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57:22

农产品信息篇1

制定《关于农产品信息公布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成都市政府了《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建立产销信息制度”和“完善市场监测体系”。成都市农委根据文件要求,联合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农产品信息公布的实施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农产品信息公布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利用政府部门和企业建设的各类产销信息化平台,公布农产品生产、加工、批发与零售、走势与预警等信息,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产销平衡、市场有序、价格平稳、信息通畅。

建立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会商机制。为保障成都市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准确性,由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由市农委、市发改委、市交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气象局、市物流办、市农林科学院、市农发司、成都商物投集团等“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和业内专家参加的,全市主要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会商制度。

农产品信息篇2

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物流不仅包括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而且包括信息链、资金链,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农户和企业都带来相关收益。

一、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新疆农产品流通方面信息化应用总体上还处在“网上传信息,网下做交易”的初级阶段,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需的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尚未出现。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已成为制约新疆农产品经济发展的瓶颈。

1.信息意识淡薄,交易主体信息化参与程度不高

受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影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思想在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中根深蒂固。人们对农产品电子物流的认识不深,信息化的参与程度不高。电子商务形式上的虚拟性和目前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人们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度低,尽管电子商务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很多便捷,但观念上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是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搭建是否完备,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信息传播量的多少对于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疆的信息化程度逐年提高,但网络的建设和利用仍赶不上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速度,一方面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都没有网站,能实现联网并能进行网上交易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还没有专门针对批发市场应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有些市场开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现代信息技术仍未在批发市场中普及应用;有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些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市场信息的价值。

3.信息采集、整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新疆虽然部分建立了市场信息采集、的组织体系,但运转机制还不能与发达省市相比。市场信息怎么采集,谁来采集,怎么处理,谁来处理,怎么,谁来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同时信息采集对国内其他省市农产品信息涉足不多,而且没有专业的信息分析从业人员,市场信息质量良莠不一,缺乏实用性和权威性。

4.电子商务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经营数量较多,但形式和内容大多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目前,除了个别有影响的网站外,大部分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涉农部门网站以宣传本地农业、政务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同时,部分电子商务网站,虽然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但很少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指导各地农民种植、养殖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

5.农产品流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慢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在我国应用也是刚刚起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如poS技术、eDi技术、GpS技术、GiS技术、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等在新疆农产品流通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如算法密码的政策支持、密钥使用的标准、软件开发以及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等都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快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增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意识

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明确和强化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提供服务职能。重点扶持本地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

3.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当前要着力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两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信息商品意识、信息产业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把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通过宣传、授课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关的培训。

4.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农产品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5.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信息篇3

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保障。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改变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提高流通效率,使农业发生深刻变化。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明显偏少,同时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使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一方面,互联网的用户和农业网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及专门人员,致使市场信息、库存信息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2.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率低。有调查显示,几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实际上这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大多只是信息,展示企业形象,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易作用。大多数农产品网站冷冷清清,即使有了初步的搭建,也形同虚设。并且信息化建设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情况。

3.信息渠道不畅。在部分地市县没有建立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时,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没有开展,从而难以为监管主体和公众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尤其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方面,很难满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4.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不协调。农产品流通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流通的各个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一个环节效率、效益的提高有时会降低其他环节的效率、效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效率、效益降低。所以一个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流通系统必然是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系统。但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流不顺畅,流通的众多环节各自为战、竞争无序。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采取大量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策略来提高运输效率,但因与其他环节协调不足,往往出现盲目运输的现象,使鲜活农产品一时供过于求而无法销售,又难以储存,最终导致大量浪费,使系统整体蒙受损失。

5.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农产品流通由分散的成员各自进行运作,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没有形成连接市场、政府、用户、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等之间的信息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各方信息不能相互共享,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各方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造成信息封闭、堵塞。具体表现为市场建设无序,批发市场间价格差异明显,波动剧烈,信息失真,导致批发市场的重要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生产与消费的作用也不能有效体现。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信息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收集成本很高,加之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因此,单个企业和个人一般不主动去收集和信息,而是倾向于采取”搭便车”的做法。这就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具有公益性特点,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支持和投资。为此当前务必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1.加大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要有大量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酌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首先,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产品信息节目的播出时间,增加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量。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载体的利用率。其次,加大农村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速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的电信基础设施薄弱、通讯费用居高不下、农户电话普及率较低的实际状况。有关信息服务部门要开通农业信息咨询电话,方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与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期货市场建立联网,直接从信息源采集信息,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及时向外和传播,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信息供给不断满足信息需求,并带动信息需求的发展。

3.密切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农产品流通系统由于信息的不畅致使整体缺乏协调配合,但由于流通系统的各个邹分分属不同的运作主体,具有不司的利益偏好和关注倾向,依靠本身的力量无法达到整个系统的信息畅通和有序配合,因此,政府必须主动担负起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及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主动搭建有刊于各方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的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乍,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完善沟通渠道,使农产品流通系统各环节能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市场运行。

农产品信息篇4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一、大数据概况

大数据是指种类复杂、量多庞大的数据综合体系,使用传统数据方法,无法对此类数据进行抓取、管理及有效处理。大数据自身具备数据处理速度快、种类多、体量大等优势,且数据分析结果的观察力、决策力都十分强。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使用大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在成本数据进行加工之后,以获取更多的增值性信息,也就是说,借助分析当前的数据,预测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建成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输入数据得出结论,为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发展提供数据参考[1]。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不完善

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构建有所缺失,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相关数据信息采集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运行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且农产品物流自身还具备周期短、流通环节多等特征,所以,应该按时、定期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由于数据信息种类多样,且流程较为繁杂,数据类型具有差异性,所以信息采集技术也存在区别。目前,准确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当下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信息平台技术、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导致信息采集数据不完整,从而影响信息平台实际应用价值[2]。

(二)数据分析能力薄弱

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中,所收录的数据信息需要在分析检索基础上,才能够使其价值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国内企业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信息分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企业为缓解工作压力将信息分析处理工作外包,将会提升企业运行成本,还会影响数据信息真实性、准确性,提高监管难度。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初步发展研究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相关硬件设备设施不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所必备的冷链仓库建设也有所缺失,冷链运输车辆难以满足物流运行需求,相关物流运行链建设环节相互之间也没有紧密连接,也没能对配送中心布置进行科学规划,路网配送速度有待提升,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效率,也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此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数量有限,规模建设也较小,相关设备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的实际需求,自身具备的应用价值也没能充分发挥。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发展中,如果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会从根本上影响物流信息水平,在物流运转状态中也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会影响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4]。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基于大数据技术所构建的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架构,包含流程层、基础支持层、应用层、用户层等方面,为农产品物流运行提供保障。对所收集到信息进行及时、安全传输,并对所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远程分析检索,应用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保障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运作,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全过程监管,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免受损耗。

四、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功能系统

(一)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运输信息系统

在对农产品装载方案选择时,需要根据物流车辆的车组排列形式与车组模式进行安排。在对农产品摆放位置进行决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农产品货物的超限等级与物流运输车辆重心高度,尽可能避免集重装载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架,则应该明确支架的安放位置,确定货物转向架的具体高度,以此对货物的超限等级与车辆重心高度进行合理安排。通常情况下,农作物装载方案有多种形式,可通过对相关方案的科学技术性能进行对比,最终选择能够承载车辆载重能力的方案措施。对农产品冷链运输进行全程监管与可视化管理。农产品在物流流通运转中对温度也有需求,所以,需要在车辆中安装温度控制装置,并对车内温度状况与农产品质量进行实时检测处理,尽可能减少农产品损耗。

(二)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在农作物运输过程中,应该融入信息技术,并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信息数据平台的管理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所获取的物流运行信息真实有效,还需要对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创新,对物流调度进行合理安排,从根本上实现物流运行的资源共享,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配送小批量、多品种、配送分散,且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也没能实现共享,影响农产品配送效率,增加配送成本。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农产品进行智慧物流配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对配送方案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三)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仓储信息系统

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合理管控,能够提高物流运输实际应用价值,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规模、存储环境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环节中,通过对仓库内部建设进行优化布置,对仓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仓储环境及温度进行科学检测,从而实现农产品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采用自动化分拣技术,还能够提高仓储管理效率,以此为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产品信息库建设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需要借助追溯系统的力量,从中掌握与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记录。将追溯系统应用到乡村建设中时,由于农民接受新型技术设备的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向农民普及与讲解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优势与操作方法,从而完善农产品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为种植农产品的农民提供了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还需要相关政府增加成本资金投入,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提高农产品数据信息的准确度,从而提升信息平台的可信度。

(二)扩大追溯系统宣传覆盖面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使用与宣传力度,既要对农产品的生产者进行宣传,也需要对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在现代化互联网科技时代,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宣传力度。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借助新媒体科技力量,能够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农产品消费者正确认识与了解完善追溯系统的重要作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宣传,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强化人民群众对追溯系统与数据信息平台的认知度与信任感,城市居民也可以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农产品的质检工作中,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三)健全追溯系统系统结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身所具备综合性较强的特征,其中不仅包含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最后到营销部分,各环节间紧密相连,从而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决策者可以设定相应的优惠制度,从而保障各环节之间的友好互通,但都应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也正是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身具备复杂性,才需要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上,对其进行优化建设,增强各部门之间沟通协作能力,从而保证农产品数据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与城市居民消费者了解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优势,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时期,虽然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针对平台建设物流配送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要进一步改良与完善,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联合物流配送平台。实现物流运转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尽可能降低与规避农产品配送风险可能性的发生,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思莉,戴小红.新时期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技术,2021,40(03):29-33.

农产品信息篇5

1云计算技术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云计算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it能力服务的,采用分布式的构架为用户提供可持续更新的网络化访问的自助服务;提供开放的服务访问和管理接口,使供应商可以服务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孵化,服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拓展性;将资源聚合成资源池,对资源形成自动化的管理和快速交付;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计量来去判断服务使用消耗资源的多少,进行成本核算和计费等[2]。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的软硬件系统,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协作,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公共物流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存储、信息等[1]。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引入云计算技术,主要优势在于:①建立虚拟供应链体系,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商及企业物流部门进行连接;②通过云平台与其他的平台进行业务数据间的交换,对农产品物流进行集成化、专业化的整合,不断将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供求进行匹配;③按需服务,解决了信息数据较多的公司无法保存自身信息的问题,也可以在平台基础上开发自己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可以提供软件和服务。 

2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的出发点 

1)整合物流资源。客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农产品物流资源情况,根据自身要求和农产品本身特性,选择所需的物流资源。还可以供助信息平台对物流需求量进行分析和预测,据以规划物流设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整合农产品流通信息。利用一个平台完成产销供各类流通信息的汇集,增加农产品交易机会,缩短农产品在农户或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的滞留时间,直接减少货物损失,提高农产品新鲜度,同时减少网站的重复建设和维护费用。 

3)推动物流标准化。建立信息标准,信息包括了农产品的基本属性、物流特性、物流企业信息等;建立物流流程标准,减少农产品的货损和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和成本,及对完善标准以适用于实际情况。 

4)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为物流企业和客户提供物流信息,而且可以出租基本的物流信息系统服务,使物流公司有其独立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总体构架 

面向各类物流企业、物流中心及相关的企业物流部门等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依靠规模化的云计算处理能力、标准的物流作业流程、准确控制各个环节、智能的决策支持及全面信息共享来完成物流在各行业的所需要的信息化要求。[3]平台结构规划遵循先进性、可靠性、可拓展性、可维护性、可集成性、开放性、安全性和实用性等原则。 

基于云计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层的架构采用云计算应用模式的分类方式,分为三层: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基于云计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层主要为用户提供两个方面的服务:第一是为各种物理终端提供标准的接口,保证用户访问平台更具方便性,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其中物理终端主要包括传统pC、便携式pC、平台电脑、移动设备、手持终端设备和自动传感设备等;第二是提供开发人员使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外部用户调用的webservice。平台的用户层是通过服务层来满足自身需求,主要包括了农户、物流供应商、物流服务需求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及政府部门等。 

图1平台功能图 

4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为了满足用户对物流业务信息的需求,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包括:数据交换功能、集成系统控制功能、物流业务在线交易、物流业务辅助决策功能、物流业务信息查询功能、会员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功能、增值服务。在线交易功能包括物流业务在线交易功能和软件服务在线交易功能。物流业务辅助决策功能包括:①为政府建立物流政策、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②为建立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战略提供实施依据,确定正确的物流保障系统;③为企业或客户提供物流供需状况,根据供需状况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④为企业提供快速可靠的客户反应体系,根据用户的订单或需求情况,将业务进行合理有效连接,保证物流业务有效而快速的进行,促进物流效率的提升。 

农产品信息篇6

刘镇东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首届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会。这次会议由我和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宗共同主持。

下面,首先请张秘书长介绍出席这次会的领导和嘉宾,并主持总社协会企业和**企业项目。

 

下面,由我主持**企业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

请****东果菜批发市场常务副主任裴东辉上台信息;

 

请**欧意金土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磊上台信息;

 

请**县秋利有机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秋利上台信息;

 

请**县唐丰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森上台信息;

 

请**稻香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贺海上台信息;

 

请**县曾茂蔬菜专业合作社副场长孙建国上台信息;

 

请**市风达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军上台信息;

 

请**市**区白龙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术保上台信息;

 

请**蓝天鸿兴水产有限公司高力全上台信息;

 

请**汇香植物油有限公司经理姚凤敏上台信息;

请**南县姚王庄镇**沿果菜批发公司经理徐栋上台信息;

 

请**南县鑫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少华上台信息;

 

请****酿酒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曹家齐上台信息;

 

请**市**区火石营镇绿野黄瓜协会会长甄成林上台信息;

 

请**三野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孙怀珠上台信息;

 

请**黑猫王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齐上台信息;

 

请**种猪场总经理王树臣上台信息;

 

请**金玉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营销部经理孙一韦上台信息;

请**县燕**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建合上台信息;

 

请**县宝福牧业有限公司吴利民上台信息;

 

请**市和发食品厂董事长王志和上台信息;

 

请**市旗风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士杰上台信息;

 

请**市乐丫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冰上台信息;

 

请**市佳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秀华上台信息;

 

请**尚禾谷板栗发展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朱阁上台信息;

 

请**县远洋食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秀艳上台信息;

 

请**县金帝甘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福聪上台信息;

 

请**栗源食品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马昆然上台信息;

 

请**美客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刘军上台信息;

 

请**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井印上台信息。

 

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会到此结束。

有意进一步洽谈的企业可以到会场右侧的洽谈区自行对接交流

农产品信息篇7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价值链;利益主体;食品安全

abstract:theinformationasymmetryofchina′sagriculturalproductmarketnotonlyisoneofthemainreasonsforinefficientallocationofagriculturalresources,largefluctuationsinagriculturalproductandfarmers′economicinterestsandtheconsumers′interests′losses,butalsoresultsinthevalue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difficulttoformthemaininterestssymbiosis,sothatthewholeindustrylacksofmarketcompetitiveness.agriculturalmarketinformationasymmetryismainlybetweenagriculturalproductsproducersandconsumers;betweenagriculturalproductsproducersandgovernment;betweenagriculturalproductsproducersandvaluechainstakeholders;betweenthedomesticagriculturalmarketandthe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market.

keywords:agriculturalproduct;informationasymmetry;valuechain;stakeholder;foodsafety

现代农业产业的运行需要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突出表现。农产品价值链的管理是按照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在其最终价值实现的各环节、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工与协作,以提高整个价值链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体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然而,这种分工与协作的效率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础上,各市场主体之间需要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造成农业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主要农产品生产波动性大,农产品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农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公平,特别是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难以维护,最终导致中国农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难以形成利益共生体而使整个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研究中国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完善,对于推进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理论界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或集中在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而很少对农产品整个价值链进行研究。冉文江等(2004)提出了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张永林等(2004)提出了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稀缺资源,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给农民造成的损害过程和对农业经济造成的后果,提出保护农民利益的观点。本文从整个农产品价值链上来研究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推进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拓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中国农产品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只能达到一种和帕雷托最优相比的次优状态,即表现为市场失灵。对于每个市场主体来说,如果决策所依据的市场信息是不完全或是错误的,则其决策不可能达到最优甚至是错误的,这就会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低效率。纵观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制度性安排差异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各市场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一,出现了农产品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根据消费者需求供给产品,消费者根据自身消费偏好选择产品。然而,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给者农民大多数力量薄弱,及时掌握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准确评估和鉴别消费者需求。结果导致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发生,一般品质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而优质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相混合,容易产生农产品供给者的逆向选择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生产农产品优质化的难度,也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农产品生产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对农业调控的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是由政府安排的,政府要农民种什么,农民就种什么。然而,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目标与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目标往往不一致。政府在宏观上知道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而农民不知道。农民的选择是在保证自身食品消费安全的情况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决策依据,这是导致中国农产品生产波动性比较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中国食品供给安全问题。

3.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价值链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上,广大农产品生产者首先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者,大多数分散的农民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所处农村地域,不可能充分掌握农产品生产投资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市场相对垄断的条件下,农民作为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的消费者其利益将受到损害。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出现的大量损农、坑农现象,正是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次,在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上,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和经销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产生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上各主体利益的不公平分配问题,削弱了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

4.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安全传统观念的敏感性,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市场信息处于一种相对保密状态,如国家粮食储备量。中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与国际粮食市场相对隔离,导致国内外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难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中国难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平抑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进出口大国。其中大米的进出口占有相当比例的份额。但是,由于中国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和主导权,这就难以维护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权益。

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而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地位的特殊性和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有密切关系。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要农产品储备信息的传统安全敏感性和农户储备信息的封闭性。在农产品市场中,一国农产品储备是调节农产品市场均衡的一个重要信息。而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储备量)从国家安全敏感性角度考虑都是不公开的。在国家主要农产品(粮食储备)信息方面,只有政府单方面掌握信息,而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消费者主要农产品(粮食)储备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政府和其它市场主体也很难掌握其农产品(粮食)库存信息。这就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中储备信息的严重失真和不对称,从而难以高效地发挥国家农产品(粮食)储备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职能,而导致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性加大,甚至影响到国家食品(粮食)安全。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农产品库存量数字信息是应公开,这样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粮农)和农产品消费者判断市场供求关系,也同时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研究判断未来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以供农产品市场主体决策。

但是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突出难题,由此导致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一哄而上、结构雷同,失去自己特色的盲目调整现象。中国农户大多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另外,农产品的鲜活性特点,使得农业结构调整相对其它产业部门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性。

2.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哑铃型组织体系。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哑铃型组织体系是指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两头大中间小,即在农产品供给链上,前端具有众多的、缺乏组织化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者,未端则是众多和分散的消费者,中间农产品经销商较少且具有一定垄断性。在这种农产品市场结构中,农产品经销商市场信息来源广泛,经济意识强,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农产品经销商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垄断,从自身成本最小化或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虚假信息或隐藏信息而行使机会主义行为,利用不平等的交易条件对农民利益进行挤压。

而分散经营的农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的地位,甚至就卖方而言他们也属于最末端,被一级又一级的农产品经销商贩牵制和盘剥,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基本上受市场左右,而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同时,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只受过初中以下文化教育,这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获取能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没有稳固的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组织,这就直接导致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捕获能力和鉴别能力不足,这使得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中国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导致中国大宗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其它一般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宗农产品如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的传统计划性难以消除。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致命之处就是难于做到信息对称,它是体制障碍决定了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有人称作“信息阻断”)。其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的微观组织难于得到全面的真实的信息,只能被动地接受指令信息;另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指挥中心,往往也很难及时地得到正确的相对全面的信息,难于及时地作出正确决策。后果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他得到信息太晚了或根本就得不到信息;一个是他得到信息不晚但信息不准确,不足以使他适时地作出正确决策。得不到的信息、迟到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都会使农产品市场各主体无法正确地决策。

4.农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由于农产品是季节性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在一年的时间里价格起伏很大,农产品收获时的价格与下一个生产季节前的价格可能有较大差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民很难作出准确预期。在农产品生产季节,由于农民资金紧张,要购买新的农用物资,他们迫不及待地出卖农产品;而农产品集中供给高峰后,价格回升,广大农民早已无货(粮食)可卖了。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回升又会给农民一个“供不应求”的信号,将刺激农民在下一年里增加农产品种植。但是下年的农产品市场行情具有不确定性,也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导致出现“价格低——收入少——减少种植——价格上涨——增加种植——价格下跌”,最终农民还是没有增加收入,农业生产经营陷入一个周而复始的低效益怪圈。

5.获取信息的成本负担。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各种市场要素的获取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科斯指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成本。发现价格和交易信息,发现交易对手到谈判签约,到合约的履,都有成本问题。而问题是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广大农民无力负担这种信息成本,而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上提供的廉价和免费信息非常有限。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共享性问题,存在免费搭车现象也难以避免,这就必然造成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供给不足,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克服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建议

农产品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的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在特定环境下将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严重的同步性问题。任何市场都有同步性问题,但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同步性问题表现得太过严重,超出了市场平稳运行的容许范围,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也威胁着中国农产品供给安全。解决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从促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和消除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障碍因素出发,发挥农产品价值链上“政府、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农民、经销商、加工商和消费者”等不同市场主体的作用,尽可能克服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1.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完善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生产具有长周期特征,农产品价格的滞后性调节必然导致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根据西方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经验,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两大职能,就可减少农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同时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的信息盲点。鉴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信息的现状,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进一步稳定发展期货市场,通过发挥期货市场预期价格的指导作用,促进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和组织生产,解决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同时,进一步集中发展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农产品集贸市场,形成由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三个层次市场有机组成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2.加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和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中国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消费者、企业及个体私营商。例如:目前,中国农户大约有2.44亿户,其中,种粮农户估计约1.7亿户(按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估算),国有粮食企业总计43259户,其中,购销企业24519户,购销企业的主体部分是直接面对粮农的乡镇粮站和粮库,这些企业掌握的商品粮因地区和时期不同而不同,在粮食主产区估计在70%-90%左右。其余商品粮源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所掌握,其数目尚难准确统计。商品粮的消费者则是5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和一部分不种粮的农户。如何使农产品价值链上农户、消费者、企业及个体私营商等利益主体之间能有效的连接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和获取市场信息能力是最有效手段之一。发展多种多样的农民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把分散的小农经济与统一社会化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连接起来,组织和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特别是进入批发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提高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能力,能有效克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3.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主要表现,难以通过市场本身加以克服。同时,农产品市场稳定对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加强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扩大政府提供免费和廉价信息范围和水平,促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可采取的措施:第一,强化地方农业信息中心和基层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网服务体系。第二,引入竞争机制缓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垄断是信息不对称的又一因素,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供给方面适当引入竞争性企业进入,有利于打破信息优势方的信息垄断,阻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第三,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主导地位。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要靠政府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廉价和免费信息来解决,政府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由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和预测预警等信息,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升级,使农业生产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

4.加大政府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中国,农业经济是弱势经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生产者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摆脱这种困境,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政府加大市场监督检查,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水平,改进检测手段,严格市场执法,坚决打击各种坑农、损农的市场欺诈行为,以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来维护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进入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只有那些具备规定条件的经营者才允许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这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有效监管制度,是保障农产品价值链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永林,王世春.信息不对称经济中的农民权利保护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5):59-62.

[2]李明慧.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j].技术经济,2004(1):62-63.

[3]冉文江,冯俊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化进程的完善[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2):85-86.

[4]谈东华.江西省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10):141-144.

农产品信息篇8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03

随着我国internet的深入应用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物流各方需要高效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产业协作,传统的信息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应用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应用平台的广泛应用。

一.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概况

1.信息服务产品取得突破性发展

(1)农产品物流网络交易市场

农产品物流网络市场上汇集了大量来自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依据优化策略提供撮合,显著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这种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的服务专业有效,但是功能较为单一,对于交易相关的其他多个环节支持性较差。因此此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在相应的增值服务上有所突破。

(2)细分功能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从目前来看,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呈现两种趋势,一类是小规模且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另一类是功能更强大,适应范围更广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这种细分功能的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克服企业发展过程中物流服务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缺陷[1]。

(3)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应用

应用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交易各方对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可视,一整套的解决了农产品交易各方所需要的物流服务,具有明显的效率和成本优势。集成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由于通过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物流服务,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得到相应的物流服务。

2.部分区域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取得实效

国内已有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体还是在农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所在地,沿海发达地区。地处北部区域的山东省建成了以蔬菜电子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还建立起农贸物流整体调配调度中心和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多功能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浙江省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结合电子政务,出现了一些面向全社会、跨越多个部门的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并促进了相关农产品企业的物流发展。

3.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1)eDi物流信息交换技术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将需转换的交易信息转换成标准化的数据信息格式,并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的一种电子数据信息传输方法。eDi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中应用广泛,它的应用对于调节产品的供需、缩短流通渠道、解决不经济的流通规模及降低流通成本有极大的作用。

(2)包装物的标识技术

我国农产品未来的发展必然要满足食品安全的全方位要求,构建现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凭借相关的标识技术,是农业加快信息化进程的优选技术。部分农产品物流企业将更先进的RFiD电子标签附着在农产品表面,射频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标识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农产品的信息目的,这项技术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信息跟踪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3)农产品物流的定位跟踪技术

农产品物流企业能够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实时锁定车辆的具体位置,可以结合地图和车辆位置对运送的农产品车辆进行线路导航和跟踪,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和物流服务质量。农产品物流企业利用集成了GiS功能的物流分析软件,能够有效缩短运送路径、合理安排车次和相关设施的运营。

4.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多种建设资金投入

国家在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均包含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并制定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标准与作业规范,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商贸物流企业等相关产业主体提高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用。突出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物流服务交易平台、电子化口岸通关以及综合运输信息平台作为建设的重点项目[2]。

二.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缺乏

我国一直逐年加大在农业生产上的资金投入,但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有限的物流投入资金也局限在针对物流装备的购买上,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农产品物流的方方面面,所需资金庞大,仅凭单个企业的力量并不能完成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

2.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足

(1)农民上网用户少

根据农业部门对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比例还不足1%。首先农民买电脑后不会使用,缺乏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还有由于上网成本较高导致不愿意上网,甚至有少数农民根本买不起计算机。

(2)网站分布不均衡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就很少。当前,服务农业的信息网站在所有网站所占的比例还不高,而且服务内容缺乏,利用程度也很低。

(3)缺少大规模的农业应用数据库

我国大型数据库的建设的时间较短,多个农业相关单位都有其业务数据库,但真正运行和产生效益的较少,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普通农民要在工作中使用它们也要面临很多困难。此外,由于存在数据保密和内部利益问题,使得既有的这些数据库资源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起步晚,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还非常落后,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如poS技术、eDi技术、GpS技术、GiS技术、条形码技术等在国内农产品物流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像条码技术这样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程度仍然很低,农产品物流追踪、相关的食品追溯无法广泛开展。

4.信息标准化欠发展

我国农产品信息标准化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物流信息标准化是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良好开展基础,相对较低的物流信息标准化程度也导致了农产品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信息无法得到快捷的互通和共享,限制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的提升,也同时抑制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标准化程度,使其难以获得规模化的经济优势[3]。

5.专业建设人才不足

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高的专业性,而我国农村就业人口文化程度较低,服务基层的信息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中国当前十分缺乏既有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知识,又具有比较高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也缺乏从事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软硬件开发、通信保障以及系统分析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

三.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众多的社会资源,而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的资源巨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其公信力的优势,大力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维护公平竞争和规范的市场秩序,推动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建立吸引和培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留住及用好人才的环境。

2.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物流产业特征较为突出,我国社会整体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特别是在经济较为不发达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服务水平尤为低下。因此,首先要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综合指挥网、运输信息网、供求信息网及仓储信息网等等,为农产品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打下基础;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将物流信息、道路状况、油价、成本信息、企业信息、人才等详细数据收录其中,并实时进行更新。

3.加强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产品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除强调对internet的使用外,还应融合现代数据采集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技术是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之间资源的有效传递与共享,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信息平台作出相应决策方案的保证。

4.提升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应用

在制订物流信息化标准的工作中,要从我国农产品物流和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特性出发,密切关注物流各相关产业在物流标准化方面的衔接,推动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当前社会急需信息标准的制订。着力解决现有物流信息标准管理不规范、标准体系众多和分散的问题,积极争取与物流相关的部门、农产品产业、社会技术组织合作,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发展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5.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当前,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需要有一批专门负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队伍,利用专业知识来提高物流效率。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产业知识、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知识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对于科技知识了解相对较少的农产品生产及经营者来讲,应该加强知识的学习。相关行业企业要加强进行人员培训,注重培养自己的物流信息人才队伍。

结论

农产品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是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解决农产品信息不畅和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建设薄弱问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平台能够促进农产品高效率和安全的流通,降低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丹.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1,(11):41-44.

[2]张峰,肖吉军.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研究[J].物流商论,2012,(5):145-146.

[3]章程凯.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0,(12):185-187.

作者简介:张振文(1976-),男,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化。

农产品信息篇9

论文摘要: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非价格竞争的基础。农产品质量特性不仅具有多维性,还具有隐蔽性,而隐蔽性的质量特性往往又是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农产品质量特性的隐蔽性造成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与质量保障机制,就会造成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失序,从而在长期内降低地区(国家)农产品非价格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的非价格竞争所遭遇的最大障碍是,由于农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消费者难以掌握关于农产品质量的真实完整的信息并据以决定购买行为。差异化经营往往要以提高成本为代价,成本提高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是即期的,质量差异带来的产品价格加成却可能是滞后的,甚至在较长时期内都无法获得市场承认。在缺乏有效的质量信息传导机制的市场上,这种矛盾往往造成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的优质农产品被价格低廉的劣质农产品挤出,即形成所谓“柠檬市场”。。这说明买卖双方之间关于农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状态将造成市场失序,使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失去健康的市场环境和价格机制保障。信息不对称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市场环境问题,但市场非价格竞争环境的长期失序对地区(国家)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具有深远、根本性的影响。这是因为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长期失序使地区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的培育丧失良好的制度环境,导致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投机行为,即不断降低农产品质量,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而进行以次充好、追求短期利益,在长期内造成地区(国家)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极其低下。

一、农产品质量特性的类型

纳尔森(nelson,1970)曾经论证过两种类型商品的存在:先验型商品和后验型商品,前者是指那些在购买之前质量可以检验的商品,如人们在购买一件上衣时可以预先在商店验证其质量;后者指那些在购买之前非常难以确定质量的商品,如消费者无法仅凭包装就确定一种新上市的软饮料的味道。事实上,农产品在不同的质量特性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根据消费者掌握信息的难度不同,可将农产品质量特性相应分为三类:

1.观察型特性

对于这一类质量特性,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常识,以及农产品外观、标签、等级等公开信息,得出对农产品质量的客观、真实的评价,并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做出购买决策。农产品的外观、新鲜程度等往往属于农产品研究观察型特性。观察型特性是农产品的外显质量特性,它只要求消费者基于常识的判断,这类质量特性可以在购买之前被充分掌握,因而直接影响购买决策。

2.经验型特性

经验特性是消费者通过消费体验才能掌握其信息的农产品质量特性。消费者虽然在购买前无法获得农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形成对该农产品质量的确定性评价,但本次对农产品的消费体验将影响消费者以后对该种农产品的购买行为。食品的滋味、营养、卫生、有害物质残留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等必须要在消费行为发生之后,甚至经过多次消费行为累积才能被消费者察觉,因此属于经验型质量特性。这说明,经验特性是可以掌握的,但信息掌握相对于购买决策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该类质量特性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是滞后的。

3.信任型特性

农产品所包含的一些质量信息,消费者即使在消费行为发生之后也无法确定地做出判断,则此时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销售者一旦取得消费者对其出售的农产品品质的信任,则会立即获得相当于“信任租”的价格加成。农产品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违反动物福利、是否转基因产品等都属于信任型质量特性的范畴。消费者对这类质量特性的信任可能基于销售者的承诺,或者第三方(如政府部门)提供的证明和担保。如我国在一些地方试行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的标识,即为政府部门对具备生产信任型质量特性的农产品的能力的农业企业出据官方认证的一种方式。

经验型特性和信任型特性是形成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关键。经验型特性和信任型特性并非不可了解,但针对每一批次的农产品进行调查在经济上是消费者乃至政府也难以承受的。这意味着生产者降低质量的行为在短期内不会反映到农产品的市场绩效上来,因此,生产者在经验型和信任型质量特性上总是具有降低质量水平以牟取短期利益的动机。

二、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相对于农产品的经验型品质特性和信任型品质特性而言的。信息不对称并非仅仅发生在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还发生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者与农业生产者、初级产品生产者与加工商、加工商与批发零售商、以及各个市场主体与管理当局之问。造成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之间的矛盾,以及某些质量特性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特点。具体来说,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产生于以下环节和原因。

1.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的知识局限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与新型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农产品质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在知识和信息上不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2.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过程缺乏标准与监督

我国农业小农生产主体分散、分布地域广阔、农产品品种众多而产量巨大,又缺乏标识,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差;食品加工行业资金、技术要求低、进入壁垒低,存在大量作坊式生产,这些在客观上为政府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带来了困难。加之长期以来政府在短缺经济的阴影下只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没有形成有效的农产品质量管理监督制度与手段,生产环节缺乏质量标准和有效监督,使得农产品质量在生产源头上就存在隐蔽、不透明的弊端。

3.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不合格的农药、化肥、饲料、各种添加剂、动物药品等是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物质来源。生产者仅凭简单的技术手段难以辨别这些生产资料的优劣,往往出于片面降低成本的动机采用价低质次的生产资料。

4.农产品质量特性的隐蔽性客观上造成消费者无法凭观察掌握全部质量信息

农产品的成本与质量之间,以及显性质量(如外观)与隐性质量(如安全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成本降低与显性质量对生产经营者利润的影响是当期的直接的,而隐性程度较高的经验型质量特性和信任型质量特性对农产品市场绩效的影响则具有滞后性、间接性。生产者自然存在追逐短期利益与直接利益的动机。在此动机趋势下,如果市场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与质量保障机制,生产者就可能有意隐瞒真实的质量状况,或者故意强调产品的显性品质,甚至采取质量和价格欺诈行为,加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三、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与手段

1.质量标准与市场准入

农产品质量标准是将具有隐性特点的农产品特性外显化的制度与手段之一。标准之所以能够作为克服信息不对称、传递农产品隐性质量特性的重要制度手段,是因为标准在形式上具有便于各方面的市场主体掌握信息的公开化与格式化的性质;标准是由权威组织机构颁发的具有约束力的正式文件;标准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这些特性,农产品质量标准节约了市场主体之间在交易发生之前用来就农产品质量信息进行沟通、以及在发生了农产品质量责任事故之后用于处理各方面关系的交易成本。农产品市场准人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质量标准,一种由政府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它规定了农产品能够进入市场销售的质量底线。

2.标识制度与企业商誉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是一种采取标记的方法传递农产品信息、并通过标识收益、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渠道和潜在的赔偿责任来约束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质量行为的制度体系。标识具有显示农产品特定品质特性的功能,如无公害食品以及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向消费者传递具有隐性特性的农产品品质,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供依据。农产品标识制度与农产品标准密切相关,标识代表了对某种标准的承诺,这种标准往往并非强制性的,但一经标识化就具有了某种约束力。农产品的品牌、商标是一种特殊的标识,它是由企业在利益动机趋势下自觉采取的一种标识行为,也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借以传递其产品质量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共同的特性是农业企业通过先期投资建立在产品质量及其他非价格竞争因素方面所具有的企业信誉,使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农产品的隐性质量特性产生信任感,从而为这些质量特性支付一定的价格。

企业通过品牌、商标、广告和各种形式的标识,作为一种物化手段建立起具有价值的信息资产,即企业的商誉。商誉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企业既可以借以取得均匀的投资回报,也可以在短期内出售商誉将资产变现。[4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质量上采取欺诈行为(即降低质量而依然索取相同的价格)是企业出售商誉将资产变现的方式之一。无疑,质量欺诈阻碍了市场信息传递的有序性与真实性,破坏了农产品非价格竞争秩序。如何约束企业在采用品牌、商标、广告等手段传递农产品质量信息时的投机行为,是此类制度建设的重点。

3.合同生产

合同生产是农业企业按照购买者对农产品的特殊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合同保证的价格将农产品出手给既定消费者的一种生产与交易方式,也称“订单农业”。在合同生产方式下,企业对消费者的质量要求有确定性的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也有合理的预期,买方和卖方之间通过合同约定对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达成一致性意见,并按合同规定形成对违约的处理意见。合同不仅为购买方提供了关于农产品质量的合同保证,而且为农产品销售方为生产一定质量的农产品而发生的专用资产投资提供了合同价格保障,减少了投资专用资产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合同生产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形式,也是农业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高级阶段,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为其出售的农产品提供的质量担保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质量担保作为一项标准化合同,针对市场上的广大消费者提供其产品的质量信息,并承诺在一定价格下企业的质量责任。

参考文献: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孟书,孙光明.市场信息非对称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6(7).

[3]屠康.农业标准化如何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3(3).

农产品信息篇10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5m1e追溯法供应链追溯法案例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食用农产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特别是疯牛病、奶粉事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追溯体系方面,Golan,elisc(2002)设定了衡量可追溯体系的三个标准:宽度(breadth)、深度(depth)、精确度(precision);Diogom.Souza-monteiro针对追溯系统在啤酒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应用;元成斌根据四川60家食用农产品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可追溯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周善祥等(2007)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安全追溯追溯模式;在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方面,闫凤超等搭建了一种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对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屈晓晖等全面的探讨了蔬果农产品可追溯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及其应用。

上述文献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追溯体系、追溯信息系统的研究,而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法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拟从5m1e信息追溯法和供应链追溯法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为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提供参考。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方法

当食用农产品发生安全问题时或者消费者、政府、企业等需要对食用农产品进行追溯时除了前面提到的追溯码外,怎样追溯查询食用农产品的信息,是人们面对的有一个问题,这里总结两种追溯的方法。

1.5m1e法:即人、机、料、环、法、测对查询进行分类。

人:即人员,按照食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可查询的人员有生产人员、加工包装人员、质检人员、运输人员、销售人员,可以按照人员的类别对查询信息进行分类。

机:即机器设备,通常指生产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以生产设备为对象,按照不同设备进行信息的分类,便于查询。

料:指食用农产品的原料也就是食用农产品本身。以食用农产品为对象,根据食用农产品的不同建立数据信息库,查询时按照食用农产品名称进行产品追溯。

法:即所用的方法手段。以食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中的不同方法和手段为对象,根据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采用方法和手段为对象建立数据信息库,按照整个供应链中的不同方法和手段特征,分类进行产品追溯。

环:即环境,以食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中的不同环境为对象,包括食用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加工环境、运输环境、检测环境、销售环境等,进行产品信息分类,按照食用农产品不同的环境特征分类进行产品追溯。

测:包括测量方法和仪器。即按照食用农产品整个产品周期所涉及测量方法和仪器的特征,分类进行产品追溯。

2.供应链追溯法

这种方法即按照整个农产品的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追溯,即按生产环节、加工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分类进行追溯。

三、基于供应链追溯方法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威海金蚂蚁水产品养殖公司为例,该公司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按照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划分,分为养殖信息子系统、加工信息子系统、水产运输信息子系统、批发市场子系统构成。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的追溯信息系统还要方便有关政府部门、质检单位、消费者等的追溯查询,因此该公司的追溯信息系统还有一个外部接口,便于这几类用户登入追溯查询,如图1所示:

1.在养殖环节,由于水产养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养殖环节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养殖信息系统又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种苗信息、养殖饲料信息、养殖用药信息、养殖水域信息、捕捞信息。同时公司采用的追溯标签记录相关信息,并采用射频技术进行信息录入追溯信息系统数据库,便于查询养殖环节的细节信息。

2.在加工环节,系统采用的追溯标签内含有与企业当地数据相关联的信息,如加工批号、加工日期、加工方法、加工人员水产品加工环节的信息,便于相关的管理中心查询,同时也要便于供应链下游环节的查询,便于通过电子标签对水产品进行追溯。

3.在运输环节,运输工具的相关标签数据内包括的信息有:运输的水产品信息、运输的起始点、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所用容器、运输人员等信息。

4.在销售环节,系统的数据中将包含销售者的相关信息、销售的时间、保存的温度、到货时间、货源等。

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水产品的整个养殖到销售的过程按照不同的环节进行安全追溯。这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已经存有各个环节的各种有关信息,当需要对水产品进行信息追溯时,只需要登入该公司的追溯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的要求,根据各个子系统的特点就可以实现产品信息的追溯。

通过这个追溯信息系统,与该公司相关的有关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追溯对该公司的产品信息进行追溯。而且通过该系统的外部接口,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质量检验部门、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分别对该公司的产品进行监管、认证、检验和投诉。

四、小结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得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工作,从而可以在出事后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和查明事故原因,这就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追溯方法来辅助该工作。本文所阐述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的达到确定责任人和查明事故原因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Golanelise,Kaissoff,Barry.traceabilityintheU.SFoodSupply:economictheoryandindustryStudy[J].2002,(6)

[2]Diogom.Souza-monteiro,Juliea.Caswell.implamentingtraceabilityinBeerSupplyChains[J].DepartmentofResourceeconomicofUniversityofamherstworkingpaper2004-6,2004

[3]元成斌: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行为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9

[4]周善祥: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