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读


拼音fú dú
注音ㄈㄨˊ ㄉㄨˊ

繁体伏讀

伏读

词语解释

伏读[ fú dú ]

⒈  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孔丛子·杂训》:“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后世臣下阅读帝王诏书亦称“伏读”。

引证解释

⒈  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

《孔丛子·杂训》:“子思 在 鲁,使以书如 卫 问 子上,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
后世臣下阅读帝王诏书 清 俞正燮 《<澳门纪略>跋》:“昔尝伏读 圣祖仁皇帝 康熙 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

国语辞典

伏读[ fú dú ]

⒈  古代凡下级属员接奉上级来函表示,拜读的用语。

《六部成语注解·吏部》:「伏读:凡督抚接奉上谕有交办事件,后来覆奏折内必叙云:臣伏读上谕云云。」

分字解释


※ "伏读"的意思解释、伏读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伏读”的意思:

“伏读”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跪下阅读,表示尊敬或虔诚地阅读文件、书籍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多用于形容对文件、文献的认真阅读和深入理解。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未收录“伏读”这个词语,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解释。

出处:

“伏读”这个词语的具体出处无法考证,但根据其含义,可以推测其可能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如跪拜阅读圣旨等。

同义词:

膺读

跪读

反义词:

随意翻阅

浅尝辄止

相关词语:

膺诵

跪诵

谨读

朗读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伏读”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在接收到皇帝的圣旨时,需要跪拜并伏读,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当皇帝颁布新的圣旨,官员们都会在朝堂上伏读,以示对皇帝的崇敬和对圣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