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ē

补阙


拼音bǔ quē
注音ㄅㄨˇ ㄑㄩㄝ

繁体補闕

补阙

词语解释

补阙[ bǔ quē ]

⒈  匡补君王的缺失。

⒉  引申为弥补缺漏。

⒊  官名。唐武后垂拱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北宋时改为司谏。南宋及元明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

引证解释

⒈  匡补君王的缺失。

《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闕,礼之大者也。”
杜预 注:“闕,犹过也。”
《后汉书·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闕之益。”
《明史·孙磐传》:“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闕拾遗。”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且使外廷共见共闻,则怀忠抱义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补闕拾遗,随时论捄。”

⒉  引申为弥补缺漏。

吴格 《<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

⒊  官名。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 北宋 时改为司谏。 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

《新唐书·仪卫志》:“左补闕一人在左,右补闕一人在右。”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监察为合口椒,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国语辞典

补阙[ bǔ quē ]

⒈  填补缺漏,匡正错失。

《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⒉  职官名。唐置,掌谏讽和举荐。其中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分字解释


※ "补阙"的意思解释、补阙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本德谈到他在创作中如何确定一个人的形像时说道:“艺术必须为科学拾遗补阙的要点在于,你会发现一种不对称,这一面与那一面略有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对称,形成这个人的独特性,也产生了他发育变化的特征。”。

2.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编辑,一生致力于辞书的编辑出版,退休后还一直在做拾遗补阙的工作。

3.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编辑,一生致力于辞书的编辑出版,退休后还一直在做拾遗补阙的工作。


AI解释


词语“补阙”的意思:

“补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补充缺失的内容或填补空缺。在古代,尤其指补充官职上的空缺,即在官员离职后,由他人填补其职位。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补阙”可能被解释为填补空缺、补充不足之意。

出处:

“补阙”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官方文书,特别是在官员选拔和任命的场合。

同义词:

补充

弥补

填补

补充说明

反义词:

缺损

空缺

不足

缺失

相关词语:

补充材料

补充说明

补充证据

补充条款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古代,补阙一词常与官员选拔和任用相关。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科举制度”中,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被任命为官员,以补阙朝廷的空缺。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确保政策实施的完整性,相关部门及时对政策文本进行了补阙,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法律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