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则


拼音yí zé
注音一ˊ ㄗㄜˊ

繁体儀則

仪则

词语解释

仪则[ yí zé ]

⒈  法则。

引证解释

⒈  法则。

《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申,与时息兮。”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其自能言之后,凡洒扫应对,饮食衣服,无不示以仪则。”

分字解释


※ "仪则"的意思解释、仪则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仪则”的意思:

“仪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礼仪规则、规范或者是榜样、法式。在古代,它常用来指代社会规范、行为准则。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仪则”的解释为:“礼节之准则也。法式也。”

出处:

“仪则”一词的出处很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例如,《礼记》中就有很多关于仪则的记载。

同义词:

礼仪

规矩

准则

法度

规范

反义词:

随意

无序

无规

无度

相关词语:

礼仪之邦

礼仪规范

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

礼仪制度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文化中,有关“仪则”的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一段对话。在书中,贾宝玉曾对林黛玉说:“你既不遵仪则,为何还来这世间?”这里“仪则”指的是世俗的礼教规矩。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仪则,尊重他人,以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