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

词语解释
回纥[ huí hé ]
⒈ 参见:回纥,回纥。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民族名兼国名。为 袁纥 后裔,初受 突厥 统辖, 唐 天宝 三年灭 突厥 后建立可汗政权, 贞元 四年改称 回鹘,开成 五年被 黠戛斯 所灭,余众分三支西迁:一迁 吐鲁番盆地,称 高昌回鹘 或 西州回鹘 ;一迁 葱岭 西 楚河 畔,称 葱岭西回鹘 ;一迁 河西走廊,称 河西回鹘。后改称 畏吾儿 (即今 维吾尔 )。也叫回回。参见“回回”。回纥。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后亦称“迴鶻”。
引《旧唐书·回纥传》:“迴紇,其先 匈奴 之裔也……在 薛延陀 北境,居 娑陵水 侧,去 长安 六千九百里,随逐水草,胜兵五万,人口十万人。”
《旧唐书·回纥传》:“元和 四年, 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 遣使改为 迴鶻,义取迴旋轻捷如鶻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四年, 迴紇 求和亲。”
《敦煌变文集·张淮深变文》:“迴鶻 既败,当即生降。”
国语辞典
回纥[ huí hé ]
⒈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初与突厥为兄弟民族,后又从属于突厥。南北朝时,为敕勒部落之一,至唐代叛离突厥后,始称为「回纥」,后又改称为「回鹘」。唐时助讨安史之乱及抗御吐蕃,屡建功勋。唐文宗时,族众西奔,散居今新疆南部。宋、元以后,名称极多,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定称为「维吾尔」。
分字解释
※ "回纥"的意思解释、回纥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 此期间,刘氏还作为唐朝廷全权代表,数次前往回纥铁勒抚慰,奔赴吐谷浑、吐藩宣敕,均圆满完成使命。
2.再后来李亨密谋杀掉降将史思明,阴谋败露,史思明再度叛变,李亨儿子李豫效法父亲的做法以相同条件向回纥乞援,回纥军队收复洛阳,再一次用旧法洗劫了这个伟大的东都。
AI解释
词语“回纥”:
意思:回纥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原居色楞格河流域,后迁徙至今内蒙古地区。他们是突厥的一支,与突厥族有相似的血统和文化。回纥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回纥汗国,与唐朝有过密切的交往。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回纥”条目可能解释为:古代北方民族名,即回纥族。
出处:
“回纥”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等历史文献。
同义词:
回纥的同义词较少,可以指代类似的历史民族,如回鹘。
反义词:
没有特定的反义词,因为“回纥”是一个特定的民族名称。
相关词语:
回纥汗国、回纥可汗、回纥文化、突厥族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回纥”是一个历史名词,与网络故事或现代典故的联系较少。但可以提及的是,在历史爱好者的讨论中,有时会围绕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兴衰等话题展开讨论。
用这个词语造句:
唐朝时期,回纥族与唐朝关系密切,多次派遣使者进贡,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