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赋


拼音yì fù
注音一ˋ ㄈㄨˋ

繁体役賦

役赋

词语解释

役赋[ yì fù ]

⒈  劳役赋税。

引证解释

⒈  劳役赋税。

《后汉书·荀淑传》:“宽役赋,安黎民。”
《晋书·郭璞传》:“顷者以来,役赋转重。”

分字解释


※ "役赋"的意思解释、役赋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役赋”的意思:

“役赋”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古代对农民的一种赋税制度,既包括劳役,也包括实物或货币的缴纳。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政府会向农民征收各种形式的赋税,其中就包括役赋。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役赋”的解释可能较为简略,可能仅涉及其作为赋税制度的一种含义。

出处:

“役赋”作为古代赋税制度的一种,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历代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

同义词:

劳役

赋税

税赋

贡赋

反义词:

免赋

减税

相关词语:

赋税制度

土地制度

农业税

均田制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役赋”是古代的税收制度,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农民在沉重的役赋压迫下的生活困苦,以及一些反抗赋税压迫的文学作品和戏剧。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农民们为了缴纳役赋,不得不辛勤劳作,甚至卖儿卖女以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