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xiǎn

烽燹


拼音fēng xiǎn
注音ㄈㄥ ㄒ一ㄢˇ

烽燹

词语解释

烽燹[ fēng xiǎn ]

⒈  战火。

引证解释

⒈  战火。

明 高启 《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久闻离乱今始见,烟火高低变烽燹。”
清 李渔 《风筝误·凯宴》:“田无水旱,民无天扎,境无烽燹。”
王毓岱 《示和甫》诗:“幸生未出世,身不遇烽燹。”

分字解释


※ "烽燹"的意思解释、烽燹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烽燹”:

意思:烽燹是指古代边防用以报警的烟火信号,后来也用来泛指战火、火灾等。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对“烽”字的解释为“火光,边警之火”,对“燹”字的解释为“火也,灾也”。

出处:烽燹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烽燹大起,天下响应。”这里指的是战争时点燃烽火,以示警讯。

同义词:战火、烽烟、烽火连天、战乱、火灾等。

反义词:和平、安宁、宁静等。

相关词语:烽火台、烽火戏诸侯、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烽火戏诸侯是出自《左传》的一个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经过一个地方,听说这里有一个烽火台,可以传递消息。重耳便利用烽火台传递假消息,引诱敌军前来,趁机逃脱。

造句:在古代,每当战事兴起,烽燹遍布,百姓们的生活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