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ǐngguó

秉国


拼音bǐng guó
注音ㄅ一ㄥˇ ㄍㄨㄛˊ

繁体秉國

秉国

词语解释

秉国[ bǐng guó ]

⒈  执掌朝政。

rule a country;

引证解释

⒈  执掌国政。

《后汉书·郑太传》:“今明公秉国平正,讨灭宦竖,忠义克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李忠定公》:“非 李纲 秉国,整立规画,何以成朝廷哉?”

国语辞典

秉国[ bǐng guó ]

⒈  执掌国政。

《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秉国之均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分字解释


※ "秉国"的意思解释、秉国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秉国”的意思:

“秉国”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掌握国家大权,负责国家的政治事务。通常用来形容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人,如皇帝或宰相等。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秉”字有“拿着”、“掌握”的意思,“国”字有“国家”、“国家政权”的意思。因此,“秉国”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掌握国家大权。

出处:

“秉国”一词并没有特定的出处,但它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在描述皇帝或宰相等掌握国家大权的人物时。

同义词:

执国、掌国、持国、治国

反义词:

失国、亡国、弃国

相关词语:

秉政、秉权、国政、国柄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关于“秉国”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或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皇帝或宰相等角色,他们通过努力和智慧“秉国”,使国家繁荣昌盛。

造句:

1.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宰相刘基,以卓越的才能和忠诚,为明朝“秉国”数十年,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在古代,许多皇帝都希望找到一位能够“秉国”的贤臣,以稳固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