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í

埴垆


拼音zhí lú
注音ㄓˊ ㄌㄨˊ

繁体埴壚

埴垆

词语解释

埴垆[ zhí lú ]

⒈  稍粘而较疏松的土壤。

引证解释

⒈  稍粘而较疏松的土壤。

《周礼·地官·草人》:“勃壤用狐,埴壚用豕。”
郑玄 注:“埴壚,黏疏者。”
贾公彦 疏:“以埴为黏,以壚为疏,故云黏疏也。”

分字解释


※ "埴垆"的意思解释、埴垆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埴垆”的意思:

“埴垆”是指陶土和砖石,常用来指代制作陶器的原料或陶器本身。在古代,埴垆也常用来比喻贫贱或简陋的生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埴垆”条目的解释可能包括其字义、用法等,但由于康熙字典是古代文献,具体解释需要查阅原文。

出处:

“埴垆”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用以形容陶器或贫困的生活状态。

同义词:

陶器

砖石

粗坯

反义词:

精美

珍贵

细腻

相关词语:

陶工

陶器

砖瓦

粗糙

贫贱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埴垆”较为冷门,网络上没有特别著名的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典故。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他虽然出身埴垆,但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名满天下的陶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