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áng

邑庠


拼音yì xiáng
注音一ˋ ㄒ一ㄤˊ

邑庠

词语解释

邑庠[ yì xiáng ]

⒈  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时称县学为邑庠。

《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謁先圣于邑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 成 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绅 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

国语辞典

邑庠[ yì xiáng ]

⒈  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一·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祇谒先圣于邑庠。」

分字解释


※ "邑庠"的意思解释、邑庠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邑庠”的意思:

“邑庠”是指古代中国的地方学校,是地方教育机构的一种,相当于现代的地方中学或高中。它主要负责对地方子弟进行教育,培养人才。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邑庠”的解释为:“邑,国也;庠,学校也。故邑庠,谓国中之学校也。”

出处:

“邑庠”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

同义词:

学校、庠序、乡校等。

反义词:

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教育无关的地方。

相关词语:

庠序、乡校、学宫、学府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邑庠”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一个与古代教育相关的典故。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地,都会考察当地的“邑庠”,了解当地的教育状况。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邑庠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许多杰出的人才都曾在这里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