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ì cáng
注音ㄐ一ˋ ㄘㄤˊ
⒈ 谓依制迁神主而藏于祖庙。
⒉ 犹贮藏。
⒈ 谓依制迁神主而藏于祖庙。
引《礼记·祭法》“去祧为坛” 唐 孔颖达 疏:“若是昭行,寄藏 武王 祧;若是穆行,即寄藏 文王 祧。不得四时而祭之。”
⒉ 犹贮藏。
引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词语“寄藏”的意思:
“寄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暂时存放或寄存的意思。通常用于指将物品或事物委托给他人保管,以便日后取回。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寄藏”的解释为:“寄,寄存也。藏,藏匿也。寄藏,谓寄存而藏匿之。”
出处:
“寄藏”这个词语的出处较为广泛,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在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作品中都有出现。
同义词:
寄存、存放、寄放、储存、藏匿等。
反义词:
取出、取回、暴露、揭露等。
相关词语:
寄存处、藏匿处、存放处、储藏室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寄藏”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的传说或故事。例如,古代的侠客常常将宝物寄藏在某个隐秘的地方,待到关键时刻再取出使用。
造句:
为了防止家中贵重物品丢失,他将珠宝寄藏在朋友家中,并约定了取回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