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药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37:38

动物药学论文篇1

 

髙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技能的基本训练,是完成学位认定的必需环节[1]。近年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呈下降趋势,毕业论文的实施和审核难以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行业和企业也难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水平,进行人才的选择和评价,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需要对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分析,调查和走访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座谈会等方法对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1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不足对毕业论文的选

 

题类型进行调查,90%的毕业论文均为实验性类型,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设计实验条件,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多为基础性研究,而调查报告、实践研究、案例分析等类型的毕业论文只占10%[2_3]。从课题来源看,指导教师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选题占91%,来自生产实践的课题为7%,自选课题仅占2%,课题来源、类型相对单一影响了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试验研究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学生主观上希望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试验工作,并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有更大的自主性,但是由于知识背景、实践经历和创新思维培养上还有诸多的不足,很多学生对自主选题感到困惑,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短,对学生的引导不足也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2毕业论文执行过程中外界环境干扰毕业论

 

文和毕业实习开始的时间为第7学期中旬和第8学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面临着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兽医资格证考试等一系列关系到毕业后进一步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考试内容,学生很难把精力集中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上来。尤其是部分毕业论文的依托单位为企业,学生进人企业后,更多的是进行岗前的培训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而开展毕业论文实验所需的投人时间、精力和条件在实习期间也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生即使在主观上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投人来完成毕业论文,但考试准备、面试奔波、参加招聘会和进行岗前培训等客观存在面前,使得学生在就业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深入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导致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学校的预期相差较大,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是在所难免。

 

1.3毕业论文评价过于宽泛毕业论文是反映学生对学习知识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授予学位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在对毕业论文进行评价时,很少或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在答辩时没有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认可,而失去获得学位的资格,因此造成学生越来越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通过近5年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调查数据表明w],毕业论文答辩首次通过率高达99.5%。而毕业论文成绩的核定也远高于学校的预期设定,优良率高达87%。这些数据表明,在进行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的评价上,评价的标准虽然很严格,但评委进行考核时评价的尺度较为宽泛,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评价指标界限的执行过于模糊,导致成绩分布不能体现为正态分布,峰值偏向于高分,不能够体现出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1.4毕业论文作用趋于功利在很多学生的概念中,进行毕业论文研究与实验课、理论课没什么区别,都是在本科4年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被动的考核环节,通过就是目标,对做什么内容,选择什么类型题目,并没有更多的思考,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主研究。部分学生由于面临找工作等问题,常常要求指导教师不要给较大工作量的题目,只要能够通过答辩就行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他工作关联性小,用不上,不愿意承担毕业论文研究实验工作。由于带有功利性的选题目的,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高等教育一个综合性的培养,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的效用性打了折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以个性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性化教育

 

突出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提供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环境,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自主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开展、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提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题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方向,为个性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药学方面:药物治疗效果的连续监测、进行处方分析、关注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等研究;②制剂研究:优化制剂处方,摸索含量的测定,优化制剂工艺参数,对中药的使用和开发进行基础性研究等;③其他方面:宠物疾病的诊疗与用药分析、动物组织病理切片及观察,动物中毒生理应激反应等。

 

在选题类型方面要允许学生除进行试验研究性论文外,还可以选择工艺设计、调查报告、诊断分析等多种论文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工作量,形式不要限制过严。

 

2.2以校企合作提高课题的效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进行校企合作,在经过3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实践能力训练,第8学期既是学生与企业开展密切联系的时期,也是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时期,而对于部分执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言,最后一年的实践学生都将在企业进行培训,该种模式必将与毕业论文产生冲突。在这种形式下,要积极利用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与生产全面展开接触,在生产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的企业配备了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借助企业和学校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调研,实现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同设定毕业论文选题,在完成企业培训任务的同时,实施毕业论文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在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参加答辩环节,对其成果进行评述,根据成果内容决定是否采纳并实施。通过该种方式增强了毕业论文的效用性,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论文的成果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具体应用,并为其将来在企业职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3以学期延伸拓展实施的时效性毕业论文选

 

题和实施的实践集中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学生面临诸多干扰因素,在时间和精力上投人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动物药学专业制定了科研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与专业教师联系(实施导师制),进入实验室,通过“协助一关注一选择一实施”的选题流程,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也可中断某一环节重新开始,对选题的科研意义、创新点、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环境进行充分的论证,使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断增强,同时也为论文内容的充实和完成提供宽裕的时限。科研导师制是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通过提前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且能够在一个相对单一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论文研究,以保障论文的质量和工作量。

动物药学论文篇2

药学专升本人才培养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与学历层次,增加就业机会,不少药学专科生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药学专升本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笔者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来全日制药学专升本的教育情况,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就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毕业课题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药学专升本学生的自身特点

相对而言,专升本学生属于较为特殊的人群:一方面,他们已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就业过,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心理年龄较一般的在校生成熟,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强;普遍具有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受专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能力;掌握的专业知识面比较浅,重在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此外,专升本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要比4年制的本科生差,不能较好地正视在学习、生活、实习或就业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药学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提高药学专升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学校应对专升本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提升其对环境等的适应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草药”嘉年华等,通过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最后,药学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理论性和技术性较高,从长远发展考虑,毕业生考研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很好的途径,可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

二、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升本的学生专科期间所学专业涵盖药学、中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因而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

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

2.教学模式

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

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邵海燕,蒯丽萍.药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75-376.

[2]姜远英,孙华君,曹永兵.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J].药学教育,2008,24(5):9-10.

动物药学论文篇3

杨本雷主任医师为笔者师带徒指导老师,从事彝医药和中医药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40年,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杨本雷主任医师主持开展彝医药文献整理、理论研究、药材种植和新药、新制剂开发等多项研究工作,逐步完善彝医药体系,形成了有特色的彝医药学术思想。

1对彝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总结

彝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医、蒙医一样,彝医有自己的理论,其理论论述散在于《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等彝族古籍中。杨本雷主任医师根据彝族古籍中关于彝医药的相关描述,结合现代彝医药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整理归纳了彝医基础理论的一些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清浊二气是万物的根本根据《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等古籍的论述,天地形成于清浊二气,人体生命形成也基于自然界的清浊二气,这证明了彝医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相应和统一。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清浊二气的运动。清浊二气各行其道、环行不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人的生、长、壮、老、死等变化是清浊二气变化的结果。

12哎哺是事物形成的基础与中医阴阳学说相似,彝医用哎哺来概括自然的一切事物,并将其分成两类,哎哺互根互用,哎为天、为父、为阳;哺为地、为母、为阴,可见哎哺是对立统一的。同样,人的形成也是源于哎哺。人体生命物质基础是哎与哺,生命的繁衍发展在于哎(男)与哺(女)的交合。

13五行是决定人体内部运动规律的物质元素彝医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体组织的五种元素,并用这五种元素的生克关系来阐述事物之间和人体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彝医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但其五行学说与汉医不尽相同,如汉医认为肾主骨,肾为水则骨属水,彝医则认为骨属金。彝医认为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戍己为土,壬癸为水,这不仅是脏腑生成的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彝医认为肾主水,脾主土,心主火,肝肺主木的思想,脏腑所主决定了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4气血与气路是生命活动的载体与通路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运行,气血循环营养全身。血的运动是通过人体的六条气血通路进行的。气血在这六条通路中不断循环,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

15对病因与发病的认识疾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由邪气所致,另一方面是由脏腑五行生克关系失调所致。前者为外因,后者为内因。外因有外邪(风、寒、暑、湿、热)、瘴疬之气、饮食、外伤及虫兽毒伤等,内因有五毒和人体病理产物等。彝医将一切致病因素统称为“毒邪”,因此病因学说又称为“毒邪学说”。在致病途径方面,彝医认为疾病从口鼻诸窍而入,在发病学上,强调先天正气在发病方面的关键作用。

16诊法与治法彝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问诊。彝医古籍记载多是一症一方,无确切病名,先描述症状,然后阐述治疗用药的组成和用法。这就说明了问诊是彝医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在治法上,以祛外邪和调节脏腑平衡为总的治疗原则。在外邪的治疗中以祛风为第一要义,因为彝医认为风邪致病最广最急。在脏腑功能失调方面强调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为便于记忆,杨本雷主任医师将彝医基础理论概括称为“一元、二气、六路、五行、毒邪”理论体系[1],一元即元气论,二气即清浊二气理论,六路指清浊二气循行的六条通路,五行即五行学说,毒邪即毒邪病因学说。

2对彝药理论的认识总结

杨本雷主任医师从彝药的起源和发展、彝药的命名和分类、彝药的性能、彝药的应用、彝药的采集加工和贮藏、彝药资源等方面对彝药理论进行了整理总结,明确了彝药和彝药学的含义,建立了彝药学框架和系统的药学理论,将彝药的性能归纳为二气、六味、归路、升降通涩、毒性、功能主治六方面,将常用彝药分为发表、清火、杀寒等15类。杨本雷主任医师对彝药理论总结整理的成果已收入《中国彝族药学》[2]中,不再详述。

3彝医药开发的指导思想

31继承创新相结合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彝医药开发要继承彝医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更要强调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药物创新等;要注意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时要加大引入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彝医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32重视民族民间用药经验和治疗方法的挖掘整理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彝医药知识包含纸质文献和口碑文献两方面。在充分开发利用彝医药书面文献成果的同时,要下更大的力气去挖掘整理以口碑文献形式存在于民间的用药经验和治疗方法,这些是彝医药研究不竭的源泉之一。民间单方验方和治疗方法、用药经验中包含许多闪光点,从这些闪光点出发进行研究,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33疗效是硬道理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任何一门传统医学,不管历史多悠久,理论多完备,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发展,必须有确切的疗效。要针对现代医药疗效不好或无效,而彝医药治疗有效的病种,探索经得起重复检验的治疗方案或药物,作为证明彝医药存在价值的重要基石。因此,疗效是彝医药发展的硬道理,彝医药开发必须坚持疗效为本。

4对彝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关系的认识总结

41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源头之一彝医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五千年,与其它传统医药一样,源起于劳动人民与疾病的斗争,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彝医药与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中医药汲取了一部分彝医用药经验,如三七、茯苓、草乌等;另一方面,彝医清浊二气理论的形成和部分彝药的应用也受到了中医等传统医药的启发和影响,部分彝药是多民族医共用品种,有些品种其它民族医先使用,但与彝医的用法和功效上不尽相同,如灯盏细辛、牛蒡等。因此,从历史、文化和药物使用等综合看,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源头之一,而不是分支。

42彝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的主要区别彝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之间理论有一定相似性,部分用药品种相同,按摩、拔罐、割治等一些诊疗技术近似,但各民族医药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杨本雷主任医师认为,彝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区别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理论不同,彝医在彝医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诊法和疗法不尽相同。诊断方面彝医以问诊、望诊为主,治疗方面彝医有许多独特的方法,如彝医水膏药疗法和仪式治病、火疗法等;三是用药品种大部分不同,彝医用药地域特征明显,大多数是在西南彝族地区生长的动植物。品种相同的多数药药用部位或功效用法不一致,如牛蒡,中医用种子清热解毒,彝医用根行气通便,四是主要传承应用区域不同。彝医主要传承应用于滇、川、黔、桂四省的彝族聚居区。

动物药学论文篇4

药理学是一门沟通医学和药学的桥梁学科,其对指导临床合理正确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药理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药理学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理解与记忆,从而丧失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2)传统教学模式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模仿,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3)使用的药理学教材比较落后,很多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未能在教材用有所体现,造成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钩;(4)授课教师大部分都没有临床经验,只是纯理论的讲解,授课与临床结合的太少。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药理学的学习对以后的临床指导意义不大,从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内容的繁琐,又让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产生恐惧情绪。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突出特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何突出特色,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笔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有以下体会。

1提高师资队伍

大部分高校的药理学教师都是药学专业毕业的,他们缺乏临床实践,在长期的教学中,只是纯理论的授课,这就造成药物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只能是纸上谈兵,与临床的实际应用脱节[1]。为了克服这种现象,针对药理学的有些章节,学科应该适当的聘请有临床经验的大夫来讲课,比如内脏系统药物,主要涉及利尿药、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等,这些都是在临床上使用很广泛的药物,临床医生能够把他们用药的体会讲授给同学们,介绍大量在临床工作中的病例和经验,拉近了学生和临床的距离。这样的教师队伍多样化了,学生既享受有理论的讲授,也有临床上的实践案例,学生们对药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学科的定位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改革教学内容

药理学教学一般都是由学科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给学生逐项讲授每一章节的药物,而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大纲更新的速度都比较慢,造成与学生在学习了很多种药物后,不知道哪些药物才真正的在临床上用的多。譬如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大纲上要求是重点,我们会着重讲授磺胺药与磺胺增效剂tmp联合使用的优点,及其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但是在临床上,磺胺类药物现在几乎很少用,形成了讲授与临床的脱节。但是有些章节的药物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机率很高,但是大纲要求讲授的却很少,如降血糖药物(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大纲只要求一个学时,但是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很多,他们使用的药物品种也很多,这就需要教师不能按照大纲要求去讲解,否则又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还有抗肿瘤药物、呼吸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等,这些章节的药物都是在临床上使用极为广泛的,可是由于学时有限,我们只能是简单略提。一切理论都是为临床服务,如果我们脱离了临床需求,在课堂上只是纯粹的按照教学大纲,讲解理论,而忽略同学们将来的临床实践,这些结果会导致同学们学习热情大减,听课也就是为了期末能够考试及格,从而也就失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3多媒体教学

在众多现代教学方法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动画等形式,以直观的、新颖的、活动的图像和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大量信息,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2]。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大量的临床资料,加深学生对所讲药物的印象。如讲到降血糖药物,我们采用多媒体把临床上糖尿病的症状、检测方法等演示给同学们,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加深学生对降血糖药物的理解;讲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症状,教材上只是文字性的叙述了急性中毒的m样、n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是这些文字表白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采用多媒体能够把有机磷中毒的患者的真实症状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中毒症状及治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强化疾病与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也就加强了学生对药物的感性认识。讲到抗帕金森药物章节的时候,我们先给学生放映一段关于该病的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发展史的录像,录像中客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等感官的活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这段录像结束了,教师把这章节内容简单一总结。这样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既没有被动的接收理论知识,又调动了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

动物药学论文篇5

[关键词]民族药;药性;标准化

Standardizedinvestigationonmedicinalnatureofethnomedicine

LiZhiyong1*,YanGYongqiang2,LiLinsen1,LiYanwen3,LinLing1,CHenGYangyang1

(1.ChinaminoritytraditionalmedicalCenter,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2.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3.instituteof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recordedtheanalysisandcomparisonbetweenthemedicinalnatur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andethnomedicine(em)thevocabularyof"medicinalnature"wassuggestedtoindicatethepropertiesofethnomedicineBasedontheinfluenceoftCmmedicinalnaturetheoryoneminChina,theapplicationofmedicinalnaturetheoryinemwasdividedinto3classes,andthestandardizingprinciplesforemmedicinalnaturewereproposeditwassuggestedthatmedicinalquality,flavor,tendency,tropism,degreeandefficiencycanbeusedfor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foremmedicinalnature

[Keywords]ethnomedicine;medicinalnature;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quality)、“药味”(medicinalflavor)、“药势”(medicinaltendency)、“药属”(medicinaltropism)、“药力”(medicinaldegree)、“药能”(medicinal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骆和生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RuipingFan,ianHollidaywhichmedicine?whosestandard?CriticalreflectionsonmedicalintegrationinChina[J]Jmedethics,2007,33(8):454

[5]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HongLiya,GuoZhiyong,HuangKunhui,etalethnobotanicalstudyonmedicinalplantsusedbymaonanpeopleinChina[J]Jethnobiolethnomed,2015,11:32

[8]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798

[9]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肖斌,王耘,乔延江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maZhiqiao,HuHao,Hetiantian,etalanassessmentoftraditionaluighurmedicineincurrentXinjiangregion(China)[J]afrJtraditComplementalternmed,2014,11(2):301

[29]paoloRobertidisarsina,LuigiottavianiJoeymellatibetanmedicine:auniqueheritageofpersoncenteredmedicine[J]epmaJ,2011,2:385

[30]BernsteinJa,Stibichma,LeBaronSUseoftraditionalmedicineinmongolia:asuvey[J]Complementthermed,2002,10(1):42

[3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32]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68

动物药学论文篇6

【关键词】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病症

中药的药理研究从20年代初,陈克恢开始麻黄研究[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因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分类、现状和作用,探讨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为进行中药药理研究而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创造出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及相关材料,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分类及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研制出百余种证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2.1依据中西医结合病因学说塑造动物模型:又称为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2]、病因病理结合型模型[3]

这类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将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4]。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2.2采用西医病因病理复制动物模型

又称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2]、病理型模型[3],其可分为自发性的和诱发性的。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此类模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2.3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建立动物模型

又称为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2]、病因型模型[3],自20世纪60年代邝安堃建立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5]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3.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学科。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3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性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导标准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3.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医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3.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近年来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今后将在中医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新药药理研究之外,纯基础研究能更完美地体现动物模型的优势和特点,反映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可望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两方面取得进展:

4.1重建开放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融贯新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有明显的超稳定性,使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在融入这一体系时遇到障碍。动物模型研究的许多发现,已从多个方面,如病、证概念,证、病关系,不同证候鉴别,同一证候内进一步分型,证候重新分类,治疗反证的意义,中医方剂、中药的功用主治规律性等方面提出现有中医药理论体系难以容纳的内容[8]。因此,很有必要以实证性方法重建开放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4.2相对独立于临床以充分完善自我

基础研究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必须相对地独立于临床进行发展才能真正完善中医药基础科学,并更好地促进临床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J].1924,24(5):B339.

[2]彭成.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47-49.

[3]傅益群,吕健.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关系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65-1666.

[4]曾茂贵,郑沁鈊.中药药理研究中证候动物模型的选择和(下转第267页)(上接第228页)应用[J].福建中医药,2007,38(3):60-62.

[5]邝安堃,吴裕欣,丁霆,等.某些助阳药对于大剂量皮质激素所致耗竭现象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63,11(2):113.

动物药学论文篇7

关键词:黄元御;药性理论;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61-04

HUanGYan-yumedicinalproperties

CHenRun-hua【sup】1【/sup】,ZHanGHai-peng【sup】2【/sup】

(1.easternHospitalaffiliatedto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78

2.ChinainstituteforHistoryofmedicineandmedicalLitertatur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Beijng,100700)

abstract:medicalpractitionershadbegantosystematiclyresearchandconstructthetheoryofdrugpropertysinceJinandYuanDynasties,andthetheoryofdrugpropertywasrelativelymatureinYuan-YuHuangperiod.Yuan-YuHuang'sunderstandingonitsdetaildidn'texceedhispredecessors.Differently,Yuan-YuHuangtriedtoconstructtheunderstandingofpredecessorsintoanewtheoryofdrugpropertywhichwasbasedonQiactivitiesinZangfuorgans.HetriedtoexplainthecorrelationbetweenthevisceraandQimovementofeachdrug.Yuan-YuHuang'smechanicalattemptwasfarlessmaturethanthesetheoriesoffournaturesandfiveflavoursofdrugs,channeltropism,ascendinganddescending,floatingandsinking,butitsgreatguidingsignificanceofclinicalpracticemadeitonedevelopingdirectionofthetheoryofdrugtheory.

Keywords:Yuan-YuHuangthetheoryofdrugpropertyexplanationofmedicinalsfromChangshaexplanationofmedicinalsfromYuqiu

收稿日期:2010-11-03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Z02010-12,2007-2008)

作者简介:陈润花(1983-),女,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

通讯作者:张海鹏(1979-),男,北京人,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学术史和中医史学史。

中药药性理论肇始于《神农本草经》,但直到金元之际,医家才开始系统研究,并构建药性理论体系。金元医家从多途径解释药物功性,使药性理论从性、味变为多维。历经数展,至黄元御时,药性理论已相对成熟。黄元御对药性理论没有专文阐述,散见于《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中。就药性理论的具体细节而言,黄氏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前人,与前人不同,黄氏致力更多的不是对具体药物功效的解释,而是试图以前人的认识为素材,构建一个与其对医理的认识相契合的药性理论,从而完善理法方药的认识。

1《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的药物分类

历代本草对药物的著录均是先分类,再依类著录。《玉楸药解》依自然属性将药物分为8类,再依类加以著录。而《长沙药解》却没有分类,而是直接著录药物,这与历代本草明显不同。对于《长沙药解》,今人郑金生认为:“其书名为‘药解’,实属方论”【sup】[1]【/sup】。如果《长沙药解》确如郑氏所言,是对仲景诸方的解释,那么黄氏虽然没有对药物进行分类,但有可能是依据仲景诸方来对药物进行著录的。笔者分析《长沙药解》的目录后,并没有发现其与仲景诸方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关系。那么黄氏究竟是依据什么来确定《长沙药解》的药物著录顺序呢?民国医家彭子益认为,“惟有黄坤载八种之《长沙药解》就伤寒金匮之方,由河图的圆运动,解出药性之原理。首列中土药,次列木气药,次列金气药,次列火气水气药”【sup】[2]【/sup】。笔者对《长沙药解》所载药物的归经进行了分析。《长沙药解》载药162种,分为4卷。卷1之药均入脾经或胃经;卷2之药均入肝经或胆经;卷3之药均入肺经或大肠经;卷4之药或入肾经,或入膀胱经,或入心经,或入小肠经。显然,从脏腑与五行的配属来看,卷1之药属土,卷2之药属木,卷3之药属金,卷4之药属水火,与彭氏之言相符。

黄氏在《玉楸药解》自序中写到“既解长沙药性,而仲景未用之药,散在后世本草,数百千载,狂生下士,昧昧用之,以毒兆民。农黄以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明时李时珍修《纲目》,博引庸工讹谬之论,杂以小说稗官,仙经梵志,荒唐无稽,背驰圣明作述之义几千里矣!”【sup】[3]【/sup】因此,黄氏复作《玉楸药解》,以补《长沙药解》之不足。既然黄氏在《长沙药解》中将药物依土、木、金、水火加以分类,那《玉楸药解》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分类呢?笔者分析了《玉楸药解》8类药物中每类药物的归经后,发现黄氏虽然依自然属性将药物分为8类,但每类下药物的著录顺序仍是土、木、金、水火。卷1,自苍术至牵牛子为土,自何首乌至山慈菇为木,自沙参至马兰为金,自土茯苓至猴姜为水,自远志至千金子为火。卷2,自降香至大腹子为土,自阿魏至川楝子为木,自竹沥至琥珀为金,自淡竹叶至桑寄生为水,自雷丸至松子仁为火。卷3,自钟乳至砒霜为土,自花乳石至石绿为木,自青礞石至玛瑙为金,自石燕至无名异为水,自铁落至百草霜为火。卷4,自龙眼至荸荠为土,自西瓜至韭子为金,其中个别药兼入他经。卷5,牛肉、马肉为土,山羊血至鸡内金为木,鹰屎白为金,鹿茸至象皮为水,熊胆、鼠胆、燕子巢属火。卷6~8中药物的著录顺序不如卷1~5明显,但总体趋势仍是依土、木、金、水火的顺序著录。

2基于“中气升降”脏腑气机运动的药物分类

从文献来看,药物的分类形式除自然属性分类和功效分类(三品分类相当于功效分类)外,还有脏腑(如《药品化义》、《本草害利》、《本草分队发明》等)、经络(如《本草分经》、《本草分经分治》等)、四性(如《药性赋》)、脉象(如《脉药联珠》)等多种分类形式【sup】[4]【/sup】。在诸多分类形式中,以自然属性分类为主,也最为成熟,尤其是《本草纲目》对药物分类的划分,可谓十分详尽而完备。但黄氏在撰写《长沙药解》时并没有选择相对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而是将药物分为土、木、金、水火。

药性理论是从药物的具体治疗作用中抽象概括而来的。理法方药具有一致性,即医家所选用的具体药物往往体现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反映其诊疗思想(理法方药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但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不统一,笔者另撰文详述,此不赘述)。因此,每个医家对药性理论的认识,总是与其对医理的认识相契合。黄元御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以“中气升降”为基础的脏腑气机运动。黄氏认为,“人之初生,先结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旋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即人体脏腑的生成,是由祖气化生脾胃中气,再由脾胃中气化生其他四脏。由于黄氏对人体生理的认识是以“中气升降”为基础的脏腑气机运动,其对病理及治疗的认识也必然从脏腑气机运动立论(关于黄氏对以“中气升降”的基础的脏腑气机运动的具体论述,以及在生理、病理,及临床各科治疗中的体现和运用,学者多有探讨【sup】[5-16]【/sup】,笔者不再赘述)。基于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黄氏对药物的认识也是基于脏腑气机运动,从而形成了土、木、金、水火的药物分类形式,以与其对人体脏腑生成中气机运动的认识相对应。

如《长沙药解》卷1之药,均入脾经或胃经,或为补益脾胃之品,或为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之药,或是攻胃肠积滞之品,但其所治病证总不离脾胃。卷2之药,均入肝经或胆经,或为补益肝脏阴血之品,或为疏肝理气、调节肝脏气机之药。凡活血化瘀之药皆入此类,因为肝藏血,又主疏调气机,故活血化瘀之药多归肝经。卷3之药,均入肺经或大肠经,或为补肺脏气阴之品,或为宣肃肺脏气机之药。卷4之药,均入肾经或膀胱经,以及心经或小肠经。凡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以及攻逐水邪之药皆入此类,以肾主水故也。由于肾司闭藏,故龙骨、牡蛎等收敛固涩之品也入此类。

足见,黄氏正是以脏腑气机运动为核心观点,进而阐释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再结合药物的主治病证,将其分为土、木、金、水火4类,充分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致。

3药物分类所隐含的药性理论

从表面看,将药物分为土、木、金、水火4类,似乎只是一个药物分类形式,其实不然。前文已提及药物分类有多种形式,从立论的基点可以将这些分类形式区分为两类。郑金生曾指出,为了确保药物基原的准确,古代医家进行绵延千年的药物基原考订【sup】[1]【/sup】。笔者以为,自然属性分类形式成为药物分类的主流形式或与这一传统有关。由于自然属性分类只表明了药物基原的来源,表明了其自然属性,虽然自北宋《圣济经》提出“法象”药理后,药物的自然属性也可以用来说明药物的治疗功效,但相较之下,医者注重更多的是从临床实际中寻求药物的治疗功效和作用机理。因此,金元之后,医家越来越重视临床药学,药物基原的考订逐渐被忽视。正是注重临床药学的研究,促使医家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对药物进行分类。从时间上看,自然属性之外的其余各种药物分类形式也多出现于明清之际。总之,当立论的基点是确保药物基原的准确时,自然注重自然属性分类,当立论基点变为临床实用时,脏腑、经络、四性,以及功效分类等形式便逐渐成为药物分类的主流。

药性理论具有多维性,其包含的内容较多。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具备两个要点,即能否解释药物的实际治疗作用,能否指导临床用药。脏腑、经络、四性,以及功效分类等分类形式,是基于药物实际功效的药物分类形式,对于临床选药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药物实际治疗作用机理的解释则相对较弱。因此,一般不将这些药物分类作为药性理论看待。但笔者以为,黄氏土、木、金、水火的分类与其他分类形式有所不同。前文已提及黄氏对人体生理的认识是以脏腑气机运动为基础的,这一观念也被黄氏延伸到了对药物的认识上。因此,黄氏的分类一方面是以临床实用为基点,另一面则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药性理论,用于解释并指导临床用药。

例如甘草,历来或取其清热解毒之用,或取其甘温补中之效,但多用其调和诸药。虽然甘草有甘温补中的作用,但临床实际应用来看,很少医家将其作为补益脾胃的首选药物。但黄氏极为重视甘草,《四圣心源》列方140首,其中107方用甘草,足见黄氏对甘草之重视。最能体现黄氏对甘草重视的不是其对甘草的应用频率,而是其对甘草功效的认识和阐发。黄氏在《长沙药解》中将甘草置于诸药之首。黄氏认为“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sup】[1]【/sup】。黄氏将甘草的功效总结为“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sup】[3]【/sup】,并进一步指出“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sup】[3]【/sup】。前人认为甘草味甘壅滞,中满之病不宜,而黄氏则认为“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sup】[3]【/sup】。

从上述内容来看,黄氏从气、色、臭、味等出发,结合其对甘草功效和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运用性味、归经,以及“法象”药理等药性理论,认为甘草走中宫入脾胃,这些认识并没有超出前人。但黄氏认为脾胃中气运动演生其他脏腑,而甘草为脾胃之药,故可治疗人体诸般疾病,认为“凡调剂气血,并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这显然与传统对甘草的认识不相符。这一认识显然不是依据传统的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而是其“中气升降”脏腑气机运动理论在药物认识上的延伸。

又如山药,是金部的第2味药。黄氏认为“四时之气,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人于秋冬之时,而行收藏之政,宝涩精神,以秘阳根,是谓圣人。下此于蛰藏之期,偏多损失,坎阳不密,木郁风生,木火行疏泄之令,金水无封闭之权,于是惊悸、吐衄、崩带、淋遗之病,种种皆起。是以虚劳之证非一,无不成于乙木不谧,始于辛金之失敛。究之总缘于土败,盖坎中之阳,诸阳之根,坎阳走泄,久而癸水寒增,己土湿旺,脾不能升而胃不降,此木陷金逆所由来也。法当温燥中脘,左达乙木而右敛辛金。薯蓣之性,善入肺胃而敛精神,辅以调养土木之品,实虚劳百病之良药也”【sup】[3]【/sup】。

从上述可知,黄氏认为四时之气,木火主生长,而金水主收藏,而虚劳诸疾皆因木火疏泄之令过,而金水失于封闭,而金水封闭又始于金之收敛,而山药入肺胃之经,正合肺金收敛之性,因此可治各种虚劳之疾。显然,黄氏对山药治疗虚劳之疾的作用,不是运用传统的性味、归经,以及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来解释的,而是从肺金气机运动的特点来加以解释的。

又如附子所治诸种病证,黄氏认为其发病之机理是“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生于下。病在上下,而实缘于中气之败。土者,水火之中气也,戊土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热,己土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胜而土湿也”【sup】[3]【/sup】,而附子一药,“沉重下生,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sup】[3]【/sup】。

从上述可知,黄氏先解释水、火、土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气居中以为斡旋,而附子温脾,待脾气温,则水火自然交融而不病,故可治疗水火不交之病。虽然黄氏也认为附子温肾,但其更倾向于附子温脾,这与一般认为的附子温补肾阳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正中脾胃中气升降衍生其他脏腑的气机运动在认识药物上应用的体现。

如果说黄氏对甘草、山药、附子治疗功效的解释与传统药性理论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容易为人所知的话,那么相较之下,其对当归、阿胶、地黄和芍药治疗功效的解释与传统的药性理论之间的差别就比较隐晦。笔者以为,这种隐晦的差别正是黄氏的重点所在,正是其以“中气升降”为基础的脏腑气机运动在药物认识上的延伸和应用。

当归,黄氏认为“肝以厥阴风木,生于癸水,癸水温升,而化血脉。血者,木之,而魂之本魄也。风静血调,枝干荣滋,则木达而魂安。温气亏之,根本失养,郁怒而生风燥。损耗,本既摇落,体魄伤毁,魂亦飘扬,此肝病所由来也。于是肢寒脉细,肠痛里急,便艰尿涩,经闭血脱,奔豚,吐蛔,寒疝之类,由此生焉。悉当养血,以清风燥。当归滋泽,最能息风而养血”【sup】[3]【/sup】。阿胶、地黄、芍药3味药,黄氏对其的论述与对当归的认识基本相同。即在黄氏看来,虽然这4味药物治疗的病症有所不同,但这些病症都是由于肝脏风木之性郁而不疏,化燥生风所致,而这4味药物都入肝,有养血息风润燥的作用,故可以治疗各种病症。

当归、阿胶、地黄、芍药是常用的滋阴补血药,血与心、肝、脾有关,因此一般认为这4味药入心、肝、脾经。但黄氏认为当归入肝经;阿胶入肝经;地黄入脾、肝经;芍药入肝、胆经。而这4味药又是《长沙药解》卷2,即木部的前4味药。显然,黄氏是在强调这4味药与肝脏之间的关系。这4味药都是滋阴养血药,其功效主治很相近,但在实际应用时,仍然有所不同。但黄氏并没有过多地阐述这4味药之间的差别,而是一再强调这4味药之间的相似。黄氏之所以如此作,是因为其试图以肝脏气机运动来解释相关病症的病机变化,而肝脏气机运动是脏腑气机运动的一环,从而将人体各种病症的变化纳入以“中气升降”为基础的脏腑气机运动的框架之内,构建一个模式。正是为了构建这个模式,所以黄氏将这4味药归入肝经,并以其与肝脏之间的联系来解释药物对相关病症的治疗作用。

4结语

从《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来看,黄氏真正从脏腑气机运动的角度来解释药物治疗功效的药物并不多,大量应用的仍是传统的药性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法象”药理等。即使是运用脏腑气机运动理论时,也使用了性味、归经等理论。不同的是,这些理论只是脏腑气机运动药理的构成素成,不起主导作用,而且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黄氏的这种理论模式与归经和升降浮沉很相似,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归经,只能说明药物对人体某一部位选择性,并不涉及到气机的具体变化。升降浮沉,虽然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但与其他理论相比,升降浮沉的应用远不若其他理论,也远不如其他理论成熟,而且历代医家对升降浮沉的认识比较粗疏。黄氏对药物升降浮沉的认识以中气升降理论为基础,涉及到具体的脏腑,其精确性明显提高。

黄氏医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中气升降”为基础的脏腑气机运动,其对各种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是建立该理论基础上的,即通过分析五脏气机的变化,来阐明病变的机理。黄氏将药物分为五类,即是将这一理论引入药物,试图基于脏腑气机运动来指导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即试图构勒出每味药物在气机运动上与脏腑的相关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也就是说,黄氏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药性理论,虽然这一尝试远不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成熟,而且有机械之嫌,但相比之下,这种尝试一旦成功,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远大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因而是药性理论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金生.药林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

[2]彭子益.彭子益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25.

[3]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万德光.中医分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0-33.

[5]张谨墉.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3):55-58.

[6]汪辉东.黄元御妇科学术思想初探[J].中医药学报,1985(6):4-6,25.

[7]刘国晖.黄坤载《四圣心源》中气学说探讨[J].四川中医,1987(1):7-8.

[8]严季澜.试论黄元御的中气升降学术思想[J].北京中医杂志,1988(2):17-18.

[9]张鸿彩.黄元御治湿浅谈[J].国医论坛,1989(3):11-13.

[10]刘桂荣.黄元御“中气升降”浅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14(1):20-22.

[11]赵文举.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4):40-41.

[12]迟炳周.论黄元御执中治本的论治特色[J].山东中医杂志,1992,11(1):5-7.

[13]汪辉东.黄元御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J].甘肃中医,1993,6(6):3-4.

[14]赵含森,段学忠.黄元御重视中气思想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4):303-304.

动物药学论文篇8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9.054

teachingexperiencesandReflectonBiomedical

analysisCourseofpharmaceuticalSpecialty

HUanGQionglin,CaiChun

(Departmentofinstrumentalanalysis,Guangdongmedical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23)

abstractBiomedicalanalysisisananalyticalmethodologythatstudiesthequalityandquantityofmedicineanditsmetabolitesandendogenoussubstancesinbiologicalorganism.onauthors'opinions,arrangingtheteachingcontentsreasonably,utilizationofvariousteachingmeans,emphasizingexperimentalcourse,constructingonlinecourseanddiversifyingthetestingarebenefitforimprovingstudents'learninginitiativeandtheteachingqualityofbiomedicalanalysiscourse.

KeywordsBiomedicalanalysis;teaching;experience;reflect;pharmaceuticalspecialty

体内药物分析是在药物分析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型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动物或人等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为对象,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分析方法学。①体内药物分析通过不同分析技术,对生物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物进行分离和检测,从分子、细胞层次来研究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药效学和毒理学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以及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评价和应用,可广泛为医学检验、临床用药、新药研发、公共卫生、法医法检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

基于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体内药物分析”先后被开设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硕士生课程。本教研室近些年也面向我校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方向的本科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体内药物分析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其具备解决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新药临床评价和临床药学研究等领域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为他们能够承担大中型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医药科研机构、药品流通企业、药检与医药监督管理部门岗位奠定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授课体会和经验,提出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提出几点思考,为提高“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使用的课程教材为李好枝教授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总论、方法学和各论三篇。其中,总论涵盖绪论、药物体内过程及其相关理论、生物样品及其制备以及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方法学部分主要阐述体内药物分析常用方法,包括光谱法、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等;各论则是实例药物的体内药物分析。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包括体内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总论部分,尤其是生物样品及其制备,以文献中的方法为例子,逐一详细介绍血液、尿液等各种生物样品的收集和前处理以及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和蛋白沉淀法等生物样品制备方法。由于学生在“仪器分析”等课程已经较完整地学习了不同分析方法的理论知识,讲解方法学部分时应该在简单回顾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并结合各论部分侧重于这些方法在实际药物的体内分析中的应用,各论部分不再单独教学。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可以在有限的课时里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

2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尝试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兴趣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在课堂上主动与学生交流,积极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如保健品中的违禁西药他达拉非、西地那非或西布曲明等的检测,应用色谱法检验地沟油(黄曲霉素)、毒大米(黄曲霉素、重金属)、毒淀粉(顺丁烯二酸)等,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此外,“体内药物分析”的授课对象是即将进入毕业实习的大三学生,在给他们上课时可以结合一些求职和考研的经验来讲解相关内容,引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重视。例如,在开始讲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一章时,可设定面试场景,向学生提问“药企人力经理或研究生导师面试时要求你建立某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含量变化的检测方法,你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内容的学习。

3重视实验课程

由于课时紧张,我校体内药物分析尚未开设实验课程,但是,开设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自主实验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技巧,因此应当重视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与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等课程相比,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验方法和思维的传授,特别是样品的收集和处理、数据分析等等,而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操作规范,要促使他们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心态转变。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体内药物分析实验的思维和方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例如,在“正常人和肿瘤患者血浆中的脂肪酸分析”的实验中,教师应当在简单回顾基本原理后,指导学生掌握红细胞的洗涤、脂肪酸的提取、脂肪酸甲酯化及GC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尝试比较血浆、血清和全血样品的差别、一步法和多步法提取脂肪酸的效果,以及思考正常人与肿瘤患者之间的脂肪酸差异对临床检验、诊断的意义等。因此,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可以让学生明白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其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不仅会为他们以后从事体内药物分析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也会提高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效果。

4建设网络课程

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的专业或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也是展现课程特色和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平台。②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体内药物分析”课程应该建立起面向全校学生的教学网站,不仅展示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课后习题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来展示体内药物分析的流程和应用。例如,采用模拟动画来生物样品的收集和前处理,检测仪器的结构和配置、检测方法的建立等内容,并让学生可以自行运用鼠标点击选择操作,网站根据学生的选择给出正确或错误的提示。如果学生选择错误的操作步骤,网站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指示或思考题帮助学生纠错和巩固。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网络教学,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此外,还可以在网站上最新的体内药物分析研究文献和应用报道,让学生了解体内药物分析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课程学习。

5考核形式多元化

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形式,但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方式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能提高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效果。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根据自身特点,要避免单一考核形式,应该采取以课后作业、理论考试和综合实验设计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试方式。平时以每章教学内容提炼的2-3道思考题作为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理论考试应在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加大综合设计题目比例,加深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应用的理解。在实验操作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主题或方向,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分工完成参考文献搜集、实验方案设计、样品取材、样品预处理、样品检测和实验总结等内容。教师在综合型实验设计过程中也应当给予学生提供相关技术的培训和指导。

体内药物分析已在临床药学和药物体内研究等各个领域普遍应用,并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加强体内药物分析理论和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熟悉各类体内药物分析工作的流程、规律和特点,才能将学生培养成能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新药开发和药品评价等研究的专业人才。总的来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重视参与、多多参与、主动参与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活动,才能提高体内药物分析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培养高等医药人才的教学宗旨。

基金项目:广东医学院博士学位人员科研启动项目(B2013017)

注释

动物药学论文篇9

论文题目: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孙琮莘                               

学     号: 20140000                                  

学     院: 药学院                               

专业方向: 中药学                                 

班     级: 2014级03班

指导教师: 李*                                 

论文完成日期: 2018年4月         

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

本人声明:本人 孙琮莘 (学号: 20140000 )所提交的毕业论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 李* 老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

论文作者:               (签字)时间:2018年6月  日

指导教师已阅:           (签字)时间:2018年6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是本人  孙琮莘 (学号: 20140000 )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 李* 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因此,本人特授权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可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集》(非正式出版)。

论文作者:      (签字)时间:2018年6月  日

指导教师已阅:    (签字)时间:2018年6月  日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孙琮莘

(2014级中药学专业03班 学号:20140000)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对于天然药物、抗生素、手性药物、毒性药物、违禁药物、体内药物的分析及杂质检查,并对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药物分析;应用

theapplicationof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in pharmaceuticalanalysis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theapplicationof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i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itmainlyincludestheanalysisofnaturaldrugs,antibiotics,chiraldrugs,toxicdrugs,illegaldrugs,internalmedicineandimpuritytest.theapplicationof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wasprospected.

[Keywords]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pharmaceutical analysis;application

1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也称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逐渐发展起来的[1-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原理是在高压条件下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的过程,它借助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引起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3]。HpLC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来进行检测的,主要的系统组成部分为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分离系统、检测器和记录器以及数据处理机等[4]。HpLC不受分析对象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适应性较广,因而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5]。 

2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1天然药物分析

天然药物结构复杂,种类众多,其分析研究往往极具挑战性,HpLC不仅能快速鉴定天然药物成分,还能快速筛选出多种未知成分,为分析复杂的天然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6]。狄志彪等[7]利用HpLC测定了不同发酵培养基中虫草素的含量,采用了welchUltimateXB-C18(4.6mm×250mm,5μm)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水-甲醇(85:15,V/V),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为260nm,为进一步研究液体发酵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张晓霞等[8]应用HpLC同时测定中药梅花中的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含量,以岛津inertsiloDS-4(4.6mm×250mm,5μm)作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为355nm,为制定梅花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参考。六味地黄丸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和茯苓六中药材组成的补肾名方,王灵霞等[9]建立了HpLC测定3种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中没食子酸、马钱苷、芍药苷和丹皮酚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Zorbax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40nm,为提高六味地黄丸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适用于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

2.2抗生素分析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者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化学类物质,在高度稀释的情况下还具备一定的抑制、消灭其他微生物存在的基本性能[10]。磺胺类药物是常用的人畜共用的抗生素之一,水溶性较强,主要经粪尿途径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发生迁移、转化,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11]。周爱霞等[12]建立了地下水、土壤及粪便中4种常用磺胺类抗生素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XDB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甲醇(7:3,V/V)混合液,流速0.8mL·min-1,本方法适用于各种水体、土壤及粪便中的磺胺类抗生素的快速检测。刘丽敏[13]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的测定人类血浆中奈替米星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色谱柱为ZoRBaXeclipseXDB-C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V/V),流速为1mL·min-1,柱温25℃,为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确保疗效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3手性药物分析

两种化学组成、分子式完全相同的化合物,但因组成化合物的原子在空间取向不同,而成为镜像的化合物,称为手性化合物[14]。手性药物通常一种对映体具有强的生物活性和药效,而另一种却无效,因此利用HpLC对手性药物对应异构体的拆分也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何建峰等[15]利用HpLC拆分了11对生物碱类手性药物对映体,采用3,5-二硝基苯甲酰化的β-环糊精(β-CD)硅胶手性固定相,结合正己烷-异丙醇,甲醇-φ=1%乙酸三乙胺(teaa,pH=4.1),乙腈-φ=1%teaa3种流动相系统,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mL·min-1。许志刚等[16]利用HpLC对不同进样量的扑尔敏进行了拆分实验,采用醋酸纤维素固定相,以正己烷-异丙醇的混合溶液(9:1)作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54nm。

2.4毒性药物分析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17],闫建秀[18]建立了一种HpLC对微囊藻毒素分析的方法,色谱柱为ZorbaxSBC18柱(4.6×250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36%乙腈(含0.1%tFa),该方法准确性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测定。杂色曲霉毒素是一种霉菌毒素,人和动物在食用了被杂色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后会产生毒性效应,杜鹃[19]建立了一种基于HpLC检测杂色曲霉毒素的方法,采用nova-pakC18(4μm,3.9mm×1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v/v),流速0.7mL·min-1,检测波长为246nm,柱温32℃,为保障人类健康和食品质量提供了基础。

2.5违禁药物分析

沈志武等[20]采用HpLC测定了保健食品中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伐地那非等三种违禁药物的含量,采用prodigy5μ oDS3色谱柱(250mm×4.60mm),流动相为乙腈-0.05mol·L-1三乙胺(40:6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0nm,为检测此类壮阳违禁药物提供了分析依据。蔡增轩等[21]建立了一种HpLC同时测定保健食品中苯乙双胍、芬氟拉明、格列齐特等10种违禁药物的方法,采用watersatlantisoDS18柱(2.1mm×150mm,5.0μm),流动相为10mmol·L-1乙酸铵-10mmol·L-1乙酸铵甲醇溶液,柱温30℃,流速0.2mL·min-1,为加强市场管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提供了基础。

2.6体内药物分析

采用HpLC测定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为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2]。袭荣刚等[23]利用HpLC测定了人体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浓度,研究其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采用了Diamosil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44:56),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3nm,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李勇等[24]建立了一种HpLC测定人体内血浆中妥舒沙星浓度的方法,采用Vp-oDSC18(150mm×4.6mm,5μm),柱温40℃,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25%磷酸(6:17:77),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46nm,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可用于妥舒沙星的血药浓度检测和药动学研究。

2.7杂质检查

郭拥政等[25]采用HpLC技术建立了缬沙坦中潜在的遗传毒性杂质2-氰基-4'-溴甲基联苯和2-氰基-4',4'-二溴甲基联苯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 (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冰乙酸(700:300:1),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0.8mL·min-1,柱温30℃,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缬沙坦遗传毒性杂质检测。姜恩铸等[26]采用HpLC测定头孢他啶的所含杂质,以alltima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为分离柱,以乙腈和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3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5nm,从头孢他啶药物中共分离出14个杂质,为中国药典收载头孢他啶类药物中有关杂质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3结语及展望

HpLC被认为是时间最短、效能最高的药物分析方法,但随着药物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单独的应用HpLC已经不能满足短时间内测定一种或几种生物药物的需求,因此,HpLC必须有所创新[27]。例如,在提供柱效方面,waters公司推出的watersaCQUitYtm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安捷伦公司推出的agilent1200系列高效快速液相色谱系统等[28];HpLC可通过联用技术弥补自身不足,尤其是色谱-质谱联用,色谱-光谱联用等。HpLC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药物分析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天然药物、抗生素、手性药物、毒性药物、违禁药物、体内药物分析中,并且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HpLC的发展会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王振涛,许蓓蓓.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7,(23):31-33.

[2]郝童斐.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7,(32):21.

[3]丁峰.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24):148-149.

[4]魏顺芝.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地下水,2017,39(06):79-80.

[5]吕丽卿,刘晓玥.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在饲料分析中的应用和重要作用[J].时代农机,2017,44(07):117-118+149.

[6]孙翠荣,陈娟娟,潘远江.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天然来源生物活性成分快速识别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0,40(06):621-630.

[7]狄志彪,马艳妮,陈新璐等.液体发酵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分布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6,35(02):84-87.

[8]张晓霞,房经贵,陈世忠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梅花中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02):107-109+156.

[9]王灵霞,朱东亮,柴逸峰.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3种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中4种成分的含量[J].药学实践杂志,2013,31(04):296-299.

[10]房真真,巩天照.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抗生素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7,(29):121.

[11]李彦文,莫测辉,赵娜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土壤中磺胺类抗生素[J].分析化学,2008,(07):954-958.

[12]周爱霞,苏小四,高松等.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地下水、土壤及粪便中4种磺胺类抗生素[J].分析化学,2014,42(03):397-402.

[13]刘丽敏.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草药和抗生素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08.

[14]康自华,阳小成,陈婷.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08):18-22.

[15]何建峰,朱全红,刘岚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生物碱类手性药物对映体[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35-38.

[16]许志刚,胡劲召.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手性药物扑尔敏[J].琼州大学学报,2006,(05):16-17+21.

[17]Duyt n, Lam p K S, Shaw G R. t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resh watercyanobacterial (Blue-green algae) toxins in water [J]. Rev.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0,163:113-186.

[18]闫建秀.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

[19]杜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杂色曲霉毒素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

[20]沈志武,唐宏兵,李群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伐地那非违禁药物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06):540-542.

[21]蔡增轩,李刚,任一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保健食品中的违禁药物[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01):36-40.

[22]孟晓丽,李艳秋看,赵冬梅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1998,(02):109-110.

[23]袭荣刚,王晓波,石焱等.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人体内盐酸二甲双胍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03):230-233.

[24]李勇,袁洪,谭鸿毅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内血浆中的妥舒沙星[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1):104-106.

[25]郭拥政,孙晓群,陈程等.HpLC法测定缬沙坦中的遗传毒性杂质[J].中国药品标准,2016,17(05):337-340.

[26]姜恩铸,胡昌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他啶的含量及杂质[J].色谱,2008,(01):75-79.

[27]李乾,靳珅.高效液相色谱在生化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与展望[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04):40-42.

[28]陈仁兴.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J].蛇志,2011,23(04):375-377+396.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他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让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学识的渊博,忘我的工作精神,将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在此,对李老师对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动物药学论文篇10

药剂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围绕着剂型、药用辅料、药物制剂过程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通常制剂学、调剂学也属于药剂学的范畴。根据药剂学的知识框架,一般将药剂学分为三个篇幅: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物理药剂学)、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三部分彼此独立有相互联系。很多药剂工作者通常从事某几个领域的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药剂学的教学中,现有教学理论知识往往比较陈旧、知识更新较慢,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医药科研开发单位的用人需求,大学4年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严重。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药剂学发展动态,因此,有必要探讨基于科研为基础的药剂学教学新模式。笔者结合自身科研经历,浅谈基于科研为基础的药剂学教学新模式,主要包括Seminar科研教学法、综述式教学法、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和开放实验式教学法。

一、Seminar科研教学法

在科研的过程中,往往进行定期总结汇报,定期举办Seminar。Seminar,即小型研讨会,主要用于科研实验室的定期研究总结汇报。在国外比较流行,在国内也有许多重点院校的实验室采用。Seminar的特点是灵活、实用、高效、系统。

首先,Semina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往往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总结式汇报,汇报时间和地点较为随意。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探讨,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幻灯片、口述等形式呈现给组内的各成员,灵活掌握内容和讨论时间。

其次,Semina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固定于教室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分散在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室内,根据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实地进行教授。教师一般每周或每两周开一次Seminar,鼓励学生思考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

最后,Seminar教学法具有系统性。由于在Seminar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进行发言及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往往印象更为深刻。再结合理论教学的学习,往往会有事半功倍、思路豁然开朗的效果,更能系统性地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综述式教学法

科研的训练往往离不开撰写综述(Review)论文。通过综述论文的撰写,可以广泛地搜集此领域资料,发现最新研究动态,及时找出该领域的成果及局限性,对某一领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将这种思路用于理论教学将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和反响。如在学习药剂学第三篇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中的第二节聚合物胶束时,学生往往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完全理解聚合物胶束诸多的知识。教师可以拟定综述题目为“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应用进展”,并要求字数在八千字以上。针对该题目,学生需要首先在教科书上全面了解聚合物胶束的定义、分类、载体材料、形成原理、形态、载药方法、释药机制、质量评价等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足以回答它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应用的问题。因此,学生还要调研大量文献,搜集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聚合物胶束文献,并进行仔细阅读分析,最后分类总结,形成综述类的研究报告。教师可以将比较优秀的综述与其他学生分享,要求该综述作者进行发言,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搜集、分析、整理、推断等过程,综述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学术沙龙式教学法

学术沙龙是更加系统的学术讨论,研究者需要阅读该领域大量文献,并进行总结,以幻灯片的形式,向与会者进行演讲、陈述。讲述结束后,与会者可以提出质疑和挑战性的问题。在国外大学中,学术沙龙是集思广益的最佳形式,一般每人会就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学术沙龙的汇报时间也会更长。将学术沙龙的思想引入实际的理论教学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学术沙龙是基于学术,都是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和了解。药剂学中出现了很多前沿性的知识,如药物传递系统(DDS)、靶向制剂系统、缓控释制剂系统等。这些知识更新速度快、新颖性强、内容庞杂等特点,比较抽象、晦涩难以理解。鼓励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分配一个领域的题目。组内成员集体查阅资料、进行总结。最后,全班统一集中进行学术沙龙式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着学生讲授、学生吸收、教师点评的方式,合力完成药剂学的理论学习。

四、开放实验式教学法

药剂学的理论知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或实践基础上的,可能在课堂上教学讲授十分钟的知识,而实际只需一分钟就可领悟。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如药剂器械)难以理解,而如果将学生引入实际操作中时,可能使学生更易产生兴趣,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开放实验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拟定小型实验题目,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该实验,并形成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不同于本科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而是根据教师的科研经验所拟定的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研究论文、文章,进行独立设计、操作及最后完成实验。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有着更为切身的体验的感受,有助于理论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Seminar科研教学法、综述式教学法、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和开放实验式教学法,都是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为药剂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尽管这些教学方法还未大规模展开,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将可能极好地补充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产生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教学变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