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词语解释
十二时[ shí èr shí ]
⒈ 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犹言一昼夜,全天。词牌名。亦称“十二时慢”。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声》一般为十二板,故亦有《十二时》之称。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左传·昭公五年》 杜预 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
⒉ 犹言一昼夜,全天。
引唐 王维 《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宋史·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⒊ 词牌名。亦称“十二时慢”。 宋 鼓吹四曲之一,双调或三段,有平韵、仄韵两调,四体。又为《忆少年》的别名,双调四六或四七字两体。
⒋ 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声》一般为十二板,故亦有《十二时》之称。
国语辞典
十二时[ shí èr shí ]
⒈ 古人分一天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
⒉ 全天。
引唐·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宋史·卷三八五·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⒊ 词牌名。宋鼓吹四曲之一。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
分字解释
※ "十二时"的意思解释、十二时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这些兽首人形十二时像中,未羊的形貌,长角弯卷耳后,双目前视,显得比其他像更庄重得体。
2.昨中午十二时三十分许,李登辉抵达荣总介寿堂蒋方良女士的灵前鞠躬致意,由于事前未通知,他的来访令许多人感到错愕。
AI解释
词语“十二时”的意思:
“十二时”是指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它是古代中国计时系统的一部分,用于表示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十二时”可能被解释为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的计时方法,每个时辰对应现代的两个小时。
出处:
“十二时”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法计时系统,其具体出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概念。
同义词:
十二时辰
一日十二时
反义词:
一时
顷刻
相关词语:
时辰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时刻
时间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十二时”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些特定的时间点,比如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某些故事可能会提到某个神灵或英雄在“子时”或“午时”出现。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农民们根据“十二时”来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都能在最佳的时间进行。例如:“根据‘十二时’的安排,我们今天下午在卯时开始播种,以确保种子在适宜的时节发芽。”
相关词语
- shí kè时刻
- dùn shí顿时
- yī xīn wú èr一心无二
- suí shí随时
- dēng shí登时
- èr shī二师
- èr mǎ二马
- èr bān二班
- èr bǎi èr二百二
- èr bǎi wǔ二百五
- shí shí时时
- shí rì时日
- èr sān二三
- èr dīng二丁
- èr fēi二妃
- èr fú二伏
- èr shì二世
- yāo èr幺二
- shí èr zǐ十二子
- shí èr zǐ十二子
- èr zhōng二中
- èr chuán二传
- shí èr十二
- shí èr十二
- zài èr再二
- tiào èr shén跳二神
- yī fēn wéi èr一分为二
- sū èr苏二
- shí èr shǔ十二属
- shí èr shǔ十二属
- èr dài二代
- shí èr céng十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