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笏


拼音yī hù
注音一 ㄏㄨˋ

一笏

词语解释

一笏[ yī hù ]

⒈  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后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引证解释

⒈  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后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

元 迺贤 《深竹堂》诗:“一笏清凉地,森森万玉齐。”

⒉  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出银一笏,曰:‘以此相酬。’言讫而去。”
《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二人復访 大慈庵,赐尼师金一笏。”

国语辞典

一笏[ yī hù ]

⒈  二十四两银子或五十两银子。

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四二出》:「我有黄金一笏送与,聊表报答之意。」
《喻世明言·卷二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路经镇江二人复访大慈庵,赠尼师金一笏。」

分字解释


※ "一笏"的意思解释、一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一笏:

意思:一笏是指古代官员手中拿着的手板,用以记事或书写,后来也比喻官职或官职的高低。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一笏”词条未直接出现,但从其释义“手板也,亦称笏板,古官用以记事”可以看出其含义。

出处:一笏作为官职的比喻,其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

同义词:手板、笏板、官职

反义词:无官、平民

相关词语:拜官、升官、贬官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关于“一笏”的故事和典故较少,以下是一则与之相关的古代故事:

相传,唐代有一位名叫杜牧的诗人,他因才华横溢,被唐玄宗赐予一笏,以示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后来,杜牧在朝为官,因政见不合被贬至江南。在江南,杜牧曾写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官场险恶的感慨。

用“一笏”造句:

当年,那位刚入门的年轻官员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