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uxiáng

投降



投降

词语解释

投降[ tóu xiáng ]

⒈  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

命令军队投降。

surrender; capitulate;

引证解释

⒈  停止抵抗,向对方屈服。

唐 陆贽 《放淮西生口归本贯敕》:“其投降人等,权於诸州县安置者,亦任各从所适。”
辽 懿德皇后 《伏虎林应制》诗:“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明 唐顺之 《为擒获溃兵及奸细事疏》:“餘党怜其被脇,既已投降,悉从轻典,理合题知。”
梁斌 《播火记》四八:“为了革命,流血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投降与屈辱!”

国语辞典

投降[ tóu xiáng ]

⒈  停止抵抗,向对方降顺。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才经数合,只见樊爱能、何徽两个引取马军先走,右军溃散,只留步军千余人,尽解甲走诣北汉主军前投降。」
《三国演义·第二回》:「朱俊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

投诚 降服 折服

反抗 抵抗 抗拒 受降

英语to surrender, surrender

德语Abtretung (S)​, Kapitulation (S)​, Unterbreitung (S)​, erlegen (V)​, erliegen (V)​, kapitulieren (V)​

法语se rendre, capitulation

分字解释


※ "投降"的意思解释、投降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总是小心歌唱,咳嗽说谎,在清澈的湖边照见自己,才发现印堂无光,压抑写在脸上,挤变了形也不愿投降。

2.我不愿人们看见我因向山坡投降而卑躬屈膝地步行上去。

3.战斗冲锋号刚一吹响,守城一方就出城投降,攻城一方兵不血刃地取得了一场胜利!

4.每次兵临城下,捷克人一看打不过,就选择投降——只要你别砸烂我美好的家园,只要我照样能过我的日子。改天,你被更强大的力量打败了,你就会明白,该你的才是你的,不该你的永远还是我的。金维一

5.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四面楚歌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

6.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村子里的人们奔走相告,欢喜若狂。

7.而其原定的打击目标德国则已经投降,但是日本仍然在负隅顽抗。

8.土匪看到警察包围了他们,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举手投降.

9., 一位现役军官说,扁反复不定,军人已懒得理会,如果两岸真的开打,有官兵表示宁可弃械投降,也不愿为这种朝令夕改的决策牺牲。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日本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AI解释


词语“投降”的意思:

投降,指在战争、战斗或对抗中,一方放弃抵抗,向对方屈服,承认失败。通常用于描述军事、政治或法律等领域的情形。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降,下也。从人、卩。卩,古文降字。又,从土。土,降之象也。凡降之属皆从降。”

出处:

“投降”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在古代文献中多见。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汉王曰:‘公等皆投降,吾当受公等。’”

同义词:

归降、投诚、屈服、认输、就范、降服

反义词:

抵抗、抗争、坚持、战斗、对抗

相关词语:

投降书、投降令、投降仪式、投降者、投降主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1.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败走麦城时,面对曹操的劝降,最终选择了投降。这个故事体现了关羽的忠义和无奈。

2.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同意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也选择了投降。

造句:

1. 在激烈的比赛中,对方实力超群,我们最终选择了投降,表示敬意。

2. 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我国政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迫使对方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