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zhǐ

谏纸


拼音jiàn zhǐ
注音ㄐ一ㄢˋ ㄓˇ

繁体諫紙

谏纸

词语解释

谏纸[ jiàn zhǐ ]

⒈  书写谏章的稿纸。

⒉  借指谏书。

引证解释

⒈  书写谏章的稿纸。

唐 白居易 《论制科人状》:“臣今职为学士,官是拾遗,日草詔书,月请諫纸。”
宋 黄庭坚 《和答外舅孙莘老》:“尚怜费諫纸,玉唾洒新句。”

⒉  借指谏书。

唐 薛能 《昇平词》之十:“諫纸应无用,朝纲自有伦。”

分字解释


※ "谏纸"的意思解释、谏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谏纸”的意思:

“谏纸”指的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献策时所用的纸张。在封建社会中,臣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或对国家政策的建议,会写下文字,用纸张折叠后呈递给君主,这种纸张就称为“谏纸”。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谏纸”的解释较为简略,通常不会单独列出“谏纸”一词,但可以从“谏”和“纸”这两个字的解释中推测其含义。“谏”字的意思是劝告、规劝,而“纸”是指用来书写的材料。

出处:

“谏纸”一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出处,它是从“谏”和“纸”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用于描述古代臣子进言献策时所用纸张的特定用法。

同义词:

进纸

献纸

奏纸

反义词:

隐忍不言

沉默不语

相关词语:

谏官:古代专门负责向君主进言献策的官员。

谏诤:敢于直言进谏的行为。

谏疏:臣子进言献策的文书。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关“谏纸”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想象在古代,许多著名的谏官如魏征、范仲淹等都是通过“谏纸”向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从而影响国家政策的。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许多忠臣良将都曾用谏纸向皇帝进言献策,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如唐代名臣魏征,就曾多次以谏纸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使唐朝国力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