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十二公十二公的意思
shíèrgōng

十二公


拼音shí èr gōng
注音ㄕˊ ㄦˋ ㄍㄨㄥ

十二公

词语解释

十二公[ shí èr gōng ]

⒈  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引证解释

⒈  指《春秋》所载 鲁国 的十二个国君,即 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汉书·儒林传序》:“﹝ 孔子 ﹞因 鲁 《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 文 武 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庄子·天道》“﹝ 孔子 ﹞往见 老耼 而 老耼 不许,於是繙十二经以説” 唐 陆德明 释文:“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

分字解释


※ "十二公"的意思解释、十二公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十二公”的意思:

“十二公”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十二名进士。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也泛指才学出众的人。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公”字有多种解释,包括“男子之美称”、“尊称”、“公正无私”等。但“十二公”作为一个成语,并没有单独的条目。

出处:

“十二公”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是由“进士及第”的概念引申而来,并非来源于某一具体的文献或故事。

同义词:

十二俊

十二英

十二魁

反义词:

十二废

十二落第

相关词语:

进士及第

科举制度

金榜题名

举人

解元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十二公”是一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但它与科举制度有关,可以联想到一些关于科举的古代故事,如《范进中举》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那些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十二公”的士子,都受到了皇上的隆重召见,成为朝中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