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4:43

我的价值观篇1

价值观是什么?

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我们,做为青少年我可能会去追求新鲜事物,所以我认为这是青少年对价值观的一种模糊。这件事情有分岐的原因是,问题根本不在于青少年甚至有人认为这才足以证明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健康的阳光的。

难以平定也就是没法去解决评论。青少年遇到情况心里想法基本分为两种

一、明知道这是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但还是做了。

二、这是社区上的问题,我还没有真正的弄明白,现在我的想法可能不全面等等。生活当中我们可能觉得这件事情不可以做,但如果这件事就在你面前出现你呢?

会“犯下错”有些人犯下错这后会不济于事,而有些就会为自己刚才做的事感到惭愧不安,这又涉及到了我们在今后在工作上的道德观,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当你看到你的公司职员把顾客推倒,而且这个顾客刚把本公司的产口弄坏,你会视而不见或者帮助公司职员一起讨回公司产口吗?如果你做到我上述的其中一点,我敢肯定不久你的老板就会把你抄鱿鱼,因为你把公司看得太重了,重于你的人格,从这件事中看出你还不知道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从我们现在做起,如果你轻视了你的价值观,那你就错了,而你现在要多体会生活,只有多体会生活才会融入到社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我的价值观篇2

价值观是什么?

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我们,做为青少年我可能会去追求新鲜事物,所以我认为这是青少年对价值观的一种模糊。这件事情有分岐的原因是,问题根本不在于青少年甚至有人认为这才足以证明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健康的阳光的。

难以平定也就是没法去解决评论。青少年遇到情况心里想法基本分为两种

一、明知道这是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但还是做了。

二、这是社区上的问题,我还没有真正的弄明白,现在我的想法可能不全面等等。生活当中我们可能觉得这件事情不可以做,但如果这件事就在你面前出现你呢?

会“犯下错”有些人犯下错这后会不济于事,而有些就会为自己刚才做的事感到惭愧不安,这又涉及到了我们在今后在工作上的道德观,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当你看到你的公司职员把顾客推倒,而且这个顾客刚把本公司的产口弄坏,你会视而不见或者帮助公司职员一起讨回公司产口吗?如果你做到我上述的其中一点,我敢肯定不久你的老板就会把你抄鱿鱼,因为你把公司看得太重了,重于你的人格,从这件事中看出你还不知道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从我们现在做起,如果你轻视了你的价值观,那你就错了,而你现在要多体会生活,只有多体会生活才会融入到社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我的价值观篇3

摘要: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价值观的研究热情高涨。本文重点关注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形成和影响机制,对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我国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后续企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考。

关键词:企业价值观;构成;形成和影响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增强,环境的动荡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成为以定量确定为特征的传统的科学管理、目标管理等规则管理模式的“克星”,管理模式需要应对模糊性;同时,劳动力需求精神化趋向明显,人们公认传统管理模式中对人“管身”不“管心”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人本主义时代的要求。这些变化成为价值观管理兴起的现实基石。

学术界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定义更倾向于其对于管理和员工行为的导向作用,这不同于实证研究中组织成员所感知和共享的价值观。李晓东(2003)认为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中精神要素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总称,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理念等要素在内的复杂体系;魏杰(2002)认为,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希望在实践中对员工行为起引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一、企业价值观的构成研究

在价值观构成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类型划分和因素划分。

类型划分方面,王吉鹏(2004)企业价值观分为4个层次:核心价值观、目标价值观、基本价值观、附属价值观。娄巍(2008)从平体结构上将企业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分为企业家价值观、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参与者价值观。

维度划分方面,最早在我国进行量化研究的是台湾大学的郑伯埙(1990),他在沙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包含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自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九个维度。学者王莉娟(2007)提出企业价值观有八个维度:企业成就感、科学管理、企业道德感、企业安全性、创新进取、团队合作、品质卓越、企业认同感。高中华等(2012)依托Dolan的划分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00家中国500强企业的价值观陈述进行了内容分析,并通过多维尺度描绘技术,将价值观陈述中的要素分为4个类型:外部激励、外部约束、内部约束和内部激励。陈志军(2014)借鉴运用这种维度划分方法,对中美企业价值观进行了内容比较。

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研究

在价值观的形成机制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角度入手。我国学者对主要形成因素的分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领导者:吴维库(2002)指出,组织领导者通过组织设计、组织机构、典礼仪式和任务陈述来阐述组织价值观,其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对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王辉(2006)指出,战略型领导行为通过塑造组织软系统――组织文化来影响组织的运营效果。朱青松(2012)指出核心管理者价值观主导形成企业价值观体系。综上,在领导者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领导者的个人特质、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展开。

组织结构:中企联企业文化研究室(1998)在对我国企业文化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企业特色的价值观提炼模型,指出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组织结构和管理环境的影响。陈春花从企业文化形成机制的角度出发,指出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诸要素影响企业形成何种价值观体系。张鑫在对美日价值观的研究指出,美国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日本弹性组织结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国企业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文化:曲庆(2008)、陈志军(2014)也在中美企业价值观比较中指出传统文化差异在两国企业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陈志军指出两国企业诚信观点的差异可以被认为是由文化差异所致。

综上可知,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内外部环境影响价值观选择,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内部环境,在企业间形成了带有显著差异的组织内部管理环境。同时,部分学者关注到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价值观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

三、企业价值观的影响机制研究

成熟的企业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总是正向的和积极的,它对企业战略与变革、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满意度等都具有“全程性”、“穿透性”的影响力(孙育平,2011)。目前,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影响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战略制定:游达明(2007)指出企业文化既可以成为战略的推动因素,又可以对战略的执行起到抵触作用。杨晓珊(2011)企业价值观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的导向作用,使得企业在寻找和制定自己的战略道路时更加清晰也更具有原则性,对企业战略的贯彻执行是企业价值观贯穿于企业工作各方面的集中体现。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我国学者曲庆(2008)指出企业价值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并就价值观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工作的影响做了进一步说明。

员工满意度:高中华(2011)指出为了凝聚日益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并且适应分散型工作方式的挑战,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企业价值观体系。李登凤(2015)指出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软实力的象征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影响着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企业规模:赵欣(2013)在研究企业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时考虑到企业规模的控制作用。同时,我国学者田志龙(2014)在研究企业愿景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时指出,企业文化因素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考虑到中国情境的特殊性,学者对中国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中考虑到了不同企业所有制形式的控制变量作用。中国企业在所有制上的多样性成为中国研究的特色。魏钧(2006)调研123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指出不同性质的企业其价值观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存在差异。何新明(2006)在分析营销价值观与组织绩效关系时考虑到了所有制的影响,并指出中国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导向和组织绩效上差异很大。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多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就价值观如何发挥其影响效果的路径尚不明确。

四、进一步研究建议

综合文献研究,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已有研究中,偏重于理论探讨和实证问卷分析,对组织公开表达和公告的价值观形成和影响机制的的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而结合中国情境和我国企业特色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接下来,可以结合中国案例企业实际,对价值观的形成和影响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为我国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企业价值观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便更好地发挥组织身份识别、员工引导和行为规范的作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毛智勇.中美欧企业文化比较及跨文化管理[J].管理世界,1993,(6).

[2]齐东平,自庆祥.文化决定成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我的价值观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56-02

随着我国加入wto问题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历史使命的提出,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及企业界已引起普遍关注,大家都试图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此作出探讨或尝试。作者也期望对该问题的研究做点工作,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文力图从原因角度对我国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1我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抓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又确立起了共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全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奋斗。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作为构成我国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都必然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况且,我国民营企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肌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包涵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中的具体化或者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这盘棋中的棋子之一或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企业文化建设会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民营企业如果都能建立起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足以凝心聚力、树立形象信誉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有力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民营企业确立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客观需求,这是不容回避、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因作用的需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所形成,并被企业员工共同遵从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其发展的持久内在动力。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断言;“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已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意义愈来愈重要。而且,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践中着力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最终来自企业价值观,尤其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也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同时辐射影响到企业的外部。从而它在企业内部发挥引领导向、规范约束作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社会环境中及市场上树立起良好形象,形成强势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然,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核心之核心、重点中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利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作用,民营企业就必须确立其核心价值观。

3改变我国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严重缺失现象的需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作为的强势企业,都在于其有着比较成熟、卓越超群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如:微软的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诚实”;摩托罗拉以“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迪斯尼公司认定“只要世界上还有想象力存在,迪斯尼乐园就永远不会完工”,强生公司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减轻病痛”;沃尔玛公司强调要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买到与富人一样的东西”;松下公司推崇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好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适应同化和感激报恩的“松下精神”……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历经300年之所以屹立不倒,就在于其明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但以“求珍品,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讲信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为企业宗旨;当今我国的电子王牌企业――海尔集团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在“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思想的指导下,奉行“用户永远是对的”,“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先卖信誉,再卖产品,创造产品的功能价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可见,所有优秀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吉母•柯林斯所说:“能长久享受成功的公司一定拥有能够不断地适应世界变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实务。”但在我国,由于企业真正按照企业性质运作的时间都很短,中国许多企业家,尤其是大多民营企业家并不知道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或者将核心价值观就是将一些时尚流行的管理哲理或警世名言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网上就行了,要不然就罗列出一大堆管理书籍的理论或套路,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庸俗化、形式化,成为说在嘴上、写在墙上、挂在网上的“摆设”,能够真正建立起并恪守其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实在是寥寥无几。而且,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短命现象,甚至有的企业仅是昙花一现。这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不利影响,但也有民营企业自身成长、发展存在的缺陷,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缺陷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严重缺失是阻碍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核心价值观严重缺失的现象,在企业中切实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4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在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正在或将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众多的矛盾抉择,如:专业化与多元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激进与保守、变革与稳定、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开放与封闭等,从而使民营企业时刻处在难以取舍的痛苦抉择之中。而各民营企业要想最终走出这些矛盾的泥潭或尴尬,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国际市场上能立稳站牢,经受得住考验,就必须在自己的企业中建立起明确、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当民营企业面对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时候才能做出理智、科学的选择或决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总之,确立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民营企业所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又是其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民营企业应提高认识,迅速行动,根据自己企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确立起能“凝聚内力,外树形象”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牛永革,李蔚.构建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J].企业研究,2004,(3).

我的价值观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潜心耕耘,无私奉献-----共筑中国梦》。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一种憧憬和渴望,梦想是一种动力,梦想是一种愿望。“中国梦”一个响亮的代表中国人的铮铮铁骨的梦想。

公元2012年,中国历史上必将浓墨重彩: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富强之梦”,是“民主之梦”,是“文明之梦”,更是“复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朋友们,为民族复兴,几代人前仆后继!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对国人的谆谆告诫。只有每个人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汇细流成江河,中国梦才能够坚实稳健、才能美丽绽放。

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作为一名援教教师,我的梦想自然离不开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

从2000年踏上讲台开始,我梦想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珍惜我的工作,把它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一种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追求。从事语文教学14年里,陪着一批又一批的花季孩子,在语文的世界里诗意的徜徉,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和培养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自己累并快乐着,慢慢的爱上了语文,爱上了教育,为自己成为他们的青春梦想的设计师而骄傲。

直到去年九月到常富援教,来到这个淳朴充满童真世界,荣幸的成为乡村小学教师。开始成为乡村小学生的点灯人,为孩子点亮人生之旅的灯盏,让他们自信、优秀、优雅、完美地长大。

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梦想是雄鹰的翅膀,梦想是超越的辉煌,偶然发现我的翅膀已给了这群农村的小学生。面对这群不懂事的农村小学生,我想“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我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将近半年来,我明显地感觉到:我的言谈举止,既处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又处于时刻被学生效仿之中。当我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我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我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我没有指手划脚、拈轻怕重,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当我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我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终于,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有人早晚主动开关电灯了;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当我表扬学生时,看到他们快乐与自信的脸蛋,我感觉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我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真正领会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几个月的磨练使我深深懂得: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乡村小学的岗位上,我都时时处处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和学习习惯,和孩子快乐的成长,养成优秀的性格。在平凡的岗位上,我像蝴蝶一样给他们留下美丽的记忆。我为自己人身价值而自豪。

在这里我看到:我们的年轻教师,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群淳朴天真的孩子,奉献给了他们深爱的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雄壮的师者之歌,圆了一个个孩子求知的梦。

在这里我看到:我们的班主任,为了心中的那份梦想与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爱生如子,把爱和快乐传递给这块土地上的孩子。

在这里我看到:我们即将退休的教师,时光把他们的两鬓染上了白霜,岁月将他们的脸颊刻上了皱纹,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坛上,春风化雨、静静的陪伴、共同成长,用自己的一生去浇灌孩子的心灵。丝丝的华发、根根皱纹彰显了她们教育梦想。

我的价值观篇6

大家好!我是智能交通事业部实习生。很感激给予我此次实习机会,与大家成为同事,一同工作、生活,并参与此次企业核心价值观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创新、引领智慧交通”。

创新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事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对于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我,不能用亲身工作实践去阐述创新之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但我可以从我的学习经历以及对创新意义的理解发表我的观点。

同一所学校,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时间,培养出亦一样的学生,企业也类似与学校。话说“勤能补拙”“态度决定一切”,有端正的态度并勤奋努力非常重要,但如果你有创新的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方式,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能交通是一个需要创新的领域,新技术、新理念、新平台、新应用。作为交通事业部的一员,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并在竞争中培养,要敢于标新立异,敏锐的发现并提出问题,要创新的设想。创新意味着改变甚至是焕然一新,创新意味着付出甚至沉重的代价,创新意味着风险,甚至辛苦耕耘换来失败的回报。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们要勇于创新、积极创新、大胆创新。

我的价值观篇7

——关于慈善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

一、关于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实践告诉我们: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就要确立如下理念:

1、平等互助的理念。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三个部门具有各自社会职能,建立起社会的组织架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2、依法行善的理念。我国慈善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在98’抗洪以后,慈善事业冲破种种“左”的观念的束缚,全面走向前台,改变了曾经有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的制度环境。依法治国同样需要依法行善。

3、企业公民的理念。“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是国家的法定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宣传“企业公民”的理念,就要为建立“慈善家”队伍开辟道路,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4、慈善无界的理念。慈善事业的重要标志在于高度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慈善”是我们的共同的“机构品牌”和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克服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的狭隘地域观念,因为这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理念;要克服由于“行政力”影响形成的地方封闭式援助机制,因为这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观。要创新工作机制,构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协作平台,强化“大慈善”的社会观念,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

5、开拓创新的理念。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大踏步前进,在这个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中国的慈善事业必将大有可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把慈善事业摆上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看到,由于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实践,开创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现代慈善事业的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设慈善文化要做好几个结合

我们在建构慈善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提高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想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理应成为两者的重要载体。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为我们建设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应该为塑造人性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慈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2、慈善文化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旧的道德传统已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这中间的“断层”如何衔接?慈善文化应该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做更多的事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迪,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

3、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慈善机构的准市场化策略告诉我们,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积极倡导“公益营销”,利用公益平台,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要当好企业的“公益”顾问,使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使企业为善不仅是“最乐”,并且是“好生意经”。要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

4、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光靠几个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使慈善事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凸现。社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社区文化的核心是“志愿和奉献”,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对于改善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5、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市场,国外知名品牌大举涌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和高消费群体。当我们看到一些人花千元、万元买盒化装品买款新衣的时候,慈善机构也在为筹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个失学的学生,一个残疾人,而四处奔走。这中间难道没有我们应该感悟的东西吗?消费时尚和公益时尚这原本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消费时代到来的时候,使慈善文化渗透到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去,推动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富人更多关注穷人,使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得到和谐的统一,使公益时尚与消费时尚一齐引领时尚的潮流。

6、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慈善机构与媒体合作开展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呼唤社会公平营造“人文关怀”舆论环境等,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对于丰富传播文化,提升媒体品牌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慈善公益类的报刊杂志逐年增多就是一个例证,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密。

7、慈善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论何种宗教,都有弃恶扬善,救苦救难的思想内容。在中国,不少佛教机构扶贫济困“普渡众生”的善心义举,为配合政府的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台湾佛教慈济会多年来在内地开展赈灾救助工作,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的各项扶贫济困活动,浙江普陀山佛教协会创办的孤儿学校等都彰显“慈悲济世”的情怀,佛教机构参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我们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无私捐献的时候,他们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他们得到的回报除了精神的抚慰和对未来希冀,是不是应该引导他们更多地溶入现实生活,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化为爱心行动,使慈善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结合,把慈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

8、慈善文化与文化相结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属于现代社会的业并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在中国内地的历史并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正式发行的只有福利、体育,除此以外,有的企业营销和竞技评奖中多少带有点的成份。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业是筹集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对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把业与简单地混为一谈,从而制约了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慈善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对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利和弊两方面做出科学的评估,从疏导、发展、规范入手,推动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慈善事业筹募更多的善款。

9、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导致优胜劣汰,竞争导致人才辈出。科、教、文、卫、体是精英荟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艺界的精英人物是公众人物,人们在敬佩精英们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这是公众人物所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正因为公众人物的社会感召力,所以慈善事业离不开精英人物的参与。精英人物也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形象大使回报社会。在中国,精英人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除了媒体经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蒋雯丽作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时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陈。而不时听到的演艺界精英人物参与慈善义演拿高额报酬却成为“爆料”而遭公众唾骂。在中国,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做得很不够,精英人物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慈善机构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两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精英文化应该为创建和谐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10、慈善文化与公职人员从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的公职人员队伍庞大,人才汇聚。一方面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为社会服务,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同时,公职人员的责任感和纯洁性,对社会风气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公职人员不仅要“以人为本”,善待纳税人。公职人员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做扶贫济困的带头人。我国慈善事业十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地方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快不快,与政府的推动和公职人员的垂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假设一个地方管理混乱,腐败案件不断,社会环境恶劣,要去发展慈善事业,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文化应该成为构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溶贯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响和带动社会。

综上所述,慈善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他渗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发现和领悟。但是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来说,它的生存与发展首要的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树立“品牌”形象,这就要优先考虑做好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传播文化结合这篇大文章,建立互动机制和伙伴关系,形成竞争和参与的能力。

三、进慈善文化建设,我们怎么做

慈善文化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当前来说,慈善机构必须把握时展的脉搏,将全社会和整个市场环境当作我们的工作平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要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我们要树立“依法行善”的观念,积极向政府建议献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要统一捐赠优惠政策和解决发展成本。要通过建立法制环境,使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使“玻璃瓶”事业真正成为大众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2、要主动与企业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们要倡导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提升企业品牌的“公益价值”,在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引导和协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要贯彻《基金会管理条例》,推动非公募基金的发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3、要运用“营销文化”推动准市场化筹款。我们要推广服务就要学会“公益营销”,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的有机结合。当然“公益营销”有别于企业的“产品营销”,我们销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机构的服务态度。如果我们的营销成功了,社会主体接受了我们的理念,慈善机构与企业才能达成一种“默契”和“双赢”的局面。

4、要培育“人脉”构建慈善工作的公共关系网。我们要积极拓展慈善工作的社会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赠人队伍。要强化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义工队伍,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慈善机构的社会活动领域,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我的价值观篇8

关键词:价值观工作作风和而不同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们很多的、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现代的、西方的思想观念冲击、影响,多元的、自由的思想已经形成,致使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多了、杂了、乱了。当然很多的思想和主义是一种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如民主、自由、民权、市场经济、法制观念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等。但有些是很消极的,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和观念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产生了变化,使无产阶级唯物主义世界观发生了动摇,从而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了每个人的行为和态度,甚至使作风败坏、思想涣散,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事业发展。

所谓积极的价值观或高尚的价值观,指的是其价值观对于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组织的成长扩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谐稳定。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如此。

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理解

世界观:纯粹的哲学术语,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其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看法,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人生观。如古代岳飞的人生观便是精忠报国;和珅的人生观是出人头地、捞取财富;道德模范郭明义的人生观便是帮助他人、使人幸福,做一个爱心使者。人生观有享乐主义人生观、厌世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幸福主义人生观、乐观主义人生观及共产主义人生观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归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另外它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受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地位影响而影响的,也即与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有关。这些是价值观的属性范围。其作用:首先它支配着人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是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统帅,有导向作用,它决定了人们对荣誉利益的态度。其次,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影响人们判断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哪种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可取与不可取,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判断结果。另外,它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是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从价值观的属性和作用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导致的方向目的均不一样,最后达到的目标也不一致。

不言而喻,价值观具有因人则异的特性,相对稳定的特性还具备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改变的特性。

那么,如何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观呢?根据其属性,价值观只能进行层次排序,通过对价值观赋予荣誉、利益、自由、快乐、自尊、诚实、公平、服从、正义等观念内涵作为评价体系,依其相对重要性程度而形成层次,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层次。比如说消极的和积极的,低级的和高尚的价值观,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所以说,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单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人和单位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就我们个人和单位来说,必须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也即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单位发展,更确切地说是科学发展。我认为我所的核心价值观即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所人员的积极性、潜能和创造力,实现个人和单位快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个人价值得以实现。

这个与工作目标有差别,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价值观。几年来,我所的工作就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从制度、目的的制订,人员的使用,晋升与考核,组织架构的搭设,上下左右之间沟通、文化氛围以及个人利益的考虑等等,只是没有系统化、体系化而已,但基本上是按此运行的。

三、价值观对我所作风的影响

如前所述,个人价值观不同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表现在思想和工作作风上,有些是主流的、向上的、优良的,值得倡导的。但有些是不利的、是影响单位发展的。前者在此不多讲,主要谈谈后者,我归纳了有以下几种:

1、思想作风方面有:

(1)消极悲观思想严重:看不到单位和个人的前途,认为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反正就是这样,好不到哪里去,不思进取,破罐破摔。单位差了、坏了、垮了还会有人顶着,与己无关,组织会负责,没有主人翁责任意识。

(2)自私自利思想严重:只知道考虑自己,无论工作安排、培训学习,还是效益分配、评先评优、晋升等,不从集体出发,不考虑他人,不讲风格,不讲文明,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干,对自己不利的事就不干,更有甚者损人不利己(两个好友遇到一个仙人的故事)。

(3)乱攀比思想:不比成绩,只比待遇;不比奉献,只比索取;好的不学,差的互相抵。

我的价值观篇9

自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环境教育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内涵逐渐由“保护环境”发展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培育生态价值观,践行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互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共识,体现了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柱。[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态价值观的探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而生态价值观教育则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内容。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承载和孕育。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徘徊与反思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从统治和奴役自然过渡到爱惜和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稳定发展的文化,这里的“文”指包括个体与群体的“人”和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脉络,“化”指育化、教化和进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过程”和“发展进步”。[3]而动态发展的生态文化的结果就是实现生态文明。

基于以上背景,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微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系统的价值认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对于生态的感知。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中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除了自然生态领域,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学习和借用其运行方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追求互动的、和谐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宏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则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统一起来的价值观,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

同样地,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包含三层递进的内涵:

一是以生态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教育人们理解和领会何为“生态价值观”。

二是遵循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即在教育中渗透和融入对生态价值观的阐述,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关注和考察此种教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习得相关观念和改变行为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三是具有广义生态价值的教育,即将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里的一员,将其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得教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以及系统里其他因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一部分。媒体宣传是生态价值观通过社会教育进行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二者各具特点。

生态价值观的社会教育以宣传为主要手段,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主要通过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讲述来进行价值传递。公益广告、宣传画册、图示标语、传单活页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也是传播生态价值观相关信息的渠道。这种形式方便、即时、高效,但缺点也不容忽视,信息泛而不精、准确性受限。以我们目前接触较多的生态价值观宣传为例,主要内容是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但大多只是口号标语式的宣传,缺乏具体可行的途径说明和深层次的原因阐述,对于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通过社会传播的途径进行,还需要学校教育来融会贯通。大学生是受过系统的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知识群体,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习惯逐渐成型的阶段,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很强。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对社会主体的生态意识的内化起到铺垫和引导作用。

笔者所作的一项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现状,其特点是: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对现状的满意度中等。在调查中,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生态教育,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媒w等社会渠道,仅17%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约34%的高校有开设独立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其余的高校则在相关课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当被问到影响生态教育实施的因素时,七成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6]该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渠道较多,但缺乏固定形式和有效途径;而学校的生态教育若能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则会事半功倍。同时也表明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另外,目前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户外清洁、接近自然、节能环保为主,也有以生态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和比赛等。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正处于从起步走向发展的阶段,人们对其意义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些学校也正在进行探索,但若要形成系统、完善、成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和实施路径还有待深入研究。

我的价值观篇10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使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征与形象价值。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艰难地满足生存的必需,而消费社会显然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

二、教育价值观

(一)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教育价值观,指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整个教育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二)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思想,道家主张国家治理取法自然,以“为我”为中心,要求人们克制自己不受外物的诱惑,是典型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到了清朝末期,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及其“自由”、“民主”思想的萌生,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受到重视。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价值观开始出现从一元向多元发展的趋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接受优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同落后的教育保障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成为中国现实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为扭转这种局面,在九十年代末,又开始大规模地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其标准首先看其是否符合时展的需要,能否推动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那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呢?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教育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完成科学知识的讲授和社会经验的传递,发展学生智育。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形成能力,掌握个人生存和为社会服务的本领。第三,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掌握知识,学习技术,习得方法。第四,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和品格。

三、消费社会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当今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我国带入了消费社会和消费经济时代,社会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商业色彩,在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真空”,对学校、对家庭、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影响家长的教育价值观

学生家长是社会上的消费主力,在消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下,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各种消费行为及对社会现实的了解,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父母在消费社会里的感受最深,他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规划好一生所要走的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想尽一切办法,包括通过金钱交易和钱权交易等手段,让孩子进入重点幼儿园,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当前的幼儿入托难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然后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重点学校、实验学校里面的重点班、实验班,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将来就一定能成才,能挣到大钱,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当前择校风流行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为了孩子选择重点学校不惜几次搬家,居无定所也在所不惜。从小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一切都要进重点,考高分,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挣大钱。

(二)影响校长的办学理念

家长为学生挑选学校的依据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漂亮的校园、高文凭的师资比例、较高的升学率就没有资格被评上重点学校,也就意味着没有好的生源、没有较高的升学率、学校不被重视,进而越发展越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就不惜重金建设漂亮的校园、购买昂贵的仪器设备、高薪聘请高文凭的师资。至于这些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则另当别论。对教师的要求,也早已从育人为本改变成以升学率为本。教育政策规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恐怕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政绩报告里,而较少出现在教育实践中。

(三)影响教师的教学价值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以上面所谈到的四个方面的要求作为自己行为的选取目标和原则,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尤其要这样。在现实情况中,在学校唯分数是举,凭分论英雄,一切为升学率服务的观念指导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也存在一些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现象。最普遍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就是认为教学活动就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认为知识传授就等于能力培养、品德形成,因而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及思想教育忽略或重视不够,在教学行为上,表现为只重教而轻学,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等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能很好地得以贯彻的原因就在于此。素质教育,不仅不和现代社会的建设存在根本性的矛盾,相反,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