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éjié

折节


拼音zhé jié
注音ㄓㄜˊ ㄐ一ㄝˊ

繁体折節

折节

词语解释

折节[ zhé jié ]

⒈  降低自己身份。

折节下士。

⒉  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折节为俭。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引证解释

⒈  屈己下人。

《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宋 王安石 《给事中孔公墓志铭》:“而宰相使人説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李遵勖 为駙马都尉,折节待士。”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老年兄以桑梓鉅望,道貌冲和,折节下交,每以远大相许。”

⒉  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

《史记·货殖列传》:“富人争奢侈,而 任氏 折节为俭,力田畜。”
《南史·循吏传·何远》:“远 本倜儻,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絶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宋 苏轼 《方山子传》:“少慕 朱家、郭解 为人,閭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为武员者皆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国语辞典

折节[ zhé jié ]

⒈  屈己从人。

《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史记·卷七〇·张仪传》:「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

⒉  屈己礼贤。

《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

如:「折节下交」。

⒊  佩服。

《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驰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

⒋  改变旧有的志向或作为。

《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〇》:「后来家事忽然好了,尽改前非,折节读书。」

如:「折节向学」。

分字解释


※ "折节"的意思解释、折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梅花和别的花不一样,其它的花都是怕困难,遇到一点困难就低头折节,不能勇敢的去战胜困难。一到冬天,个个都退缩了,到了暖和的春天,才又苏醒过来,可梅花不仅凌寒独自开,而且生命力也很顽强。

2.梅花和别的花不一样,其它的花都是怕困难,遇到一点困难就低头折节,不能勇敢的去战胜困难。一到冬天,个个都退缩了,到了暖和的春天,才又苏醒过来,可梅花不仅凌寒独自开,而且生命力也很顽强。

3.曹操对有高尚情操的忠义之士如此屈已相待,折节下士,而对那些人品低下,人格卑劣者不仅鄙视,而且即使帮了大忙也对他们杀之不赦。

4.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

5.梅花和别的花不一样,其它的花都是怕困难,遇到一点困难就低头折节,不能勇敢的去战胜困难。一到冬天,个个都退缩了,到了暖和的春天,才又苏醒过来,可梅花不仅凌寒独自开,而且生命力也很顽强。

6.后目睹国家四分五裂之现状,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刘琨折节读书,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致力于北伐恢复中原。

7., 战败后,句践一方面公然向国人谢罪,一方面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多年。


AI解释


词语“折节”的意思:

“折节”一作“折节屈志”,指降低身份,改变节操或态度;屈服、妥协。也指改变意志,屈从别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折节”的解释如下:

折节,屈也。谓屈己以从人。

出处:

“折节”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折节从师”一句,指孔子降低身份,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同义词:

屈节、屈己、俯首、屈服

反义词:

不屈、坚守、坚持

相关词语:

折服、折腰、折光、折本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折节”在网络中常用来形容一些人在面对压力或诱惑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不轻易屈服。以下是一个相关的网络故事:

曾经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年轻人,他刚进入社会时,面对职场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种种诱惑,一度想要放弃自己的原则。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听到了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够折节而不失志。”这句话让他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即使面对压力和诱惑,也从不屈服。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逆境中,他能够折节求进,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