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án cháng
注音ㄈㄢˊ ㄔㄤˊ
繁体蕃長
⒈ 唐宋时广州、扬州等地外商入口贸易,设蕃坊以供聚居,其掌理公务者,名曰“蕃长”。蕃,通“番”。
⒈ 唐 宋 时 广州、扬州 等地外商入口贸易,设蕃坊以供聚居,其掌理公务者,名曰“蕃长”。蕃,通“番”。
引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南海 舶外国船也,每岁至 安南、广州 ……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闐,有蕃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广州 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
词语“蕃长”的意思:
“蕃长”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古代对少数民族地方首领的称呼,有时也泛指地方上的首领或头目。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蕃长”被解释为“蕃部之长,即部落首领。”
出处:
“蕃长”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
同义词:
首领、头领、族长、酋长
反义词:
无特定的反义词,但与“蕃长”相对的可能是“汉官”、“官员”等。
相关词语:
蕃部、藩镇、边疆、部落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蕃长”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历史故事。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借助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的力量,对抗曹操,孟获便可以被视为一位“蕃长”。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那位勇敢的蕃长带领着他的部落,为保卫家园与敌人英勇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