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让

词语解释
揖让[ yī ràng ]
⒈ 宾主相见的礼仪。指礼乐文德。禅让。让位于贤。
引证解释
⒈ 宾主相见的礼仪。
引《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賔客摈相之礼,以詔仪容、辞令、揖让之节。”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 见 赵简子,简子 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汉 刘向 《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焚之自息也。”
⒉ 指礼乐文德。参见“三揖三让”。
引《汉书·礼乐志》:“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⒊ 禅让。让位于贤。
引《韩非子·八说》:“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
《南齐书·刘祥传》:“故揖让之礼,行乎 尧 舜 之朝,干戈之功,盛於 殷 周 之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由 尧 舜 揖让进到 禹 传子,是历史发展一个必然阶段。”
国语辞典
揖让[ yī ràng ]
⒈ 作揖谦让。为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引《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
⒉ 以位让贤,逊让。
引唐·孔颖达〈书经正义序〉:「勋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到得他揖让传禅时分,且道:『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好。』舜王那曾敢做慢游傲虐的事?」
分字解释
※ "揖让"的意思解释、揖让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也因为许多不堪回首和难以面对的事,使我领悟“不能改变世界,只好改变自己”,学习“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的无为与“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的洒脱。刘墉
2.也因为许多不堪回首和难以面对的事,使我领悟“不能改变世界,只好改变自己”,学习“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的无为与“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的洒脱。刘墉
3., 古之先民,率直天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淳朴厚道,崇德尚品;揖让进退,克己复礼。今之我们,努力学习;传递文明,爱心接力!
4.也因为许多不堪回首和难以面对的事,使我领悟“不能改变世界,只好改变自己”,学习“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的无为与“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的洒脱。刘墉
5.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AI解释
词语“揖让”的意思:
“揖让”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古代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具体是指相互作揖,表示谦让。在现代汉语中,它比喻彼此谦虚、推让。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揖让”词条解释如下:
揖让,揖,拱手也;让,辞让也。古人相见,以揖为敬,以让为礼。见礼时,先拱手为揖,然后退一步以让,表示谦虚。
出处:
揖让这个词语出自《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同义词:
礼让、谦让、推让
反义词:
争抢、强夺
相关词语:
礼节、敬礼、谦逊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网络上有许多以“揖让”为主题的寓言故事或典故,如《揖让王》等。这些故事往往通过描绘古代君臣间的揖让场面,来传递尊重和谦让的美德。
造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先贤的揖让精神,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相关词语
- ràng bù让步
- mù yī目揖
- jiù ràng就让
- ràng lù让路
- zhuǎn ràng转让
- yì ràng义让
- zuò yī作揖
- ràng wèi让位
- gē ràng割让
- xíng yī行揖
- píng yī平揖
- lián ràng廉让
- yī ràng揖让
- yī ràng揖让
- bì ràng避让
- mǎ yī马揖
- zhòng yī众揖
- xiǎo ràng小让
- kè ràng克让
- shí yī时揖
- shàn ràng禅让
- táo xiū lǐ ràng桃羞李让
- dūn ràng敦让
- zhào lǐ ràng féi赵礼让肥
- shǔ ràng数让
- lǚ yī旅揖
- tuī lí ràng zǎo推梨让枣
- bù ràng不让
- bài yī拜揖
- sǒng yī耸揖
- yī yóu揖游
- qū yī屈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