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shì

言事


拼音yán shì
注音一ㄢˊ ㄕˋ

言事

词语解释

言事[ yán shì ]

⒈  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

⒉  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⒊  诉说或陈述事情。

⒋  谓记言与记事。

⒌  指公文。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

《荀子·大略》:“孟子 三见 宣王,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⒉  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⒊  诉说或陈述事情。

《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⒋  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
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
又引 童宗说 曰:“《书》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⒌  指公文。

《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分字解释


※ "言事"的意思解释、言事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基于对具体语言事实的观察,发现比较结构和并列结构有着相似的句法特性。

2.苏味道在处理政务时,善于向皇上陈奏,由于熟悉典章制度,他上朝言事可以不带奏章,只凭口头禀报,侃侃而谈。


AI解释


词语“言事”的意思:

“言事”是一个复合词,由“言”和“事”两个部分组成。“言”指言语、说话,“事”指事情。因此,“言事”通常指说话谈论事情,也可以理解为处理事情或讨论问题。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言”字的基本义包括言语、说话等;“事”字的基本义包括事情、事务等。但《康熙字典》并未直接对“言事”一词进行解释,因为“言事”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专门术语。

出处:

“言事”这个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是由“言”和“事”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

同义词:

谈事

讨论事情

处理事务

反义词:

寓言

静默

相关词语:

言论

事项

事宜

谈判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言事”作为一个普通的词语,并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著名网络故事或典故。然而,在历史故事或典故中,类似于“言事”的行为可能有所体现,例如历史上的一些政治或外交事件中,参与者的对话或交流可以被称为“言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会议中,大家纷纷言事,讨论了项目的下一步计划和可能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