外边下着雪,屋里人在喝粥,直喝出一脑门汗来。那年我去天津看望孙犁老先生,老先生说起当年在山西大同繁峙的山上养伤喝小米粥,尤兴致勃勃。

小米在五谷中最养人,身体弱的,大病初愈,都要靠小米粥来调养,没听过用大米来调养的。南方也好像不种小米,在南方,喝小米粥是一种讲究,不是生活中的常规性饮食。说到小米,再早,最有名的是山西沁州黄,产量极低,好像是只有面积很小的一块山坡地上出产的最好,煮出粥来颜色金黄,上边结一层“油皮”,口感特别滑爽。这样的小米当地人都不舍得用来吃稠粥,小米稠粥是干饭,但又和大米饭不一样,是黏黏稠稠的一团,临出锅要用勺子不停地搅,是搅做一团。小时候吃小米稠粥,每人碗里放一块,然后趁热在碗里一颠一颠把它颠成个圆球,吃小米稠粥,菜码儿应该是山药丝老咸菜丝拌的凉菜,这凉菜又必得胡麻油炝几粒花椒才好,没听说过吃小米稠粥而吃炖肉,或炒一盘过油肉。小米还可以做捞饭。捞饭好像没小米稠粥那么好吃,小米捞饭好像是要有酸菜做菜码儿最好,也不宜大荤。所以说小米是最最平民化的,说平民化好像也不对,大富大贵者也离不开小米,一句话,好东西谁都喜爱。

河北遵化的小米也好,颜色金黄不说,最好的地方是下锅十分钟就好,十分黏稠滑溜,年年有人从河北往回带他们的小米,说到喜欢,我最最喜欢河北遵化的小米,因为它不浪费时间,很快就能喝到肚子里。但要说到好,灵丘的“东方亮”却非其他小米可比拟。灵丘“东方亮”小米经熬,粥熬好,喝到嘴里滑爽有加而米粒尚在,真正是粥的至高境界!如果喝小米粥,而不见米粒,那可能与玉米面糊糊差不多,北方人把用面做的近似于粥的饭叫“糊糊”,如果小米粥熬到跟糊糊一样,虽然小米的味道尚在,但已经不是粥。“东方亮”小米好,好就好在喝粥的时候米粒尚在,口感之好真是可以用“珠圆玉润”四个字来比方。

喝西北风篇4

光泽县地处闽赣边境。是福建的西北大门。素有“瓯闽西户”之称。这里山川俊秀,物产丰富,民风古朴,民间擂茶为当地_绝。据有关史料记载:“乡间邑人待客佐以擂茶,妇人聚会之饮。为茶内入药草。擂棒擂钵工具而制。”用料很讲究,工序也很精细,是当地农家妇女定时用当地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熟的大米、豆、花生、芝麻和甘草、、陈皮、艾叶等中草药,放进陶制的大钵(又叫擂钵),用茶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又叫擂棒),加少许的水,进行细细地研碎,一直磨成泥状。然后倒进茶钵里。冷饮用山泉水冲泡。热饮用开水冲泡,放置沉淀。即可饮用。色泽成棕灰,清洌甘醉。香气四溢,喝后甜润在口,余味无穷。有提神舒气、祛风散热、养胃等功效。长期饮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当地农家爱饮的茶品和妇女聚会的饮料。

“叫茶”,是当地农家妇女聚会喝擂茶的一种习俗。往往是一家妇女家中有事,就先擂好茶,请要好的妇女姐妹来家聚会喝。过去妇女地位很低,受了气,或者家中有什么大事,要找人说说,倾诉一下。通过这“叫茶”的方式把平时要好的姐妹请来家,一来调整心情,发泄一通;二来有请大家帮忙的意思。

这种“叫茶”的来历民间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童养媳,丈夫年纪比她小,不懂事。公婆又恶又奸,从来不把她当人看。她每天早上鸡叫头遍就得起床,晚上到十一二点才能去睡。烧饭、喂猪、洗衣、挑水、砍柴、推磨,除吃饭时间外,难得歇一下。后来年纪大了,有了孩子,做家务。带孩子。照顾一家,更是劳累,她一肚子苦水没地方倒。那天。恰好公婆外出,她在家擂了茶。就去叫了同村几位当童养媳的姐妹来家。大家围坐在桌子前。边喝茶边吃东西。你一言,我一语。把多年受的苦都倒出来。说了又哭,哭了又说,互相安慰,出主意,想办法,商量如何反抗,对付公婆的虐待。大家互相讲讲。发泄一下,再喝上这理气消火的擂茶。更觉得心里很舒适,人也不会那么难过。后来就定期这样以喝擂茶为名相互“叫茶”,来掩饰聚会的目的,此后慢慢就形成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喝西北风篇5

就如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所说,“吃是人人少不了的,且一天最少三顿,若谋道不予食吃,孔圣人也是会行窃的,这似乎就如封建年代里坡所说的,为官并不就是耻事,不为官并不就是高洁一样。更有一层,依我小子之见,吃也是一种艺术!”

并且这吃,还是一种讲究。比如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怎么吃?什么季节喝什么酒,怎么喝?都得拿捏好。你看那羊肉泡馍,就得从一边一点一点蚕食,这样才能吃出鲜味;而黄桂稠酒,就得放在冬天喝。北风肆虐之际,在家温一壶稠酒,邀上三五好友,就着几粒花生米和豆腐干,在桂花香味的萦绕下,细细品味稠酒绵甜醇香的口感,那份舒适惬意真是神仙也不换。若有明月相陪,岂不更好?

李白饮稠酒成诗百篇

黄桂稠酒,又叫西安稠酒、陕西稠酒、贵妃稠酒、臻品稠酒。古称“醪醴”、“玉浆”,始于商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医药总集《黄帝内经》曾多次提及醪醴,它以五谷为原料,经熬煮、发酵、酿造,是一种甜酒。

在蒸馏酒发明之前,我们的老祖宗们一直喝的就是这种稠酒,《诗经・周颂》里就有:“丰年多黍多,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黍指黄米,即糯米。商周时期,关中地区一到粮食丰收时节,人们就会拿出黍稻作为酿造稠酒的原料,以此来贡献祖宗和用于各种祭祀。

醪醴因用糯米酿制,状似乳汁,略带黏稠,又被古人称为“玉浆”,周朝初年,王室专门设置了掌管酿酒的官职。这些人不仅颁发酒的政令,同时还直接组织和监督酿酒。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儿子宇文曾是醪醴的忠实粉丝,为了好好培养接班人,宇文邕还特意下令,禁止醪醴进入东宫。

唐人饮酒风气甚浓,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文人学士、农夫渔夫、妇人游子,无人不贪杯中之物。当时的酿酒技术较先进,诗人根本离不开酒,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从唐诗中,我们可窥见一二,如王绩“夜夜遣人沽”、李白“日日醉如泥”、杜甫“得醉即为家”,白居易“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等。

传说唐玄宗携杨贵妃光临长乐坊饮酒,贵妃被那味美醇香的稠酒倾倒,当即将手中的桂花赠与店主。店主将桂花植于贮酒园中,不料桂枝生根开花,在长安坊繁衍成林,花开时节,桂花香,稠酒香,香溢长乐坊。店主遂将桂花用蜜腌制后兑入酒中,使酒更具特色,清香远溢。“黄桂稠酒”便由此传开,成为李白挚爱。

杜甫《饮中八仙歌》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即是对其畅饮黄桂稠酒的生动写照。关于李白饮的就是黄桂稠酒这一点,近年来出土的唐墓壁画或可提供佐证:1992年在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的韦氏家族墓中,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图,图上有两个女童从两侧端酒上席。有考古专家指出,这画上的酒是从旁边现压现端,一如李白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所描绘的景象。其关键是一个“压”字,即用人力使酒汁与酒糟分离开,这情景,在今日西安一些“老字号”饭店中仍然可以看到。

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

黄桂稠酒的特点是,状如牛奶,汁稠醇香,绵甜适口。它酒精含量低,仅为15%左右,看上去既像江浙一带人人喜爱的酒酿汁,也像街头小吃浇蛋花的醪糟汤,非一般酒清澈。称它为酒,只因喝在口中,不乏酒味而已。

“一般酒澄清,此酒黏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绵甜。乡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儿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润肺。”贾平凹在其《陕西小吃小识录》一文中介绍道。

西安的稠酒多为家传,一代一代手工制作,数量不大,但风味却保留了下来。目前以长乐坊徐氏黄桂稠酒、“陕菜正宗”西安饭庄、老孙家饭庄等一批饮食“老字号”制作的稠酒风味最为醇正。

世居长乐坊的徐氏一家,祖祖辈辈以酿稠酒为业。徐氏后代徐仁福酿制的黄桂稠酒,到明末清初时已誉满长安,声名远播。于右任曾慕名到长乐坊徐氏稠酒店饮酒,酒酣耳热之际,索要文房一挥而就“徐家黄桂稠酒店”。徐仁福惊呆了,立即将于右任题字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一时成为徐家一大荣耀。

1924年7月,鲁迅应邀赴西安讲学时,对黄桂稠酒产生浓厚兴趣,几次要求痛饮。西安事变时,在西安饭庄宴请各界名流,用的就是徐氏黄桂稠酒。1956年,宋庆龄、郭沫若来西安考察,在西安饭庄喝了热腾腾的徐氏稠酒后,郭老兴奋异常,连声说此物“似酒非酒胜似酒”,宋庆龄也频频颔首称赞。

之所以称徐氏稠酒为稠酒中的上品,还源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自古以来,徐氏酿酒选料十分精细。在酿制过程中,蒸米的火候、下曲的剂量、发酵的时间、冲米的水温、过酒时的转、搅、搓、揉、压等制作技法,独树一帜。酿出的酒,色白如玉,加热后,醇香四溢,风味独特。

早年间,稠酒放置时间不能太长,因为时间一长,它就会出现发酵和沉淀等现象,因此要趁新鲜时饮用。很多想喝却喝不到的外地人为此十分苦恼,并经常发出“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的感叹。好在现在技术交通如此发达,从前带不出潼关的稠酒如今遍布海内外。

转、搅、搓、压是关键

黄桂稠酒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其过程中有些“秘诀”却不为外人所知。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稠酒”的身影,有些人对稠酒压根就不懂,但看到稠酒畅销,就跟风大胆地干起来。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世人根据“稠酒就是要稠”,认为原本清亮如玉液的上品稠酒是“不正宗”的,反倒将杯里腻腻糊糊的认成正品,颠倒黑白,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黄桂稠酒的生产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单单“黄桂”两字,就需要用鲜桂花和白糖腌制而成的桂花酱,掺入酒中再过滤,才能体现出来,单凭这一道工序,就能使人分出正宗和非正宗。至于其浓度,关键要看口感,并不是越稠越好。

稠酒的酿造工艺几乎和做醪糟的方法相同,可以说是酿酒的前奏曲。首先,你需将糯米泡在清水中4个小时,木瓢搅拌使脏物上浮,撇而弃之。然后开始蒸米,将米大火加温蒸至八成熟,待米晾干后把它拌入以小麦制成的酒曲中,装坛封闭使它发酵,发酵期保持在室温30℃左右,三天后就成了醪糟。饮用时,将酒汁倒入酒樽里,放在开水锅中加热烧开,并在酒中调入黄桂、白糖,即可饮用。另外,也可将原汁不掺水过滤而食饮。

喝西北风篇6

1、腌制和风干的肉,鱼,腌菜,咸蛋,果脯,稻米,坛装的米酒,这些肯定都少不了,也会带家禽上船,虽然说几乎都是靠着海岸线航行,但遇上风暴和逆风偏离航线,一两个月漂流在茫茫大海上也是可能的,运气好的地方在于,中国海的季风和洋流决定了漂流的方向,往上,东北方向飘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往下,西南方向飘往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不远,岛屿众多,得坏血病的几率非常少。

2、中国水手一定会带一件东西上船:茶叶。而茶叶中包含维生素C。在古代中国,在中国海和南海、印度洋上扬帆远行的水手,都出自三个省:福建、广东和浙江。这三个地方的人喝茶多过喝水。

3、欧洲人喝啤酒,我们喝茶,在抵御坏血病方面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坏血病原理一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但几个世纪前人们凭经验就解决了。

(来源:文章屋网)

喝西北风篇7

自从福娃完成奥运会后,北京城就来了一个大坏蛋——风魔。

迎迎和妮妮为了打败风魔。到遥远的大山去寻找“保卫”天使。一路上,它们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风积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它们一点儿也不在乎。最后它们来到了一个会发光的山洞,走进山洞,如同仙境般。突然一个小东西从迎迎、妮妮眼前飞过,妮妮以为有妖魔,连忙把它抓住。“你,你是谁?”小东西说。迎迎温柔地对小东西说:“我们是来找‘保卫’天使的,你知道它在哪吗?”小东西笑嘻嘻地说:“我就是啊!”“啊!太好了,请你和我们走一趟,好吗?”“好!”

“保卫”天使和迎迎、妮妮回去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它们终于打败了风魔。北京城又恢复了以前的太平日子。

喝西北风篇8

关键词:叫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52-02

一、老北京叫卖艺术的由来

老北京叫卖艺术缘起自老北京南城胡同里人们的吆喝声,吆喝声集说、唱、表演等技艺于一身,因为植根于老北京文化,因而具有浓郁的京味、京腔、京风、京韵,它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身,不仅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益,更是老北京文化艺术的瑰宝。

关于叫卖吆喝的历史,古已有之,最早的记载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的时候“鼓刀扬声”;到了宋代,在开封集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到了明代,老北京就有吆喝着卖花的;再到清代,老北京的吆喝声就更加绘声绘色,五行八作都有吆喝声。老北京叫卖艺术发展到今天,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五行八作的叫卖声在一天之中,一月之中,一年之中都不绝于耳。

那么叫卖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商品经济学意义上讲,旧时经济生活,为了把东西挑到顾客家门口,让顾客出门自选,也把小商贩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而老北京都是深宅大院,过去的市场经济没在现在这样繁荣,因而就只能靠着吆喝,伴着一声吆喝声,顾客就出门来了,可以从小商贩的摊位上买东西。叫卖是一种活广告,因而汇总起来,就形成了这种叫卖艺术。

二、老北京叫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作为老北京传统优秀文化的叫卖艺术是过去老北京走街串巷的一种做买卖的广告形式,历经百年,在建国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而逐渐消逝。据调查,目前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老胡同里,很难听到这种传统的吆喝叫卖声,而精通这些传统叫卖艺术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以前这些老艺人都是专心精研于自己的技艺绝活儿,在行为上基本上是以个体独立表演为主,由此形成了一些“个体王”,如“香烟叫卖王”、“水果叫卖王”等。

目前有些人意识到这一问题,从2005年开始,张振元、臧鸿、张桂兰、卢志冬等一批民间艺人就开始以团队合作形式,恢复老北京叫卖这种表演形式,并逐渐组织了一些叫卖表演团队,宣传老北京叫卖艺术。

(二)面临的问题

老北京叫卖艺术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艰难地发展到今天,其成就是来之不易的,但是它面临着自身传承发展的诸多问题,结合笔者的调查归纳如下:

1.城市经济社会地发展与文化语境的移位。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面貌、人们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北京”很少,真正地懂老北京叫卖艺术的更是屈指可数。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老北京叫卖艺术是市井文化的现象和说法也不绝于耳。

2.政府精力有限,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文化部门本身的职能限制和所起的作用有限,仅靠其一家并不能做好相关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政府应当于学界、社会三方共建,三方共管,齐心协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3.优秀传承人的缺失与资源整合。目前,已知的老北京叫卖艺术的传承人已不多,除了张振元、臧鸿、张桂兰、卢志冬、孟雅男等一批民间艺人外,再也没有谁能当众表演老北京叫卖艺术了,并且前文已经提到,在2005年之前,老北京叫卖艺术界的艺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多数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做叫卖艺术的传承,这也无形的造成资源不整齐。

4.老北京叫卖艺术后继者的缺失问题。老一辈的逐渐离开,年轻一辈又无法很快地学会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和京韵,形成了人才的断层,必然会影响到老北京叫卖剧的传承。后继者的培养似乎是老者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必然需要老者们呕心沥血地付出。

三、老北京叫卖艺术的保护

老北京叫卖艺术作为原生态地展现老北京市井生活风俗的一种口头民俗文化,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作为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对历史的积淀,更有鲜明的老北京文化渗透其中,基于此,对老北京叫卖剧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笔者以为,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如手:

(1)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保护好老北京叫卖艺术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为此在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其过度开发利用和商业化操作倾向,在叫卖艺术整合,技艺传承上多下功夫,把叫卖艺术和时代风气结合出来,创作出一批新的叫卖艺术作品。

(2)注重保护发掘“本体风格”。对于老北京叫卖艺术来说,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更应该注重这种叫卖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本体风格”。“本体风格”就是不同的叫卖吆喝需要由不同的行为主体来完成,例如剔头一类的活儿需要男性来完成,而卖菜、卖水果一类的吆喝叫卖则以女性居多;同时在叫卖用语上、发音方法上、配合的乐器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因而在传承过程中应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3)大力保护和发展优秀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笔者在这次田野调查中发现这些传承人或年老多病,或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或贫病交加,再有一些会此项技艺的人只是把其当作一种平时的爱好或是谋生手段,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传承人的缺失。再有大部分年轻人受新潮社会思想的影响,都不太愿意学习传承老北京叫卖艺术,目前已知的年轻代传人只有上文提到的孟雅男,还有臧鸿老人23岁的孙子臧志彪。

(4)营造有利于老北京叫卖艺术发展的文化语境。老北京叫卖艺术不只是会几句简单的吆喝,而是要从这种吆喝声背后本身挖掘出老北京原生态的文化。可以借助政府、社会受众、高校等力量,不断深入推广普及老北京叫卖艺术,让它走出胡同,走出小巷,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回忆和眷恋。

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准备了土壤,同时全球一体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有如经济结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结合老北京叫卖艺术,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更好地发展老北京叫卖艺术:

(1)在充分挖掘老北京叫卖艺术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批精品节目。据笔者调查时发现,在所有老北京叫卖艺术展示现场,几乎场场爆满,大部分观众是地道的老北京,也有很多外来游客,他们听到几十年前的声音,倍感亲切,有回到过去的感觉。

(2)资助艺术家创业,促进文化产业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和优秀传承人孟雅男在将老北京叫卖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成功地将老北京叫卖艺术搬上了舞台,搬上了荧幕,让老北京叫卖艺术走进了校园。

(3)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老北京叫卖艺术构筑多层次的发展平台。老北京叫卖艺术完全可以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适时召开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论坛,以各种形式充实论坛内容,唤醒各界对于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视,为老北京叫卖艺术的发展营利良好的外部环境。

3.基于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建立在人类学和影视学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中国的影视人类学发展很快,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凸现出一些认识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当下民俗志记录书写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民俗志内容越来越受到认可,这种记录方式有着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字化记录可以将其纳入数据库范畴;但是在具体记录方式上,一定要坚持有着民俗学学科的框架视野下,坚持民俗学的记录意识;同时在记录过程中要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艺术性,以其通过照片、影像、调研报告、数据库等数字化方式再现还原最真实的民俗现象。结合笔者本次调研的老北京叫卖艺术,笔者以为在记录时要做到直观形象、科学真实、信息完整性等几个方面。

综上,以影视人类学视角来记录老北京叫卖艺术、以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老北京叫卖艺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来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三者结合,在保护和发展这种叫卖艺术的时候为它赋予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让它走出低谷,重新绽放。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杨.社会学与民俗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

[3]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乔玉光.发展与危机:国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启示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

喝西北风篇9

六百年前门的繁盛之地

“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提起这句俗语,老北京人可不陌生。鲜鱼口街西起前门大街,与大栅栏隔街相时;东至前门东路,与西兴隆街相接,是一条占地1.3公顷,全长225米的东西向商街。漫步鲜鱼口,街巷两旁多为二三层的民国风格小楼,街巷走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布局。

鲜鱼口始建于明代,随着高梁河旧道及漕运而逐步发展起来。明正统年间,修城壕,为了不让北京夏季的雨水四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形成了三里河。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正阳门外东片有三里河一道。”因为有了水,就有了鱼,也有了渔民在此打鱼。渔民打到鱼后经常拿到鲜鱼口内小桥西侧售卖,渐成集市,人称鲜鱼巷。清代三里河的水道干涸,其上搭建店铺和房屋,始称鲜鱼口。1965年,小桥等三条胡同并入,统称鲜鱼口街,向东延伸至现在的位置。鲜鱼口地区的胡同肌理,历经了明清到现在近600年的历史而没有改变过。

600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前门地区深厚的文化根基,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25片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之一。225米的老京味

2005年,鲜鱼口街整体拆迁修缮。现在的鲜鱼口街,东至前门东路与西兴隆街相接,西至前门大街,全长225米,两侧总建筑面积约5.6万m2,全部为小体量、小开间的历史风貌店铺,适合餐饮小吃店、百货零售店、茶楼、手工作坊等入驻。

开街当天,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祖孙三代人的叫卖声,传遍了整条鲜鱼口大街。

逍遥扇在手,蓝袍加身,红黄色马褂格外鲜亮,臧鸿一副悠然之态。

鲜鱼口!鲜鱼口……臧鸿一张口,声音传出数百米,虽已80岁高龄,但老先生中气十足,嗓音洪亮;臧老的儿孙,则马上接力,高喊“老字号!美食街!”最后,祖孙三人合拍齐唤“开街喽!”。

臧鸿祖孙三人流连于街上,每到一个店面门口,便张口吆喝:店门口的接待人员,对叫卖大王尊敬有加,列队迎接,间或以吆喝回应,让游客仿佛又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大栅栏。

吆喝的不止叫卖大王一家,穿着民国衣服的老人,梳着大辫子的“清代妇女”……或挑担子,或挎箱子,冰棍、香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当天,就有12家“老字号”餐厅、小吃店,同时开门迎客。其中,天兴居炒肝店和便宜坊烤鸭店,是原址原风貌复建:最早位于前门大街,后几经搬迁的锦芳小吃,也落户鲜鱼口街。计划稍后开业的,还有峨嵋酒家、吴裕泰内府菜、稻香村、黑猴百货店等。

鲜鱼口的开发方北京天街置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田耘介绍,遵循复兴故都风貌改建,是新鲜鱼口的建设理念,其定位就是“京味特色、美食经典”,延续街区业态特色,从而让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鲜鱼口真正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来。此次鲜鱼口招商计划招进老字号比例在70名以上,京味老字号不低于老字号总数的70%。

街北正中一座宽敞的二层小楼,正是重新开始炒肝工作的天兴居炒肝店。从营业至今,店里是不分时候的排着长长的队,“买包子要等上至少30分钟,每人限购三两”的红火劲再现当年的繁盛。

喝西北风篇10

“很多朋友问为什么叫VoYaGe(旅程),2013年刚开始烘焙时,伙伴们一起去看《地心引力》。剧中桑德拉布洛克说:无论是成为传奇,还是化为灰烬,这都是一个非凡的旅程。这句话触动了我们,为了喝到一杯好咖啡,我们走上这条路,喜悦与困难并存,但我们相信这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初识VoYaGe

2月的某一天,我们在798瞎逛悠,一家又一家地看展。时近中午,又累又饿,恰又走到较为偏僻的陶瓷三街南口,迫切地想找家店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就这样走进了VoYaGeCoFFee。

穿过有竹子的走廊,进入店里,沿着咖啡操作台有一排凳子,人并不多。问店员:“有没有午餐套餐?”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店员(后来知道她叫肖姐,是VoYaGe的著名“扫地僧”)笑着说:“不好意思,我们不提供餐点,只有咖啡。”

这让客人有点难堪,因为当时实在是肚子饿了,而大中午的不吃东西只喝咖啡恐怕会让人心跳过速,但当时我们太累,急需休息,想起来包里还有几块饼干,又对这吧台边的氛围颇为满意,于是就坐了下来。

肖姐递过来咖啡单,上面单品咖啡有这么几款:黑森林、零号、红樱桃……基于之前对单品咖啡浓度高容易让人喝完不舒服的固有经验,几乎毫不犹豫地,我们点了牛奶最多的拿铁。但是,就是品尝这一杯拿铁时,也喝出了与以往咖啡店里不一样的味道:新鲜、醇厚、柔顺,于是发出一声赞叹:“好喝!”

正是这一声“好喝”,引来了我们与肖姐的热聊。

“为什么你感觉新鲜,因为我们的豆子,从原产地到烘焙打磨成粉,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包括牛奶,也是选用最新鲜的……”

频频点头,于是又问起咖啡豆的事情,这下子肖姐更有话说了,“我们的咖啡豆,都是原产地的单一品种的咖啡豆,你喝的这款拿铁用的是黑森林,还有一款肯尼亚,你试试看,喝着时会有淡淡的果香。”

话说完,有一小杯散发着清香的咖啡递到了面前。

如此这般热聊以后,我们对这家咖啡馆背后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样的文化使得一个咖啡师自然而然地站在你面前,面带微笑,诚恳地与客人讨论一杯咖啡?

“因为我们不光卖咖啡,还是咖啡工作室,所有喜欢咖啡的人都可以跟我们一起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肖姐递上咖啡馆的名片――VoYaGeCoFFee。

王蕊:爱喝咖啡,想喝到好咖啡

王蕊,VoYaGeCoFFee的创始人之一,在学校时便十分喜欢喝咖啡,乃至“有一天不喝咖啡会死”。看了很多有关咖啡的书,技术派的文化派的一一看过去,曾经有一阵子把超市里的速溶咖啡全部喝了一遍,觉得不够好喝。于是把超市里的咖啡豆也全部买一遍,备齐了摩卡壶、滴滤、手冲咖啡的一切装备,自己动手做咖啡,果然味道很好。然而王蕊觉得,超市里买的咖啡豆,从生豆到加工到上市,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如果有更新鲜的咖啡豆自己烘焙,应该会更好喝。于是把周边的咖啡馆也喝一遍,然而还是没有喝到一杯让自己满意的。

“那个时候就决定做一个自己的咖啡馆。既然要做咖啡,就要从咖啡烘焙开始做,从生豆的选择这个源头开始,到烘焙、制作,全部自己来选择、完成。”

正是在这一决心之下,2013年初王蕊专门去北京一个咖啡学校学习了一个月,也是在那里遇到了当助教的保辉。“非常幸运的是当时北京精品咖啡刚刚开始,学校从香港、台湾等地请了许多非常有经验的咖啡师过来培训,接触到了非常好的信息。我们可以跳出制作,看到更大的世界。”彼时保辉正踌躇于要在咖啡烘焙上做更精深极致的探索,而不满足于基本教学方法。就这样,2013年夏天当王蕊走出大学校门时,两人决定要一起做咖啡。

极客实验:从一颗好豆开始

几乎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创业前那种不断摸索、实验、失败、又摸索又实验的阶段,王蕊和创业合伙人保辉的咖啡实验,一做就是10个月。

他们在北京租了一个空间,买了机器设备,不停地研究各款豆子以及烘焙技术。“没有人教,就拿精选的豆子一炉一炉地烘,每天要烘十几炉,没有达到要求的全部报废。黑森林、红樱桃都是那个时候实验成功的产品。”

当时王蕊负责选到好的咖啡豆。在研发红樱桃这款产品时,王蕊把市面上见过没见过的,各个庄园出的十几支水洗埃塞俄比亚的豆子要来样品,一一做过测试,最后选定认为理想的那一支,与供货商建立联系,希望稳定货源。

“中国的精品咖啡毕竟起步晚,需求量少,所以有时候我们向国外豆商发出信息的时候,他们不一定愿意接单。但是这几年,随着对生豆高品质需求的咖啡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豆商愿意进入中国,愿意按照我们所要求的时间提供豆子。”

也正是在与不同的咖啡生豆生产商或供货商接触的过程中,王蕊逐渐知道什么样的豆子才真正算得上好咖啡豆。“新鲜、瑕疵率低,这是好豆子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再去讲风味。豆子总归是有瑕疵的,如果新鲜且贮藏得当并不影响风味。但是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贮存环境差或者时间过久,豆子发霉变质,就会对身体十分有害。你的身体是不会骗你的,在喝得并不多的情况下如果有心慌的现象,那就是喝到了有毒的物质。”

然而要做精品咖啡,必然成本非常高。即便这样,王蕊和保辉也不允许自己去做低成本的商业咖啡,“因为我们自己就不会喝这种东西,那为什么要给顾客喝呢?”一定要给客人喝到一杯好喝的咖啡,这不正是做咖啡和开咖啡馆的初衷吗?

如今成为VoYaGe一个子品牌的红樱桃,这款咖啡的咖啡豆来自埃塞俄比亚Guji地区SukeQuto庄园的西达莫,庄园地理地貌复杂,高山、高地、高原、河谷和平原纵m交错。咖啡豆成熟的季节,庄园会先采摘出一批精品豆子,工人在采摘中会选择那些成熟而饱满的果实,这些成熟的果实很甜(商业咖啡选用的豆子因为要控制成本,工人采摘时基本上成熟和没成熟全部一起采收,很容易会有酸味)。“所以我们现在喝到的红樱桃,它的香气类似茉莉、甜橙、葡萄和奶油,带有蜂蜜、枫糖的甜,口感饱满,干净度高,酸甜感犹如柑橘、葡萄、甜杏,并带有些许可可和红茶的风味,余韵甘香持久。”――是的,一支好的单品豆子本身所具有的风味层次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然而,要想把这些风味全部展现出来,需要有极高的烘焙技术。

此刻保辉师傅出场了。

保辉师傅的零号

“保辉师傅,你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保辉!吧台边上站着看我们时,请你不要把两手放在咖啡机上,都是你的手印,我刚擦干净的机器!”

店里的90后咖啡师们,一遇到技术问题便开始一口一个“保辉师傅”,提意提要求时就剩下了“保辉”,不过无论何时召唤,保辉都是一副好脾气的样子。

保辉是VoYaGe的技术灵魂。从2014年春天第一支妖娆撩人的红樱桃,到2015年9月腹黑上场的ZeRo(零号),他坦言烘焙技术派的探索乐趣多多。

摆在客人面前的零号,颜色发黑,尝一口,狂野而强烈的苦,随即便是充满了香料、木香和烟熏、黑巧的甘甜,回甘过后,发现咖啡已经顺着口腔顺滑而下,侠骨柔情尽显。

被惊艳到的客人会大喊一声:“这才是咖啡哇!”

“在咖啡烘焙中,深度烘焙是最神秘的领域,咖啡豆在高温的焙烤下,一秒一秒越来越黑,越来越走向烘焙度的极致,在美味和炭灰之间,到底极限在哪里,这是VoYaGe不断探索的领域。”保辉说话声音不大,还是一副好脾气的样子。

问到保辉师傅如何想要做这样极致的尝试,他淡然回答:“就是我想喝的这个味道。”这也是VoYaGeCoFFee的产品创新秘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做精品咖啡的人都喜欢做浅焙,有淡淡的水果花香就很好了,很少有人会去做深焙。但是如果咖啡师觉得某款豆子做深焙会非常好喝,为什么要被框架框住?”王蕊谈及此事颇有感慨,“我们相信我们满意的就是好的,因为我们一年365天,天天在琢磨咖啡、研究咖啡、制作咖啡,我们是专业的。中国人喜欢的咖啡是什么样的?以我们的味觉感知去做烘焙,唯一的标准就是烘焙师喜欢的。”

北锣鼓巷80号

咖啡师喜欢的,不仅仅是咖啡那口味道,还包括店里的一切。

坚硬的原木吧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两台磨豆机和经典的咖啡机LamarzoccoLinea,一排咖啡碟,一张黑色菜单。简单方正的Linea咖啡机后面,站着热爱制作的VoYaGe的咖啡师们,享受着完成每一杯“黑森林”espresso、做出每一个干净漂亮的拉花的乐趣。意式吧台的左边是张长桌,像家里的餐桌,上面一个小巧的饮水龙头,简单地放着几个手冲壶,白色陶瓷滤杯和玻璃壶,大家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等着VoYaGe的手冲“红樱桃”,天南海北地聊着,关于咖啡,关于生活,关于一切。

2015年7月VoYaGeCoFFee第二家店在北锣鼓巷80号静悄悄地试营业,第一天就有热心的大婶特意走过来如释重负地对王蕊说:“你们装修半年了吧,我天天路过看,可算开业了!”然后有大叔进来转了一圈,走到天窗下,指着的红砖墙,满面狐疑:“这算装好了?缝都没填。这么简单为啥这么久?”路过的设计师盯着古旧的房梁和灰色的瓦片,惊叹:“真特别,保留下来真好!”端着咖啡的客人不停摸着老榆木的桌面,问:“这木头哪里找的?家具你们自己做的?卖不卖?”雨天过来躲雨的摄影师,兴奋地发现了照射着意式和手冲吧台的两个摄影灯,不停地在各个角落按着快门,当这里是个摄影棚,是个舞台。

王蕊和保辉说北锣鼓巷80号就是一个咖啡的舞台,专门为咖啡师和客人而搭建的。2014年冬天,当他们第一次走进北锣鼓巷80号,就喜欢上了它的历史和古旧的结构,明知道把它粉刷一新是最简单快速的方法,两人最后还是选择费时费力的方法――尽量保留它原有的味道,尤其是屋顶。这些被岁月浸染的暗枣色的房梁,一代代人修葺留下的铁锁,和不可复制的灰瓦,都在暗示80号的味道――简单、朴素、本质。

整整六个月,两人每天都在为了实现这个暗示而绞尽脑汁,凭着直觉,不断尝试、修改,从设计到材质,制作每一件产品。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材,春节刚过,保辉带着大家扎进乡下旧木场,在一堆堆的木材里,看上了老榆木质朴的色泽、纹路和坚硬的材质,拜托师傅,把一根根榆木房梁,裁成合适的木料,用来铺墙面,做桌椅,搭吧台。一次又一次,趴在桌上,画吧台,画桌椅板凳,然后再一遍遍划掉重画,都已经忘了画了几版,跑了多少次木工场,终于搭出现在的样子。“就像我们做所有的事情一样,只能跟着心里的节奏,一步都赶不得。”

店面设计出来之后,有很多人问:你们是不是丹麦风格?是不是日本风格?王蕊和保辉相视一笑:“我们没有风格,这就是咖啡师想要呈现给大家的空间。从咖啡制作与分享的角度去设计店面。开放、分享、专注,咖啡师与客人都是平等的。”

这已经能解释你在这里遇到的所有意外惊喜。

oURVoYaGe,YoURCoFFee

2014年7月,VoYaGeCoFFee第一家店在798正式开业。

开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儿。在研发阶段已经备齐一切:机器设备、技术和经验积累、成熟稳定的产品,于是顺理成章地成立了798咖啡工作室,开放的吧台用于接待客人,工作室用于培训咖啡师以及研发新产品。也是在这个时候,肖姐,这个被大家誉为“咖啡界的扫地僧”被王蕊邀请到了VoYaGe。肖姐原来是咖啡学校的保洁,爱学习、看书,在咖啡学校一点点学,帮大家递递东西打打杂,苦于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后来咖啡学校换人,她连保洁这份工作都要失去。得知肖姐的状况后,王蕊毫不犹豫地邀请了肖姐。“我特别敬重肖姐,她非常认真,我希望给热爱咖啡或认真工作的人一个机会。经过第一批和第二批咖啡师培训后,她真的成为了一名咖啡师――北京咖啡界年纪最大的精品咖啡师。”

肖姐说咖啡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王蕊说肖姐是VoYaGeCoFFee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然,VoYaGe需要的咖啡师不止一个,他们在微信上发推送,欢迎热爱咖啡制作的人加入,有经验的没经验的都可以。有一些人来了,进入培训体系后才发现完全是处女座式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高标准严要求:

首先是三个月学徒制:没有工资,所有放下,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如何制作一杯好喝的咖啡,比如蒸牛奶就会学习两个星期,意式浓缩萃取光练习夯压萃取就要两个星期,手_要学习一个月。王蕊笑着回忆两拨90后咖啡师们的抓狂状,“当时光滤纸就快把我们家冲穷了。”

制作标准、产品沟通、顾客交流等等,通通从头开始学起。有经验的咖啡师坦言刚开始相当纠结痛苦,因为要改掉之前很多似是而非、不求精确的制作习惯。能够进入店里制作咖啡也有一套很严格的标准程序考核。专门有仪器会来测,咖啡浓度最好是1.25%~1.45%,连续三杯杯测都必须合格,才能出品。“能够忍受三个月学徒,一个月实习的,还能留下来的,真的和我们是一路人。很多人喜欢发挥,不顾标准想咋做就咋做,或者不愿意跟客人去沟通聊天,自动就会放弃。”

在VoYaGe这种不计成本的培训体系打磨下,咖啡师们爱咖啡的小宇宙往往都会大爆发,哪怕最不善言辞腼腆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和来的客人分享自己在咖啡学习、成长上的一切经验与喜悦。

谈及两年来的创业经历,王蕊和保辉坦言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不管你是开商业咖啡店还是开精品咖啡店,都非常复杂,不是在学校学习一个月或半年就可以了。开店容易,但是开个好店很难。”

北京每个月都会有一个精品咖啡店开张,也有很多咖啡店关门,现在基本上有手冲的都会认为自己是精品咖啡店,这个概念谁都可以用。但是,真正做产品就是有一回,比如,要做一款好产品是有极高的损耗率的,“最简单的例子,你刚出完一杯黑森林,隔了10分钟,再有客人要同样一杯。剩下还有研磨好的咖啡粉,用不用?不能用,因为咖啡粉和空气接触过久,影响了风味。”

这个团队中,王蕊还是负责生豆,保辉负责烘焙。但大家对彼此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候还会时不时开个杯测大会互相pK一下,大家就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氛围中不停成长,又不停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拧巴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