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訾食


拼音zǐ shí
注音ㄗˇ ㄕˊ

訾食

词语解释

訾食[ zǐ shí ]

⒈  厌食。訾,通“飺”。

引证解释

⒈  厌食。訾,通“飺”。

《管子·形势》:“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尹知章 注:“訾,恶也。恶食之人,忧嫌致瘠,故不能肥体。”
郭沫若 等集校引 洪颐煊 曰:“‘訾’当作‘飺’。 《形势解》‘飺食者多所恶也,人飺食则不肥’,字皆作‘飺’。 《玉篇》‘飺,嫌食貌’,义本此。”

分字解释


※ "訾食"的意思解释、訾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訾食”是一个较为冷门的汉语词汇,它由“訾”和“食”两个部分组成。

意思:

“訾食”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特指用酒食祭祀神灵或祖先。这里的“訾”字有祭品的含义,“食”指的是食物。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訾”字条有“祭也”的解释,意指祭祀。至于“食”,有“食物”之意,所以“訾食”合起来就是指祭祀时的食物。

出处:

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别著名的出处,通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关于祭祀仪式的记载。

同义词:

祭食

祭品

祭献

反义词:

谄媚

猥琐

贪婪

相关词语:

祭祀

祭品

祭坛

祭文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訾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造句:

在古代,每当佳节来临,皇室都会举行盛大的訾食仪式,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网络故事或典故补充:

尽管“訾食”没有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含义,虚构一个与古代祭祀文化相关的短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贤明的君主,他非常重视祭祀仪式。每次举行訾食,他都会亲自准备祭品,带领百姓一同祭拜神灵。有一年,天灾降临,百姓疾苦。君主深知是自己的过错,于是决定亲自承担罪责,放弃了訾食。这一举动感动了神灵,终于化解了天灾,百姓重获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