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èr tiāo
注音ㄦˋ ㄊ一ㄠ
⒈ 指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出而保留不迁的远祖庙。
⒈ 指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出而保留不迁的远祖庙。
引《礼记·祭法》:“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孔颖达 疏:“远庙为祧者,远庙谓 文、武 庙也, 文、武 庙在应迁之例,故云远庙也;特为功德而留,故谓为祧。祧之言超也,言其超然上去也。”
《宋史·礼志九》:“翼祖 宣祖 在二祧之位,犹同祖禰之庙,皆月祭之,与亲庙一等,无亲疏远近之杀……请自今二祧神主,杀於亲庙,四时之祭,享尝乃止,不及大烝,不荐新物。”
词语“二祧”在汉语中是一个较为冷门的词汇,主要用于宗族祭祀或家族传承的语境中。
意思:
“二祧”是指祭祀或供奉祖先时,从高祖开始,数到第二位祖先。在宗族祭祀中,通常是指祭祀到曾祖。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祧”的解释为:“远祖也。”而“二祧”则是指从高祖开始的第二位祖先。
出处:
“二祧”一词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禘祀祧。”这里的“祧”指祭祀祖先。
同义词:
曾祖
高祖之子
反义词:
高祖
祖父
相关词语:
祖宗
祖先
祭祀
宗族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二祧”较为冷门,网络上并没有特别著名的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典故。
造句:
家族的祠堂里,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我们一直祭到二祧,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