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吏民


拼音lì mín
注音ㄌ一ˋ ㄇ一ㄣˊ

吏民

词语解释

吏民[ lì mín ]

⒈  官吏与庶民。

引证解释

⒈  官吏与庶民。

《墨子·号令》:“敌人卒而至,严令吏民,无敢讙嚣。”
《汉书·武帝纪》:“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絶国者。”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国语辞典

吏民[ lì mín ]

⒈  官吏与庶民。

《汉书·卷二·惠帝纪》:「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
《文选·朱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伯通与吏民语,何以为颜,步行拜起。」

分字解释


※ "吏民"的意思解释、吏民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吏民”的意思:

“吏民”是一个复合词,由“吏”和“民”两个单字组成。其中,“吏”指的是官吏,即政府机关中的官员;“民”则是指普通百姓。因此,“吏民”泛指官吏和百姓,即所有政府机构和民间社会成员。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吏”字的解释为:“官也,治事也。”,“民”字的解释为:“众也,庶也。”结合起来,“吏民”即指官吏和民众。

出处:

“吏民”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出现,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所提及。

同义词:

官员、官民、官吏百姓

反义词:

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官吏”相对的“百姓”

相关词语:

官府、百姓、朝廷、官员、庶民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吏民”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一些民间传说,如“包拯断案”,其中包拯作为清官,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官民之间的互动。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吏民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