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衣


拼音zī yī
注音ㄗ 一

繁体緇衣

缁衣

词语解释

缁衣[ zī yī ]

⒈  亦作“?衣”。

⒉  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⒊  泛指黑色衣服。

⒋  《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郑武公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⒌  僧尼的服装。

⒍  引申指佛教。

⒎  借指僧人。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毛 传:“緇,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⒉  泛指黑色衣服。

《列子·说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⒊  《诗·郑风》篇名。 《诗序》谓系赞美 郑武公 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 武公 好贤之诗。

《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緇衣》,恶恶如《巷伯》。’”
郑玄 注:“《緇衣》《巷伯》皆《诗》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贤者也。”
唐 陆贽 《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緇衣》之美。”

⒋  僧尼的服装。

唐 韦应物 《秋景诣琅琊精舍》诗:“悟言緇衣子,萧洒中林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 阿弥陀佛 ’。”

⒌  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亚之 《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国已来,国人为緇衣之学多,几与儒等。”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庐山诗》之三一:“欧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

⒍  借指僧人。

唐 刘商 《题禅居废寺》诗:“凋残精舍在,连步访緇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丞相是当朝黄阁,小尼是出世緇衣。”

国语辞典

缁衣[ zī yī ]

⒈  黑衣。古代卿士听朝的正服。

《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他可咏缁衣,见说芳名好爵縻。」

⒉  僧侣穿的衣服。

⒊  《诗经·郑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缁衣,美武公也。」首章二句为:「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黑色。缁衣,卿士居私朝之服也。

分字解释


※ "缁衣"的意思解释、缁衣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AI解释


词语“缁衣”的意思:

缁衣,指的是黑色的衣服,通常用来指代僧侣或修行者的服装。在中国古代,僧侣穿黑色的僧袍,因此“缁衣”也常用来象征出家修行或佛教。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缁衣的解释如下:“缁,黑也。衣,衣服也。缁衣,黑色之衣也。僧人常服也。”

出处:

“缁衣”这一词语的出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根据其意义,可以推测它与佛教有关,与僧侣的服饰相关。

同义词:

黑色的衣服、僧袍、僧衣、黑衣、黑衫

反义词:

白衣(指白色的衣服,如道士或儒士所穿)

相关词语:

缁流(指僧侣)、缁素(指僧侣和俗家弟子)、缁门(指寺院)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缁衣”的故事或典故,网上并没有特别著名的故事,但可以提及一些与僧侣或佛教相关的传说。例如,佛教传说中的达摩祖师,他身穿缁衣,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传下了“禅宗”一脉。

用这个词语造句:

寺院的僧人们身着缁衣,在晨曦中诵经礼佛,宁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