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nshí

心识


拼音xīn shí
注音ㄒ一ㄣ ㄕˊ

繁体心識

心识

词语解释

心识[ xīn shí ]

⒈  心志。

⒉  才智。

⒊  心智。

⒋  神志。

⒌  意识。

⒍  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引证解释

⒈  心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⒉  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⒊  心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
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⒋  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⒌  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⒍  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分字解释


※ "心识"的意思解释、心识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AI解释


词语“心识”的意思:

“心识”指的是人的内心意识、认知或感知。它涉及到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以及内心的认识。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心识”的解释可能涉及心(心意、内心)和识(认知、识别)的结合,意味着内心的认知和理解。

出处:

“心识”作为一个复合词,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出处,它是汉语中常见的词汇组合,用于描述人的心理活动。

同义词:

心知

内识

心悟

心觉

反义词:

无知

愚昧

蒙昧

相关词语:

心意

感知

认识

知识

感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心识”这个词语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可能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出现,但它在描述人物心理活动或认知变化时可能会被使用。例如,在讲述某个人逐渐理解或醒悟的故事中,“心识”可能会被用来形容角色的内心转变。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心识逐渐清晰,开始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