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谚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7:15

长城的谚语篇1

南京地方俗语(精选)

活闹鬼——小混混,古惑仔的意思!

一米多高——形容很过分,很严重的意思!(一bd糟)

盼西——女朋友的意思

小秆子——是对男孩子,或小年青的中比较邪头的人的称呼。

老杆子——。。。。不翻译了

甩子(甩蛋,甩B)——是指做事冲动,不理智,做事喜欢胡干蛮干的人!

二胡——是对实际能力与表象差距太大,象绣花枕头,中看不用的人的称呼。通常指男性!

照枝——会面,相见的意思!

促馊——指人不地道,喜欢玩鬼花样的意思!(这个也没听说过)

颠(形容词)——指人很兴奋,有点兴奋过火的意思

颠(动词)——指人溜掉了例如:“他颠的哦!”有时也用“蹿”这个字来形容

烦不了——指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意思!

活丑——丢脸,献丑的意思!

窝(第2声)—鹅

耸(SonG)样(形容词)--是形容做人缩手缩脚,胆小怕事的样子。(贬义词)

高头,高面——上面的意思,挺土的现在好像没人这么说了

粘几瓜(巴)达——形容东西上面有粘液

杆儿——女人的老公或男朋友(要有性关系)

杆子——俚语,男的对男的说相当于“hey,哥们”

傻里吧唧的——说你傻的狠

霍是的——不知道普通话怎么说跟bullshit差不多的意思,但文明一点(无意义的词,应

该属于语气助词一类吧。用于藐视对方或者反驳对方的语句开头。吵架时常用。)

二百五,二五郎当的——同甩子

啊是的啊--“是不是的啊?”的意思。

我也不能跟你急咯,不能急咯——前几年叫流行的一句

没德feel咯——最近较流行,多指没有兴趣

活比丑——指很倒霉

塞——动词,指用拳头打人,如:你再跳老子蛮塞你咯!

撤谎——撒谎

老姘——姘头

南京地方俗语(热门)

呲——指用水射,且必须是玩具水枪,高压水枪等射出的水柱

犯嫌——讨厌,形容词

“喝七麻乌地”(11245)或者“乌七麻喝地”(43315)——外面很黑

胡里八涂——糊涂

作死——找死

包卢——玉米

磕七头——膝盖

条走——扫把

搓拨——簸箕

依怪——同广州话里的“核突”有恶心的意思

目得--"没有"的意思

五二带鬼——人不上路子

来丝--形容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很厉害

不对箍子--不对头

南京地方俗语(最新)

习俗篇:

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债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穷似热天直淌汗,越渴越吃盐;

黑影子上墙,小孩子要娘;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

儿子多烧小锅,女儿多桂圆蜜枣顺床摸;

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

南京地方俗语相关文章:

1.南京的俗语

2.南京谚语

3.地方俗语 

长城的谚语篇2

关键词:共生领域;地理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3-02

地理教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地理教学增添了许多文学色彩。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引导与结合,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谚语的导入,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更加地了解。本文中系统地将地理与文学巧妙结合,是地理课堂的实用性明显提升,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1.结合古诗,一箭双雕

古诗词以其短小而精悍的特征,是语文课堂上的必学内容。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涉及到地理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略,使得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十分地单一和枯燥,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往往会使他们逐渐的失去兴趣。在我的教学中,经常会将地理内容与语文古诗词进行巧妙的结合。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引用古诗词中的某个字、词、句子,使得学生对地理更加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这部分知识是对地球自转的一个系统性的介绍,在讲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我在课堂上通过引用古诗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中就蕴含这地球自转的概念,下面大家谁来说一说应该是拿句诗?"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中,这时我给出了答案:"同学们'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夕阳西下的景色。这句话也写出了地球自转的结果。"在我的,解释下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流露出心领神会的表情。通过古诗词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学生们对这节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理解的很快,也很透彻,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古诗词的结合,为地理课堂带来了文学色彩,赋予了地理教学一定的多样性。在结合古诗的过程中,要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在思维中巩固地理知识。

2.融入V语,言简意赅

谚语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古以来,谚语给人们的印象就只有在语文学科中才会出现。很多的谚语比较新奇,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谚语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快更迅速。在教学中,我将谚语知识与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通过谚语的理解,对地理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同时也使得地理知识变得言简意赅,便于学生们的记忆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对气候变化了解的更加透彻,我在课堂上引用了一系列的谚语:"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话音一出,学生们马上会露出疑问的神情,"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在我的解释下,学生们开始理解,并且对气候的特征熟悉一些,"'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春季的时候,如果不刮大风,那么气候的影响下,夏季的雨水就会很少。"对于每个谚语,我都会进行解释,在讲解每部分的知识时,我都会尽量给学生寻找更多的素材,这些有关气候和天气的谚语,都是根据各个气候、季节的特点,对天气进行另一种预断。在讲解时,有一部分的谚语知识会引起学生们的验证好奇心,这时,我会鼓励他们去验证,这样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融入谚语时要注重谚语的真实性。很多谚语只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总结而缺乏科学合理的解释。这类的谚语在对学生饮用时要尤其注意。尽量采取具有科学的判断的谚语,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依据,在今后的其他知识结合方法上,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联系乡土,恰到好处

地理知识大多能够衬托出地理文化,地理文化与乡土气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要适当的联系本地的乡土和城市发展。让城市发展渗透入地理知识中,使学生一边了解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一边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再增添光彩。在本人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乡土气息的知识、城市发展与地理知识的融合,通过巧妙的关联,恰到好处地将地理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在讲解《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内容时,讲课时,我将我们中学所在的城市的一些客观情况对学生进行了讲述:"同学们,在讲课的同时,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在城市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我们城市面积5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8.075公里,辖11镇、7乡,2014年,总人口(常住人口)65.99万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4亿元。"有时,我会变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进行讲解,用这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占有主动性,无论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理解,通过联系地区的当地的区域特色,对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风俗习惯进行进行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加"饱满"的知识。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也是该省份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是在作者所处的中学里,对民族文化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不仅需要在地理课堂上,更需要在各个学科中将城市发展进行融合。

共生概念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概念。在共生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通过共生理论的指导,在地理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不断地散发光彩。

参考文献:

长城的谚语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语境英语谚语汉译分析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0

1引言

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外交流将更加频繁。交流需要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谚语(proverb,亦称为“Daughterofexperiences――经验的女儿”)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民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常用一两个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语言中活跃的因素,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生活实践经验的规律性的概括总结,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并且较为定性、富有知识、思想和教育意义的艺术语句,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髓,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反应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也是语言的精华。了解谚语,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途径,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其表现力,对交流是极有助益的。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新一届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记者见面会上,面对各国媒体的公开讲话以其清新平和、朴实无华的风格获得极高赞誉,其中引用的一句汉语谚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跨文化交际学”和“语境”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tudy)研究目的“概括说来,是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该学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于美国,是为适应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外交往快速增长的需要而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由传播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其产生发展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因而发展迅猛。

语境(Context),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而且语境也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英汉谚语同样都是英民族和汉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富有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既有字面意义,也有内涵意义,又有比喻意义,还有外延意义,反映了英民族和汉民族的各自文化特点。通过以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从语境入手,我们对谚语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宗教环境、社会习俗、文学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影响均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由此才更有助于语言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

3英汉谚语语境的跨文化分析

3.1自然地理语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然地理语境不同,英汉谚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海,历史上主要以海洋渔业为主,它的谚语多与“sea”、“fish”、“ship”等有关,如“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捉鱼不要怕湿脚),“Ratsdesertasinkingship.”(船沉鼠要逃);中国大部分的国土不临海,人们的生活主要是依附在陆地上进行的,山多,传统以农业为主,谚语中的词语多与“土”、“山”、“林”、“树”等有关,如上述英语谚语汉语类似的表达更为形象的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树倒猢狲散”。

3.2宗教语境

由于不同,体现在英汉谚语表达的差异也不同。英语国家人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与有关的谚语中常出现“上帝”、“基督”、“罗马”,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男人负责求婚,上帝负责处理),“everyroadleads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古人多信天,认为“天人合一”,如同一内涵的谚语,汉语的表达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殊途同归”;两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在中国兴起后,汉语中也出现了与之相关的谚语,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3社会习俗语境

中英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同一事物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例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神圣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在汉语中,龙是褒义的,描绘热闹场面我们用“龙腾虎跃”,渲染喜庆气氛有“龙凤呈祥”,怀才不遇的人被称为“卧龙”,勇猛威武的人被比作“蛟龙”,中华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可“dragon”在西方神话中是一种形似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的怪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greatdragon”,因此西方人眼中,“dragon”是凶残、邪恶的化身,与“凶暴”联系在一起,它的喻意是“凶暴之徒”或“恶厉透顶之人”,而且尤指妇女,英语“theolddragon”指的是魔鬼。所以,现在有人建议,中国的“龙”字应翻译成“ChineseDragon”或干脆造一个英语单词“Loong”来表达。又如另一动物“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谚语里就有“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表示贬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体现在谚语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ownday.”

3.4历史文学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文学历史和民族传统的不同,使得英汉谚语也不同。英语谚语有很多来自《圣经》、古希腊神话故事,如“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直译是“我担心希腊人,即使他们带着礼物来”,或“敌人献礼品,千万莫轻信”,后简化为“GreekGifts”即“希腊人的礼物”,表达同一意思的汉语谚语有“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该谚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人把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拖进城而使城池陷落经过的叙述。这方面的汉语谚语多来自典故、文学著作,如:“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讲述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受触动而努力学习的故事,后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持之以恒,终必有成。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来自三国时期的故事,“皮匠”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即是“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世人公认的聪明人智多星诸葛亮,现用于比喻普通人智慧合起来要超过任何一个聪明人,告诉人们团结的力量,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3.5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语境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反映在谚语中表达的不同比比皆是,由此而反映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亦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欧美人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他们更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冲突历来被视做体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个人价值至上是欧美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谚语,如:“aidyourselfandHeavenwillaidyou.”(欲要上帝帮助,首先要自立。)“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财富命运的主宰。)“aman’shomeishiscastle.”(每个家都是他的城堡。)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群体意识和无我精神,这些在谚语中亦有体现,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内向、含蓄、不愿过多引人注目的性格特征,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谚语。

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的运用。西方人多以线性思维为主,注重逻辑关系,习惯于在分离割裂的倾向中寻找事物产生的根源;由此英语句子体现了形合法特征,语言形式模式化,上下文连贯也依据固定的格式,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句内各种短语和从句等,由主到次,递进迭加,结构复杂,但它注重以“形显义、树杈形”的句式结构,因此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的连接手段,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如英语谚语“Gotobedwiththelamb,andrisewiththelark.”“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句中连词“and、as”的使用;“outofoffice,outofdanger.”“eyeforeyeandtoothfortooth.”介词“outof、for”的使用。而中国人多以螺旋性思维方式见长,考虑问题注重整体协调,思绪和语言显松散;汉语句子短句多且动词多,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句子中词序组合变化也多,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子结构,同时注重以“意统形”,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话语结构中上下文的连贯多是意义上而非形式上的连贯。因此汉语句子少用或不用连接手段。如对应以上英谚的汉谚“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入乡随俗。”“无官一身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虽均未用“连词”、“介词”等,但句与句之间讲究意合,通过语言的内在联系体现语义,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

4英语谚语汉语翻译的策略

4.1直译法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的谚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内涵方面是一致或基本一致。汉译这些英语时,可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谚语或成语或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和听者所接受。

4.2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与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语境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表达方式也很相似,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效果相同或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意译,使译文形象生动,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比较下列各译例。

4.3直译加意译法

有些具有文化历史背景的英语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虽然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句,但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人们已经能够读懂听懂,因此可直译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

4.4注释翻译法

注释翻译法是指在对谚语翻译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涵。有些英语谚语中蕴含着英民族所特有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直译虽然可以保持其本意,却因不能明白其内涵而导致不知所云;意译虽可明其内涵,却无法体现原文的形象比喻等修辞魅力,因而只有再加上注释或解释,才可充分达意。如:

tocarrycoalstonewcastle.如直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则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意译为“多此一举”,又失去了原谚语中的地理文化内涵。因此,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区)最合适。这样既保留了原义中的地理文化内涵,有了具体正确的联想,又能恰当理解运用。

4.5特殊句型的翻译法

英语中含“itis...that...”结构的谚语为数不少,在翻译成汉语时切不可按现代英语的结构和语法去理解、分析、翻译,应具体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语境,这类谚语的结构特点如下:

第一,被强调的部分不是特指的某人某物,而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前面常有不定冠词,而不能有表示特指的定冠词。第二,被强调的中心词至少有一个形容词作修饰语。第三,从结构上看,主句itis...不同于一般的强调句,只用一般现在时,没有其它时态,也没有否定形式,所表达的是一个普遍真理。第四,这类谚语哲理性强。

5结语

人类文化及语言的共性奠定了不同民族交流及不同语言互译的可能性的基础,但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的特性差异和语境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给翻译造成障碍和局限。因此,翻译者需要有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一个人不但要熟悉了解自己的母语,还要掌握相当多的与目的语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特别对于翻译像谚语这样经过人们长期生活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富有丰富内涵和感彩的孤立的语句,更需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环境、社会习俗、文学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语境进行多方揣摩切磋,还需运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注释翻译、对称翻译、特殊句型翻译等策略方法,以期能恰当准确传神地理解、翻译和运用,使语言表达既生动活泼又风趣幽默,极大地增强语言表现力,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78:1318.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5.

[4]罗付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跨文化交际”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8,22(7):69-72.

[5]陈文伯,戴晨.简明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HelenSpencer-oateyandpeterFranklin.interculturalinteraction: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palgravemacmillan,2009.

[7](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0]高登亮,钟茂,詹仁美.语境学概论[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长城的谚语篇4

谚语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是我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祖国民间科学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是记载着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安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大批易说、易懂、易记、易传的丰富多彩的谚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接受。

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我被深深地吸引着。现就安徽谚语的学习欣赏,谈点个人心得体会。

(1)体现实践经验的科技含量。特别表现在农业谚语方面,它不是虚构,更不是凭空幻想,而是来自生产生活实践。时至今日,许多谚语还被气象部门应用着。如农业气象谚语: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③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④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次日是天晴;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等等;⑤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刮;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麦怕清明霜,稻怕冷北风等。――虽然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谚语依然有用,我们不能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2)体现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如:有嘴讲别人,无嘴说自身;好记性不及烂笔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头嘴要歪;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满饭吃得,满话说不得;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我们的先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条条至理名言,闪耀着人生哲理的光辉,至今还在指导着现代人的言行修养。

(3)表现通俗的群众语言艺术。谚语是很多群众从社会实践中创作出来,又经过反复检验、修改才流传下来的。谚语是最短小的文学作品,但内容却很丰富,它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谚语深刻的哲理性和鲜明的形象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其中,比喻是常用的,拟人化的手法也用。谚语结构严密,矛盾对立鲜明。谚语的音乐性较强。总之,谚语是精美的哲理小诗,科学小诗;是精工磨过的耀眼的明珠,高度浓缩的“语中之盐”。首先是它的口语化:比如当面鼓对面锣;有钱难买不卖的;冬至不过年里;开饭店不怕大肚汉;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萝卜挑进城,药店关了门等等。其次是形象化:比如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赃不均狗咬狗;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等。再者是通俗比喻,朗朗上口:比如小孩要管,小树要修;长嘴的要吃,长根的要肥;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等。

(4)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安徽可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地区,各地流传谚语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例如同是讲人贪得无厌的,淮北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淮南说:“人心不足蛇吞象(相)”;江南则说:“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再如秋种:淮河流域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是在长江以南就是“寒露油菜霜降麦”了;再往皖南一带则是“霜降油菜立冬麦”了。比如江淮之间形容数九寒冬的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冻死狗,七九八九扬花看柳”;可是淮北的一九二九,已经冰天雪地了;江南的五九六九,已是桃红柳绿,满园春色了。又如物象看天气时,淮北谚语说:“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皖中说“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江南则说:“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在购物时淮北人喜欢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合肥人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江南人则认为“货比三家不吃亏”。

列宁说过,“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政治谚语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劳动谚语总结了生产斗争的重要经验;道德谚语反映了人民传统的道德观念;科学谚语是口头的科技教材。各具特色。

长城的谚语篇5

关键词: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书面表达英汉互译

一、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词汇,对于学生词汇的习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可以借助词汇的教学,补充一些谚语,使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积累一些词汇。针对单词量大,记忆困难的问题,将谚语融人词汇教学中,为学生们复用单词创造机会。且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如可以摘抄这些谚语到黑板上:Booksandfriendsshouldbefewbutgood.译为:读书如交友,应求少而精。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译为: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amother'sloveneverchanges.译为:母爱永恒。这些谚语贴近生活,学生特别感兴趣。既充实了词汇,又学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学生乐此不疲。

二、融入语法教学

新教材出现了许多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省略句,动词不定式等。虽然老师频繁地讲述语法规则,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它们。有些谚语语言简练,通过谚语可让学生观察句子结构,句型变化。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语法教学,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语法讲解,学生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背诵它们。这样,无须多讲,有些语法规则就铭记头脑中了。学生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长此以往,对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交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够每天记忆三两句谚语,长期坚持,烂熟于胸,定能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脱口而出,收到贴切、生动、幽默、风趣等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坚持学习谚语还利于学生积累大量句型,供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模仿、套用和改写。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恐惧,胆怯心理。“写”是听、说、读的提升,难度更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文章的句法、章法,语病较多。而谚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吸收语法,帮助他们积累各种句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套用和改写。

四、汉语谚语英译

汉语谚语同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极为丰富,在汉语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能够熟读中西方语言的谚语,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更有利于英语的学习。例如:addlegstothesnakeafteryouhavefinisheddrawingit.译为:画蛇添足;agoodmedicinetastesbitter.译为:良药苦口;“Heisnotatruemanwhodoesn'treachtheGreatwall.译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巧借谚语,塑造心灵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才能有助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很多英语谚语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的英语谚语,运用了头韵,谐音或半谐音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头韵:ForgiveandforgetSparetherodandspoilthechild;押韵: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manproposes、Coddisposes;对仗:morehaste、lessspeed;重复:Likeattractslike。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讲授一些英语谚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它就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的哲理。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很好的辅助材料。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尝试着把谚语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坚持每日一则谚语,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善于去总结和发现,将千百年来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名言谚语或趣句活学活用,必将会使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盎然,深感其妙不可言,并能从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长城的谚语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本文讨论的英语习语主要涉及承载一定文化和语用含义的俗语和谚语。这类习语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受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审美观念、、民族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

1.简析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承载的文化不相同,表达方式自然存在差异,掌握这种差异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民族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谚充满乡土气息。如“早起三朝抵一工”;“春天起得早,秋后吃得饱”;“乡下没有泥腿,城里饿死油嘴”等。而英国是岛国,四面临海,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nyportinastorm.(风暴中任何一个港口都是好的);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微小的裂痕能使一艘巨轮沉没);asmoothseaneverasksaskillfulmariner.(平静的大海孕育不出优秀的水手);Beingonsea,sail;beingonland,settle.(在海上就航行,在陆上就安居)。(注:类似于汉谚“随遇而安”)。

1.2不同的价值观念

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人本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突出强调个人方面的东西。如:Don’tquarrelwithyourbreadandbutter.(不要做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eat,drinkandbemerry,fortomorrowwemaydie.(及时行乐。)。

而汉语谚语中有极其浓厚的伦理色彩,它倡导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如汉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等。

在时间观念上,英美追求效率,崇尚守时。如:punctualityisthepolitenessof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punctualityisthesoulof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虽然汉谚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1.3不同的

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家庭必备读物。上帝被视为万能的,支配着宇宙、万物、生灵,在英语习语中频频出现教堂、十字架等词。如:allarenotsaintsthatgotochurch.(前往教堂听道者,未必个个是圣徒。);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谚语。

1.4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语和汉语中虽有近似的谚语,但不可直接对号入座。因此了解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Loveis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别称theblindgod),其对应的英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thebreadneverfallsbutonitsbutteredside.”类似于“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Don’tcarrycoalstonewcastle.”类似于“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产煤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menleapoverwherethehedgeislowest.”近似“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twoheadsarebetterthanone.”类似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此外,中国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积淀了许多中国特色的封建文化习语。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这些习语没有对应的英谚。

1.5不同的审美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结。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对同一动物的感彩却大不相同。如狗在英美文化中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被用来比喻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而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走狗”、“癞皮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

2.英语习语翻译

英语习语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语义整体性,二是结构固定性。由于这两个特点,在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其比喻意义在汉语译文中的准确表达。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意译、增译、加注等。

2.1直译法

可以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英语习语有三类:①只有字面意义,无比喻意义;②有比喻意义,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比喻意义早已被中国读者所接受;③习语有生动形象比喻,不像第②类习语广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在翻译时,只要不影响中国读者的理解,尽可能使用直译,达到与原习语近似的语言效果。例如:easycome,easygo.(来得容易,去得快。)直接翻译出字面意思。thepolicypracticedinourunityisreallynewwineinoldbottles.(目前单位执行的政策的确是旧瓶装新酒。)“旧瓶装新酒”表示的是形式不适合新内容。thehouseisatsixesandsevens.(屋子里乱七八糟。)译文保留了源语中的数字形象。

2.2套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不但有相同的字面意义,而且有相同比喻意义。当翻译此类英语习语时,不妨直接套用汉语现成的习语。例如:Shanxiisamysteriousplace,speakofangels,andyou’llheartheirwings.(山西地方邪,说曹操,曹操到。)将“天使”换成了“曹操”。Betterbetheheadofadonkeythanthetailofahorse.(宁为鸡头,勿为凤尾。)将“驴”换成了“鸡”,将“马”换成了“凤”。it’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覆水难收,后悔无益。)milk被替换为“水”。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fish被替换为“粱”,但没有改变源语的比喻意义。

2.3增译法

有些英语习语常以缩略形式出现,若只译出缩略形式,中国读者会困惑不解。此时,可以增补形象,将原文省略的部分译出来。例如:nothingventure,nothinggai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无论干什么都有风险,不冒风险就会一无所得。汉语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恰好表达这一概念。it’stheoldstoryofthestitchintime.(还是那句老话,及时补一针,可以省九针。)这是习语“astitchintimesavesnine.”的缩略形式。Henryhadawildpartyathishomewhenhisparentswereoutoftown.oneofhisneighborshookhisheadandsighed,“thecat’saway.”(亨利的父母出城了,他在家里搞了个狂欢晚会。一个邻居摇摇头,叹气道:“爸妈不在,无法无天了。”)这里省略了themicewillplay。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正确翻译英汉谚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时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mocarthy,D.&翟云峰.美国英语习语新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长城的谚语篇7

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或典型性成员构成了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范畴围绕原型作为认知参照点建构,原型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实例。而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举的例句不典型、没文采、老生常谈、索然无味,加上枯燥的语法规则令学生望而却步,听而生厌。根据原型理论,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谚语、名言作为典型性实例来吟诵并且运用之。我们知道英语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精辟,寓意深刻。把一些英语谚语、名言作为典型性的实例熟读、熟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基本的、地道的表达方式。在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英语谚语、名言除了能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了解西方文化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更好地学习语法,培养英语语感,在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谚语、名言在学习词法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利用它提高学生的单词量,尤其是在学习高考的核心单词与难词时,通过诵读谚语,学生在句子中更容易掌握这些核心词汇的运用。

例1:在教学adoptfameindividualvirtuefragrance等单词时,使用了agoodfameisbetterthanagoodface.(美名胜过美貌)educationmethodsshouldbeadoptedbasedonindividualpersonalities.(因材施教)Beautywithoutvirtueisarosewithoutfragrance.(无德之美犹如玫瑰无香)。

例2:辨析quality与quantity,使用了itiswrongtosacrificequalitytoquantity.(牺牲质量而去追求数量是错误的),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避免了孤立地背诵单词。

二、谚语、名言在在学习句法方面的作用

1.万丈高楼平地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句型。

(1)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英语句子万万千,五大基本句型把线牵。如:Howtimeflies.光阴似箭。(S+Vi)

Booksaretheladderofhumanprogress.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S+Vi+S.C)在语法教学中,教师把一些经典谚语作为典型性的实例。熟读、熟记一些英语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基本、地道的表达方式。

(2)当讲解有关形容词用法时,涉及“themore…,themore…”的用法,教师就与学生共同诵读谚语:themoreyoustudy,themoreyouwillfindyourselfignorant.(学,然后知不足),接下来进行举一反三环节:

S1:themore,thebetter.多多益善。

S2:thesooner,thebetter.愈快愈好。

S3:thebusieriam,thehappierifeel.我越忙越高兴。

S4:themorewelearn,themorewewanttolearn.我们越学越想学。

S5:theharderyoustudy,thegreaterprogressyouwillmake.你越用功,进步就越大。

S6:themorepassagesyouread,thebetteryouwillwrite你读的文章越多,你写的英语就越好。

……

Sn:theearlieryougetup,thebetteryouwillstudy.这位学生一说完,就引起不小的争论。

t:thoughwesay:theearlybirdcatchesthe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noonewoulddogoodjobwithoutagoodrest.(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2.乘胜追击――英语语法的“三座大山”。

(1)时态、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称为英语语法的“三座大山”。比如,在讲语法难点――非谓语动词不定式时,借助谚语、名言举了以下例子来分别说明其用法:

如:tosavetimeistolengthenlife.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主语和表语)weprefertodieahero,ratherthanliveaslave.宁为英雄而死,不为奴隶生(宾语)。

Questions:whatisyourplanforthesummervacation?

whatdoyouplantodointhesummervacation?

toclimbtheGreatwallismyplanforthesummervacation.

itismyplantoclimbtheGreatwall.

myplanforthesummervacationistoclimbtheGreatwall.

iplantoclimbtheGreatwallinthesummervacation

学生对有关假期计划的不同回答,复习了动词不定式作主语、表语以及宾语的不同结构和功能。这样通过模仿谚语,再利用转换手段进行语法教学,实现由传统静态式教学向动态式教学的转变。

(2)对于并列句、复合句要简单化,它们只是两个简单句加上连词而已。让学生利用大量积累的谚语,模仿、套用和改写,收到了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效果。

当学习同位语从句,教师诵读:ihaveadreamthatmyfourlittlechildrenwillonedayliveinanationwheretheywillnotbejudgedbythecoloroftheirskinbutbythecontentoftheircharacter.(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马丁・路德金)

接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下面是学生套用此句型造出的句子:

S1:ihaveadreamthatiwillgotoShandongUniversityin2013.

S2:ihaveadreamthatwestudentsarecloseasbrothers.

S3:ihaveadreamthaticandefinitelyhaveabrighterandbetterfuture.

……

Sn:mr.Xia,whatisyourdream?

t:ihaveadreamthatiwillgotoShandongnormalUniversitytogetfurthereducation.

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谚语的学习,了解和领悟同位语从句的语法规则,再用它去指导语言实践如创设情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凡人名句”,等等,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又进行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交流,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改变了语法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让语法课充满生机。

上面的例子表明,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法,还学习了其中所包含做人的道理,师生之间进行了心灵沟通,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

(3)在学习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如that,who,which,whose,as,where等,可借助下列谚语:manythingsgrowinthegardenthatwereneversownthere.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HewhohasneverbeentotheGreatwallisnotatrueman.不到长城非好汉。anintellectualissomeonewhosemindwatchesitself.智者是其心灵一直盯着自己的人。

师生通过共同诵读来感悟定语从句中关系词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修饰作用。接下来进行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和运用等步骤,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任务型语法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长城的谚语篇8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是文化的载体,又受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语言传承文化、进行交流,每种语言都能或多或少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状况。谚语是民间流行的简练且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熟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本文拟以英语和汉语的谚语为载体,探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中西两方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一.价值观及道德观方面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历史的轮转、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的更替对人类的价值观具有决定性作用。道德观则属于社会伦理范畴,无论是法制健全的西方还是法制欠缺健全的中国,道德都能够与法律一起对人们的社会活动造成约束。而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能够生动且深刻的反映出两种社会下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1、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性解放,注重“自我”,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西方的很多谚语都反映了这一点,如“selfcomesfirst.(自我第一)”、“everymanisnearesthimself.(人人都最亲近自己)”。这种对个人价值的高度强调使得西方人十分注重隐私,“Don’tputyourfingerinthepie.(别管闲事)”生动体现了西方国家的隐私观念;英国也有句谚语叫“anenglishman’shomeishiscastle”,直译过来就是“英国人的家就是一座城堡”,城堡需要守卫,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同时,对个人价值的尊崇也使得西方社会鼓励竞争,倡导人们应无所顾忌的去追求发展,如“allisfairinloveandwar.(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theendjustifiesthemeans.(目的正当就可不择手段)”。而且,也是由于对个人作用的高度关注,西方人倾向于将宇宙分为“天”、“人”这两个对立的世界。如“manisthesoulofthe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观念。再如“truthisthedaughterofGod.(真理是上帝之女)”、“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这些谚语表明,西方人认为,人只要掌握了真理和知识就可以改变世界。另外,西方价值观由“个人价值”又延伸出了“平等原则”,西方社会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在谚语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menarebornequal.(人生来平等)”、“Humanbloodisallofa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对比西方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倡导并秉持的是个人服从集体、先集体后个人的集体主义思想。中国人行事提倡团结合作,这同西方人的“独立性”迥然不同。能够反映这一点的谚语有很多,如“团结就是力量”、“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的隐私保护观念较弱,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诸多设防的禁地,有颇多中国人对于古代的“门不闭户”表示向往。此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传统思想给中国人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这使得中国人习惯于谦让而不是争取,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特征,经由后世的传承发展后,更是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同时,儒家思想重伦理,以“忠孝节义”为核心,认为“仁爱”有差等,如此才能维护“上尊下卑”的社会秩序,这与西方的“平等原则”大相径庭。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也有很多,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事小,国家事大”。

2、道德观

在道德观念上,中西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较早,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人们的道德观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Hethathasafullpurseneverwantsa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nevercatchatafallingknifeorafalling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落难的朋友)”。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后,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代都有诸多道德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如“寸金难买寸光阴”、“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二、生产生活经验方面

1、“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尾。)”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两句谚语的意义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英语中用到的原型是狗和狮子,而汉语中用到的原型则是鸡和凤凰。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有关。在西方,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用“狗”来描述人或事物时带有褒义,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人人都会有走运的一天)”。而在中国,“狗”却带有贬义,人们将为坏人服务的人称作“走狗”、“狗腿子”,关于“狗”的谚语也大部分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尾续貂”、“鸡零狗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等。这说明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中,有时即使原型义项相同,文化语义却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adeadmousefeelsnocold”,即“死猪不怕开水烫”。

2、“thereareasgoodfishintheseaevercameoutofit.(海中的好鱼捕不尽)”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这组谚语体现出,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对语言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发展农业的自然基础并不好,然而英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水产资源丰厚,再加上温带海洋性气候使得英国的河海很少结冰,因此自古以来英国人十分重视捕鱼业。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有着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气候也适宜种植农作物,再加上人口众多,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农业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类似的例子还有“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民以食为天”。

三、方面

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对民族文化的塑造与发展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力。从谚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对中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最重要、教徒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人是上帝的孩子,而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主宰着世间万物,因此,人必须绝对的服从上帝。这从英语中关于对上帝崇拜的谚语就可见一斑,如“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而中国主要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然而不同于西方的是,儒佛道三教在本质上是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命,但这种天命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明确主宰的神;佛教承认佛,但佛并不是唯一的神,只要心中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但这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做错了也会被贬下凡做人。谚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宗教中的泛神性。

结语

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为载体,通过二者的差异性探析它们背后不同的社会文化,以期帮助人们跨过文化差异的障碍,进一步准确把握英汉谚语、进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所独有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中外不同文化的内涵,不仅能使人们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的谚语中所包含的趣味性与哲理性,进而吸收这两种语言的精髓,从而培养和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便利,同时,促使语言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宿春礼.常用谚语大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长城的谚语篇9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二、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长城的谚语篇10

   一、英语谚语翻译中不对等性产生的原因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历史传统、科学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必然存在不同。

   1.生存环境。英汉民族有不同的生存繁衍的地理环境。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英、汉谚语会有不同的说法,从而反映出这些差异。例如:英语谚语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与汉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描述的正好相反。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东风恰好相反,而英国的西风则与中国的东风相似。另一句英语谚语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satthe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也说明了问题。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因此在英国刮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英语谚语中的westwind实际上类似汉语中的“春风”。

   2.宗教信仰。宗教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各民族所创造的谚语与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英语民族信仰上帝,崇拜上帝,而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佛教。而“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谚语反映的思想观念会有些差别。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来生转世等观念,基督教共同人性和爱的观念会在谚语中反映出来”[2]81。英语谚语有“manproposes,Goddisposes”,汉语中则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除了佛教,中国受儒、道教的影响也很深。whereGodhasatemple,thedevilhasachap-el.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英美民族和汉族心里产生的联想是不一样的。

   3.民族心理。英美民族和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说明问题。例如: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狗(dog)”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因此,英国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谚语。如: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中国人对狗多持消极态度,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等,都是含有贬义的。

   4.历史文化。不少谚语是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例如:英谚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或者Speakoftheangelsandyou’llheartheirwings.带有非常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到”并不对等。因为“曹操”是中国的一个历史人物。还有,英谚Killnot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不要杀生金蛋的鹅)是从伊索寓言里来的,中国有“不要杀鸡取卵”,是群众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5.价值观。英美社会所提倡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ty)以自我为核心,崇尚个人相对于社会的独立自主。中国则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大家”。西方人的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都属于“隐私”,英语谚语anenglishman’shom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反映了这种观念。西方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与中国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还反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在西方国家,“人们较多地从个人角度考虑战争,常常质疑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目的”[2]109。例如:puttheheadsofthestatesinafieldandletthemfightitout.(把国家首领投入战场,让他们去打),而中国人总是“为大我牺牲小我”。还有,acatmaylookatKing和wearealladam’schildren反映了“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二、怎样处理英语谚语翻译中的不对等

   奈达在他的论着《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几种创造功能对等的原则,可以用来指导英语谚语汉译中不对等的处理。

   1.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的误解,(a)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b)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引起的误解。[3]161以下的英语谚语是根据这条原则来翻译的。(1)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直接翻译不能完全表现其意义,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处理,使原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译为: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意指:有功者受赏)。(2)onecannotmakeanomelettewithoutbreakingeggs.(3)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果把(2)翻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原文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时可以套用汉语中现成的“有得必有失”。同样,(3)如果译成“晴天须防阴天”,也损害了意义的体现,因此可套用汉语中的“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或者“未雨绸缪”。(4)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此谚语源自古希腊城市对马其顿国王的抵抗,常用来说明两个勇士或两支勇敢的军队发生战斗时打斗激烈的场面,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会让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可意译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5)Hedoesnotsay“Boo”toagoose.照字面直译为“不敢对鹅说‘呸’”,没有体现出原句的意义。如果译为:“见到就吓破了胆,连‘呸’一声都不敢”[4]127,效果就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