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斯


拼音yú sī
注音ㄩˊ ㄙ

繁体於斯

于斯

词语解释

于斯[ yú sī ]

⒈  同“于此”。

引证解释

⒈  同“於此”。

《楚辞·渔父》:“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孙谋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尝从事於斯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汉 之得材,於斯为贵。”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国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国语辞典

于斯[ yú sī ]

⒈  在这里。

如:「他生于斯,长于斯,对此地存有一分热爱。」

分字解释


※ "于斯"的意思解释、于斯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一股发自内心的震撼,油然而生,大自然的伟力无穷也,竟然一至于斯。

2.“士不居官终爱国”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无负于斯世斯民”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根本宗旨。

3.每条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幽灵,每颗石子都藏着自己的记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从街道中截取那些回忆,让它们缱绻生长在自己的脑海中,久而久之,甚至忘了那是听来的故事,还是自己的经历。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如此豆蔻年华,不在学堂里读书,却早早的被自己这个花花大少开了苞,每日做些散碎的家务,红颜薄命,一至于斯。

6.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雨果当年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回答侵略军卜特勒舰长的义正辞严的鞭挞,以英、法二盗对圆明园之掠焚“摧辱之甚,至于斯极”。

7.它是我们旧游之地,工作于斯,写作于斯,许多文友结交于斯,大海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呵。

8.感情的挫折也是一种挫折,可以磨练意志,坚强自我。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自己先准备好嘛。

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不是老天不帮偶们,而是老天信任偶们,有重任相托,任重道远哪,中流砥柱哪,是偶们哪!

10.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雨果当年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回答侵略军卜特勒舰长的义正辞严的鞭挞,以英、法二盗对圆明园之掠焚“摧辱之甚,至于斯极”。


AI解释


词语“于斯”的意思:

“于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通常用来表示“在这里”、“在这个地方”或“至于这个(事物)”。它常常用于古文、诗词中,用以表达地点或事物所在。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于斯”条目解释为:“于此,于彼也。言于此处,言于彼处也。”

出处:

“于斯”一词的出处较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献。例如《诗经》中就有使用“于斯”的例子。

同义词:

在此

于彼

此处

那里

反义词:

不在此

不在彼

非此

非彼

相关词语:

于是

于是乎

是以

由是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于斯”是一个较为传统的词汇,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并不常见。但可以想象,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故事中,可能会用“于斯”来描述某个地点或情境。

用这个词语造句:

斯人于斯,志存高远,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