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i

外隶


拼音wài lì
注音ㄨㄞˋ ㄌ一ˋ

繁体外隸

外隶

词语解释

外隶[ wài lì ]

⒈  朝臣。

引证解释

⒈  朝臣。

《晏子春秋·杂下十二》:“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此臣之罪也。”

分字解释


※ "外隶"的意思解释、外隶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外隶”的意思:

“外隶”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被征服或归附的部族或国家的人民。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不属于统治者的直接管辖范围,而是隶属于某个地方或中央政府的部族或国家。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外隶”的解释为:“外隶,谓非本朝之人而隶于外者。”

出处:

“外隶”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多见于古代文献和史书中。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提及。

同义词:

外臣

外属

外附

反义词:

内臣

内属

内附

相关词语:

外族

外邦

外域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外隶”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战争或征服的故事。如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或部落的战争,征服后,这些国家或部落的民众成为了“外隶”。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那些被征服的部族成为了我国边疆的“外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