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体


拼音lì tǐ
注音ㄌ一ˋ ㄊ一ˇ

繁体隸體

隶体

词语解释

隶体[ lì tǐ ]

⒈  书体的一种。即隶书。

引证解释

⒈  书体的一种。即隶书。参见“隶书”。

《魏书·术艺传·江式》:“皇魏 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明 张鼎思 《<路史·前纪后纪>序》:“是书字多隶体,而传写既久,舛譌亦甚。”

分字解释


※ "隶体"的意思解释、隶体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隶体”的意思:

“隶体”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汉字书法的一种正式书写体。隶体字形规整,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是楷书的前身。隶体在汉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隶体”的解释为:“隶,隶书也。汉隶,汉初所创,字画平直,结构严谨,为后世楷书之祖。”

出处:

隶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据史料记载,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

同义词:

楷书、正书、真书

反义词:

草书、行书

相关词语:

隶书、楷模、隶从、隶役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隶体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的是,隶体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例如,东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其书法作品以隶书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王羲之体,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小明开始练习隶体,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像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