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资治


拼音zī zhì
注音ㄗ ㄓˋ

繁体資治

资治

词语解释

资治[ zī zhì ]

⒈  致治。

⒉  资助修治。

引证解释

⒈  致治。

《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脩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
《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於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

⒉  资助修治。

宋 曾巩 《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智暹 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於人,惟资治其寺。”

分字解释


※ "资治"的意思解释、资治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从不购买并穿戴华贵衣服以摆显赫地位,“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为了实现著书立说以资治国借鉴,近20年不分日夜,废寝忘食,经常抱病工作。

2., 总结历史经验,提供资治,为现实服务.


AI解释


词语“资治”的意思:

“资治”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书籍或文献具有参考价值,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或指导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它强调的是书籍或文献的实际应用价值。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资治”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条目出现,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资”字表示“资助”、“帮助”,“治”字表示“治理”,合起来即表示“帮助治理”。

出处:

“资治”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它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与政治、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中。

同义词:

治世

治道

治术

治范

反义词:

无用

荒废

混乱

败坏

相关词语:

治国

治理

治理能力

治世之能臣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资治”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历史故事,如《资治通鉴》的编纂。这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完成。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用这个词语造句: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历史、政治、文化于一体的巨著,对后世的政治治理具有极高的资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