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àn

掾吏


拼音yuàn lì
注音ㄩㄢˋ ㄌ一ˋ

掾吏

词语解释

掾吏[ yuàn lì ]

⒈  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应元起掾吏。——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colleagues under official;

引证解释

⒈  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

《东观汉记·吴良传》:“为郡议曹掾。岁旦,与掾吏入贺。”
唐 杜甫 《览物》诗:“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 潼关 诗兴多。”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小生姓 张,行三,与 宋公明 哥哥同为掾吏。”

国语辞典

掾吏[ yuàn lì ]

⒈  辅佐官吏的通称。

《三国演义·第三回》:「当前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大呼:『逆贼休走!』」

分字解释


※ "掾吏"的意思解释、掾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掾吏”的意思:

“掾吏”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词语,指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者负责文书、记录等事务的官吏。在古代,掾吏通常由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担任,负责处理文书、记录、传达命令等事务。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掾吏”的解释为:“掾,官也。吏,书吏也。古官名,主文书,今谓为掾。”

出处:

“掾吏”这一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都有所提及。

同义词:

吏员

文书

堂吏

吏属

反义词:

官长

宰相

吏部尚书

相关词语:

官职

官府

官僚

文书处理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掾吏”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一个成语“掾吏之能”,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董仲舒在担任掾吏期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帮助地方官府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因此被誉为“掾吏之能”。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官府中,掾吏负责整理文书,确保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达畅通无阻。这位年轻的掾吏勤奋好学,很快便在官场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