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íng fú
注音ㄆ一ㄥˊ ㄈㄨˊ
⒈ 隐退,避匿。
⒉ 伏地。
⒈ 隐退,避匿。
引宋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忠朴屏伏,憸狡得志。”
明 高启 《送倪雅序》:“余旅食江上,别君者累年,屏伏摧沮,曩时之意尽矣。”
⒉ 伏地。
引清 侯方域 《赠季弟序》:“见公卿皆屏伏惕息,不敢仰首视。”
词语“屏伏”的意思:
“屏伏”是一个成语,由“屏”和“伏”两个词组成。其中,“屏”有遮挡、退避的意思;“伏”有蹲伏、隐伏的意思。成语“屏伏”通常用来形容隐藏、躲避或退避的样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屏伏”的解释为:屏伏,退避也。指躲避、隐藏。
出处:
成语“屏伏”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使介子推屏伏,曰:‘君其行也!’”这里的“屏伏”是指介子推劝晋文公退避。
同义词:
屏避、退避、隐避、藏匿
反义词:
露面、出现、现身
相关词语:
屏息、屏风、屏除、屏息凝视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屏伏”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历史上的故事。如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劝他退避,以避免祸患。这个故事中的“屏伏”体现了忠诚与智慧。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屏伏,以求避开敌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