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ozhì

矫制


拼音jiǎo zhì
注音ㄐ一ㄠˇ ㄓˋ

繁体矯制

矫制

词语解释

矫制[ jiǎo zhì ]

⒈  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

⒉  指假托君命之人。

引证解释

⒈  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 《汉书·终军传》:“元鼎 中,博士 徐偃 使行风俗。

偃 矫制,使 胶东、鲁国 鼓铸盐铁。”
颜师古 注:“矫,託也。託言受詔也。”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建安 ﹞二十二年, 许 中百官矫制, 遇 虽不与谋,犹被録诣 鄴,转为冗散。”
《新唐书·王无竞传》:“﹝ 无竞 ﹞眨 广州,仇家矫制杀之。”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只要我行权市义心无忝,怕甚么矫制开仓蹟可疑。”

⒉  指假托君命之人。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荡鬼区於 白水,擒矫制於遐川。”
赵幼文 校注:“﹝矫制﹞谓 宋建。《魏志·武帝纪》:‘初 陇西 宋建 自称 河首 平汉王,聚众 枹罕 改元,置百官…… 夏侯渊 自 兴国 讨之。冬十月屠 枹罕,斩 宋建,凉州 平。’”

国语辞典

矫制[ jiǎo zhì ]

⒈  假托朝命以行事。

《汉书·卷七七·孙宝传》:「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

分字解释


※ "矫制"的意思解释、矫制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矫制”的意思:

“矫制”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违反上级命令或指示,擅自改变或抵制上级的安排。它通常用来形容下级对上级的不服从或对上级指示的故意违背。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矫制”并没有直接的解释,但根据其构成字义,可以推测“矫”有纠正、矫正之意,“制”有命令、制度之意,合起来可能指纠正或违背命令。

出处:

“矫制”这个词语的出处并不明确,它可能源于古代文献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

同义词:

违抗

顶撞

反抗

挑战

反义词:

遵从

服从

遵守

依从

相关词语:

矫正

矫情

矫揉造作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矫制”在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中可能被提及,但具体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广为人知。在现实中,这个词语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或政治评论中,描述某些官员或个人不服从上级命令的行为。

用这个词语造句:

某地方政府官员不顾中央政府的政策,擅自调整地方经济计划,此举被视为对中央政策的“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