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ǎo

讨虏


拼音tǎo lǔ
注音ㄊㄠˇ ㄌㄨˇ

繁体討虜

讨虏

词语解释

讨虏[ tǎo lǔ ]

⒈  讨伐敌寇。

⒉  指孙权。曹操曾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故称。

⒊  掳掠。虏,通“掳”。

引证解释

⒈  讨伐敌寇。

北周 王褒 《燕歌行》:“充国 行军屡筑营, 阳史 讨虏陷 平城。”
宋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时天子念讨虏报仇,功绪未验,昼夜耿耿。”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时念儿夫,统兵讨虏,交锋令镇边庭。”

⒉  指 孙权。曹操 曾表 权 为讨虏将军,领 会稽 太守,故称。

《魏书·食货志》:“且 鸿沟 之引 宋 卫,史牒具存; 讨虏 之通 幽 冀,古迹备在。”
明 鹿善继 《赠李茂林序》:“天下寧有 讨虏 心不稳,而 赤壁 可以鏖兵者?”

⒊  掳掠。虏,通“掳”。

《三国志平话》卷上:“杀害命官,讨虏仓库。”

国语辞典

讨虏[ tǎo lǔ ]

⒈  夺取虏掠。

《三国志平话·卷上》:「随到处,竭家尽起,不从者,杀伐讨虏,汉家天下,三停占了二停。」

分字解释


※ "讨虏"的意思解释、讨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最初嫁予吴郡陆姓世家的陆尚,陆尚死后,孙权为讨虏将军,驻屯吴郡时,娶徐氏为妃子,不过她也没有儿子,于是继续由她养育庶生的长子孙登。


AI解释


词语“讨虏”的意思:

“讨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对异族或者敌对势力的征伐、讨伐。其中,“讨”表示征伐、讨伐,“虏”指被征伐或讨伐的敌人,即敌人或敌对势力。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讨虏”可能被解释为对敌对势力的征伐行动。

出处:

“讨虏”这一词语的具体出处可能难以确定,因为它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词汇,可以在很多古代文献中找到。例如,在《史记》、《汉书》等历史书籍中都有可能提到。

同义词:

征伐

讨伐

荡平

伐灭

反义词:

袭击

投降

退避

服从

相关词语:

败敌

降服

荡寇

战功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讨虏”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词汇,与网络故事或典故的直接联系可能不多。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可能会涉及到古代的征伐战争,其中可能使用到“讨虏”这个词。

用这个词语造句:

朝廷决定讨虏北方的蛮族,以巩固边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