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ī jiē
注音ㄑ一 ㄐ一ㄝ
⒈ 忧伤嗟叹。亦作:戚戚嗟嗟。
⒈ 忧伤嗟叹。
引《易·离》:“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孔颖达 疏:“忧戚而嗟嘆也。”
宋 王安石 《送潮州吕使君》诗:“韩 君 揭阳 居,戚嗟与死邻。”
明 方孝孺 《答刘养浩书》之二:“每观古之名士,少遭挫抑,则戚嗟怨悼,若无所容者,深病其无识。”
亦作“戚戚嗟嗟”。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
宋 苏洵 《衡论上·兵制》:“谓期民宜如生三代之盛时,而乃戚戚嗟嗟无终岁之畜者,兵食夺之也。”
词语“戚嗟”的意思:
“戚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用来形容悲伤、叹息或者感慨的样子。它通常表达的是一种因遭遇不幸或感慨世事变迁而发出的感叹。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戚嗟”被解释为叹息声,常用于表达哀伤或感慨之情。
出处:
“戚嗟”一词的具体出处难以考证,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常用词,但在一些古文或诗文中可以找到其用例。
同义词:
哀叹
感慨
唏嘘
反义词:
欢喜
喜悦
相关词语:
戚容:悲伤的面容
唏嘘:抽泣,叹息
悲哀:悲伤凄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戚嗟”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戚嗟良久,心中涌起对往事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