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的格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37:54

报道的格式篇1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

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

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来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文汇报》1981年9月29日)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新闻稿报道格式范文

报道的格式篇2

一、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的实践方法

(一)强化领导,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我们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在价格监督检查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领导重视是其中关键性的问题。对此,我们不将领导重视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采取措施从三方面予以落实: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只要有会议,我们就要强调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并在各阶段工作中把舆论宣传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目标考核中将舆论宣传进行量化予以考核评比;第二舍得投入。在人员、资金、工作条件等各个方面舍得花大力气投入,为舆论宣传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首先,舆论宣传指派专人负责,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新闻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价格检查系统的新闻报道工作及与各家新闻单位的联系协调工作,新闻单位对热点动向有什么需要,通过他们进行反馈和运作;其次,为改变舆论宣传工作完全依赖新闻单位的被动局面,掌握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加大对舆论宣传工作的资金投入购买设备器材;另外,为从事舆论宣传的工作人员创造优异的工作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帮他们解决舆论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加大对宣传报道的组织领导,为宣传报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提高了有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舆论监督的蓬勃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全局,准确把握价格舆论监督工作导向。做好价格舆论监督工作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导向。它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能够较好地发挥正面积极作用;运用不当,则可能引起负面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价格舆论监督工作的方向,把握实际操作中的分寸和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即一要坚持以有利于推动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有利于维护政府和物价部门形象,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社会安定为原则;二要坚持以党的重要舆论工具为主阵地,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依据;三要坚持以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减轻企业及群众负担为目的,通过内外有别、选准角度、讲究策略来确保导向不出偏差。

(三)抓往重点,紧紧围绕价格检查工作中心任务开展舆论监督。围绕价格检查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是由物价部门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所决定。物价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延伸在方方面面,但规范价格行为的职能主要由物价检查机构承担。因此,价格舆论监督要赢得政府重视、企业理解、群众支持,必须紧紧围绕各阶段价格监督检查的中心任务,紧贴政府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来作文章。同时,在价格舆论监督运作时应注意协调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是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长远问题指的是政府关注的经济运行软环境,眼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有鉴于此,我们新闻小组每月初都要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提出下一个月的宣传报道要点。如近年来,我们在宣传报道中不但紧紧抓住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米袋子”、“菜篮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以及群众负担较重、呼声较高的医疗、教育收费,药品、房地产价格等行业检查,及时报道检查情况,体现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而且抓住以“清费治乱减负”为重点的收费专题检查,为政府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针对各个阶段价格检查的重点任务,采取典型曝光、系列报道、专题采访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监督。

(四)关注热点,坚持采用专题系列报道与现场跟踪报道形式。我们坚持针对不同的社会热点采取不同的报道形式。专题报道具有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在价格监督检查中,经常采用专题报道的方法来解决某一行业中带有倾向性的价格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达到专项治理的目的。一度时期,涉农收费投诉较多,我们及时抓住六合县农机监理站对农村拖拉机手乱收费的典型案件,在电视台进行了连续四次跟踪系列报道,剖析案例,分析原因,宣传价格法规政策,严厉打击了价格违法行为,对纠正涉农乱收费行为收到了明显效果。跟踪报道现场感强,通过展示检查人员的执法过程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去年以来,房价不断上涨成为市民谈论的热点话题,我们及时抓住全国开展土地建设和涉房收费专项检查的契机,利用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栏目拍摄系列专题片“三问南京房地产”这一机遇,参与拍摄了一期有关房地产明码标价检查的专题节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报道内容的多样化,还要求报道形式不能单一,要求我们除了学会运用传统的新闻载体,更应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进行宣传,如20__年上半年我们充分利用南京市物价局自建的“南京价格信息网站”优势,在网上开展“向人民学习,问计于民”的活动,包括就如何制止药价过高进行网上讨论、向市民问计,向社会公开征求《南京市物业收费管理实施办法》修改意见等。除此以外,我们在拓宽报道形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邀请新闻单位录播或直播市民关心的有关价格听证会;去年7月1日与南京电合开辟每周1期15分钟的《价格导航》专栏;20__年5月在《南京日报》开辟“南京三信三优”专版,该专版通过正面宣传的形式,在各行各业中树立了一批价格管理的模范单位,从而引导经营者正确执行价格政策和法规。

(五)注意尺度,区别进行集中报道与分散性报道。集中报道和分散性报道适用于不同条件之下。当重大节日市场价格检查和市场价格发生大的波动时,我们通常采用集中报道的方法,用以造声势,扩大影响,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每逢重大节日和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我们及时组织全市规模的市场物价大检查,邀请省、市新闻单位参加检查活动,集中报道检查情况,曝光价格违法行为,使不法经营者胆颤心惊,对控制物价上涨,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起到积极作用。如去年元旦、春节期间,为防止不法旅行社、个别公园景点乘机涨价,扰乱旅游市场秩序,我们连续开展大规模的旅游市场价格检查,邀请新闻记者同行并及时通过媒体公布检查情况,在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之下,旅游市场价格秩序始终较为平稳,绝大多数单位能自觉遵守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从而展示了南京城市的良好形象。分散性报道,以反映日常价格监督检查情况为主,目的是为了让价格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保持经常在电视中有图像、广播中有声音、报刊中有消息,使经营者不敢轻易违法,消费者有安全感。

(六)与时俱进,适应宣传报道新形势、新变化。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价部门的职能不断转换,价格舆论监督的层次也不断提高。我们己由最初的零星报道发展为有计划、专栏形式的统一报道,由对价格违法案件的事实报道转变为揭示整个行业不规范价格问题的深度报道,由简单反映价格检查的工作报道演变到引导社会各界了解熟悉价格法规、警示消费者防范某些行业价格陷阱的全方位报道。同时随着价格舆论监督水平的提高,舆论监督外在环境的不断改变,迫使我们不断创新,努力寻找符合我们报道需要的方式、方法,营造有利于价格监督检查的宣传氛围。20__年上半年,南京电视台和南京有线电视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行整合,重新成立了新的南京电视台。两台合并后,各个频道的节目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不少栏目被取消。我们在原南京电视台的固定栏目《价格监督台》也和其他几家执法部门联办的栏目一起被取消。在新的形势面前,我们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在分管局领导的亲自带领下,重新统筹规划全市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整体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的通知》,明确要求区县物价检查所、各检查科定期定量向市所上报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制定了五大节日检查、专项检查、明码标价月活动、举报分析、媒体公布的群众投诉及限期改正、实施警示的案件等六个必报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使舆论监督工作能够更加制度化、科学化的运转。

二、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的实践思考

思考之一、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优势。《价格法》第五章第三十七条中明确规定“新闻单位有权进行价格舆论监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四个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第二、舆论监督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第三、舆论监督具有及时的警戒作用;第四、舆论监督具有巨大的震慑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一方面价格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敏感话题,由价格而引发的热点问题也时时可见。另一方面,众多新闻媒体之间的报业大仗,迫使其不断挖掘社会热点,以争取受众注意。目前,与价格有关的报道文章,记者们愿意写,老百姓愿意看,社会各界自然形成了对于价格及其价格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喜闻乐见的宣传氛围。因此,我们应顺应形势发展,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密切同新闻单位的联系:一是抓住不放。二是主动上门。三是建立联系制度。我们应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与新闻媒体保持经常性联系,坚持邀请新闻记者参加有关会议,坚持节日及重大检查活动邀请记者参加,这样既促进了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也树立了物价部门的形象。

思考之二、认清形势,千方百计加大必要物质投入。要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必须要舍得投入。在此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值得投入,另一种观点则相反。通过实践,我们认为:(1)舍得投入是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基础。做好这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爱岗敬业的专职工作人员,也要求配备一定的专业器材如电视摄录、编辑器材、照相器材等,否则舆论监督工作就无法得到保证。(2)舍得投入是扭转被动报道局面的前提。有种观点认为,社会上新闻单位众多,都很关注价格检查工作,物价部门从自身财力考虑没必要进行投入。这一观点会使宣传报道工作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价格舆论监督工作,不仅仅公示价格政策法规,曝光价格违法行为这一层面,还应借此主动把价格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宣传开去,让全社会认识价格机构与价格工作的重要性。(3)舍得投入是开拓新闻报道领域的保证。舆论监督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价格热点动态的同时,又必须有所创新,保持长盛不衰。为此,我局党组反复研究,果断决策,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共分期投入六十万元购买专业电视摄录、编辑设备及照相器材,并优化了人员配置。95年4月,我们在南京电视台开辟了《价格监督台》专栏节目,至今己播放389期,曝光价格违法行为401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后,我们又陆续与南京十八频道联合推出《物价追踪》专题栏目,与南京电视台在其《市民广场》版块中开辟《投诉与追踪》栏目,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热线传真》栏目、南京有线电视台《评事街》栏目,在南京有线电视台设立了《真真假假》等栏目。实践证明物质上的投入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报道的格式篇3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某个角度来说,正是各种商业人物逐渐浮出水面并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一段历史。反映在媒体上,对于这个群体的报道也正逐渐增加、丰满,许多专业类或者综合类的报刊都相继开辟了报道商业人物的栏目。但尽管这个群体如此重要,媒体对他们报道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如何在财务报表、产业规模等数字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企业家形象;如何选择评判这个群体的价值立场并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如何在摆脱“高、大、全”人物报道风格后,形成新的报道商业人物的方法论等。在其中,方法论问题是一个关键,它是记者进入这个领域的工具箱。

随着中国媒体行业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各种报道商业人物的方法论开始成形:面对一个重要的商业人物时,媒体往往从各种不同的方法论立场出发,对其加以处理,相关的报道也逐渐形成风格。透过梳理各种刊物的报道内容,再辅以典型的案例,我们可能归纳出商业人物报道的几种方法论,也可能对不同方法论的优劣有所分析。

一、纯粹的公司人物、行业人物报道

不少媒体,对于商业人物的报道,都立足于公司或者行业。人物,只是它们观察公司与行业的一面镜子。这是媒体报道商业人物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论。

南方报业集团下属的《21世纪经济报道》是一份专业的财经日报,2008年年底,它报道原南方航空董事长刘绍勇空降东航一事,发表了《刘绍勇主政东航12天》、《三大航空公司高层调整》等一系列文章,完全将这位企业家放在航空业优化管理体制以及行业重组的大背景下展开,叙述的重点则是刘邵勇将在东航面临的种种挑战,追问他是否可能拯救积重难返的东航等,而他个人的故事、性格特征,则完全被抛诸一边。企业家成为一个简化的符号。

有时候,媒体也会稍微在文章中增加一点水分。比如《南方人物周刊》写作“李彦宏的‘影子敌人’”,借由百度公司面临的公关危机,讨论百度公司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公司面临的公众信任问题,在其中就加入部分材料去描述李彦宏的理性、忍耐以及他在公司上市后承受的压力。但文章还是以公司为报道重点,个人的素材,只是推动报道发展的润滑剂。

这一公司人物、行业人物式的方法论,往往是借人物谈事件、谈公司管理等问题,有利于在重大商业新闻面前,迅速通过商业人物找到报道切入点;而且,即使在无法采访到当事人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公司、行业的一些消息源来完成报道。因此,尤其适合于追求新闻性、专业性的财经媒体。但这一方法论疏于将企业家作为一个“人物”来观察,文本也比较生硬,如果综合性报刊依循这种报道路数,将难以和专业财经媒体形成区隔,也很难凸显自己的风格。比如在《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就认为这一方法论的运用,使《人物周刊》的商业版块远离刊物的宗旨——“记录我们的命运”,因为既不提供企业家故事,也没有呈现他们复杂的人性。

二、描写生活化的企业家,或者说描写企业家的生活

这一方法论进入中国传媒的日常运作,可以说与原《新周刊》记者周桦的一系列报道有一定关联。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她用女性的细腻笔触,通过生活化的描写来近距离观察商业人物。她写时任tom在线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王雷雷,对公司几无着墨,但充分展现了他的身世故事、他不羁的青春岁月,他的工作热情与狂野生活。

周桦也写过王石,后来还出了《王石这个人》一书,展现了企业家王石在财经领域之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全书围绕18个词语展开叙述,包括:严母、压抑、郁亮、房子、对手、闲暇、时尚、朋友、登山、天涯、脾气、金钱、58岁等。书稿使用了随笔式的文字风格,娓娓道来,“一个更真实、更平民化的王石跃然纸上”。

周桦这种报道企业家的方法论和写作风格,轻松、愉悦、又不乏洞见,完全符合媒体希望写出“好看”报道的要求。她除了在《新周刊》写文章,也于2001年开始在《21世纪经济报道》开设人物专栏“数风流人物”,通过这些平台,她的表达风格发挥了影响。事实上,许多并不一味追求时效性的财经类期刊开始运用“描写企业家生活”的方法论,比如《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东方企业家》以及新近创刊的《创业家》,都是如此。这些刊物甚至开设了“企业生活家”这样的常规栏目,专门介绍企业家的生活。而《中国企业家》的口号,就是“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总之,这种报道企业家生活的方式,正变得流行,它也有利于拉近企业家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在国外媒体的运作中,这更是报道企业家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论。比如《商业周刊》报道香奈儿的全球首席执行官穆琳琪凯特,就细致描写了她的衣着,她对于文学、电影与戏剧的迷恋,以及她如何努力赢得律师父亲的赞赏等。而在杰弗里扬(苹果公司乔布斯传记作者)的笔下,乔布斯是一个不断纠正自身专断、傲慢等性格缺陷的普通人。[1]

这一方法论,尤其适合于报道没有很强新闻性的企业家,也的确有助于解决文章“好看”的问题,但新的问题产生了,首先,难以找到生活丰富,又愿意讲述自己生活的企业家;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这类报道离商业本身似乎又太远了,一个企业家喜欢钢琴、喜欢女人,又与他的企业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一些比较强调“商业逻辑”的媒体逐渐意识到这一方法论的局限所在。

三、寻找企业家性格和商业之间的隐秘关联

有一些媒体人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和的立场,他们既不过于紧扣行业和公司去解读商业人物,也不沉溺于企业家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而是希望在文章中寻找企业家性格与商业之间的某种隐秘关联。

经济观察报的前主笔许知远,就是在这一方法论立场下,操作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道案例。发表在《经济观察报》(2003年7月14日)的文章《李东生静悄悄的革命者》,鲜明地体现出他“追问人性”的报道风格。全文直接出现“性格”一词共有12次。作者打定主意一定要找出这家“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公司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气质”。但是,“他个人的性格与他领导的公司的性格都不够鲜明”,随着作者一步步的分析,“李东生不轻易表现的性格,变成了他最重要的性格特征”,“tCL在过去10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李东生稳健的性格带来的‘少犯错’。”这一按照企业家的人性线索来布局文章的写作思路,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思考余地。

作为一本以人物报道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也较多使用这一方法论。在刊物第100期时,房地产商潘石屹成功将企业在香港上市,此时正是房地产价格狂涨的阶段,刊物拿他上封面,标题叫“小心潘石屹”。这组文章讲述了潘石屹的精明、保守和谨慎,以及这些性格特征在他商业运作上的体现,穿插其中的是他艰苦的童年、海南历险、他对现金流的重视,以及行业快速扩张背景下他的犹豫不安等。写作的,既有刊物的记者,也有熟悉房地产行业变迁的观察者,还有认识潘石屹十多年的朋友。这组文章比较理想地在商业、人性以及故事之间找到了平衡。

曾任职于《南方周末》、《新京报》,现为《华夏时报》副总编辑的迟宇宙曾经对这一方法论有所阐述,他说: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他所有的活动都与(狭义的)经济相关联。我们应该首先研究的是:人物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和企业中都缺乏有效的监督,他的成功与失败与性格中的某些优点和缺陷息息相关。在这方面,柳传志的谋略与强硬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王志东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的性格原因;王峻涛完全是一个随意和缺乏耐性的人,有点书生气,这就决定了他在8848的失败;搜狐的张朝阳有点孩子气,对于玩的要求超过了创业的欲望,所以搜狐一直没有大的动作与调整。”[2]

可以说,发现企业家在商业运作中的性格因素,是这一方法论的终极诉求。这个方法论,适合于人文色彩较重的报刊,它们不太强调新闻的硬度,而重视报道的张力。但发现一条能够统领全文的企业家性格主线是很艰难的工作,需要记者对于企业家和公司有一个慢慢体会、把握的过程。

四、调查性商业人物报道

当然,在快速转型的商业氛围中,企业家们正逐渐从传统的乡土人情、政商关系和暗箱操作等商业模式,朝规范、透明的企业发展之路过渡。在这个背景下,一些企业家的形象是含混不清的,他们不适合用充满温情、人文的视角来报道,因为他们首先面临着是与非的判断、以及法与理的冲撞。这种时候,不少媒体会倾向于使用“调查性报道”的方法论。

张海、顾雏军相继落马时,各个媒体记者就奔赴他们的家乡、他们生活过的处所以及企业所在地展开调查,采访曾与他们有所互动的人,很多细节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张海,是个初中毕业生,曾练过武术,还是一个“特异功能者”和“密宗大师”,这些都是他作为“资本大鳄”以前的经历。顾雏军,注册公司时只出资7万元,后来生产“小康牌”空调并大发其财,他自己编造出来的国外经历纯属乌有,而支撑起他在香港上市公司全部利润的天津格林柯尔工厂,竟然是一个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空壳,利润都来自于虚假合同。

类似的企业家调查报道有很多。中国经济圈有太多一夜成名、又转眼凋零甚至落入法网的企业家故事。《21世纪经济报道》以及《财经杂志》等一些强调新闻性和独立判断的专业财经媒体,更是这类报道的发源地。

有时候,国外的财经媒体也使用这一方法论来报道国内的企业家,它们善于在调查出来的核心事实和人物故事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华尔街日报》在2004年发表的《新儒商陈久霖折戟新加坡》一文,就是如此。

可以说,调查性报道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的复杂多变,诡异莫名。市场似乎也喜欢这样的企业家报道,毕竟,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同样的光鲜,而失败的企业家故事,则更令人扼腕长叹。

张海、顾雏军和陈久霖等案例还告诉我们,调查性报道,有时不仅能发现企业家在经济运作上的过失,更能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本来面目。这些光环以外的企业家细节,往往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调查性报道”,对于企业运作的规范化,可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不过,一些媒体也理解,在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常常游走在危险边缘,所以愿意体会他们的艰辛。因此,这一“调查性报道”的方法论,通常只用于落马企业家身上。

五、“猛人说狠话”

一些商业人物眼光犀利,言辞尖锐,善于对当下经济形态或某个经济现象“说狠话”、“下断语”,他们是商业圈中的明星人物,天然有更高的关注度。当我们希望从企业家口中听到一些不同的表达,以增加我们的思考维度时,就会找到他们。比如,楼市新政出台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想听听任志强和潘石屹怎么评价走势,当网民们对房地产商破口大骂时,我们也想听听他们的反应。他们正好是可能说出“狠话”的“猛人”。

任志强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也说了很多“狠话”,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总第138期)采访时说,“很多人认为我现在还是个体户,以为我是个奸商。而且说我在赚钱,赚暴利,暴利跟我有什么关系?赚的钱是归国家的,和我没有关系,我就是拿工资。所以网上的很多人实际上完全不了解我。”

潘石屹也是善于利用媒体进行发表见解的商人。2008年年底,房价走势很不明朗,他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说,“有人认为,现在的市场到了最低谷,到抄底的时候了。可我认为,对目前市场和经济的判断万不可过分乐观。不要误以为红叶是春天来临的象征,那是秋天,进入冬天的标志。”[3]

任志强、潘石屹、王石和冯仑等房地产商人,都是媒体的常客,读者关心他们所在的行业以及他们的判断,因此各类媒体都比较经常使用这一方法论。在文本上,这样的文章多使用对话体,所以运用这一“猛人说狠话”的方法论,除了依赖于被访者的个人特征和表达能力,也要求记者有足够好的对话能力,能把握现场,能调动企业家的对话热情。对于很多记者来说,这是不易达致的工作状态。

六、描摹企业家群体的画像

媒体也对一些特殊的企业家群体保持关注,比如善于投资的温州人、正在接班的富二代等。这种文章把若干个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家放在了一起,进行比较或互相印证。由对某个企业家的报道扩大到对一类企业家的群体报道,有利于跳出个体的明星效应,呈现一个更有解读空间的商业故事,也可能对群体性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反思和评判。

《中国企业家》杂志就是使用这一方法论的好手,作为一本半月刊,它经常推出新的概念来集纳一个企业家群体。比如,2009年第8期的封面《铁腕与柔情:30位商界木兰》,试图通过对多位女企业家的专访,描绘出中国女企业家的工作状态;比如2008年第21期封面报道《富二代魔咒》,关心“富二代”接掌财富与权力的时刻是否真正到来;再比如,2008年第15期《消失的浙商》,在大批江浙中小企业陷入危机之际,表达了自己的忧思。

这一方法论也可以用来对比一些差异性更强的企业家,比如《南方人物周刊》曾在2008年年底拿黄光裕与刘永行进行对比,完成了一个封面报道。两位企业家都曾多次登上富豪榜榜首的位置,但两人的商业模式与为人风格迥然不同:一个活跃于金融、地产领域,性格张扬;一个专注于工业,低调沉默。两位首富,走出两种不同的命运,让人慨叹。

通常来说,杂志比报纸更热衷于使用这一方法。这是因为杂志的周期相对较长,更适合操作概念性、群体性的报道。不少新闻杂志的排行榜,其实也是借此方式完成。

在这种方法论视野下,记者的写作题材有开阔的空间,写作风格也比较自由。但它要求作者有比较好的思考能力,能发现不同企业家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还要有驾驭材料和故事讲述的能力,因为这种文章常常打破了单一故事线索的布局,形成两条、甚至更多的故事线索。最后作者还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在进行比较之时,留有一定的余地。

七、探讨企业家背后的经济模式

中国市场经济实践与经济制度变迁走过了30年,各种经济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这种创新,和一批企业家的探索联系在一起,而某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则可能成为一种经济模式直接或间接的推手。透过他,就能看到背后整个经济模式的空间和局限。

《经济观察报》现任执行总编辑仲伟志,原来是这份报纸的首席记者,致力于政经报道与区域经济报道,完成了一系列探讨商业人物背后的经济模式的报道文章。在其中,《沈文荣:苏南模式守望者》(《经济观察报》,2002年12月)一文,是一个成功样本。

文章中,作者指出,“沈文荣是苏南地区难得的浮出水面的富翁,成为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苏南长期为‘冯根生难题’所困,企业领导占有企业股份很少,企业市值的升降与企业家财富的变化关系不大,虽然他们事实上控制着许多财富,但并没有被合法地私有化,导致苏南富翁相对稀少。”

从文章结构来看,除了第一部分“上了‘资本家的黑名单’”让主角亮相之外,后两部分“沙钢不相信改制”以及“苏南的暗疾”都在探讨地区的经济模式。将一个人物与一个经济模式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作者的力道所在。

总体上说,适合用这一方法论来处理的企业家并不多,因为企业家与经济模式之间难以有高度的契合,所以这一方法论的运用,容易显得生硬。

八、透过人物观察经济环境和商业文化变迁

事实上,不仅经济模式可以从企业家的角度切入,甚至整部商业史,也正是由若干个拐点式的人物连缀而成。他们就像水珠,可以映射中国商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商业文化的局限。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记者苏小和近来发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声声叹息荣智健》、《张维迎的行为艺术》、《牛根生的道德课》等,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不涉及任何商业运作的技术、管理和财务层面的问题,而直奔制度层面而去。

以《声声叹息荣智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2期)一文为例,当时的背景是荣智健下台,但作者不仅对人物进行分析,更跨越了荣氏家族的商业史,从而抽象出普遍的商业规律——“在中国生意场上,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是官商结合的企业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促使企业在短时期内高速发展,富可敌国,却不能在更长的历史时期内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幸,荣智健竟然成为这种短视的企业方法的牺牲品。荣智健的失败,事实上是国有企业模式的又一次失败。”

总体上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在目前的商业人物报道中呈现得不多,其困难在于为商业人物寻找历史坐标,从而向读者说明“为什么是他?他怎么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他在商业历史中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毕竟,在商业演进的历史中,为企业家找到恰当定位,这对于作者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视野都是一个很高的挑战。

结语

当然,这些方法论的运用,都得根据报道对象的特征作判断。这一方面,上文已有所阐述。此外,我们还面临如何选择报道立场,以及方法论与媒体之间是否适切等问题。

不同媒体往往有自己的立场。《中国企业家》就鲜明地提出要做企业家阶层的代言人。在《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时,记者丁伟写道:“在‘企业家’群体还像野草那样从宽厚坚硬的石缝中顽强冒头的时候,这本杂志便不羞于自白:它有鲜明的企业家立场。”[4]而另外一些媒体对于商业人物则可能有着不同的立场判断。价值立场往往影响媒体对于方法论的选择。

此外,在媒体格局分化的背景下,媒体的读者群定位和刊物风格也愈加明晰,不同定位的媒体,适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论。相对来说,都市类报纸、综合性新闻杂志以及一些不紧跟新闻的财经刊物可能适合“描写企业家生活”这一方法论;追求新闻热点或凸显专业性的财经报刊,适合“行业人物报道”和“调查性人物报道”等方法论;而偏重人文情怀的报刊,则可以多尝试“寻找企业家性格和商业之间的关联”、“探讨企业家背后的经济模式”,或者“透过人物观察经济环境和商业文化变迁”等方法论。总之,方法论与媒体之间有一个互相适切的问题。

而面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商业新闻人物时,比如黄光裕被拘查,也许我们就可以运用所有方法论去展示。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丰富的企业家,从任何一个方法论入手,都可能做出好文章。

[注释]

[1]引自南方周末记者张华所写的一个内部业务交流文章。

[2]迟宇宙.《人物报道的实战经验》[oL](05-12-26)[2009-6-15]xici.net/b491035/d33423632.htm

[3]相关内容见cnemag.com.cn/fenxplun/newsfx/2008-12-04/175248.shtml

[4]丁伟.《记录光荣,放大梦想一本杂志,以及它承载的商业史》[J].中国企业家,2005年,24期:第275页

[参考文献]

1.丁伟.《记录光荣,放大梦想一本杂志,以及它承载的商业史》[J].中国企业家,2005年,24期:第275页

报道的格式篇4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某个角度来说,正是各种商业人物逐渐浮出水面并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一段历史。反映在媒体上,对于这个群体的报道也正逐渐增加、丰满,许多专业类或者综合类的报刊都相继开辟了报道商业人物的栏目。但尽管这个群体如此重要,媒体对他们报道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如何在财务报表、产业规模等数字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企业家形象;如何选择评判这个群体的价值立场并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如何在摆脱“高、大、全”人物报道风格后,形成新的报道商业人物的方法论等。在其中,方法论问题是一个关键,它是记者进入这个领域的工具箱。

随着中国媒体行业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各种报道商业人物的方法论开始成形:面对一个重要的商业人物时,媒体往往从各种不同的方法论立场出发,对其加以处理,相关的报道也逐渐形成风格。透过梳理各种刊物的报道内容,再辅以典型的案例,我们可能归纳出商业人物报道的几种方法论,也可能对不同方法论的优劣有所分析。

一、纯粹的公司人物、行业人物报道

不少媒体,对于商业人物的报道,都立足于公司或者行业。人物,只是它们观察公司与行业的一面镜子。这是媒体报道商业人物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论。

南方报业集团下属的《21世纪经济报道》是一份专业的财经日报,2008年年底,它报道原南方航空董事长刘绍勇空降东航一事,发表了《刘绍勇主政东航12天》、《三大航空公司高层调整》等一系列文章,完全将这位企业家放在航空业优化管理体制以及行业重组的大背景下展开,叙述的重点则是刘邵勇将在东航面临的种种挑战,追问他是否可能拯救积重难返的东航等,而他个人的故事、性格特征,则完全被抛诸一边。企业家成为一个简化的符号。

有时候,媒体也会稍微在文章中增加一点水分。比如《南方人物周刊》写作“李彦宏的‘影子敌人’”,借由百度公司面临的公关危机,讨论百度公司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公司面临的公众信任问题,在其中就加入部分材料去描述李彦宏的理性、忍耐以及他在公司上市后承受的压力。但文章还是以公司为报道重点,个人的素材,只是推动报道发展的剂。

这一公司人物、行业人物式的方法论,往往是借人物谈事件、谈公司管理等问题,有利于在重大商业新闻面前,迅速通过商业人物找到报道切入点;而且,即使在无法采访到当事人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公司、行业的一些消息源来完成报道。因此,尤其适合于追求新闻性、专业性的财经媒体。但这一方法论疏于将企业家作为一个“人物”来观察,文本也比较生硬,如果综合性报刊依循这种报道路数,将难以和专业财经媒体形成区隔,也很难凸显自己的风格。比如在《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就认为这一方法论的运用,使《人物周刊》的商业版块远离刊物的宗旨——“记录我们的命运”,因为既不提供企业家故事,也没有呈现他们复杂的人性。

二、描写生活化的企业家,或者说描写企业家的生活

这一方法论进入中国传媒的日常运作,可以说与原《新周刊》记者周桦的一系列报道有一定关联。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她用女性的细腻笔触,通过生活化的描写来近距离观察商业人物。她写时任tom在线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王雷雷,对公司几无着墨,但充分展现了他的身世故事、他不羁的青春岁月,他的工作热情与狂野生活。

周桦也写过王石,后来还出了《王石这个人》一书,展现了企业家王石在财经领域之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全书围绕18个词语展开叙述,包括:严母、压抑、郁亮、房子、对手、闲暇、时尚、朋友、登山、天涯、脾气、金钱、58岁等。书稿使用了随笔式的文字风格,娓娓道来,“一个更真实、更平民化的王石跃然纸上”。

周桦这种报道企业家的方法论和写作风格,轻松、愉悦、又不乏洞见,完全符合媒体希望写出“好看”报道的要求。她除了在《新周刊》写文章,也于2001年开始在《21世纪经济报道》开设人物专栏“数风流人物”,通过这些平台,她的表达风格发挥了影响。事实上,许多并不一味追求时效性的财经类期刊开始运用“描写企业家生活”的方法论,比如《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东方企业家》以及新近创刊的《创业家》,都是如此。这些刊物甚至开设了“企业生活家”这样的常规栏目,专门介绍企业家的生活。而《中国企业家》的口号,就是“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总之,这种报道企业家生活的方式,正变得流行,它也有利于拉近企业家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在国外媒体的运作中,这更是报道企业家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论。比如《商业周刊》报道香奈儿的全球首席执行官穆琳•琪凯特,就细致描写了她的衣着,她对于文学、电影与戏剧的迷恋,以及她如何努力赢得律师父亲的赞赏等。而在杰弗里•扬(苹果公司乔布斯传记作者)的笔下,乔布斯是一个不断纠正自身专断、傲慢等性格缺陷的普通人。

这一方法论,尤其适合于报道没有很强新闻性的企业家,也的确有助于解决文章“好看”的问题,但新的问题产生了,首先,难以找到生活丰富,又愿意讲述自己生活的企业家;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这类报道离商业本身似乎又太远了,一个企业家喜欢钢琴、喜欢女人,又与他的企业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一些比较强调“商业逻辑”的媒体逐渐意识到这一方法论的局限所在。

三、寻找企业家性格和商业之间的隐秘关联

有一些媒体人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和的立场,他们既不过于紧扣行业和公司去解读商业人物,也不沉溺于企业家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而是希望在文章中寻找企业家性格与商业之间的某种隐秘关联。

经济观察报的前主笔许知远,就是在这一方法论立场下,操作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道案例。发表在《经济观察报》(2003年7月14日)的文章《李东生静悄悄的革命者》,鲜明地体现出他“追问人性”的报道风格。全文直接出现“性格”一词共有12次。作者打定主意一定要找出这家“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公司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气质”。但是,“他个人的性格与他领导的公司的性格都不够鲜明”,随着作者一步步的分析,“李东生不轻易表现的性格,变成了他最重要的性格特征”,“tCL在过去10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李东生稳健的性格带来的‘少犯错’。”这一按照企业家的人性线索来布局文章的写作思路,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思考余地。

作为一本以人物报道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也较多使用这一方法论。在刊物第100期时,房地产商潘石屹成功将企业在香港上市,此时正是房地产价格狂涨的阶段,刊物拿他上封面,标题叫“小心潘石屹”。这组文章讲述了潘石屹的精明、保守和谨慎,以及这些性格特征在他商业运作上的体现,穿插其中的是他艰苦的童年、海南历险、他对现金流的重视,以及行业快速扩张背景下他的犹豫不安等。写作的,既有刊物的记者,也有熟悉房地产行业变迁的观察者,还有认识潘石屹十多年的朋友。这组文章比较理想地在商业、人性以及故事之间找到了平衡。

曾任职于《南方周末》、《新京报》,现为《华夏时报》副总编辑的迟宇宙曾经对这一方法论有所阐述,他说: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他所有的活动都与(狭义的)经济相关联。我们应该首先研究的是:人物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和企业中都缺乏有效的监督,他的成功与失败与性格中的某些优点和缺陷息息相关。在这方面,柳传志的谋略与强硬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王志东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的性格原因;王峻涛完全是一个随意和缺乏耐性的人,有点书生气,这就决定了他在8848的失败;搜狐的张朝阳有点孩子气,对于玩的要求超过了创业的欲望,所以搜狐一直没有大的动作与调整。”

可以说,发现企业家在商业运作中的性格因素,是这一方法论的终极诉求。这个方法论,适合于人文色彩较重的报刊,它们不太强调新闻的硬度,而重视报道的张力。但发现一条能够统领全文的企业家性格主线是很艰难的工作,需要记者对于企业家和公司有一个慢慢体会、把握的过程。

四、调查性商业人物报道

当然,在快速转型的商业氛围中,企业家们正逐渐从传统的乡土人情、政商关系和暗箱操作等商业模式,朝规范、透明的企业发展之路过渡。在这个背景下,一些企业家的形象是含混不清的,他们不适合用充满温情、人文的视角来报道,因为他们首先面临着是与非的判断、以及法与理的冲撞。这种时候,不少媒体会倾向于使用“调查性报道”的方法论。

张海、顾雏军相继落马时,各个媒体记者就奔赴他们的家乡、他们生活过的处所以及企业所在地展开调查,采访曾与他们有所互动的人,很多细节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张海,是个初中毕业生,曾练过武术,还是一个“特异功能者”和“密宗大师”,这些都是他作为“资本大鳄”以前的经历。顾雏军,注册公司时只出资7万元,后来生产“小康牌”空调并大发其财,他自己编造出来的国外经历纯属乌有,而支撑起他在香港上市公司全部利润的天津格林柯尔工厂,竟然是一个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空壳,利润都来自于虚假合同。

类似的企业家调查报道有很多。中国经济圈有太多一夜成名、又转眼凋零甚至落入法网的企业家故事。《21世纪经济报道》以及《财经杂志》等一些强调新闻性和独立判断的专业财经媒体,更是这类报道的发源地。

有时候,国外的财经媒体也使用这一方法论来报道国内的企业家,它们善于在调查出来的核心事实和人物故事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华尔街日报》在2004年发表的《新儒商陈久霖折戟新加坡》一文,就是如此。

可以说,调查性报道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的复杂多变,诡异莫名。市场似乎也喜欢这样的企业家报道,毕竟,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同样的光鲜,而失败的企业家故事,则更令人扼腕长叹。

张海、顾雏军和陈久霖等案例还告诉我们,调查性报道,有时不仅能发现企业家在经济运作上的过失,更能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本来面目。这些光环以外的企业家细节,往往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调查性报道”,对于企业运作的规范化,可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不过,一些媒体也理解,在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常常游走在危险边缘,所以愿意体会他们的艰辛。因此,这一“调查性报道”的方法论,通常只用于落马企业家身上。

五、“猛人说狠话”

一些商业人物眼光犀利,言辞尖锐,善于对当下经济形态或某个经济现象“说狠话”、“下断语”,他们是商业圈中的明星人物,天然有更高的关注度。当我们希望从企业家口中听到一些不同的表达,以增加我们的思考维度时,就会找到他们。比如,楼市新政出台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想听听任志强和潘石屹怎么评价走势,当网民们对房地产商破口大骂时,我们也想听听他们的反应。他们正好是可能说出“狠话”的“猛人”。

任志强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也说了很多“狠话”,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总第138期)采访时说,“很多人认为我现在还是个体户,以为我是个奸商。而且说我在赚钱,赚暴利,暴利跟我有什么关系?赚的钱是归国家的,和我没有关系,我就是拿工资。所以网上的很多人实际上完全不了解我。”

潘石屹也是善于利用媒体进行发表见解的商人。2008年年底,房价走势很不明朗,他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说,“有人认为,现在的市场到了最低谷,到抄底的时候了。可我认为,对目前市场和经济的判断万不可过分乐观。不要误以为红叶是春天来临的象征,那是秋天,进入冬天的标志。”

任志强、潘石屹、王石和冯仑等房地产商人,都是媒体的常客,读者关心他们所在的行业以及他们的判断,因此各类媒体都比较经常使用这一方法论。在文本上,这样的文章多使用对话体,所以运用这一“猛人说狠话”的方法论,除了依赖于被访者的个人特征和表达能力,也要求记者有足够好的对话能力,能把握现场,能调动企业家的对话热情。对于很多记者来说,这是不易达致的工作状态。

六、描摹企业家群体的画像

媒体也对一些特殊的企业家群体保持关注,比如善于投资的温州人、正在接班的富二代等。这种文章把若干个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家放在了一起,进行比较或互相印证。由对某个企业家的报道扩大到对一类企业家的群体报道,有利于跳出个体的明星效应,呈现一个更有解读空间的商业故事,也可能对群体性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反思和评判。

《中国企业家》杂志就是使用这一方法论的好手,作为一本半月刊,它经常推出新的概念来集纳一个企业家群体。比如,2009年第8期的封面《铁腕与柔情:30位商界木兰》,试图通过对多位女企业家的专访,描绘出中国女企业家的工作状态;比如2008年第21期封面报道《富二代魔咒》,关心“富二代”接掌财富与权力的时刻是否真正到来;再比如,2008年第15期《消失的浙商》,在大批江浙中小企业陷入危机之际,表达了自己的忧思。

这一方法论也可以用来对比一些差异性更强的企业家,比如《南方人物周刊》曾在2008年年底拿黄光裕与刘永行进行对比,完成了一个封面报道。两位企业家都曾多次登上富豪榜榜首的位置,但两人的商业模式与为人风格迥然不同:一个活跃于金融、地产领域,性格张扬;一个专注于工业,低调沉默。两位首富,走出两种不同的命运,让人慨叹。

通常来说,杂志比报纸更热衷于使用这一方法。这是因为杂志的周期相对较长,更适合操作概念性、群体性的报道。不少新闻杂志的排行榜,其实也是借此方式完成。

在这种方法论视野下,记者的写作题材有开阔的空间,写作风格也比较自由。但它要求作者有比较好的思考能力,能发现不同企业家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还要有驾驭材料和故事讲述的能力,因为这种文章常常打破了单一故事线索的布局,形成两条、甚至更多的故事线索。最后作者还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在进行比较之时,留有一定的余地。

七、探讨企业家背后的经济模式

中国市场经济实践与经济制度变迁走过了30年,各种经济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这种创新,和一批企业家的探索联系在一起,而某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则可能成为一种经济模式直接或间接的推手。透过他,就能看到背后整个经济模式的空间和局限。

《经济观察报》现任执行总编辑仲伟志,原来是这份报纸的首席记者,致力于政经报道与区域经济报道,完成了一系列探讨商业人物背后的经济模式的报道文章。在其中,《沈文荣:苏南模式守望者》(《经济观察报》,2002年12月)一文,是一个成功样本。

文章中,作者指出,“沈文荣是苏南地区难得的浮出水面的富翁,成为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苏南长期为‘冯根生难题’所困,企业领导占有企业股份很少,企业市值的升降与企业家财富的变化关系不大,虽然他们事实上控制着许多财富,但并没有被合法地私有化,导致苏南富翁相对稀少。”

从文章结构来看,除了第一部分“上了‘资本家的黑名单’”让主角亮相之外,后两部分“沙钢不相信改制”以及“苏南的暗疾”都在探讨地区的经济模式。将一个人物与一个经济模式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作者的力道所在。

总体上说,适合用这一方法论来处理的企业家并不多,因为企业家与经济模式之间难以有高度的契合,所以这一方法论的运用,容易显得生硬。

八、透过人物观察经济环境和商业文化变迁

事实上,不仅经济模式可以从企业家的角度切入,甚至整部商业史,也正是由若干个拐点式的人物连缀而成。他们就像水珠,可以映射中国商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商业文化的局限。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记者苏小和近来发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声声叹息荣智健》、《张维迎的行为艺术》、《牛根生的道德课》等,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不涉及任何商业运作的技术、管理和财务层面的问题,而直奔制度层面而去。

以《声声叹息荣智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2期)一文为例,当时的背景是荣智健下台,但作者不仅对人物进行分析,更跨越了荣氏家族的商业史,从而抽象出普遍的商业规律——“在中国生意场上,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是官商结合的企业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促使企业在短时期内高速发展,富可敌国,却不能在更长的历史时期内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幸,荣智健竟然成为这种短视的企业方法的牺牲品。荣智健的失败,事实上是国有企业模式的又一次失败。”

总体上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在目前的商业人物报道中呈现得不多,其困难在于为商业人物寻找历史坐标,从而向读者说明“为什么是他?他怎么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他在商业历史中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毕竟,在商业演进的历史中,为企业家找到恰当定位,这对于作者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视野都是一个很高的挑战。

结语

当然,这些方法论的运用,都得根据报道对象的特征作判断。这一方面,上文已有所阐述。此外,我们还面临如何选择报道立场,以及方法论与媒体之间是否适切等问题。

不同媒体往往有自己的立场。《中国企业家》就鲜明地提出要做企业家阶层的代言人。在《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时,记者丁伟写道:“在‘企业家’群体还像野草那样从宽厚坚硬的石缝中顽强冒头的时候,这本杂志便不羞于自白:它有鲜明的企业家立场。”而另外一些媒体对于商业人物则可能有着不同的立场判断。价值立场往往影响媒体对于方法论的选择。

此外,在媒体格局分化的背景下,媒体的读者群定位和刊物风格也愈加明晰,不同定位的媒体,适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论。相对来说,都市类报纸、综合性新闻杂志以及一些不紧跟新闻的财经刊物可能适合“描写企业家生活”这一方法论;追求新闻热点或凸显专业性的财经报刊,适合“行业人物报道”和“调查性人物报道”等方法论;而偏重人文情怀的报刊,则可以多尝试“寻找企业家性格和商业之间的关联”、“探讨企业家背后的经济模式”,或者“透过人物观察经济环境和商业文化变迁”等方法论。总之,方法论与媒体之间有一个互相适切的问题。

而面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商业新闻人物时,比如黄光裕被拘查,也许我们就可以运用所有方法论去展示。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丰富的企业家,从任何一个方法论入手,都可能做出好文章。

[注释]

报道的格式篇5

关键词昆明 都市报 现状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一、昆明本地都市报总体情况

昆明报业发行市场从1999年起,几乎没有一刻平静。最多的时候,昆明有7种都市类报纸,经过数次“洗牌”,其中3家或被兼并、或被淘汰。至2003年仅存《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生活新报》和《云南信息报》四家都市类报纸。其中,《春城晚报》创刊于1980年1月1日,隶属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春城晚报》日均发行量35万份,年总发行量12600万份。。据中国最权威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之一――新生代市场监测在昆明进行的2008年秋季同源连续性调查结果显示,有68.6%的昆明市民在过去一年阅读过《春城晚报》,平均每期阅读率达到了42.6%。多项结果均领先于同城报媒,表明《春城晚报》一直保持着云南省覆盖最广、影响力最大、公信力最强主流报纸的龙头地位。

《云南信息报》创刊于1985年。上世纪90年代末,《云南信息报》与《成都商报》合作,红火过一段时间。2007年,《云南信息报》隶属的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新的《云南信息报》,从报纸形态、采编理念、管理模式、经营运作等进行全方位改造。2007年9月19日云南信息报全新改版。目前,这份云南本土最贵的综合性日报。日均发行量4l万份,年均发行量12218万份。

《都市时报》创办于1999年1月18日,隶属于昆明日报报业集团,到2006年,都市时报“从创刊时的四开八版黑白报,发展为日均彩报56版,日发行量超过30万份,解决了1500多人就业。成为云南省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发展最快的强势主流媒体。”

《生活新报》是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都市类综合新闻日报。经过多年的拼打,已成为云南省颇具影响力的主流报纸,日发行量超过20万份,成为拥有读者最多、阅读率最高、读者忠诚度最高、发行量第一、最具社会责任感的强势报纸。

二、昆明本地都市报主要的发行方式及主要经营策略分析

目前,本地几家都市报多以自办发行为主,兼顾邮发。其中,《春城晚报》92%的发行量来自于自办发行,邮发渠道占8%左右。该报自办发行始于1998年,属自建发行渠道。《春城晚报》发行公司在全省内有合同制发行员1350余人,在昆明城区设有21个发行站,省内地州设有26个发行站。发行公司除承担本报的发行工作外,还兼顾一些直投刊物的投递、《春城晚报》旧报回收、物品配送、部分外地在昆报纸的发行等工作。在报纸的促销方式上,《春城晚报》首先采取组织员工在城区报刊零售摊点现场促销的方式,同时奖励零售业绩突出的网点业主,此外,在报纸的销售的过程中搭配集团内其他报纸以及多种受读者欢迎的其他小商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报纸的零售量,增进与各零售网点业主的关系,让广大读者分享晚报及集团提供的文化食粮与实惠”。

《云南信息报》目前也采取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订阅占主要部分。依托南方报业集团的优势,《云南信息报》采取省内和省外联发的形式,在省外推广。该报的自办发行开始于1999年,属自建渠道发行,目前在昆明主城区的22个发行站归报社直管,共有发行员600余人,各发行站由站长自管。该报发行渠道除完成自己报纸的发行任务外,也省外媒体在昆明的发行。

《都市时报》亦采取自办发行和邮发相结合的方式,到2005年1月,“都市时报征订量达15万份,日发行量超过21.8万份,成为红土高原上的征订王和零售王。”2006年4月18日,都市时报传媒公司正式成立。

三、昆明本地都市报发行工作评价

从报纸营销的角度看,发行工作不仅仅是“卖报纸”,如果把报纸看着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根据市场营销中著名的“4p”理论,决定报纸销售的因素在于报纸的本身的内容、报纸的定价、报纸的发行渠道和报纸的促销策略,即报纸的定位、内容策划与报道是否符合受众的需要、报纸的价格是否合理、报纸的销售渠道是否完善和有效、报纸的促销方式是否合理等。

从内容上看,经常被提到的现象是报纸的同质化。同质化指的是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都市报的产生和兴旺为标志,我国报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不过,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晚报、都市报的同质化竞争,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在报纸市场上,尤其是地市级报纸,内容、形式乃至标题,如出一辙,报纸成了“双胞胎”、“多胞胎”,给读者的感觉是“大同小异”。昆明本地都市报同样存在同质化的倾向,这就说明,报纸内容不是影响报纸销售的主要因素。

在价格和促销方面,昆明本土都市类报纸的竞争惨烈,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据了解,自1999年起,昆明报业点燃了发行大战的烽火,《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经改头换面而异军突起;《生活新报》因有民间资本注入,一度成为云南报业市场的一匹黑马;曾是英雄独步的《春城晚报》遭遇“十面埋伏”。不得不放下姿态奋起应战;另外还有《云南民族报》、《东陆时报》、《滇池晨报》分别以不同方式切人市场。一时间,昆明市有了7家定位相似的都市类报纸。后起之秀在市场切入的初级阶段,营销招数往往是不惜血本、削价促销,力摘云南报纸发行量的桂冠,再凭此争夺广告客户。据时任《春城晚报》总编刘祖武介绍,由发行量之争而导致的价格战由某家报社首先挑起。1份报纸的零售价降为o3元,批发价压至0.1元,其他报社或主动或被动跟进,1元3份报纸的现象开始大行其道,傍晚时分,几十个版面的报纸甚至卖到0.5元3份。有3家同类报纸已于2003年在恶战中败北:或倒闭或合并或日报变周报。树欲静而风不止,剩下的4家报社,发行肉搏战却愈演愈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华雄介绍,各家报社有奖订报、订报赠礼之风自2003年兴起,大家都从自我利益出发,压低价格,加大成本,虚报发行量,企图先将对方置于死地,然后用回升的广告份额来填补庞大的促销开支。具体表现为订报价格你打八折,我就五折;你送大米,我送豆油;你给提成回扣,我给有价证券……

到2005年9月22日,昆明的4家报社――《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生活新报》联合公告:“停止所有报纸征订活动中给予订户赠品、奖励的活动。同时向社会承诺,报社不对征订对象以提成回扣、赠送钱物(含报刊)、出国考察、公费旅游等各种有偿促销手段征订报刊……”最后,由《都市时报》牵头,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主持下,四方签订了自律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全年征订价不低于120元,并率全国之先达成攻守同

盟,各自拿出20万元诚信保证金交新闻出版局,约定一旦违规就严惩不怠。然而到了2006年4月,据《生活新报》之外三家报纸的口径:新报的“36元租报”在2006年4月“死灰复燃”。6月18日《春城晚报》迅速作出反应,压至25元。6月19日,《都市时报》再度出手,压至20元。6月22日,《云南信息报》跟进,每份20元。据说还有几天跌至闻所未闻的6元。一场乱战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被行政主管部门叫停。2006年7月3日,由省新闻出版局、省政府纠风办等部门联合发文明令禁止低价残杀,四方再次回到谈判桌上,据知情者说现场“吵得很凶,各说各话,互相指责,很难协调!”但总算达成一致:全年征订价不低于80元。。

2008年,新闻纸市场价从每吨4600元飙升到每吨6100元,国内媒体不得不适当调整零售价以弥补新闻纸价格暴涨带来的成本高涨。鉴于此,2008年9月,云南市场上的都市类报纸统一将零售价从0.5元调整到0.8元。然而,这次“统一”的涨价行为最终还是被打破,由于“目前国内新闻纸价格已经回落至4600元,吨,而今年4月召开的2009年度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会议也透出信息,自今年新闻纸张价格回落后,南京、杭州等部分城市都市报已恢复以往的零售价格,其他报纸也在酝酿调低价格。从本地市场上看,同城几家都市报已开始变相降价。”2009年4月17日,《春城晚报》报纸的零售价格又回归到0.5元。而《云南信息报》则逆流而动,“决定在2009年7月1日将零售价格提升到1元,完成自“南都”进入昆明后由来已久的夙愿”。

可以看出,昆明本地都市报的价格战、促销战是没有最后的赢家的,“一年发行大战下来,支出促销费上千万元的报纸比比皆是,最多的达到5000万元。一方面是连年下跌的订报价,一方面是连年上扬的促销费,最后留给报社自己的所剩无几,不少报社还陷入了经营困境。《都市时报》总编辑赵健吾表示,报价低、版数多、广告价低、经营成本高等问题使云南报业进人微利时期,无序竞争导致报纸经营离市场经济规律越来越远。”。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由于报纸内容同质化的严重性,价格和促销很难成为有效的营销方式。

再看发行渠道。从调查看,除部分由邮局邮发之外,昆明几家都市类报纸都采用自建渠道发行的方式,渠道之间基本上是不相容的,除各自一些外地在昆明销售的报刊、本报所属集团内部的部分报刊的发行外,几乎是只为本报服务的,这势必会带来渠道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调查中,各报均肯定了自建渠道在报纸发行中的好处,同时也表示存在发行队伍的管理困难、发行网络的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

四、昆明本地都市报发行工作可行性对策探讨

从传媒经营的角度讲,报刊的发行工作绝不仅仅是“卖”报纸,报刊发行的背后是报纸内容、定价、促销和发行渠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报纸的营销组合中,尤其是同城报纸竞争中,促销和价格是最容易在竞争中达成平衡的因素,近十年以来国内各大城市报业发行大战最后多以政府出面促成各方妥协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内容和渠道方面,一直存在内容与渠道之争。当前,研究者普遍认为,传媒的竞争正在从“渠道为王”转向“内容为王”的时代。喻国明认为:如果我们把传媒产业的竞争力来源大致分为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以及对于销售终端的掌控能力、终端服务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扩张能力三个基本方面的话,今天已经开始的新传播竞争时代的特点就在于,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将越来越小,而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以及对于销售终端的掌控能力、终端服务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扩张能力却越来越成为形成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反观昆明都市报市场,经过十多年的竞争,能够在报纸影响力、占有率等方面一枝独秀的报纸并没有出现。《春城晚报》借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人力资源、基础建设、信息技术等方面积极支持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2月16日,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和昆明几大报纸在内容品质方面的提升,《春城晚报》实施又一次改版,总体目标是“对读者更友好、与读者更亲近”,以致终于松口说“稍微有点霸主的味道”。可一直挑战其“老大”位置的其他报纸仍不承认《春城晚报》是“霸主”。

因此,从未来本地同城报纸竞争态势看,四家都市报谁能最先在内容生产方面占据领先优势,谁就有可能在报刊发行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内容竞争方面,“由于外部资源的社会共享程度的日益提升,独家资源、独家素材变得越来越稀缺,很难成为一家媒介常规性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因此,如何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将外部共享的素材资源赋予文化选择的附加价值就成了未来内容竞争的重点。换言之,内容竞争的重点已经由独家的素材、独家的新闻、独家的资源的竞争转变为独家的选择、独家的制作、独家的组合、独家的视角、独家的观点等等的竞争。”

在自办发行方面,从现有情况出发,本地都市报的自办发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

在发行渠道的整合方面,报社可以和邮发渠道深度合作,在昆明之外的省内其他城市尽早打开读者市场,与此相应的是报社可以和省内地州市联合创办地方版块,逐步向大的地市延伸本报的影响力。

其次,可以和社会力量合作,提升本报在城市局部片区的发行力度,比如昆明市内郊县的发行工作可以和诸如物流配送公司之类的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减少报社自建渠道的压力。以此类推,报社可以以合资共建的方式,与社会力量共建报纸的发行渠道,逐渐把“送报”工作从报社发行经营中剥离出来,集中力量做好其他经营事务。

再次,诸如《春城晚报》《都市时报》本来就有所隶属的报业集团,可以和集团内部的多家报社发行部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耗。

在发行终端方面:经过多年的报业竞争,昆明主城区的报刊发行已接近饱和,未来的发行主战场将逐步向城市周边和乡村转移。相对于其他城市,昆明本地的零售终端建设还有很大的可能性空问,未来几年,本地报刊的零售终端可以从报刊亭向连锁便利店、连锁药店等大中型店面转移,在巩固报刊亭销售的同时,采取连锁、特许、加盟等方式,扩展零售网点。提高读者获得报纸的便利性。

最后,报纸发行经营中新出现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本地都市报的发行也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传统的营销模式根植于早期经典的4p理论。这种模式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只需要适当的定价和相应的销售渠道,再配合促销手段就可以实现市场营销目的。如上面所分析的,这种模式运用于报业经营实践之中,则是从报纸本身出发实现营销价值,注重报纸产品自身的设计和制作,并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便捷的报纸发行和广告销售网络、有效的促销技术与方法,实现报纸发行量和广告销售额的不断提升。

报道的格式篇6

关键词:电子表格;水位流量;应用

我们知道多年来在水情拍报时,其中相应流量的报文是要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来查得再转化成报文形式,比如流量是10000,它的电文形式就是51001。根据以往的错情统计可以看出,拍报中由于查相应流量而产生的错报要占错报总数的近百分之四十。虽然这个转化非常之简单,但仍然时有产生差错的情况。如果直接制成水位与相应流量的报文值关系表,查表出现错误的几率会明显减少。在已有水位流量关系表的前提下,如果用手工输入进行转化,相当费事,而且还少不了要进行校核。以高场站为例,制成这样一个表(二千多个数据),加上进行二道手续的校核,费事费力,而且最后还有出错的可能性。现在使用用eXCeL却可以简单地转化成电文形式,而且不会产生差错,半个小时轻松完成。

转化操作的步骤如下:

1双击eXCeL图标或从程序、开始菜单中运行eXCeL程序。

2操作菜单“文件”、“打开”,找到水位流量关系表文件所在的文件夹,注意用鼠标点击“打开对话框”下拉箭头将文件类型选为“所有文件

3选中水位流量关系表文件“hqgc20.cgb”,点击“打开”,如图二所示:

4用鼠标单选“分隔符号…”然后单击“下一步”,再在出现的图中分隔符号下“空格”前面的空白框中选中,单击

5单击“完成”,这样就可以把一个文本文件转化成eXCeL文件,而且一个单元格对应一个数据(以上将文本文件转化成电子表格文件的方法很有用处)。如图四所示:

6再对此电子表格进行格式化操作,即删除多余的单元格,表格线等,得到比较规范的表格文件。如图五所示:

此公式就是用条件判断的方法将流量值转化成电文形式,很好理解,即B5单元格的流量值小于1000时,前面加标志3,后面加标志1,再进一步判断,小于10000时,前面加4,后面同样加1,最后是大于等于10000的,前面加5,后面加1。这样就简单地将流量值转化成报文值了(eXCeL中条件判断的具体使用形式可参看有关书籍或查看帮助。)并将此单元格复制(含格式,而不是只单复制其中的数字)并粘贴给所有其他空白的单元格,可得到流量数据转化后成报文形式的表格,如图七所示:

8为了在此表中只显示报文形式的流量,用鼠标将原有流量数据的各列单元格拖曳,直到将其隐藏掉看不见为止(注意,由于是公式中引用了单元格,不能采用删除单元格的方法),比如,图八中,B列单元格全部隐藏。然后对表格进行最后的格式化操作:设置表格线及其粗细、字体大小、颜色等,可以得到最后的表格,如图十所示,将此表格打印出来就可供发送水情电报时查相应流量使用。

如果有喷墨打印机的话还可以打出彩色效果的表格。这样的表格查相应流量时有一目了然之功效,帮助减少差错之好处,实际中工作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eXCeL的使用,实际上它还有很多功能可以运用于我们工作中。比如我们使用它制作了中泓浮标法流量记载表、缆道垂度计算表、各种误差分析表、水位过程线图、历年水位流量关系图、流速分布图等等。只要多使用,多体会,就会逐步了解它更多的功能。图十是高场站用eXCeLt制作的岸缆站缆道测量计算表生成的缆道示意图。eXCeL最大的优点就是那怕你不懂英文,也能用它来解决许多需要编程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要在实践中多摸索,多学习,多运用,对自己的减轻工作中大量的计算过程,也降低了运算过程中带来的运算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正确率。

其实在水利工程和水文测量中的,中泓浮标法,三角控制测量以及缆道站的垂度测量等都可大量的运用电子表格eXCeL制作成适合本站的参数的程序,由此大大减轻本站每年在的测量工作量节约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一般介绍电子表格eXCeL的书籍都是配套oFFiCe来讲解,介绍得很简略。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还得找本好的书籍学习。这里推荐一本对eXCeL介绍得很全面、写得很好的书:《excel2002从入门到精通(中文版)》,CiniCourter著,电子工业社出版,本人对eXCeL的深入认识和得到的启迪,正是得益于对这本书的学习。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eXCeL这个非常优秀的软件对我们工作能有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报道的格式篇7

一、客观报道原则要求批评报道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客观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是一种基本的报道形式和写作原则。客观,是指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作不带任何偏见的如实记述,以事实为报道本源,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报道事实。客观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实在;形式上的客观,指传播人采用客观陈述的手法来报道事实。①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记者要成为置身事外的中立者(neutralgatekeeper),不掺入自己的偏见。记者不应以任何方式在报道中表现自己。麦尔文・曼切尔举例说:“一个记者在描写他所厌恶的官员时,可能会写道,‘哈里逊・格尔德,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政客,今天说……’,或者,一个记者在描写他所钦佩的官员时,可能会写道,‘格拉德・西威尔,这个精干的年轻的州管理者,今天说……’”。②这样的感情流露常常会通过报道给受众某种倾向性的影响。避免感情用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报道中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不带感彩的中性动词。③客观报道最能适应各个社会中各种成员的需要,符合公正及专业的形象。

侮辱性语言带有强烈的感彩,只能表达一种情绪,无法表达出实质性的事实,因而无法客观地表达事实真相。如果在批评报道中以个人感情代替事实,以感彩渲染事实,将严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妨碍对事实真相的表述。进行批评报道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对他人的好恶流露于笔墨间,在新闻中使用侮辱性语言,降低新闻的客观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应把个人的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观暂放一边,而把查证到的背景及全部事实的原生态呈现给受众,行文最好是没有倾向性、中性化的,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即便是对厌恶的政客也不用贬义形容词描述他。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客观主义理论在认识上有些差异,但客观报道迄今仍是新闻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基本原则,它关系到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指导新闻业务的操作。

二、法制原则要求批评报道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批评报道要求用事实说明问题,需要批评,需要讽刺,需要监督,但不需要辱骂,也不准许辱骂。否则,不管批评报道所叙述的事实是多么真实,所表达的观点是如何正确,只要其中有辱骂内容,就会构成对被批评者人格权的侵犯。

人格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法律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人格尊严进行侮辱。人格是每个人固有的、独立的权利主体的资格,通俗地说就是做人的资格,受法律保护。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对当事人来说,基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当事人可以获得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的尊重与信任,而非客观的评价可能导致当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并使其在财产和精神方面受到损害。因此,在批评报道中使用侮辱性语言,很容易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批评报道中使用侮辱性语言,就会构成对被批评者人格权的侵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更是具体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该司法解释同时规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④根据这些规定,批评性新闻反映的问题即使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也构成侵犯名誉权。

对违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只应限于事实和对事实本身的评论,而不应侵犯被批评者的人格。不管被批评者的问题多么严重,他的人格权仍然受到保护,如果新闻揭露的问题虽然属实但却侮辱了对方的人格,那么记者对这种侮辱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在音乐人高晓松诉19家媒体侵犯名誉权案中,暂且不论有关高晓松的相关报道事实是否属严重失实,媒体上的用词已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没有谦虚”、“夸夸其谈”、“强词夺理”、“心狠手辣”、“无情”、“狠心”、“无理”、“令人耻笑”、“说谎”、“恶人先告状”的“感情骗子”和“恐吓者”。这已经不是在批评,而是在辱骂。转载文章的网站Fm365在当了被告后也意识到转载的内容欠妥,主动在网上道歉声明,以换取高晓松的撤诉。

综观这几年发生的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除确实因报道的内容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而败诉外,相当部分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属实,但记者和媒体仍因损害他人人格、侵害他人名誉权而败诉,其原因主要在于新闻报道为追求“生动形象”、“轰动效应”而使用侮辱性语言。因此,在批评性新闻中,应当慎用侮辱性语言,将批评报道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作为一项写作原则。

三、如何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要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必须首先对侮辱性语言进行界定,然后才能根据语言的特点确定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的方法。

(一)侮辱性语言的种类与表现

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语言,称为侮辱性语言。侮辱性语言可以用对坏人或其他道德败坏者的称谓直接进行辱骂,也可以通过贬义或其他不当的描述、形容、比喻等修辞方式进行丑化,从而侮辱特定人的人格,损害特定人的名誉,降低特定人的受尊敬程度。

根据侮辱性语言的特点,可以将侮辱性语言分为两大类:

1.辱骂性语言。辱骂性语言主要以贬义词体现,有人将新闻稿件中的这类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的词语和惯用语称为“红色信号”,⑤实际就是侮辱性语言中的贬义词。根据此类贬义词的特点,又可分为两类:

(1)一般性辱骂词语。对一般道德败坏者,汉语用极为简练的贬义词作称谓,如骗子、疯子、恶棍、色狼、地痞、流氓、败类、混账、歹徒、奴才、魔鬼、无赖等。

(2)特定性辱骂词语。对道德败坏并构成犯罪者,用特定的法律语言界定或称谓并主要以法律术语体现,如累犯、惯犯、犯罪人、犯罪分子、主犯、从犯、贪污犯、抢劫犯、诈骗犯、犯、走私犯等。

2.丑化性语言。丑化性语言有多种形式,主要以不恰当的描述、形容、比喻等修辞方式体现,可以用贬义词,也可以不用贬义词,但客观上都起着使特定人的形象变得可恶、可憎、可恨的作用,从而丑化特定人的形象。

(1)以不恰当的描述丑化人物形象。主要以描述性语言体现,笔调夸张,感彩强烈,使被描述者给人一种可憎、可恶、可恨等不良感觉。如1998年重庆某报刊登的题为《这家伙,我认识》一文写道:“这个孙某……一件脏兮兮的西装起码有好几年未洗,油腻腻的领带黑得酷似海带,更令人恶心的是粉刺丛生的脸上时有星星点点的脓血渗出,一张嘴,焦黄的牙齿缝里露出残存的菜渣……。”⑥上述描写,就丑化了孙某的人物形象,损害了他的人格尊严。

(2)以不恰当的形容词丑化人物形象。主要以贬义形容词体现,如气急败坏、气势汹汹、狂妄自大等。例如,1999年9月17日,某报以《县政府的车,暂扣!》为题,报道某法院执行一起经济合同纠纷案。全篇报道基本属实,案情交代明白,但就是文中用了一句说该县一位领导面对法官“气势汹汹地说”。对此,这位县领导认为他并没有这样表现,说他“气势汹汹”就等于说他是法盲,对法官藐视,因而状告该报侵害其名誉权,并要求赔偿名誉损失费10万元。后经调看现场录像,这位县领导当时的表情状况还是平和的,确实不能说是“气势汹汹”。经了解,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当时不在场,事后听别人转述而写,“气势汹汹”一词是为加强现场感而主观认为的。后经法院调解,该报登报致歉更正才算完事。⑦

(3)以不恰当的比喻丑化人物形象。常见的不恰当比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比喻为动物,如:头发掉光如秃驴、到处游荡如丧家之犬等;第二类比喻为东西,如:满口粗话像垃圾桶、像茅坑里的石头又硬又臭;第三类比喻为特殊群体,如:胡言乱语如同精神病人、无知得像个弱智者等。

(二)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的方法

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关键在于以恰当的词语代替原来打算使用的侮辱性语言。在语言文字中,不同的文字构成不同的语义和语意,表达不同的感彩,即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感彩,并以词组为基本的语言单位予以体现。根据语言的这些特点,在批评报道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1.尽量避免使用贬义词表述事实

从上述侮辱性语言的分类看,侮辱性语言主要由贬义词构成。因此,避免使用贬义词或尽量减少使用贬义词,可以有效地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汉语中有大量的字词,贬义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使用贬义词并不影响批评性新闻对有关事实的表述和批评的需要。

2.尽量使用中性词

中性词不同于褒义词和贬义词,本身没有褒贬之分,不带感彩。但是,中性词随着不同的语境,可以产生不同的语意,因而仍然可以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而且只要运用得当,其表现形式将显得更为客观,更能体现批评的公正性。批评报道需要对违反公共利益的现象进行批评、谴责,因此使用中性词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表达实质性的事实和意见。

由于使用中性词仍然可以通过不同语境产生不同语意,因此需要对这种语意进行适当的限制,防止其带侮辱性质。

在有多个近义词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批评报道应避免使用贬义词而选择中性词。如成果、结果、后果和恶果这一组词汇,词义相近,但感彩不一样,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恶果属贬义词中的恶性贬义词,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使用结果这一类中性词。

3.用白描方法表述事实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公正地表述事实,不但不会影响事实的真实性,而且更有利于体现事实的真实性。

用白描方法表述事实,不带任何感彩,更能反映新闻的客观性,符合新闻的真实性。批评报道表述事实的目的,是将违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公开揭露,进行“曝光”。用白描方法表述事实,完全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更能体现批评者立场的客观、公正。

4.用公正的态度进行批评

新闻需要批评,但批评的态度要公正。公正评论原则决定了采写批评报道必须站在公正立场,将批评者所要表述的意见客观、公正地传播给大众。

批评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观点和态度,而不是一种情绪。只要能将批评者的观点和态度表达出来,就能达到传播的效果。公正的态度,不能掺杂不良的感情因素,如果批评者的情绪影响了批评的态度,批评报道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正性。

站在公正的立场,以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发表对违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的观点或意见,必然要制约不良情绪因素采写批评报道的影响,避免对侮辱性语言的使用。

四、使用侮辱性语言的免责情况

虽然侮辱性语言的使用经常会造成对被批评者名誉权的侵害,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侮辱性语言可以不认为侵犯名誉权。这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侮辱性语言,根据其特殊性,可分为两类:

(一)根据官方文件使用侮辱性语言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8)26号《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根据上述规定,官方正式公开的文件对特定人使用的侮辱性语言,可以在批评报道中针对特定人引述,但如果是秘密文件或其他不公开的内部资料,不具有公开性,则不宜引用。

(二)参照官方文件使用侮辱性语言

官方正式公开的文件虽未使用某一侮辱性语言,如败类等词语,但其论述足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如生效判决确定某被告人犯贪污罪,可以推断出该人是干部队伍败类的结论,如果该人是党员,还可推断出其为党员队伍中的败类的结论。

参照官方文件使用侮辱性语言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些侮辱性语言仍不能自行推断,如要说某人是“犯罪嫌疑人”,必须司法机关已经刑事立案;要说某人是“罪犯”,则必须以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确定某人有罪的判决为依据。因为现行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⑧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使用侮辱性语言不构成对被批评者名誉权的侵害,是因为被批评者违公共利益的行为与该侮辱性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权威性的评价”。如说某人是“罪犯”,是因为其行为构成犯罪并已经被人民法院判决有罪,其“罪犯”的身份或称谓是法定的。⑨综上所述,在批评报道中使用侮辱性语言违反了客观公正原则,也不符合法制原则,容易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侮辱性语言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特点,是完全可以避免使用的;在特定情况下,对侮辱性语言恰当使用则是允许的。

(作者系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第93页

②【美】micheal・Schundson《Discoveringnews》,p121

③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11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3)15号《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项问答

⑤【美】多萝西・a・鲍尔斯和黛安・L・博登著,李矗、陈阳、冼汉瑞译:《现代编辑技巧》第196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⑥参见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民一判决书,(1998)中区民二初字第878号;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8)渝一中民终字第2266号。转引自魏永征著:《新闻传播法教程》第1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⑦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第162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报道的格式篇8

关键词:城轨交通;土建工程;招标策划

引言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1965年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至今,已走过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截止2020年底,我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到45个。营业线路244条,运营里程7970km,2020全年完成建设投资6286亿元,在建项目可研批复投资累计45289亿元,在建项目总里程6798km,建设规模、建设水平目前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投资额约占建设总投资的40%,土建工程内容多、工期紧、管理复杂、安全质量风险大,投资控制难度大。故要择优选择土建工程承包商,若因招标策划出现漏洞,导致选定的承包商无法胜任建设任务,则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等管控,必然出现问题,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招标成功与否是项目建设管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招标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轨道交通市场目前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通过合理设置投标人资格条件,合理设置招标控制价,合理设置合同执行条件,合理设置项目建设目标,合理设置评标方法和评标指标等条件,基本能选定合格的施工承包商。土建招标目前大多采用综合评标法。因招标文件编制的水平存在差异,各地的习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轨道交通工程招标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1限制竞标

尽管招投标法中明却要求,招标人不得以排他性条款限制潜在投标人参与竞标。但在实践中,因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本身管理难度大、技术复杂度高、风险点多、风险高且频发。导致招标人对投标人经验业绩要求不得不高,甚至会设置一些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业绩要求,这些明显不合理,甚至违法。针对此类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搞行业壁垒、区域保护肯定违规违法。要严禁杜绝在业绩设置中犯此类错误。其次,把握好业绩条件设置的适应性,过高会排斥潜在投标人,降低竞标的充分性,难以选定高性价比的承包商。过低会增加招标评标工作量,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甚至会造成无序竞争,扰乱市场环境。

1.2细则偏差

评标细则是招标人根据项目特点以建设目标实现为导向,设置择优选定承包商的评审标准和方法,评标细则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择优价廉”选择承包商,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因此,评标细则设置需结合项目特点,体现招标人的意志、需求,能全面响应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建设目标。目前,在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招标中,由于招标人和招标机构的业务水平有限,在评标细则设置上不合理、不全面、不客观。导致评审操作性差,评审结果无法体现投标人的真正实力,评审结果与招标人实际采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给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等建设目标实现埋下隐患。

1.3低价中标

部分无经验的招标人,为了控制工程投资,盲目选用低价评标办法,导致投标人为博取中标而可以压低报价,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应对低价中标。不平衡报价是指投标人为谋取中标在不违反投标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预判,调整一部分清单的报价,对未来可能减少工程量的清单价格尽可能调低,对未来工程量可能会大幅提高的清单项,尽可能报高价,对未来预计先期实施的,提高报价,未来预计后期实施的,降低报价,通过调整实现项目在未来收益的最大化。不平衡报价如果不能有效识别和防范,则会发生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问题。因此,不平衡报价可能会导致工程的实际投资增加,引发建设市场竞标价格混乱,甚至造成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风险。为避免投标人的不平衡报价,招标人在公布招标限价时,应对可能发生不平衡报价的清单项单价进行公布,将单价评分纳入报价评审打分,对过高或过低的综合报价提出修正意见,要求投标人承诺,一旦中标须在合同报价中进行修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投标人的不平衡报价。

2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招标策划

2.1招标策划依据

招标策划是招标工作的计划酝酿阶段,是招标调研、方案研讨、方案拟定的总称。招标策划的依据比较多,主要包括:(1)项目概况: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立项批复、规划批复、线位布置、车站车场设置、施工工法、建设投资等。(2)法律法规:招投标工作必须遵守建设工程相关法规,如民法典、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条例、招投标法、招投标法实施条例,国家建设部门颁布的各类规范、标准,地方关于招投标方面的法规、制度等。(3)项目管理:包括招标人拟采取的建设管理模式、标段划分、工程筹划、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前期工作要求等,应在符合相关法规前提下最大化满足招标人的管理需求。(4)市场竞争: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承包商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市场竞争情况及成交价格,如具备承揽资格的潜在投标人、实际作业能力、专业特长优势、区域分布及经营战略、企业规模及从属关系、本区域市场价格、本区域承揽项目及信誉评价等。(5)项目经验,主要包括参照已有类似项目的经验,合理进行建设模式选定、标段划分、资格设定、评标定标办法选定、项目进展计划、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预案等。

2.2招标策划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招标策划要以项目基本概况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准则,以项目管理需求作为导向,围绕如何合理、合规、全面、系统的编制招标方案这条主线开展编制工作。确保招标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其主要内容如下:(1)项目概况信息:包括项目的立项批复、规划批复、初勘报告、可行性研究方案、初设批复、各项专项方案评审等。(2)建设管理要求:包括施工承包模式、施工标段划分、工程筹划及工期安排、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要求、环境保护要求、投资控制等。(3)招标文件内容:包括招标工作程序、招标工作计划、招标文件组成、投标保证金设置、评标方法、评标细则及定标办法、招标限价设置等。(4)承包合同内容:主要合同条款、工期质量安全考核条款、主要权利义务、验工计价付款程序、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履约考评办法等。

2.3招标策划流程

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复杂,体量大,牵扯方方面面的工作,招标策划工作一般会委托有经验的招标机构实施,其正常的业务流程有以下几步:(1)签约:招标人委托招标机构,组建招标业务组,进行分工安排、时间计划。(2)进场会:双方就招标计划、招标人诉求进行初步沟通了解,拟定招标方案编制时间,确定招标策划各要素。(3)专项沟通会:招标机构与前期、工管、法务、合约等招标人职能部门沟通,了解项目基本信息和招标人需求,编制招标方案相关内容。(4)专项汇报会:招标策划专项问题汇报,招标人根据机构的初步意见,确定施工承包模式、施工招标范围、施工标段划分等招标要素。(5)专项审查会:招标机构编制招标初步方案,专题会议汇报,由招标人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研讨、评审、确定。(6)审议审批:招标机构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招标方案,报招标领导委员会审查、决策。(7)方案定稿:招标机构按照招标委员会的审批意见修改招标方案,招标方案定稿。

2.4招标策划要点

根据以往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招标方案的主要内容,相关策划要点如下:(1)施工承包模式: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行业发展现状,目前,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都在推行大标段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既减轻了建设管理的压力,又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优势较大,因此得到广泛采用。(2)施工承包范围:以大标段总承包模式为例,施工承包范围一般为前期管线迁改、交通导改、绿化移栽恢复、临时租地、文物勘探、土建施工、轨道施工等。或者采用全专业总承包,除了前期工程和土建、轨道工程外还包括安装装修、四电系统、外电源工程、辅助设施等,既全专业大标段总承包。(3)施工标段划分:标段划分应以综合考虑施工承包范围、施工工法、水文地质、工点位置、投资等要素,以便于施工管理、便于节约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加大,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单位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大标段总承包模式倍受青睐,一般一条线路划分成2至3个大标段,每个标段的建安费约50至80亿元。(4)资格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投标人资格条件应满足一定限度的竞争数量,避免以不合理的条件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企业资质,包括施工总承包资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专业资质,总承包资质分特级、一级、二级,专业承包资质分一级和二级。类似业绩,一般是指与招标项目在专业、结构形式、使用功能、建设规模等方面相似的建设项目。业绩设置注意禁止设定限制特定行业或者特定行政区域的条件,另需注意合理设置业绩数量。负责人资历,轨道交通项目属于大型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业绩和资质一般要求较高,必须为一级注册建造师和高级工程师,并执掌过同类规模的建设项目的负责人。(5)资格审查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竞争异常激烈,潜在投标人众多,为减少评标工作量,一般要进行资格预审,但缺点是增加了评标时间。也可选择资格后审方式,能够大幅缩减评标时间。选用预审方式时,推荐评审方式采用合格制,可增强投标的竞争性。(6)投标保证金:按照招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投标保证金数额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费用的2%。保证金有效期需与投标有效期一致。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境内投标单位,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提交的投标保证金应当从其基本账户转出。因各地招办相关规定存在差异,招标机构应和招办事先沟通投标保证金相关事宜,如保证金形式、提交阶段、是否转给当地交易中心等。(7)招标限价:合理设置招标限价,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目前,在轨道交通工程招标时,都会委托专业造价咨询单位,依据招标设计图编制招标限价,并报送地方财政、定额站等部门评审。合理设置报价清单及报价,并纳入评标打分,确保投资可控。(8)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收集信息是投标策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招标机构要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包括项目概况信息、承发包模式、标段划分、承包范围、投标资格、潜在投标人信息、评标方法和分制设置、控制价设置、成交价格、合同价款等信息,供招标策划、决策参考。(9)评标方法:目前,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招标大多选用综合评标法定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纳入了资质、业绩、人员配置、技术方案、质量、安全、进度、文明施工、报价等多项评分指标,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投标人的综合实力。因此,得到各地广泛采用。

报道的格式篇9

近年来,《农村新报》明确提出要“做农民走向市场的‘情报员’,做农产品价格的‘预报员’,做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的‘监督员’”。要求记者做某一个行业的专家,能看清“未来”,靠准确、科学的预测性报道为读者提供及时、实用的新闻资讯。

对农业农村经济领域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作出预测性报道,不仅是现代传媒实现监视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加强和改善农业农村经济报道的必要之举,是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预测性报道如何在及时、实用的同时,强化其真实性、公信力,是值得采编中认真思考的。

对农民负责 将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引入新闻

2008年6月6日,《油菜籽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专家认为农民现在该出手》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有读者认为,此稿引用专家的话语,表达农报的观点,向收购、加工企业和农民传达的市场信号,这样会使油菜籽收购价格走低;有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则大加赞赏,认为这则消息刊发及时、管用、实在,帮了他们一个大忙。

2008年底,食用油、油菜籽不断下降。市场运行态势证明,当初报道所做的判断是正确的、科学的。采纳农报建议的农民将油菜籽迅速出手,有的没有亏,有的减少亏损;一时间,许多农民打电话到农报表示感谢。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农民刘晓兵为感谢农报,还按报上的记者手机号,为写稿记者充了100元的话费。他说,听了农报建议,减亏1万多元。

我们认为,科学的预测性报道和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是传媒服务成长型读者的需要。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过于平面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的问题。

也有学者将预测性经济报道大致分为:一是结论式的预测,二是提醒式的预测,三是预言式的预测。强调的是在预测基础上进行警示、提醒。预警性经济报道就是对经济领域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或不利事实的报道,旨在通过警示、提醒。从而帮助人们规避或应对风险。

湖北是油菜大省,产量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受2006年至2007年油菜籽价格低开高走刺激,农民吃了一边卖一边涨的亏。2008年油菜籽再次丰收。因年初食用油价格猛涨,农民对油菜籽价格期望值很高。2008年5月底,我省油菜籽平均开秤价格只有5元~5.1元/公斤,离农民心理预期5.6元/公斤低不少。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惜售局面;而受年初食用油价格上涨,国内大量进口豆油、棕桐油、花生油,2008年6月,食用油价格呈现出“高位震荡”态势。对市场“先知先觉”的收购企业敏感地嗅出,食用油价格将下降,出现了惜收;而农民则惜售,出现双方互不让步的局面,油菜籽收购市场“相互观望,波澜不惊”。

随着传媒的发达,成长型读者已不再仅仅满足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在关心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将来会如何发展?等等。这就需要将调查研究、内容分析、实验研究等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引入到新闻实践中,重点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发生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今后可能呈现出某一种发展态势、对读者有什么启发等这些实际问题上来。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观察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以专业的视角报道农村经济新闻,向读者提供周详的调查和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

《油菜》一稿不仅仅报道了“油菜籽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这个事实,还通过新闻链接,分析了农民惜售的原因和油菜籽将要下跌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发出了明确的信号:5.2元/公斤的价格,农民朋友可以出手了。此外,在这一组报道中,还介绍了企业用“保值待结”办法来引导农民销售油菜籽的新举措,使资讯结构比较合理、完整,观点鲜明。

把准确的信息告诉农民,是因为农民朋友往往只看到很小的局部市场,而对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很难把握。在农产品市场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为农民读者提出明确的参考意见,这是农报责任所在。

善于“说话”,上下求证,理性甄别,避免风险

预测性经济报道是建立在已经发

生的事实之上,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做一个判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这就需要记者深入调查,上下求证,理性甄别。

针对油菜籽收购市场“相互观望”的现状,省农业厅专门派专家赴全省油菜主产区调查,并拿出了调查报告。应该说,就油菜办的调查报告,完全可以成稿,但记者没有这样操作,而是跑油菜主产区详细调查,赴油菜加工龙头企业探究竟,进农发行问专家,紧紧围绕油菜籽价格为何低开?油菜籽价格和下游产品食用油价格走势如何等实地调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和有价值的信息。

强调深入调查,上下求证,理性甄别,是因为每个农户、每家企业、每个专业对一种市场表象的分析、判断往往有很大差别。《油菜》稿中,官方从农民增收角度看,价格应该稳定在5元/公斤左右,农户希望油菜籽价格越高越好,企业当然希望越低越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愿望。

经过深入调查,我们采信了中粮集团等一些国内大财团对市场的判断:“食用油价格将走低。”这是因为,这些大企业处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最前沿,他们对信息的把握往往更贴近市场;通过把龙头企业的信息与省内油菜权威专家掌握的信息结合起来分析,最后对油菜籽、食用油市场走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这样做既对农民朋友负责,也是对媒体自己负责。

预测性经济报道在“求证”谁的问题上要非常慎重,一定要采访某领域或行业的权威人士,对近期发生的经济现象、事件进行精要点评、分析,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进行预测。比如生猪期货上市对生猪产业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经济大背景的变化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等,都在考虑之列。不同的专家常常从不同视角透视,因而看法不尽相同。因此,记者在权威人士的选择、甄别上应慎重,须知并非所有专家、学者的预测都具有新闻价值或者都具有科学性。

报道的格式篇10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尺度;舆论监督;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2-0014-02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状态中,传播的单向性和传播者的主导地位明显,受众处于被动接收和接受的地位。受众在接收信息后的意见和评价没有平台和渠道反馈回传播者,造成新闻传播效果的阻隔和弱化。

随着国内传媒事业的发展,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给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媒体人开始探索和寻找新的作业方式。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中,受众的反馈信息开始受到媒体人的重视。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传统媒体开始采取多样化的创新模式,互联网、电信网、传统媒体等多媒体之间的合作格局形成,标志融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给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带来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也逐步被受众所接受。

对于新闻信息传播来说,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在传媒新技术支持下,将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形成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上的借鉴,从而形成多方媒体之间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实现了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1]。

在融媒体的发展中,传媒新技术的进步为其提供了技术前提和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但对于融媒体的发展而言,把握好融媒体的新闻传播尺度却是能否真正实现其传播价值与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的关键。

1融媒体新闻宣传应当更新理念、探索方法

发挥好喉舌作用、发挥好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实现传媒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价值所在、使命所在。特别是传统媒体,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其新闻宣传化功能在较长时期、较大范围内运用,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宣传在把握尺度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而当新媒体出现后,由于其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提供和搭建了传播、反馈和互动的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就有了很多甚至是根本的的不同特征;同时,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还继续处在不断的、新的探索之中,从当前国内的门户网站、论坛,甚至是博客、微博等来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比较自由,使其新闻传播和宣传的方式形成了多样化的特色。在媒介市场化竞争环境下,融媒体的发展,促使不同的媒体在进行新闻宣传的时候,需要合理利用融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不断探索把握新闻传播尺度、增强新闻宣传实效的新方式。

融媒体和传统的多个单一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形成多个媒体之间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在融媒体的整合下,媒体功能多样化成为可能并有方兴未艾之势。在融媒体下,更新理念、探索方法、把握尺度、追求实效,国内的一些媒体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例如以电视、报纸、网络等的融合为例,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传播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利用自身以及对方的优势,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借助对方的平台,实现信息的增值和更大范围的传播。以报纸为例,一些报纸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发展网络读者,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在网络中形成读者的互动平台,这样既扩大了报纸的传播范围,同时又改进了报纸无法实现和读者及时互动的传播弊端。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在同传统媒体的竞争中,由于缺少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其传播信息的权威性经常为受众所怀疑甚至诟病,成为持续发展和壮大的致命软肋。而在融媒体情况下,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尺度把握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采用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或者以超链接的方式援引权威报纸的新闻传播内容,就成为国内一些门户网站同传统媒体的合作并构成其信息传播上一个重要的方向行选择,可以有效规避其在新闻传播中无尺度(或弱尺度)的先天不足。

以2011年春天备受民众热议的药家鑫案件为例:在这起事件的传播上,融媒体格局下的信息传播较好的引导了社会舆论。首先是网络上发起的对药家鑫事件的关注,由于事件的恶劣程度,造成案件的审理过程和结果,这其中就有一些网民发表了一些过激的言论,造成对社会民众的误导。合理解读药家鑫事件,就成为事件传播、引导受众的关键所在。在事件的审理以及审理结果上,传统媒体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对事件的分析以及对药家鑫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都发出了主流、权威的声音,这些有一定深度和高度同时又入情入理的分析给网民提供了对事件的更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在新闻引导上发挥了主流权威媒体的作用。在药家鑫事件上,融媒体的传播格局也使得网络媒体对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和意见发表上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同样重要的影响,央视《新闻1+1》中李玫瑾教授的言论就在网上招来网民的一致恶评。可见,在融媒体格局下,多种媒体就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程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构成了新闻宣传上的信息和意见互动,在新闻传播尺度的把握上互相监督和制约,使一种新的传播氛围和局面成为可能。

2融媒体必须注意正面宣传尺度的情理性

对媒体而言,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是其重要职责之一,特别是现在我国各项事业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媒体如何完成正面宣传的任务、同时又力避正面宣传的负面效应,就成为媒体应该面对并积极探索、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融媒体格局下,这种正面宣传的原则要求以及在多样化传播渠道中的传播实效就更显重要。对于融媒体来说,在正面新闻传播中,对新闻尺度的把握十分重要。作为社会发展与变化的观察者,传媒的职责就是以客观、真实的视角报道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在保证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能使受众真正接受传播的信息同时又能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才能称之为正面报道。

以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为例: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民众对这次盛会的期待自然是热情高涨,而政府也将这次盛会视作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形象的一个良好机遇。在媒体的新闻传播中,就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广覆盖的正面新闻传播局面,而融媒体格局的传播在其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通信运营商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多种信息的互动传播,为宣传世博和服务世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世博会期间,央视每天的新闻直播间里具有较强现场感的世博新闻报道、网络媒体中的视频、论坛互动以及网上世博游览平台的开通、手机报对世博中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便捷传播等等,充分展示了多种媒体的融合力量,为国内外民众全面了解上海世博会、享受世博之旅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作用。可以说,融媒体多样化的传播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重要渠道,而融媒体信息传播格局的形成也是对现代社会信息需求高涨正面和直接的呼应。

当然,在信息传播中,如果融媒体的正面报道过度拔高、夸大和渲染,就会引起受众的怀疑、反感和抵触,这是媒体信息传播尺度把握上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例如一些媒体对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通过各种渠道的信息采写,将这个典型人物的事迹过度夸张、甚至神化,而忽视或无视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正常人也必需的和正当的物质、情感和精神需求,这些绝对化的新闻信息传播理念和作业方式,会给融媒体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降低融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使得融媒体本意想要实现的对民众的舆论引导作用得不到合理、真正的发挥,造成媒体正面新闻附带负面效应甚至正面宣传产生负面效应的尴尬局面。

因此,对于融媒体的正面新闻报道来说,客观、真实和全面地把握和记录,用典型的情节、细节感动受众,而不能策划、编导甚至创作,否则就会形成对正面宣传对象的误读和误解。那些曾经的、程式化的正面宣传报道已经不能吸引当下日趋独立、理性和善思的受众,现今受众需要的是,媒体人在合理、合情尺度的范围内提供一些视角更加丰富独特、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故事更加典型精彩的正面报道。而这些,正是融媒体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特别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融媒体必须把握“负面”新闻尺度的建设性

媒体要成为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就要求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要报道正面新闻信息,对“负面”的新闻报道也应该有必须的记录和一定范围的传播,这也是当前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应尽职责。相反,在融媒体格局下,由于媒体之间、受众与多种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在面对“负面”信息的时候,媒体的失语和当事方对信息的封锁事实上并不一定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更不有利于建设性舆论监督和引导。在融媒体格局下,对“负面”新闻报道的尺度把握需要将“负面”新闻放在时代背景下全面考量,分析“负面”新闻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以客观、真实、全面的视角报道。因此,融媒体的负面信息传播把握的尺度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3.1注意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

对于新闻传播而言,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属性,是新闻的生命。“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迫切需要知道新闻的真实信息。而在融媒体格局下,信息的多渠道交流和扩散传播的形势要求新闻媒体快报事实,最好是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继而全面、准确,以防止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小道消息满天飞,继而引发公众不安、社会不稳。

以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事件发生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甚至24日的报纸媒体上,对事件的报道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特别是网络媒体,各种关于事件的细节信息不断经由网友的渠道传播出来。由于在对事件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异议,这起特别重大交通事故成为的热点。这时候媒体的新闻报道就应该竭尽全力追求和保证新闻信息最大程度的及时公开,这也是对一些别有用心、故意破坏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少数人制造谣言的最好防范和有力回击。动车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体中的微博成为事件发生和进展相关信息传播的绝好平台,很多信息甚至推动事件朝向更加透明化和更合理的解决渠道发展。在这起事件的信息传播上,从最初的救人到对遇难者家属的关注,进而对政府采取救援措施的监督等,新浪微博传播的信息被电视以及报纸等广泛采用,形成融媒体环境下对负面新闻信息的较为全面和透明的传播。

3.2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建设性

在新闻传播学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媒体的传播效果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媒体按照议定好的策划程序进行报道的时候,不同的报道方式将产生各自特定的效果。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同样如此,如果媒体集中对某一个“负面”信息进行报道的话,就会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恐慌心理。所以在媒体对“负面”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上,必须注意把对“负面”新闻的传播量为一个衡量的尺度,平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数量,这样才能在实现对新闻事件公开透明报道的同时,尽可能缩小“负面”新闻给公众心理带来伤害等不良后果。

以2011年夏初发生的台湾饮料中添加塑化剂事件为例:对于这起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消息经由媒体传到大陆后,大陆的众多媒体再次将民众的视线转移到对大众食品卫生安全的关注上。这就容易使受众产生联想甚至放大联想、在一段时间造成人人自危的结果,即“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恐惧和不安。虽然报道的每一起“负面”新闻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显然,用如此集中、集纳的手法,不仅有抢眼球、争市场之嫌,可能还是媒体自身过于关联、放大个别新闻事件的过度反应。

融媒体格局下,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既需要注意平衡性、控制好量,更需要注意建设性、控制好质。在对个别“负面”新闻事件的报道处理上,既要让受众及时、准确、全面了解事实真相,还要释疑解惑、从法律上、政策上让受众充分了解事实的成因、背景和解决或处置的意见、办法、途径、可能性,更需要从人性上、心理上、情感上让受众感受到社会和媒体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负面”新闻事件报道不能给受众带去过多的不必要的担心、疑惧和心理创伤,媒体的建设性就必须贯穿事件报道的始终。

尽管媒介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即使是在融媒体的发展格局下,各家单一的媒体也都希望用独家的新闻报道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负面”新闻事件无疑是大多数媒体青睐有加的选题方向,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情况下,媒体都不能忘记和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融媒体格局下的新闻宣传,不仅需要和呼唤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更加需要和呼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理性、建设性,要做到既防止正面宣传附带负面效应甚至正面宣传产生负面效应,也防止“负面”报道附带负面效应甚至“负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还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和媒体管理人员一起努力,共同做好“新闻尺度”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