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七识


拼音qī shí
注音ㄑ一 ㄕˊ

繁体七識

七识

词语解释

七识[ qī shí ]

⒈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

分字解释


※ "七识"的意思解释、七识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七识”:

意思:

“七识”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教所说的七种识心,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这七种识心是构成人的认识能力的基础,是佛教对心识的一种分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七识”这个词语,但根据其解释心识的相关内容,可以推测“七识”可能是指佛教中关于心识的七种分类。

出处:

“七识”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如《大乘起信论》等。

同义词:

心识、识心、七心

反义词:

无识、无知、愚昧

相关词语:

识心、识性、识海、识辨、识破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佛教文化中,关于“七识”的故事和典故较多,如《六祖坛经》中讲述的六祖惠能顿悟的故事,其中涉及到对心识的深刻理解。

造句:

在禅宗的修行中,高僧们常常通过参禅打坐来净化七识,以期达到心灵的清净与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