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àn gǔ
注音ㄒ一ㄢˋ ㄍㄨˇ
繁体縣鼓
⒈ 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⒉ 比喻海涛轰鸣。
⒈ 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引《礼记·礼器》:“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
孔颖达 疏:“县鼓,谓大鼓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乐县鼓,用《万儛》,儛溢衡。”
⒉ 比喻海涛轰鸣。
引宋 梅尧臣 《送韩持正寺丞知馀姚》诗:“天晴 姚江 深,县鼓朝翻海。”
词语“县鼓”
意思:
“县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悬挂在县城城门上用来报时的鼓。它主要用于古代城市中传递时间信息,相当于现代的时钟。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可能没有直接收录“县鼓”这个词语,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县”指县城,“鼓”指鼓声,结合起来可能是指悬挂在县城的鼓,用于报时。
出处:
“县鼓”的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与古代城市报时制度有关,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中。
同义词:
城鼓
鼓报
反义词:
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报时无关的鼓声或不报时的状态。
相关词语:
鼓声
时辰
报时
城墙
城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县鼓”的具体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有提及类似报时制度的场景。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的县城里,每当县鼓敲响,居民们就知道又到了一天的某个时辰,该收工回家或准备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